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新聞網 2016-8-2
由新華網、價值線、吳曉波頻道主辦的"半程2016"峰會高朋滿座,吸引了二千名現場聽眾。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際貨幣理事兼副所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向松祚在峰會上指出:中國經濟可能沒有“L型”,而是整體下行,中國經濟的根本困難是原創性科技創新嚴重不足。
我的基本判斷是“L型”,沒有!“L型”守不住!中國經濟的整體是一個持續的下行,不是“L型”。
從中期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遇到的最大的風險是全要素勞動生產力的持續暴漲。
中國真正面臨的長期根本性困難,是原創性科技創新嚴重不足。
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人員,我這些年對中國經濟的建議和意見比較多,所以外界認為我對中國的經濟很悲觀。甚至一些朋友認為我是在唱衰中國經濟,我想藉此機會做一點聲明。同在座的每一位朋友一樣,對像我這樣出生在六十年代中期,差不多有十多年吃不飽飯的經歷的人而言,是沒有任何理由唱衰中國經濟的,也沒有任何理由來否定中國經濟在過去三十多年取得的偉大成就。
之所以要提出今天中國經濟面臨的重大的困難和風險,是因為我對中國的期望非常之高。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優秀文化財富的文明古國,我們先祖是非常驕傲的,任何事情,我們是不會和我們同水平,或者比我們水平低的國家相比的,我們現在的標的只有一個——就是美國。
讓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最富有的國家,我想這是我們真正的中國夢。正因為我們有這樣的中國夢,有這樣的自豪心態,驕傲心態,我們才在深刻的研究,深刻的分析,或者研判中國經濟正面臨的困難和風險。
我們希望能找到解決的途徑,找到方法去克服這種困難和風險。
“L型”守得住嗎?關於當下經濟的四個判斷
對今天中國經濟現狀,我總共有四個基本的判斷。第一個,是關於增長速度。
增長速度和經濟下行的壓力,仍在持續加大,我想這是一個基本的判斷。一會我們連平教授也要和大家談經濟增長的問題。我看到連平教授演講的標題里有“L型”,現在大家都認為中國經濟會走出一個“L型”,人民日報的權威人士也講中國的經濟將是“L型”,但是我認為,從目前的各個數據來看,從微觀企業的投資情況來看,前面發言的領導也提到,今年上半年,民營投資的增速只有2.8%,而且我們消費的增速也回落到了個位數,我們的出口是負增長,全球經濟整體非常低迷,在這種對比下,我的基本判斷是“L型”,沒有!“L型”守不住!中國經濟的整體是一個持續的下行,不是“L型”!
我們現在所能作到的最好的結果是,希望不要急劇的,快速的下行,這是第一個判斷。
第二個基本的判斷是,宏觀的經濟政策——貨幣政策、信貸政策、財政政策效果越來越差。
我想這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基本共識,上半年貨幣信貸政策出來以後,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這也是一位非常嚴謹的學院型官員,特別引用了一些貨幣信用方面的數據,比如說M1增速超過25%;M2增速超過13%,說明我們的各路資金,趴在賬上,根本就沒有流入實體經濟。中國經濟“脫實向虛”的情況,有愈演愈烈的態勢。
這說明我們的貨幣政策、信貸政策、財政政策所造成的效果,在大幅度地下降。
上個禮拜在杭州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我國財政部長樓繼偉先生非常明確地講到,現在全世界的財政貨幣政策效果,都是非常不理想的,我想這個判斷,也是我今天下面要用數據和大家談到的重要話題。
我們今天必須要從依靠短期的宏觀政策,要轉向基本面的,長期的政策。
第三個判斷,就是我們的資產價格,包括股票,包括房地產,也包括其他的金融投機資產的價格。現在大家看起來,資產價格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和共識,並非是因為所有剛性需求,或是實際的需求,而主要是因為龐大的貨幣信用投放所推動起來的。所以去年開始,中國部分城市開始房價瘋狂上漲,展示了正在轉型的中國經濟不健康的一面。
