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与赵薇的“我们”
李道新
看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总会联想起“九把刀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不仅是因为大约相似的“九零年代怀旧”及其“暖伤青 春”和“小清新”,而且是因为男主角赵又廷总是在《致青春》中说着不应该的台湾国语,两部影片又都应了《那些年》的一句台词:“每个故事都有一个胖子。”
当然,《致青春》仍是一部有诚意有追求的电影。甚至可以这么说:因为有了李樯的编剧和关锦鹏的监制,《致青春》终于成功地超越了一般青春爱情文艺片的男性 视角,使赵薇导演的处女作拥有了一种难得的、自省式的女性主义气息。在这一点上,《那些年》里的“我们”跟《致青春》里的“我们”简直就不是一路人;两部 影片所展开的,也不是一个层次的话题。
事实上,《那些年》里的“我们”是男孩,《致青春》里的“我们”是女人。男人女人不仅来自不同的行星,而且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并咀嚼着不同的伤感。看起来, 在《致青春》这部影片里,赵薇们是不会把女人的青春寄托在男人那一边,也不会把青春的爱情让男人去掌控的;也就是说,自始至终,片子里的那些男生们就没有 成功地“追”到过任何女孩,相反,他们在被女孩“追”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等待,就是屡遭抛弃。
因此,《致青春》里的男性角色,从赵又廷饰演的郑微男友陈孝正、韩庚饰演的郑微大哥林静、黄明饰演的阮莞男友赵世永,到郑恺饰演的公子许开阳、包贝尔饰演 的师哥张开,以至戏份不多的宿舍管理员、学校保卫处负责人以及大学副校长等等,几乎都是一帮少有真爱和勇气、缺乏责任和担当的另类动物。影片宣传时,在面 对媒体的很多场合,韩庚都会说到自己戏份不多,一些粉丝对他的角色也颇感遗憾;但赵薇认为,韩庚的许多内心戏里,掺杂了更多的冲动和悔恨。如果知道了赵薇 的真实意图,韩庚及其粉丝们就会明白,无论长得多帅,这部电影里的男人光环都是要在女性主义的冷静打量中黯淡下去的;甚至在很多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 么爱及何时被爱。男性主体性的丧失,使《致青春》成就为一部意图明确的女性电影。
与此相应,这部影片里的女性角色,无论是杨子姗饰演的郑微、江疏影饰演的阮莞、刘亚瑟饰演的朱小北、王嘉佳饰演的曾毓,还是韩红客串的电台播音紫鹃姐姐、 潘虹客串的陈孝正母亲以及杨澜客串的电视主持人杨澜,都表现出超过常态的主动、掌控局面的能力和令人满意的知性。郑微的个性已无须多论,“假小子”朱小北 为了自我尊严拒不道歉并愤然退学的举动,就跟陈孝正为了公费出国欺骗女友郑微形成鲜明对比;即便郑微的情敌曾毓,不爱陈孝正之后也因惜其才华而主动让出自 己的出国名额;韩红客串电台播音对电话另端的郑微一语中的的点拨,显然是在昭告女性之间才能分享的秘密;《杨澜访谈录》里的杨澜,其实是在代表电影编导向 观众揭露所谓“成功”男人陈孝正的失败。这一切,无疑都在确证女性主体性的存在。通过针对“我们”及其主体性的颠覆与置换,《致青春》在获得高额票房的同 时获得了不俗的意义。反之亦然。
再听王菲演唱的影片主题歌《致青春》,那些“心中火焰”和“滚烫的誓言”属于“我”和“她”,那些“天色将晚”和“脆弱的信念”则属于“你”和“他”。《致青春》是赵薇及其同道者们用光影编织的内心强大的女性叙事;她们的青春是用来追求男生,但更用来追寻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