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为方便讨论,文中用基因代表遗传。基因与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已广为大众所知,但传统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存在二大误区,讨论这二大误区将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
误区之一是学者们在基因与环境对机体影响的比重上争论不休。基因学派认为基因的影响是主要的,而环境学派则相反。例如在对智慧影响的争论上,多数认为其比重大致是50%-50%,但部分学者 (Jensen AR, et al) 认为基因影响要高得多;而另一些学者 (Ceci SJ, et al) 则认为50%的基因影响被大大高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参见 < How much of intelligence is inherited? > (in: Child Psychology A Contemporary Viewpoint, Hetherington EM et al Ed. 6th Edition, p.428, 2006)。面临“神仙打仗”,咱凡人可别遭了殃,受其左右而不知所从。鉴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突飞猛进,现代生命科学已经证实,基因与环境是相互调节,共同作用的 (Edwards TM & Myers JP, 2008, 有一篇简明的综述)。因此,个人认为,基因与环境对机体的影响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调节关系。就是说,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环境和个人行为有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时,环境对机体的影响比重将随环境变化的程度而不同程度地增加;而在惰性环境与惰性行为生活中,基因将产生主要影响。所谓,无所作为命(基因)做主,积极行动自做主。假如你健康无恙,不妨无所作为,否则,就该积极行动了。
第二个误区是,有一种倾向将基因和环境孤立起来看待,认为二者的影响是相对独立的。实际上,由于基因和环境随时发生着密切的相互作用,二者的影响是不可分的,基因影响中包含了环境因素,环境影响中也加入了基因成分。以达尔文关于不同环境对长嘴鸟、短嘴鸟的进化选择为例。短嘴鸟的优势是获得表浅而较硬的食物,当鸟的遗传性状表现是短嘴时,短嘴鸟自然会选择表浅食物丰富的环境;对于短嘴鸟来说,这样的环境实际上是基因选择的,我们可以将类似环境称为“基因化的环境”。当表浅食物越来越少,而深部食物很丰富时,环境迫使短嘴鸟摄取深部食物,经过“用进废退,适者生存”的行为改变过程,长期或数代以后,短嘴鸟的嘴变长了。现代实验让不能利用乳糖的大肠杆菌突变体生长在只含乳糖的培养基中,同样使此突变体表达出能利用乳糖的基因,证实上述结果(Cairns J & Foster PL 1991; Hastings PJ et al 2004) 。同理,人类可以经过学习,主动实施有益行为并创造有益环境,这样的行为和环境将诱导有益基因组群表达并抑制不良基因组群的表达,这样的环境,可以称为“信息化的环境”。
讨论了基因和环境的动态平衡关系后,我们可以得到几条有益的规律:
1. 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个人行为和机体状态。现在的行为和机体状态是过去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在的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今后个人行为和机体状态。
2. 信息化是改善环境,改善基因的主要途径。提高信息化程度需要提高学习能力和在学习指导下的行为改变。
3. 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终生过程。因此,要改良自身行为与机体状态,学习和在学习指导下的行为改变也是终生的。
(土斯 7/13/2011 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