我們所在的南京,在座的各位都非常開心,因為最近的幾個月,南京的房價已經上漲了一倍。從長遠的,實質性的經濟層面觀察,這種現象並不值得高興。原因很簡單,在股災以後,大量的資金就從股市跑到了房地產,現在據說房地產又要開始回調,有人於是預測,下半年股市又要開始火爆。
龐大的資金和信貸,不在實體經濟投資,一會跑到股市,一會又跑到房地產,一會跑到文化古董市場,炒來炒去,這是今天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
第四個判斷,是改革,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判斷。
作為一個獨立研究人員,我最擔心的是,我認為我們今天的改革在很多方面是非常令人失望的。尤其是國有企業的改革,我從不隱瞞我自己的觀點,我認為現在的國有企業改革,不是改革,而是倒退。
要想解決今天中國經濟的問題,我們需要的是真改革而不是假改革。我們今天的改革是文件多,口號多,會議多,論壇多,說法多,但是真正的落實很少。
為什麼民間投資增速只有2.8%,為什麼如此劇烈地下滑?我想原因不是因為貨幣緊縮,不是因為財政政策不寬鬆,不是因為沒有投資機會,而是因為人們對政策的前景,充滿了不確定性。甚至有所懷疑,彷徨和觀望。第四個基本判斷是最值得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今天中國經濟的一系列問題能不能解決,直接取決於我們能不能真心推動改革。
短期:信貸擴張正積累巨大風險
我下面將具體談一下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困難,或者說最大的風險。我們分短期、中期和長期三個來進行簡要的分析:
短期來看,中國經濟最大的困難和風險就是我前面講的幾個判斷和具體的數據,已經告訴了我們,那就是我們高槓桿和高負債,所引起各種風險。
我們來看一下具體的數據,我們過去這麼多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靠的是什麼?是靠龐大的經濟投入嗎?是靠我們全要素的生產力的提高嗎?當然,這些會起一部分的作用,但最重要的是靠我們龐大的債務擴張和信貸擴張。
我們可以看到,到今年的6月底,總債務和GDP的比率,已經從2008年的155%上升到了目前的260%,總額從49萬億上升到182萬億。其中最主要的是銀行貸款,那麼這裡面誰把錢拿去了?主要是非金融的公司,他們現在的負債總額已經達到了114萬億,所以為什麼中央提出了“去槓桿、去庫存、去產能。”這三個問題是我們今天中國經濟面臨着的最緊迫的問題之一。
現在我們有一個說法,不一定很準確很科學。2009年以來,我國信貸增長推動經濟增長的彈性係數在顯着的下降,從大約1上升4。創造1元的GDP至少需要4元信用來推動。這個比例在今年上半年已經擴大了5甚至6,為什麼貨幣信貸的效果越來越低?
我們看到企業的高負債帶來的銀行系統的風險,這個數據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也是非常令人擔心的。根據官方的數據,2016年第一季度末,全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額達到1.4萬億,不良貸款率也達到了1.75%,兩年內翻番。如果加上關注類貸款,不良貸款比率已經達到了5.5%。一些地方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不良率實際已經達到了8%-10%。
鋼鐵行業,總共負債餘額達到4萬個億,86個鋼鐵企業的負債總額就超過了3.3萬億,煤炭同樣如此,有很多鋼鐵集團、煤炭集團動輒貸款數百億,上千億,乃至數千億,怎麼去還本息,這是一個巨大問題。如果我們這個狀況持續下去,有一個壓力測試,如果全國銀行不良率達到7.62%,則全部資本金都會被壞賬吃掉,全國銀行體系“技術上”破產。
當然,在座各位說,我們的銀行都是中央政府的銀行,都是地方政府的銀行,不會破產,所以我們可以躺在這個結論上睡大覺。中國的銀行確實不會出現破產,但這不等於中國不會出現金融危機。金融危機有各種各樣表現形式,最終都將讓國家付出代價,只是付出代價的方式和形式有所不同。
銀行要補充資本金,財政的錢是天上掉下來的嗎?最終金融危機的重擔,只有全國人民來共擔!所以從短期來看,我們今天面臨的下行壓力,我們前面講的四個判斷,正是因為我們前面的七八年時間,我們的宏觀政策,或者我們的思維模式,仍然停留在傳統的增長方式上面,所帶來的巨大的負面的後果,我們必須要反思這一點。
