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流傳着一篇文章,叫《你不知道的歷史內幕》,其中有一條是這樣說的:唐朝最強盛的“開元之治”時期,全國人口有820萬戶,是唐朝的最高值;而隋朝“開皇之治”時期,全國人口就有890萬戶。在這個眼球時代,這樣沒有前因後果的結論很容易掀起人們的情緒,都以為自己看到了被掩蓋的內幕,甚至把矛頭指向整個教育。說起來,其實那段話並沒有錯,據官方記載,唐太宗時期的人口和國庫都遠遠比不上隋煬帝時期。一個是千古明君的典範,一個是千古昏君的樣板,歷史就是這麼不講情理。不過,那段話壞就壞在只告訴你一個結果,卻不告訴你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其實,只要知道了其中的原因,也就知道了為什麼唐朝比隋朝要強大得多,持久得多。
先來看看兩組數據對比:
一、公元581年,北周的最後一年,全國的登記人口為900萬左右;同年隋朝建立,到589年,登記人口激增到4000萬。
二、公元618年,隋朝的最後一年,全國的登記人口為920萬左右;同年唐朝建立,到726年,登記人口才達到4100萬。
也就是說,從900萬到4000萬,隋朝只用了8年時間,而唐朝卻用了108年。
再不愛動腦的人也該看出來了,以900萬的人口基數,在短短的8年之內是無論如何也生不出3000萬人來的。那麼,隋朝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我們要清楚這900萬登記人口是怎麼回事。大家都知道,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亂世,連年戰亂,死的人數不勝數,但這個還不是關鍵,最關鍵的是,當時的人們流離失所,導致人口統計非常麻煩,再加上戰亂時期政府官員都在爭權奪利,沒有人會去認真做人口普查,所以,900萬這個數字是很不準確的。
楊堅建立隋朝後,社會穩定下來,這才開始重新整理人口資料。在建國的當年,登記的人口數字就達到了2900萬。此後的幾年又“大索貌閱”,即每個縣都派出專門的人去對百姓徹底清查,包括相貌、年齡,一一核對,還讓百姓之間也互相揭發,只要發現有不實的情況,全家發配邊疆,連保長也要受牽連。因此,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全國的登記人口就達到了4000萬。
說到底,這4000萬人並不是隋朝的功勞,而是前朝留下的隱形財產,被隋朝硬挖了出來。那麼,隋朝為什麼要採取這麼嚴苛的手段來清查戶口?老百姓又為什麼不想上報戶口?
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兩個字——利益。在古代,人頭稅是最重要的稅收,你家有幾口人,就得交幾個人的稅,只要少報一個人,就能省下一個人的錢,自然就沒人對人口普查積極了。而在政府看來,你少報一個人,政府就少一個人的稅收,那怎麼能行,絕不能讓這樣的“刁民”得逞,再嚴苛的手段也得上!再來看看唐朝。隋朝末年,天下又陷入大亂,人口普查也陷入了低谷,登記的人口又重新回到了920萬。同樣的問題又擺在了唐朝政府面前。然而,從920萬到4100萬,唐朝卻足足用了108年,耗去了7代皇帝的生命。
是唐朝皇帝不知道其中的內幕嗎?當然不是,相比於楊堅嚴苛的“大索貌閱”,李淵採取的則是頗為民主的“手實”,即讓老百姓自己填寫戶口資料。據統計,當年登記的數字為1200萬。然後,唐朝就靠着這1200萬人的稅收,開始了貞觀之治、開元之治。
這就是唐朝之所以偉大的原因。回頭再來看開頭的那段話,從統計數字上來說是沒問題的,但“強大”的隋朝沒幾年就亡了國,“弱小”的唐朝卻成就了一段輝煌的盛世。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四個字——“藏富於民”。藏富於民,人們擁護它;搜刮民財,人們唾棄它。就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