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影视娱乐 > 帖子
假如曹雪芹自己来导《红楼梦》
送交者: 任性紫冰 2010年10月01日04:19:22 于 [影视娱乐] 发送悄悄话

李少红有些冤,说新版不如老版,怎么说也有些过。受制于当时的条件,老版的舞台腔戏曲味过重,摄影灯光服装道具场景包括表演都不够专业,虽然有几个演员不错,如王熙凤,加上略带夸张的表演比较容易调动大多数观众的情绪——这跟越剧《红楼梦》受到广泛欢迎是同一原理,不过老版《红楼梦》之所以深入人心,主要还是因为原著厚实的文学基础,当时的背景下,只要拍得不太离谱,都会给观众的记忆留下深刻烙印。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有点象贫困年代的一道翡翠白玉汤,那种刻骨铭心的“主观美味”,会在人们的记忆屏幕上无限放大,以至于造成观众对《红楼梦》影视模式尤其是演员形象先入为主的成见。至于8090后对新版的苛评,还有着更复杂的原因,有些可能是受父母和舆论的影响,有些是他们打小受到的艺术培训与李少红式的艺术趣味对不上号,有些是想当然,有些则纯粹是起哄。再说李少红在观众心理的揣摩上确实做得很不到位,比如第一集对制造观众第一印象十分关键,但是现在的处理给人感觉有些乱,匆匆忙忙的交代,画面的古典与手法的现代这个贯穿整剧的风格冲突在这集中表现得尤其强烈,先不说这种风格好不好,起码观众会很不适应,特别是几张熟面孔破坏了观众进戏,何况刘威等人的表演也不是很到位,所以这个凤头应该算失败,观众一旦带上抵触的心理,后面要想留好印象就难了,偏偏接下来又是一联串超出他们接受范围的“怪味”,让人要多别扭就多别扭,观众此时已顾不上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了,开骂是唯一选择。

实际上如果开骂之前认真地将两个版本严格比较一下后会发现情况并不象想象得那样。撇开整体,仅仅挑选新版《红楼梦》(尤其后半部分)的个别章节、片段,客观地而非带有成见地,应该可以打很高分数。虽然艺术这东西无法强求一律,不同层次的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模式,但一些基本的艺术手法还是可以具体比较的,比如摄影,个人以为新版《红楼梦》最成功的当属摄影,可打九十分以上:光影、色调、构图、内部蒙太齐,加上布景、服装本身的美感,新版在画面质量上要比老版高出一大截,相形之下,老版的土气显而易见。(不过那不能怪王扶林,那是需要用钱堆的,当年根本没那条件。)

当然一部电视剧更重要的除剧本外主要是演员、表演,在演员方面,新版的可取之处主要是宝黛钗等主要演员的年龄更接近原著,形象和表演总得还过得去,比起老版的略带舞台腔,新版的表演基本是生活化的(有些走步和身段也有些戏曲化,再自然些更好),遗憾的是在古典味和贵族气方面,导演和演员的把握都很不够。如贾母的表演,缺乏礼教社会中掌管一个大家族的一位老年贵妇应有的持重,这方面王夫人虽然做得不错,可惜形象偏老(其实“五十多岁”这一档完全可以在外形上年轻许多,而且演员不难找);王熙凤突出了她的辣,但在表现心机上,缺少眼神的细腻、内收;小宝玉呆气有余,灵气尚可,缺少的是“仙气”;黛玉古典味尚可,但灵气不够、“仙气”也缺,考虑到她体弱多病的先天体质,还可以清秀些。所谓仙气是指一种叛逆礼教世俗常理的佛道神仙意识,这是曹雪芹这本《红楼梦》的一大基调,而这种基调不仅体现在太虚幻境、通灵宝玉等非现实情节的设计,还体现在宝黛两大主角的“出身”本非凡人以及犹如不食人间烟火般的言行举止、宝玉早有出家的“慧根”、黛玉则始终“视死如归”。虽然这样的小演员很难找,但跟顾问、导演们的忽视可能也有关系。比如黛玉独自落泪时目光应更茫然、而不仅是伤心。小宝钗的气质不错,是所有小演员中最有古典味的,要说有缺憾那就是偏瘦,跟大家想象中的宝钗有距离。晴雯现代味太重。薛蟠象个街头混混。贾珍象个黑社会小头目。妙玉本应仙气更重,现在基本没有。袭人的“形象年龄”与小宝玉反差太大。平儿、二尤尚可。

最大的遗憾还是新版在有了一个很不错的画面语言基础之后,做了很多画蛇添足式的再创作。创新是好的,但是一定要根据内容和总体气氛的需要,外在的一些新奇包装弄得不好会弄巧成拙。新版红楼在创新上有成功的地方,如昆曲元素的运用,但更多是与原著基调不符的一种“现代小资情调”。当然电视剧不是导演一个人的事,还涉及许多外在的条件,象资金、各部门配合、审查、赞助商要求等等都会对导演产生掣肘,但最关键的还在导演的综合素养和掌控能力。现在的这种缺憾恐怕不是通过批评讨论可以短时间内弥补的,这是整整几代人与曹雪芹之间的文化落差,几乎是一种无法弥补的历史宿命。这么说吧,别说搜遍大陆,即便全球招标,估计也找不到一位可以完全进入曹雪芹灵魂的当代导演。那是一种几乎绝迹了的艺术古法,五四之后,这种主要源自道家哲学的东方式审美便死了。我们不仅无法理解这种艺术观的玄妙,甚至还非常不屑,当那些搔首弄姿或粗制滥造的“文学艺术”大行其道的时候,真正的曹雪芹式的“高雅”就只能出家远游了。