有人會說,過去我們的經濟發展很快,我們成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不起,我要告訴各位,我們應該仔細反思一下,GDP到底代表什麼?GDP能代表我們的真實財富麼?我們更要深刻的反思,我們GDP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我想我們的含金量,客觀講,不是很高。今年夏季,一場洪水,讓我們看清很多事。
所以我們不能沉醉於GDP世界第二帶來的沾沾自喜,甚至洋洋自得。正是這種洋洋自得的心態,讓我們沒有反思過去這麼多年,是不是有些政策確實是錯的。我們今天正在為這些錯誤的政策付出沉重的代價。
現在,高槓桿和高負債讓很多的企業,已經沒有能力進行再投資。根據統計,自2013年以來,差不多40%的新增信貸被完全用於償還利息。(今天在場有很多銀行的專家,各位可以對我的這些數據提供批評),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的新增信貸如此龐大,但是為什麼我們上半年GDP增速只有6.7%,而且在持續下降,因為這些新增信貸的40%沒有流入到真實投資,而是拿去還本付息。
毫不諱言,現在很多的企業,特別鋼鐵、煤炭、製造行業的國有大企業,就是靠銀行貸款來維持生計。如果銀行一旦抽貸,這些企業很可能馬上就要瀕臨破產。各位都知道,很多地方省政府、市政府都出台了相關政策,要求銀行不能隨便抽貸,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而且我們看到,中國由於高負債高槓桿,讓社會財富和利潤,絕大部分都集中到了幾大銀行手上。2800多家上市公司,總共利潤也不到2.5萬億,十幾家銀行就拿到了全部利潤的60%。
最近美國一家知名的諮詢機構麥肯錫,發布了報告,結論是中國整個經濟體系的經濟利潤(與企業利潤不同,但能更高地反映資本利用效率)的80%,被銀行和金融機構拿走了。全國企業才拿到20%,可見我們的資本利用效率是多低下。
中央政治局從2013年就開始,就反覆強調,要提升有效投資、降低無效投資,消除浪費投資,這個教訓是非常深刻的。
這個短期的問題是如何造成的?數據表明,我們的國有企業拿走了銀行貸款和社會融資的50%,而國有企業只不過貢獻了GDP的40%、財政收入的30%、就業的20%,總之其拿到的資源與其做出的貢獻極不相匹配。社會融資總額的大約41%進入了房地產行業,房地產老闆天天在鼓吹房地產是中國的支柱產業,中國經濟離不開房地產,房地產行業拿走了那麼多的資源,而其對GDP的廣義貢獻度只不過20%。中國這麼龐大的經濟難道能永遠靠房地產嗎?
這個高負債根源是我們知識產權結構的畸形,經濟增長戰略的畸形,導致的投資結構畸形、信貸結構的畸形,社會成本結構的畸形。
所以說為什麼銀行貸款和社會融資總額越來越大,社會融資評價成本卻長期居高不下,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為什麼?
不是因為貨幣放的不多,不是因為貸款放的不多,是因為結構的畸形!這個問題看起來是一個短期的問題,但是今天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長期的問題。
大量金融資產在不斷地快速增長,實際上這些龐大的資產創造的收益呢?金融資產的規模越來越大,而實體經濟的規模卻在萎縮,這是非常危險的。
中期:警惕全要素勞動生產力持續暴漲
前面我們說的問題,還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從中期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遇到的最大的風險是全要素勞動生產力的持續暴漲。
當然,有些朋友,甚至我的一些同行,經濟學者,認為全要素生產力這個概念無法直接測算,這個概念不可用,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全要素生產力可以綜合地衡量一個國家的資源的利用效率。而有很多間接指標可以表明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
這裡我提供三大類的指標:
1、工業增加值
工業增加值增速快速下降。我們可以看到,前幾年我們的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下滑,我們今年上半年工業增加值的增速已經下滑到了6%,前些年我們工業增加值的增速仍然超過10%、15%,甚至20%。但現在這一數據出現了直線下行的態勢。
2、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大幅下降。
