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這一束強光燭照未來 ——寫在索爾仁尼琴逝世七周年之際
送交者: 楚寒 2015年08月07日21:19:43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這一束強光燭照未來

——寫在索爾仁尼琴逝世七周年之際

楚寒

    現在是美國中部時間八月二日中午,台北時間八月三日凌晨。在這個炎風習習的夏日晌午,我不由想起了七年前的8月3日,一位俄羅斯老人、作家兼前蘇聯時期異見人士索爾仁尼琴因心臟衰竭在莫斯科告別人世,享年89歲。這位蘇聯時期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比蘇聯帝國多活了17年(他與前蘇聯幾乎同齡,索氏出生於1918年,十月革命發生於1917年),而那個曾將他流放、判刑、下獄、剝奪國籍並將他驅逐出境的紅色超級帝國,已經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土崩瓦解,從而永遠地被埋葬於歷史的垃圾堆里了。

    七年前的今天,當我從媒體上得知這一消息時頓然錯愕,一時間感慨萬千,當天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下了這樣的一句話:“時光流走在永恆的河裡,誰是在那幽昧的思想暗夜裡,不屈不撓謳歌自由的旅人?”欷歔感傷之餘,我又想起了19世紀俄國詩人普希金逝世前夕的那篇詩作《紀念碑》,尤其是這首詩中的名句:“整個偉大的俄羅斯都會聽到我的傳聞/ 各種各樣的語言都會呼喚我的姓名/ 因為我曾歌頌過自由/ 我還為那些倒下的人祈求過同情。”

    這首原是普希金一生文學創作的總結或遺囑的政治抒情詩,放在於21世紀之初溘然長往的索爾仁尼琴身上,真是恰如其分,也顯示出俄羅斯獨立知識分子傳統的薪火相傳。因為生存遭遇和政治人文環境的相似,中國知識界對索爾仁尼琴格外親切,將這位異國的著書人看作精神上的父親或兄長,年長者稱其為“索兄”,年輕者稱其為“索翁”,而我,多年以前在一個蘇北海邊的漁村當工人時,當時20歲出頭的我曾在筆記本中尊稱其為“索前輩”。

    之所以尊敬這位著書人前輩,是因為他在那個紅色風暴肆虐的時代裡,曾那樣艱難地記述這個國家中倒下的人群的苦難,為這個史上最龐大的專制帝國的最終走向覆亡,提供了充沛的精神支持與道義基石。我想正是因此緣故吧,在七年前的那個盛夏,當他辭別人世時,全世界各國媒體用不同語言紛紛出專號來紀念他,回憶他在往昔殘酷的年代裡歌頌自由的苦辛。讀着一篇篇媒體專號時我就在想,這些文字與他的作品一道已經定格在歷史裡,為這個浮華的世界留下了一些永恆的東西。

    不記得是哪位文學評論家說過,作家的首要職責不是發表意見,而是講出真相,通過描述真實現狀,使公眾不輕易聽信於各種精神劫掠者。但在現實生活當中,並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做到這一點,尤其在那些專權陰霾籠罩的社會裡。1974年冬,在遠赴瑞典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索爾仁尼琴曾提出,文學是為人類的藝術,精神永遠高於苦難的現實,文學所蘊含的真實的力量,可以摧毀謊言構築的世界。

    很顯然,在當時席捲了幾乎半個地球的“鐵幕”底下,這是一種危險的思維,但放在人類歷史長河的大背景之中來看,卻是一種自由的思維,其價值定然會不朽於時代的變遷。用索爾仁尼琴後來總結自己一生的話來說,他的所言所行從未違背自己的良知,他的全部創作都是“希望俄羅斯的苦難歷史——我用了畢生精力來向人們努力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能夠讓人們和俄羅斯民族以史為鑑,保持清醒頭腦。”是啊,黑夜是如此漫長,他竭力想要在密不通風的鐵屋子裡鑿開一線光明。

  身為一名以文字為安身立命之所的寫作者,索爾仁尼琴沒有忘記他的使命,他努力讓全世界穿透層層遮蔽看到蘇聯這個國家的真正情狀,和現實中真實發生着的事情。這一切與蘇聯當局營造的那副美好畫面判若天淵。同時,他也促使世人開發和動用大家頭腦中潛在的另一套思維,因為黑暗的程度遠超過善良人們的想象。他的這種敘述讓表面上固若金湯的超級黨國體制開始搖晃起來,從此出現了巨大的裂縫。那些正式出版的和通過各種渠道在本國地下流傳的,以及在西方國家先後發表的作品,使得索爾仁尼琴和物理學家薩哈羅夫並列為當時蘇聯地下反抗力量的精神領袖。這些作品,成為俄羅斯文學的偉大文學遺產,也使得俄羅斯知識分子這種對自由和對人道主義的追求,贏得了全世界的矚目和對“蘇聯問題”的強烈關注。