中国古代的艺术以“气韵生动”和“平淡天真”为最高境界。所谓气韵生动,首先是指一种艺术品达到气息充盈后的状态,语言灵动得体,不僵硬不造作,有高超的技巧而无技巧痕迹,宛如天成;其次是要有“韵致”、“韵味”,“韵”从何来?细节的完美。好比同样一双眼睛为什么有的可以摄魂有的让人憋气,关键在细微处的“处理”。(新版红楼在许多重要的细节尤其演员形象气质上都不够“精致”,有些甚至是败笔。)而天真是指天然真趣,平淡并非真的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无味,而是如苏东坡说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后的高位回归,是一种将美竭力掩盖后的假象,是一种艺术清高。读《红楼梦》你有时会有一种要打哈欠的感觉,很多地方让人感觉怎么这么琐碎这么散漫,然而只有当你回过神来再仔细品味时,才发现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他要营造一种逼真的生活、历史场景。然而五四后随着文学艺术被政治化、功能单一化,只可远观无法近玩的粗糙艺术大行其道,今天的商业化大潮更加剧了各类快餐艺术的勃兴,人们更喜欢的是哈里波特式的天马行空,是好莱坞大片、吼叫式歌唱等无需过脑的声光刺激,以想象奇特、形式新颖为艺术最高境界(如春晚、奥运开幕式、阿凡达一类)。新版红楼不自觉地受到了这股潮流的裹挟,原本是想还原一个真实的曹雪芹,结果却让曹雪芹五味杂陈。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让曹雪芹复活,然后请他本人来导这部电视剧:他会怎么处理?首先,我想,他肯定不喜欢那些夸张的技巧,比如那些音乐不象音乐念白不象念白的效果声,曹雪芹他们是不喜欢这种游离于总体气氛的创新的,与大观园荣国府相符的是一种东方式古典气氛,或者说是农耕年代那种慢节奏、昏沉沉却虚无感浓厚的农业氛围,如果不用音乐而全部采用效果,他或许会用那些隐隐约约的昆腔、笛、箫、琴等(大观园里有的是这样的声源)、各种天籁之声如虫鸣鸟语、流水风雨……还有环境应该有的各种人声嘈杂,把这些东西配入画面,就会使时代气氛更有立体感,且与画面场景相符。再如那些快放画面,用在其它电视剧里也许可以,用在《红楼梦》总显轻佻。曹雪芹们显然是不喜欢这套前卫修词的。

曹雪芹在开拍之前半年内一定会让小演员们每天读几页古诗、学写一两首,书法一天两练,弹弹古琴、下下围棋、品品名茶、摸摸古董,绝不允许上网、看碟片、听流行音乐,成为与世隔绝一族,尽可能体会古人心境,这比一面请专家上课一面让他们生活在浮燥嘈杂中有效。

宝玉出于表演考虑可以用一大一小,但大小宝钗多此一举,何况与林黛玉们从头至尾一人的情况反差太大,看了实在别扭,那些观众熟悉的老面孔一律弃用(事实上他们的表演也一般)。旁白的处理虽然不是一定不可以,但总是等而下之的苯手法,相信曹雪芹会考虑到电视特点,对剧情交代作适当改变,总体上脉络清楚就行了。电视剧和小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要想完全重合既无可能也没必要,事实上新版红楼也并没有做到一笔不拉地忠实于原著,既然如此,有些不损害剧情的过程叙述就不一定要象读小说一样非得详细交代,事实上观众也根本记不住,旁白即使要用也一定尽量少而精。以上问题解决之后,再把整片节奏处理得慢一点,演员表演再自然随意些,如果有可能,道具布景有些地方可以做做旧。

《红楼梦》是看似“满纸荒唐言”,很多地方似乎很写意甚至有些浪漫和魔幻,总的基调其实还是“一把心酸泪”,是一种“沉重的空灵”或“撕心裂肺的虚无”,任何小机智的噱头、技巧都是与它不相配的。张扬、外露,更是拍《红楼梦》的大忌。含蓄、内敛、空灵、悠闲、凝重……只有牢牢把握这些基调,才庶几能靠近曹雪芹。当然,这样一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叫看不懂,但是名著有一天然优势,一般观众会想尽办法去搞懂它,所以不用担心票房。

如果新版只是为了商业,那么以上要求全属多余(事实上就商业而言它已经成功了),曹雪芹或许会学金庸用一元人民币出卖版权后随你们玩去,问题是李少红们确实是想传达原著的原貌,是想搞成经典,这就必须尊重曹雪芹的原意,尽可能地把握准作者的意图,包括宗旨、基调、细节。或者说,要竭力想象假如让曹雪芹自己来导这部片子,他会怎么干。当然看人挑担不吃力,何况长篇电视剧难免会有很多顾此失彼的地方,要想出一套让曹雪芹都满意的电视版《红楼梦》,即便请曹雪芹亲自出山,只怕也不一定能如愿。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9: 英警方制止展出女星波姬·小丝10岁裸照
2009: 好莱坞翻拍大片:解放军大举“入侵美国
2008: 连环画《水浒传》(新版)【12】闹江州
2008: 独具匠心的天鹅湖表演---不看太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