1-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只有6.2%,與工業增加值增幅大體相當,而且增長率主要來自一些短期因素,譬如石油行業和煉焦行業的利潤出現大幅度增長。實際上絕大多數行業的利潤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增長。私營企業利潤增長8.8%,國有企業利潤連續19個月負增長,1-6月,國有控股企業利潤下降8%。這不是全要素生產力下降是什麼呢?這是最令人擔憂的,這表明中國整體資源的利用效率在快速地下降。從長期的經濟增長來看,這是最值得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深層次的問題。
3、勞動者工資受到遏制甚至受到地方政府強力干預,擔心勞動者工資增速超過全要素生產力的增速。
我們大家都知道,發展經濟最終的目的是改善廣大的普通勞動者的生活水平。提升他們的工資。前段時間普通勞動者的工資在快速提升,大家都很高興,但是最近包括一些經濟研究者都在講,現在勞動者工資的增速,超過了生產力的增速。有些地方政府已經出台了正式的文件,要求在2-5年內,不再上調職工的最低工資,甚至降低。這說明什麼,當然是說明全要素生產力的增長正在出現混亂。如果要素生產力在持續上升,那我們勞動人民的工資水平當然是持續上升。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相信我們官方發布的我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年增長數據,但是毫無疑問,過去30多年以來,我們勞動者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既低於GDP的增長速度,也低於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那麼今天,全要素生產力的下降,勞動者的收入會不會出現快速的增長,我們怎麼才能擺脫中等收入陷阱,這是一個根源性的難題。而這些難題,靠什麼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都是難以解決的。
長期:原創性科技創新不足,才是中國經濟最大困境
那麼,為什麼中國經濟出現了這麼多困難?我們說的短期、中期、長期是一個不斷深化的深層次的認識。我認為中國真正面臨的長期根本性困難,是原創性科技創新嚴重不足。
這裡我也列舉了三組數據:
第一:我國製造業整體仍處於全球產業的低端,產業競爭力和盈利能力都很差。這有太多例子。蘋果手機90%在中國加工,批發價500美元的蘋果手機,蘋果公司拿走161元,全球經銷商拿走160元,零配件供應商拿走17.25元,中國加工企業僅拿走6.5元加工費。
整個中國汽車製造業號稱全球第一,但是“貨是中國貨,芯卻是外國芯”。所有的高科技差不多都是同樣的故事。
今天我們談什麼虛擬現實,談什麼人工智能,說好聽點,我們是在積極追趕世界,說不好聽一點,我們仍在亦步亦趨模仿別人。我這裡有一組數據:中國260家最大的製造企業2014年利潤總和只有4623億元,平均一家企業利潤17.7億元。美國蘋果公司2014年最後一個季度的利潤超過200億美元(1260億人民幣)。意味着我國最大的260家製造企業的利潤總和實際上還比不上一個蘋果公司。而這樣的公司在美國可以說比比皆是。中國能相比的,只有一家,就是華為,這樣的公司在中國太少。
我們再看今年中國大陸103家(如算上台灣7家,共110家)企業躋身世界500強企業,但這些企業並不是代表我們真正的科技實力,我們大多數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都是依靠國企的壟斷經營。這樣的世界500強不能說沒有意義,但其中隱藏的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中國大量的國企,甚至上市公司,都是依靠龐大的各種補貼來生存,這是另人匪夷所思也是令人震驚事實。說明我們即使是最好的企業,盈利能力也是非常令人擔心的。我們的百度、騰訊、阿里巴巴,即使是中國最優秀的互聯網企業,與美國互聯網企業的差距也是巨大的。
所以我們說GDP增長6.7%這樣的數據毫無意義,為什麼我們這麼關心GDP,GDP究竟代表什麼,經濟學一直在試圖改進這些指標,但是很多我們今天是無法衡量的,向如果我們從上到下,不再談GDP,撤銷統計GDP的部門,我想中國經濟會更好。但地方政府,為了烏紗帽,為了升官,還在談GDP增長,甚至有很多造假的成分。這不是我說的,是中央巡視組說統計部門,有數字腐敗的問題,這不就是數字造假嗎?
