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報道,中國自主研製的C919大型客機最近正式下線,標誌着該大型客機“項目工程發展階段研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下一步首飛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大陸地區的民用航空工業從無到有,經過幾代航空人的艱苦奮鬥,能夠取得這一重大成就,確實可喜可賀。當然,“下一步首飛”之後,還有更多的“下一步”要走,靜力試驗,試飛取證,交付客戶,售後支持,開拓市場等等,每一步都會面臨重大挑戰,相信該大型客機主製造商“中國商飛”的管理層及技術專家能夠克服困難,成功應對。
在讀到上述新聞報道時,不禁想起1980年代中期,由原“三機部”改制而成的航空工業部曾多次組織專家論證“民機上馬”的有關事項。記得當時的共識是“民機”肯定要上,但究竟怎麼上,專家們有很多不同看法及意見分歧。曾經反覆討論的幾個較重大的議題包括“先研製軍用運輸機或直接研製民用客機”,“先研製小型支線客機或直接研製大型幹線客機”,“以自主研製為主還是以與國外企業合作為主”,“民機研發中心建在內陸如陝西還是沿海如上海更好”等等。而其中各方的主張,都有充足的理由,曾引發反覆討論甚至激烈爭論。例如有專家認為,中國應先研製軍用運輸機,以充分積累有關技術經驗,之後再研製民用客機。軍用運輸機的取證,通常較民用客機容易,有可能在較短時間內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在使用中再不斷完善提高。軍用運輸機與民用客機的研發雖不相同但畢竟有相通之處,“先軍後民”,可以穩紮穩打,水到渠成。但對此持反對意見的專家則指出,研製高性能軍用運輸機的費用並不低,而對軍用運輸機的需求即便包括潛在需求也比民用客機的市場需求少得多,經濟上未必合算。若在研製過程中須尋求國際合作,則要面臨更多的困難和局限,不如一步到位,直接上馬客機。其他幾個問題的討論也類似,各方各執一詞,一時難有結論。據最近幾年的新聞報道,自2000年以來,中國航空製造部門不斷推出了噴氣支線客機、噴氣幹線客機、渦槳支線客機,大型噴氣軍用運輸機等型號項目,似乎表明80年代開始的上述研討已有定論,即軍機民機並舉,支線幹線齊上,以自主研製為主國外合作為輔,內陸軍機沿海民機同時開展的布局,從而能有今日的成就。
眾所周知,自1949年起至“文革”結束後的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大陸地區沒有任何意義下的民用航空工業。在文革期間立項且至今仍為一些航空“發燒友”津津樂道的“運-10”型飛機,也不是民用客機,而恰如其型號所指,實為運輸機。自1980年代初期開始,民用航空工業從軍工轉型創立到發展,幾十年來,真可謂一波多折,歷盡艱辛。中國大陸民用航空製造業內人士曾感嘆說,在剛開始接觸國外先進民機製造技術時,感覺是差距太大,所謂“望塵莫及”。後來通過不斷學習交流,有了長足的進步,對國外先進民機企業,逐漸可以“望其項背”。最近幾年,通過自主型號的研製及重大技術突破,有望在不遠的將來能夠與國外航空製造巨頭齊頭並進,“並駕齊驅”,從而逐步形成國際民機製造業的A(空客)B(波音)C(中國商飛)三強鼎立的局面。當然,對中國民機研製者來說,要達到這一境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