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轉貼木然(遼寧師範大學教授):”為什麼知識分子會怕出現新一輪的「引蛇出洞」”
4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安徽合肥主持召開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說,對來自知識分子的意見和批評,只要出發點是好的,就要熱忱歡迎。他認為,知識分子有思想、有主見、有責任,願意對一些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即使一些意見和批評有偏差,甚至不正確,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寬容,堅持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習近平這段話,引起了網上熱議。有人支持,有人吹呼,有人質疑,有人反對,有人挖歷史。因為這樣類似的講話,在歷史上已經出現過兩次。
凡是歷史出現的類似,不是與引蛇出洞有關係,就是與解放思想有關係。
這樣的歷史事件,一次以悲劇出現,一次以喜劇出現。
喜劇還沒有演完,又來了一場舉世震動的悲劇。
第一次是在1957年4月30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召集民主黨派負責人座談,請他們積極提意見, 幫助共產黨整風。為消除黨外人士的思想顧慮,他再次代表中國共產黨重申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合作原則。隨後的事實告訴人們,毛澤東搞的是陽謀,陽謀的目的是引蛇出洞,於是至少55萬名知識分子被打成右派,從此之後絕大部分知識分子再也不敢說話。敢說話的林昭、張志新被槍決。如果說在此之後還有知識分子,也只是有奴才型的知識分子,這其中,郭沫若就是典型一例。
第二次是改革開放之後,鄧小平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大討論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必然會出現不同的聲音,甚至是政治上反對的聲音。鄧小平充滿政治自信,對於反對的聲音,鄧小平的看法是:「一聽到群眾有一點議論,尤其是尖銳一點的議論,就要追查所謂『政治背景』、所謂『政治謠言』,就要立案,進行打擊壓制」的做法,「是軟弱的表現,是神經衰弱的表現」。他還說,「群眾有氣就要出,我們的辦法就是使群眾有出氣的地方,有說話的地方」,「使他們有意見就能提,有氣就能出」。小道消息流傳,是對長期沒有民主政治的懲罰。他多次強調:「要重申『三不主義』: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也正是在這樣的條件和環境下,通過真理標準大討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並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但是,好景不長,之後又出現了1983年的反精神污染,1986年的反資產階級自由化,1989年的學潮,學潮之後知識分子沉寂了一段時間,到了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後才有所好轉。上個世紀末的時候,知識分子又一次活躍起來,這個時期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自由主義開始浮出水面,並通過互聯網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互聯網的思想啟蒙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之時出現了反普世價值的浪潮之後,自由主義和思想啟蒙的高潮才有所消退。自此之後,自由主義和思想啟蒙又借着微博行進到2012年才逐步停滯不前。
2012年之後,網絡管制越來越嚴格,但知識分子對管治不滿的程度逐漸上升。憲法規定的言論自由受到權力嘲弄,有些知識分子已經不能或者不敢在博客和微博發聲。因為在發聲之後輕者被刪貼封號,在線下約談甚至恐嚇,重者則被抓。尤其是任志強微博被封之後,知識分子普遍具有了一種恐懼感,對公共權力已經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習近平關於知識分子談話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習近平總書記這次重申鄧小平的「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是鄧小平思想的簡單重複,而是具有了新的內容,具有針對性。他認為,只要是善意的批評,只要是出發點是好的,那就允許知識分子批評。問題在於,何謂善意的批評?批評有善惡嗎?何謂出發點是好的?在何地出發?善意和出發點好的標準是什麼,由誰來定,由誰來實施,這都是極為現實的問題。
其實,如果徹底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五條的言論自由條款,善意和出發點都不重要。
何況善意和出發點都是以動機決定是非,以立場決定是非,以階級立場決定是非,甚至是站隊決定是非。這樣做的主觀隨意性太大,極其不穩定。如果沒有憲法保障言論自由,說得越好,也沒有毛澤東說得好。毛澤東說得最好的時候,恰恰是搞「引蛇出洞」的時候。現在這樣講,很容易讓人聯想新一輪反右的「引蛇出洞」。這個不但知識分子怕,所有國人都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