我們應該關心真正的核心問題:我們很多企業依然依靠廉價勞動力,環境污染、資源消耗、來給發達國家打工。我們今天根據權威部門的數據,我國核心和關鍵技術的對外依存度依然高達50%-60%(先進國家一般低於30%),新產品開發70%依靠外來技術。
我們幾乎沒有引領全球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國企業,大多數替外國企業做貼牌生產。
第二:工信部長苗圩很客觀地講過,從全球產業鏈上,我們仍然處於第三梯隊,即低端製造領域,第一梯隊是指三個國家——美國、英國、以色列。在許許多多領域裡,美國仍然遙遙領先於世界。而英國在新材料、新能源、大數據、汽車發動機、飛機發動機金融科技等領域領先世界;以色列領先的技術包括,信息安全或數字安全、高科技農業、航天航空、生物製藥、污水處理、海水淡化、高端醫療儀器等。
第二梯隊是歐盟和日本主導的高端製造業。
如果你了解歷史,就知道現在流行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其實在60年甚至70年以前,就開始在國外生根發芽。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想到,我們要做真正原創的東西。
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去以色列投資,我認為這是非常正確的選擇。以色列在很多領域裡都處在世界最領先的水平,以色列人口相當於南京市,810萬,面積和北京市差不多,而且有4/5是沙漠和半沙漠地帶,就是這樣一個國家,躋身到全球前列,靠的是原創的科學創新、原創的科學思想和技術創新。
今天中國經濟走到這個門檻上,我想,我們應該平下心來,應該冷靜下來,我們在思考中國經濟真正的核心難題,這個難題,一年兩年,三年五年解決不了。但如果我們現在不去解決我們要等到什麼時候去解決呢?中國貧富差距、教育匱乏等許多問題,都將影響中國未來經濟增長。如果我們企業和個人,現在還只想着炒炒房地產,收購企業,搞點理財,那中國經濟堪憂。
以色列有一個30萬人的小城市海法,有一個非常着名的海法高科技園,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公司,有340多家在這裡成立了最大的研發中心。為什麼微軟、蘋果、英特爾包括華為,都跑到這樣的一個地方去呢?
靠的就是人才,這個小城市有三所大學,其中一所——以色列理工學院被稱為中東的麻省理工學院。
所以我這裡要說的第三點就是,中國依然嚴重缺乏真正引領世界和人類未來的原創性思想和科學發明。從長遠來看,原創性科學思想是最重要的競爭力。真正原創的東西必須要靠自己。
我想提醒大家,中國,獲得諾貝爾獎、圖靈獎、菲兒茲獎的人數,與大國地位完全不相稱。我們到現在為止,中國本土培養的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似乎只有屠呦呦。我們看數據統計,為什麼二戰以前的德國,是世界最具創新精神的國家,因為當時諾貝爾科學獎超過70%,被來自於德國的科學獎獲得。二戰後,美國成為諾貝爾科學獎絕對的壟斷國家。我們再看圖靈獎,基本被美國人全部壟斷。我們再看看猶太人,占全球人口千分之二,拿走全部諾獎的27%。
所以,我真誠地奉勸各位,我們不要再談GDP、貨幣政策、降息、降准等表面數據數據,讓我們把眼光放長遠一點,讓我們看看什麼是真正的競爭力!
真正的競爭力是偉大的科學思想、原創性學術思想。這些必須來自於大學和研究機構,大學的根本是學術,學術的根本是自由、自由的根本是獨立,自由的根本又來自社會的寬容和包容。我們這個民族和國家,能不能做到這一點,是檢驗我們長線競爭力的試金石。我們能不能允許不同的學術流派、學術思想,百家齊放,百家爭鳴,我們能不能允許不同的思想流派都能夠登堂入室?
我每年都在呼籲,但我有時候也非常失望。如果學術不能自由不能獨立,是不能產生科學思想的,不要以為我們拿點錢就能產生原創性的科學思想。幾百年以來人類的科學發展規律表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能產生真正原創性的科學貢獻。我想這是我們下一步面臨的最重大改革。
我還有一個夢想,我們今天的企業,特別是手中握有大量資金的企業,能不能不要拿你的資金去控股什麼銀行,去收購很多的企業,去炒房地產、期貨、股票,能不能拿你數億、數十億、數百億資金去建立獨立的研究機構,不是研究你公司的產品和服務,不是研究你公司怎麼賺錢,而是研究人類的未來和人類的下一步!
為什麼我說這是一個夢想,我和很多朋友講過一個故事,美國有一個貝爾實驗室,大家可以看看他們100多年以來取得的科技突破和重大創新,超過世界上很多國家!這或許是美國100多年能在科技領域獨領風騷的秘密。它的資源配置里,科研是非常重要的方向,鼓勵原創的科技創新,鼓勵大家自由發揮,我想這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核心的難題,也是我們最大的風險。因為今天世界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如果我們從思想方式上,從體制精神上,從資源搭配上,做出重大的調整,即使我們解決短期的所謂三去一降一補的問題,從長遠來看,我們中國的GDP還是難以得到大幅度提升。
我們不要把希望寄託到短期的貨幣擴張和信貸資本上去,唯一的希望就是原創和科技創新。
(本文為《價值線》記者據現場發言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