《流浪地球》是春节档的热词,不管是上映11天33亿的票房,还是关于刘慈欣的一切新闻都成为热点。日前,有人在微博上透露,杭州一位投资者花了34万参投《流浪星球》,如果电影最终票房突破60亿元,能够有300万投资收益,这还不算后期的版权收益。
由此生出一些疑问,《流浪地球》的总投资约为1.1亿,为何会接受一笔34万的投资?个人投资电影到底是有利可图还是雾里看花?日前,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采访了数位电影从业者。
据公开资料显示,《流浪地球》的制作公司为郭帆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和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公司一共有四家,分别是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登峰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郭帆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方更是有阿里、腾讯、优酷、湖南芒果娱乐有限公司等22家之多。
目前公开可知的就是,吴京在《流浪地球》制作后期投资了6000万,也就是北京登峰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有业内人士指出,"类似于《流浪地球》这样国家扶持的优质项目,项目初期就一定会有很多家公司挤破头希望参投,制作方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向社会融资,更没有必要接受一笔34万元的个人投资。"
"投资34万,就能获得300多万的回报率?"这也是人们感兴趣的一点,那么以吴京为例,他投资6000万,最终能获得多少收益?电影从业者李鑫给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算了一笔账。
首先要了解我国电影票房分账基础,目前我国内地上映的影片所有票房收入都计入票房系统,数据统一汇总到中国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办公室,以专资办的统计数据作为各方分账的依据,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及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剩余的91.7%认定为一部电影的"可分账票房"。
在可分账票房中,电影院和院线提留57%,中影数字提留1-3%的发行代理费。剩余的40-42%归于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
另外,影片的发行方还会收入票房的5-15%作为发行代理费用,即为可分账票房的2-6%作为发行代理费。一部电影的宣发费用也是重头成本之一,再加上春节期间影片竞争激烈,为了增加影片的排片率,片方给影院的返点等,最终出品方的实际分成在总票房的34%左右。
《流浪地球》有4家出品方和22家联合出品方,这些出品方具体怎么分票房净利润,就要根据合约规定和参投金额的多少了,"但无论怎样,都不能达到像投资34万回收300多万这样高达10倍的投资回报率。"李鑫说。
2月11日,几家《流浪地球》的出品方也陆续公布了收益情况,其中中影的预计收益暂为9500万元-1.05亿元,上海电影的综合收益暂为120万元至160万元,鉴于影片还在上映中,相关收入将随着票房的增加而相应增长。
2月15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也咨询了《流浪地球》宣传方,对方对此事的回应是"不清楚,我们没有听说此事。"
个人投资电影有一个专业名词叫"众筹",早在2014年3月,阿里巴巴就推出"娱乐宝",它包含了以票房为载体的理财产品,如出资100元即可投资热门影视剧,预期年化收益7%,该产品首期项目就包括了《小时代3》、《小时代4》、《狼图腾》等6个打包项目,总投资额7300万元。
事实上,众筹电影也有不少先例,2013年,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制作团队尝试在众筹网站上发起了众筹,最终获得了3510人的支持,筹到了158万元,超过了目标金额120万元。参与的众筹者,最少的10元,最多的50万元。
2015年的黑马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号称召集了89位投资者;《十万个冷笑话》在2013年通过网络平台发起众筹,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吸引了超过5000位电影微投资人,筹集到超过137万元的投资。
但这些众筹电影最终分得收益如何?并未有媒体明确报道。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5年上线的电影众筹项目《叶问3》却因爆出票房注水,涉嫌违规融资宣告失败。
从前期筹备、拍摄,到后期制作、宣发,一部影片在面世的全过程中所需的全部资金,都可以被打造成标准化的理财或信托产品进行融资?这种P2P模式饱受争议,随着2016年夏,证监会叫停了上市公司在影视、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跨界投资,自此,"电影众筹"便慢慢淡出了大众视野。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投资电影是一项风险极大的生意,千万不要有一夜暴富,或者以小搏大的心理,个人投资电影属于股权众筹,必须依托第三方有资质的金融机构进行操作,"如果私自投资涉嫌非法集资,这些资金要接受银监会的监管,在完备的法律范围内进行操作,这样个人投资的钱才能收到法律保护。"
另外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产电影并没有那么光鲜,据统计,仅仅在2018上半年就生产了300余部国产电影,其中仅12部盈利,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共上映了493部电影,其中国产影片370部,但根据国家电影局提供的数据,2018年全年共生产电影故事片902部,这就意味着近三分之二的国产电影没有进入到院线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