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达梅林 歌曲 是从小爱听的曲子 和 歌,
现在也时不时地常听 哼唱
原来只知是 蒙族民歌
近日 探索了 她的来源
英雄嘎达战死时 年仅39岁, 那是从起兵到最后一战五个年头的奋战历程
逼反和杀害英雄的就是 张作霖 张学良 父子军阀
想到并让民间艺人 为英雄谱歌立曲 的 是 嘎达的妻子 牡丹
唱曲 的原作者 是 老艺人 桑吉胡尔奇,
经过他的徒弟 姑娘胡尔奇, 再 铁柱胡尔奇 几代人的传承演唱 提炼升华
1956年 作曲家 辛沪光 在此民歌的基础上,谱成 交响诗乐
此后有大提琴, 琵琶, 民乐等 多种艺术形式的演绎
谨以本文向嘎达梅林英雄致敬,
向 胡尔奇等老艺人
向 本歌曲的词曲作者
向 本交响诗乐曲 的作者 辛沪光
向 其它版本的 作曲 编曲 和 演奏者们 致谢
毫不夸张地说: 嘎达梅林 及其 歌曲乐曲 已经成为 中华民族的 恢弘豪迈 经典精品 乐章之一。
在下 搜集甄选 了嘎达梅林的 多个版本和形式在此, 与同好共饗分享
《嘎達梅林》原是一首為懷念和歌誦
蒙古民族英雄嘎達梅林之同名蒙古柯爾沁近代民歌,
經過數十年的傳唱,現已成為所有蒙古人民族精神的象徵歌曲。
見以嘎達梅林故事主題所作的 樂曲 除了辛滬光的 《嘎達梅林》 交響詩外,
另有王強作于 1960年的大提琴協奏曲。
此外,以此為素材的還有2002年由導演馮小寧根據此故事所編導之同名電影,
使蒙古民族故事在中國地區再度流傳。
此電影之電影配樂—三寶亦為蒙古族人,
她的母親就是《嘎達梅林》交響詩之作曲者辛滬光,父親的老家是嘎達梅林的家鄉。
嘎達梅林故事背景
內蒙古柯爾沁草原上的人們在蒙古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的率領下起義 ,
為了反抗統治階級開墾草原,保護草原民眾的利益而進行的一場不屈不撓的鬥爭。
嘎達梅林﹝蒙古語︰嘎達是小兒子,梅林是官職﹞名那達木德﹝西元 1892-1931﹞,
內蒙古柯爾沁左翼中旗人。
1929年,該旗扎薩克達木汗王出賣旗裡的土地並勾結東北軍閥強行開墾草原,
嘎達梅林代表民眾的利益,赴奉天﹝沈陽﹞告狀,反而被捕入獄,當年越獄後,
在「打倒測量局,不許掠奪民財」的口號下,率眾起義,轉戰昭烏達盟、哲裡木盟一帶,
隊伍達千余人,終因寡不敵眾,1931年戰死在遼河。
嘎達梅林
1892年-1931年4月5日),姓名 莫勒特圖·那達木德
又名業喜,漢名孟青山,蒙古族,內蒙古哲里木盟(今通遼市)達爾罕旗(今科爾沁左翼中旗)
腰茫哈蘇木(今舍伯吐鎮)塔木扎蘭屯(今塔本扎蘭嘎查)人。
「嘎達」(同東北話「老嘎達」)蒙古語中意為家中最小的兄弟,
「梅林」是其官職,即札薩克答剌罕親王那木濟勒色楞的總兵。
简而言之: 嘎达梅林 = “幺儿千总”
嘎達梅林讀過幾年私塾,通蒙漢文。歷任旗衛隊章京、昆都、扎蘭、梅林等職。
從清朝末期開始,為鞏固邊疆外防俄羅斯帝國進一步侵略,中央政府開始逐漸在蒙旗開墾土地,
漢族民眾被遷入成為佃農。中華民國成立後,1914年2月,中華民國政府內務、農商、財政
等部及蒙藏事務局聯合制定《禁止私放蒙荒通則》和《墾闢蒙荒獎勵辦法》,準備大興蒙墾。
從1916年,奉系軍閥張作霖開始大量放墾。放墾戍邊增強了邊防,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但也損害了蒙古族牧民的利益。從1904年的白音大賚起義開始,抗墾起義此起彼伏。
張作霖與常住奉天的那木濟勒色楞王爺商定開墾該旗的大片草原為農耕地,
到1928年達爾罕旗四分之三的土地被放墾,牧場縮小,牧民被迫背井離鄉,
引起當地牧民的不滿。嘎達梅林多次到墾務局反對開墾,被免職。
1929年初,「東北易幟」後不久,張學良繼續開墾蒙旗土地的計劃。嘎達梅林等人發起「獨貴龍邉�」,
即所有請願的人在紙上圍著一個圓圈簽名以隱藏領頭人,去瀋陽向那木濟勒色楞請願。
7月26日請願代表色仁尼瑪、趙舍旺、僧格嘎如布和嘎達梅林被捕,被押回本旗投入監牢。
11月13日夜,嘎達梅林的妻子牡丹其其格夥同一些人劫牢反獄,將嘎達梅林救出[1]。
於是嘎達梅林組織起義,領導了一支700多人的抗墾軍隊,提出了「打倒測量局,不許搶掠民財」的口號,
襲擊墾務局和墾荒軍,驅逐測量隊,轉戰於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哲里木盟一帶。
張學良命張海鵬部一個騎兵團和湯玉麟屬下東北騎兵第17旅李守信團出兵圍剿。
1931年4月5日,抗墾隊伍在今通遼北舍伯勒圖附近新開河(今烏力吉木仁河)畔的紅格爾敖包屯渡口,
準備渡河南去時,被包圍殲滅,嘎達梅林戰死。李守信割下了嘎達梅林的頭,
回開魯送給崔興武旅長,崔興武用木匣包裝送湯玉麟。
湯玉麟又交給了達爾罕親王,並在旗內懸掛示眾。
後來在烏力吉木倫河邊民眾修建了梅林廟。
嘎達梅林的起義雖然失敗,但是張學良的牧墾草原的計劃被延遲。
蒙古族民歌《嘎達梅林》是一首流傳很廣的著名歌曲,
其節奏舒展從容、穩健有力,旋律寬廣豪邁、莊嚴肅穆。原歌歌詞有五百多段,
人們經常演唱的四段歌詞是由作曲家 安波 整理譯配的。
南方飛來的小鴻雁呀,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
要說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北方飛來的小鴻雁呀,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
