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謝網友提醒,演<<野火春風斗古城>>的,確是王曉棠女士。在此為前面那篇短文的錯誤深表歉意,寫錯了實在不應該。
上篇借用張同志的話,大致說了一下什麼是“三和一少”和“三降一滅”。但突然想到,這樣的解釋,其實是沒有完的,因為當時這類以數字做綜合的集成式短語實在太多。耳熟能詳,琅琅上口的就有不少。如“一大二公”,“一打三反”,“一元化領導”;“兩論”,“兩校”,“兩霸”,“兩報一刊”,“兩條道路”,“兩條路線”,“兩個司令部”,“兩個念念不忘”,“兩類不同性質矛盾”;“老三篇”,“三突出”,“三座大山”,“三大法寶”,“三個世界”,“三自一包”,“三和一少”或“三降一滅”,“三支兩軍”,“三老四嚴”,“三個里程碑”,“三項指示為綱”,“三忠於四無限”;“四個第一”,“四個偉大”,“四條漢子”;“四清”或“四不清”,“四類分子”或“五類分子”,“六廠二校”,“公安八條”,“八個樣板戲”,“十大關係”,“十次(或十一次)路線鬥爭”,“十六條”,“17年黑線”,“28個半布爾什維克”,“61人集團”,“七千人大會”等等。想來一定還有其他類似短語一時記不起來,有待網友補充。從列出的這些短語來看,似乎以小於五的數目字起頭的比較多些,其中原因,也有待專家研究。當然,這類集成式短語的出現和使用,既不自文革始,也不至文革止。之前也有“三反五反”,“三面紅旗”,“六條標準”,“九評”之類,再之前還有“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和“四書五經”。文革結束後,有過“三種人”,“四人幫”以及後來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四項基本原則”和“五講四美三熱愛”等。但確實能看到進步。即使從字面上看,這“五講四美三熱愛”也已經溫柔親切得多,更屬於正能量了。
其實這些短語,每一個信息含量都極大。還說“三和一少”吧,就算張同志在部里做事,他也未必能說清那到底是怎麼回事。由誰提出,為什麼提出,對不對,如果不對的話,又錯在那裡,為什麼錯,被誰批判,被批判之後又如何,都很難完全弄清楚。所以說,對上次提到的老朋友老領導瑤翁的話,想都聽也做不到。這麼多有着極高信息量的集成式短語,又有誰能夠真正解釋得清呢。由此不免又想起魯迅先生。他老先生早就說過,有些事情實在是不宜多說,因為很可能“你不說我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塗了”。
正所謂: 三星白蘭地,五月艷陽天。一堆糊塗賬,四六不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