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四屆人大”是在文革後期的1975年初召開的。當時似乎是由中共領導人事先定下政府各個部門負責人的人選之後,再由人大開會任命或批准。記得在四屆人大召開之前曾傳達毛主席關於“組閣”的指示,說“總理還是總理”。咋一聽(北京話:剛剛聽到還未經細想的意思),不知這話怎麼理解。心裡想,這不是同意反覆麼,當然嘴上不敢說出來。於是和其他老師一起請教一位較熟識的黨內同志。該同志斬釘截鐵般解釋說,中央首長講話中若提到“總理”,就是指周總理;若提到“主席”,就是指毛主席,從來沒有疑義,也不會造成誤解。在場的語文老師則接着做了進一步的語法分析,指出這“總理還是總理”中的一個(不論第一個或第二個)“總理”,已經由“普通名詞”演化為“專有名詞”,也就是專指當時長期任政府總理的周恩來本人;而另一個“總理”則還保留着其普通名詞的屬性,泛指政府總理這一職位。另外毛主席指示中的“還是”一詞,則是“繼續擔任”的口語說法。如果一定要翻譯一下,這最高指示就是說“周恩來繼續擔任政府總理”或“政府總理繼續由周恩來擔任”。如此這般,當時不禁有“恍然大悟”之感。進一步思量之後,則又產生了“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之念。喜的是雖然收音機里不斷在放“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這類孩子吵架似的歌,“文革派”(當時民間還不知有“四人幫”一說)中的代表人物將不會被任命為政府總理;憂的則是受人尊崇的周恩來的地位似乎不大穩當,需最高領導明確發話才能認定。四屆人大開過之後,總理的確還是總理,而政府各個部門的負責人也大多由文革後期被“解放”的老幹部擔任。讓老百姓深惡痛絕的文革派並未太得勢,人們總算鬆了一口氣。果不其然,很快就在當時兼任中共副主席及軍隊總參謀長的鄧小平副總理主持下,對當時文革造成的混亂局勢開始了“全面整頓”,生活工作的某些方面開始走上正軌,平民百姓也似乎看到了國家逐漸脫離動亂、回歸正常狀態的一線希望。當然後來知道,大家的這一口氣松得早了些。“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人們還要再等將近兩年之後,才能看到國家真正開始從“亂”轉“治”,或者借用魯迅先生的名言,從一個“欲作奴隸而不得的時代”逐步走向“嶄時作穩了奴隸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