  也許,讀他的作品需要不那麼脆弱的心理承受力,那既是一次沉重的閱讀旅程,也是一場艱難的精神探險。他從1960年代初陸續發表了《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第一圈》、《癌症病房》、《古拉格群島》等現實主義中長篇小說和紀實文學,將極權政體的黑暗與暴虐盡現在讀者眼底,讓無論是否經歷過極權主義的人們都能產生惶恐不安與膽戰心驚的感受。這些帶着強烈真實印記的作品,讓人非常清晰地看到紅色帝國內部一個個苦難的靈魂。而最終呈現給世人的,是任何權力之手都篡改不了的真相,因為人們已經看到了苦難有多深,血淚有多濃。

   自人類有文學以來,對人類命運和歷史走向能產生重大影響的著述者可謂鳳毛麟角,也許索氏可算得上一個。說起這位著述者,必須提到他那部最有影響力的、講述蘇聯集中營故事的著作——《古拉格群島》。書名中的“古拉格”,指的是蘇聯的集中營,這本書的中文版分為上中下三冊,由已故翻譯家田大畏先生等人翻譯。在這本書中,作者將整個蘇聯比作海洋,在這個海洋上處處皆是監獄和集中營的島嶼,他把這些島嶼總稱為蘇聯時期並沒有的地理名稱——“古拉格群島”。這裡需要說的是,索氏本人親身在蘇聯的集中營裡頭生活過,並且是書中諸多事件的目擊者和第一手材料的獲得者,他出獄後採訪了兩百多位受難人士,為書中所寫的這些故事提供了證詞。

    可以這麼說,這本以“古拉格”命名的煌煌巨著,既是一部前蘇聯共產政權罪行的編年史,也是在為歷史尤其是極權主義的歷史重新安排歸宿與命運。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紅色年代裡,在那個包括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等蘇共領導人在內沒有任何人能夠正常呼吸的國度里,出現一個人將俄羅斯民族的不幸劫難、國民的悲慘境遇公布於世、道出真相,將那一片片既真實又虛構的“群島”從秘密檔案、刑訊室、勞改農場、流放集中營和無數鎮壓殺戮中的所有素材匯集起來,紅色帝國的轟然倒塌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偉大光榮強大的巨無霸國家說,在國家和政權面前,個人是微不足道的,要麼做一枚蘇維埃革命事業的螺絲釘,否則即是人民的敵人;可是孤獨脆弱渺小的寫作者說,這句話不對。他把布爾什維克黨和國家的這句狂言給徹底擊破了,他讓一個強盛的甚至一度不可一世的超級大國,就這樣坍塌在一位著書者長與寬均不超過20公分的書稿上。

    這是雞蛋與高牆搏鬥並最終得以戰勝的不朽傳奇。這個故事展現了一個知識分子獨力抗爭專權體制的智慧與勇氣。這裡還要說的是,他的反抗堅守在信仰層面與道德層面,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政治層面,這個民族歷時一千年之久的東正教信仰使索氏堅信並告訴世界,19世紀後期從西歐輸入的馬克思主義,不能征服有信仰的巨人般的俄羅斯民族,建立專制大帝國的夢想與一個流淌着高尚血液的民族絕對不能相容。同時,他用文學的語言傳遞出斯大林主義給億萬人類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在握筆的同時他篤信極權主義絕非永久長存和不可動搖的。而動搖這一龐然大物的根基,需要重建信仰意識,以及道德意識的復甦,因為他信奉的準則是——道德超越政治,永恆大於暫時。

    索爾仁尼琴的肉體生命,結束於七年前的今天;但他的精神生命,卻不曾死去並將延續到未來的年年月月。雖然生前歷經磨折,但我想,他終究是幸運的,因為他寫出來的著作在打壓與解壓的交替過程中一直盛行不衰,他在世界文學之林最終創造出了屬於他的風格的文字之美。這種由文字呈現出的美就像一束強光,猶如他那強健的內心世界,穿透了時間和空間的阻隔,啟迪了一代代欲了解極權歷史、欲欣賞文學作品的人們的心靈。而支撐着這樣的文字之美的,是這位前蘇聯寫作者對人類的大愛和對人生的大勇,也使得這位活過前蘇聯的俄羅斯老人那飽經磨難的文學作品和漫長人生,能夠燭照未來的歲月。

寫於二零一五年八月二日中午、台北時間八月三日凌晨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4: 宋慶齡晚年不為人知的一段婚姻
2014: 我真的不知道梁思成和林徽因是不是幸福
2013: 中國全面超越日本 市民文化是關鍵
2013: 台學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偉大的制度
2012: 海外的中國大陸人為什麼不能擁有出生地
2011: 五大自由: 姥姥村里人幹的民國第一大劫
2011: 刻骨痛心:志願軍歸國戰俘的慘烈遭遇
2010: 毛澤東讀《資治通鑑》
2010: 毛新宇絕不是毛家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