要說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天上的鴻雁從南往北飛,是為了追求太陽的溫暖呦。
反抗王爺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天上的鴻雁從北往南飛,是為了躲避北海的寒冷呦。
造反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1956年,女作曲家辛滬光根據這首民歌創作了交響詩
2002年馮小寧編劇、導演了電影《嘎達梅林》,鄂布斯 主演 嘎達梅林。
電影配樂是女作曲家 辛滬光 的三儿子 三寶 作曲,主題歌演唱 騰格爾。
交响诗 嘎达梅林
是女作曲家辛沪光于195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的毕业作品。
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一部具有极高水准的作品。
此曲音乐素材取自于一首同名蒙古民歌,并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创作而成。
乐曲内容是描写并歌颂了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的牧民起义,及其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
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作品以悠长而富有民族风格的主题展开, 不但有大漠草原的描写,
也有千军万马的激战,更有对英雄致意的悲歌与颂赞。
乐曲旋律抒情而优美,隐含着一种辛酸、哀伤,在这种感觉背后,
则是草原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的热爱和憧憬,并为之奋斗战斗精神和勇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有人将其与《梁祝》相提并论,并不为过。
蒙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了土地和自由,领导人们起义, 斗争长达五年之久,
最后英雄战死,起义失败。
这部作品以嘎达牺牲的历史故事为题材,采用奏鸣曲式结构,
全曲由三个部分组成: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各部分的音乐主题均来源于蒙族民歌《嘎达梅林》。
作曲家簡介
辛滬光( 1933- )是一位女作曲家,江西萬載縣康樂鎮連星村人。
1951年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從師于江定仙、陳培勛等,畢業後任內蒙歌舞團專職作曲,
後調內蒙古藝術學校教。1956年創作交響詩《嘎達梅林》而一舉成名,
此曲為她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的作品。主要作品還有管弦樂《草原組曲》,
馬頭琴協奏曲《草原音詩》,弦樂四重奏《草原小牧民》、《剪羊毛》,
單簧管獨奏《蒙古情歌》、《歡樂的那達慕》,雙簧管獨奏《黃昏牧歸》,
電影音樂《祖國啊,母親》等。由於長期在牧區生活,她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內蒙民間音樂,
熟悉蒙族的生活習俗和語言,所以作品大多富有內蒙音樂的民族特色,
並具有草原的氣息和牧民的性格。
事實上辛滬光於 1951年從上海到天津參加中央音樂學院考試時,才開始接觸蒙古族人,
她未來的丈夫—包玉山也是蒙古族人,當時包玉山也在現場參加考試,只是尚未相互認識。
後來透過包玉山在內蒙古康樂隊一同工作的夥伴—美麗其格,同時也是辛滬光的
同班同學的介紹下,辛滬光結識了包玉山,之後更嫁到內蒙地區,深入蒙古草原生活。
由辛滬光熱愛草原、熟悉蒙族文化生活各方面便可推知她的音樂創作
的確是能夠深刻呈現草原民族的特色與情感。
樂曲分析
筆者在本文所用的總譜版本為 2000年5月所改編之大型中西管絃樂總譜。
此曲是描寫並歌誦蒙古英雄嘎達梅林率領牧民起義,與當時殘酷的封建王爺、
軍閥英勇戰鬥的悲壯事蹟。音樂素材來自一首同名的蒙古民歌,
樂曲哂米帏Q曲式的結構創作而成,並使用古典樂派常用的裝飾音,
分為呈示部、發展部以及再現部。不過有些部分稍有例外,不完全吻合奏鳴曲式的原則,
例如呈示部的第二主題並未在第一主題之屬調上,此部分在下頁開始之分析中將會介紹。
樂曲的第一部分─呈示部出現兩個主題,第一主題為 g 小調進行一次反覆,
第二主題為同名蒙古民歌嘎達梅林之主要旋律;第二部分發展部以不同的
調性演變出許多主題的變形;第三部分再現部則回到主調再現兩個主題,
最後在結尾部分加上一段尾奏。
此外,本樂曲亦符合標題音樂的主要體裁之一─交響詩之條件,
為一具有敘事性及戲劇性的大型單樂章管弦樂曲。
除了使用交響型式之手法,並以著名的蒙古民族歷史故事為題材,
故事情節偶然而具像地呈現於樂曲中。
交响诗 析赏 详见: art.tnnua.edu.tw/ethnomu/talk/02finalreport/93-1/analysis/02_93-4.htm
【201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