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发式
满清入关后,维持汉家衣冠发式成为汉人反抗满人的一种“文斗”模式,多尔衮因此力主强推剃发易服令以征服汉民之心。当时推广的剃发模式,叫作“金钱鼠尾”,就是全头几乎刮尽,只留金币大小一块头发,梳成一个鼠尾一般细小的辫子。这与后来影视中谭嗣同邓世昌这些晚清人物的发式完全不同。晚清的发式,是前面一半刮去的所谓阴阳头,后面大半脑勺的头发梳成一根粗大如牛尾的辫子。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因衣食供给不稳定和骑马奔驰的安全和方便需要,发式和衣着都以紧短合体为要素,剃光头和胡乱剪短的不在少数,一些爱美人士便想出了大部剃光留小片梳辫子的改良发式,至今在农村地区还有小男孩留这种发式。
留小片头发的位置,数目,和面积,历代又有不同,比如宋代女真人多留左右两辫,蒙古人有留三辫和四辫的发式,满人有一段时间为了避免被汉人嘲笑为和尚,把金钱留着头顶而不在脑后。
当时满人剃发也有多种不同,并无正式规定。下层军人普遍剃发,贵族则剃留任便。不须每日骑马劳作的阶层,甚至仿汉人留长发的也有。多尔衮自然是把汉人视作下层,但是规定汉人剃成哪种式样,也是经过一番庭辩的。最后决定的是推广相对在军人中最流行的金钱鼠尾。但满人,特别是贵族,却不必守这个规矩,所以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本人,甚至康熙乾隆的画像上,都可以看到耳鬓的头发,因为这些高高在上的人,自己并不留金钱鼠尾。
入关后满人生活方式渐渐汉化,审美观也跟着改变,许多满人自己也开始拒绝金钱鼠尾,汉人的反抗则防不胜防,于是嘉庆年间剃发令开始松动,只要剃去大部,留一发辫,都算合法。留发的面积,从金钱扩展到手掌大,头发多了,辫子就粗长起来,鼠尾成了猪尾。那个时代也正是传教士争相来华,把“猪尾”二字忠实翻译成pigtail,早期西洋文献多把华人的发辫称作pigtails。这本来是中国出口的名称。但是后来排华时期猪尾带上了歧视色彩,就避免用了。
嘉靖之后留发面积扩大的趋势不可遏制,但朝廷坚持了必须有剃,有辫两条底线,最终形成了只剃额上不及顶的部分,留发面积最大化的晚清阴阳头牛尾格局。
拍清宫剧的编导们,该知道拍清兵入关和拍火烧圆明园,服饰发型不应该一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