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具爭議的人溫家寶全傳》(15)
劉鉞聲
溫家寶下鄉勞動“肩膀都磨破了”
60年代初,連續三年嚴重的自然災害,生活極端困難。溫家寶和同學們在京郊平西府村參加勞動,體驗農村生活,和農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給村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0多年後,同學們回京聚會,專程到平西府村回訪。
2009年7月,范興咦珜懸黃}為《平西府緣永垂青——原北京地質學院11603班老同學平西府村回訪紀行》的文章,回憶了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溫家寶等同學到京郊農村與農民交往的往事:
2005年9月11日,首都北京秋高氣爽。通往八達嶺的高速公路上,一輛旅行車在平穩地行駛,來自廣西、安徽、江西、河南、山東、河北、京津等地的十幾位老幹部,談笑風生憶當年,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時代…… “十三陵水庫”,毛澤東筆鋒蒼勁的草書石刻映入眼簾。車子向昌平區北七家鎮平府村駛去。
這不是普通的觀光之旅,而是來自各地原北京地質學院11603班的老同學畢業40周年特別聚會——專程去曾經勞動過的平西府村回訪。
20世紀60年代,高等院校參加生產勞動是學生的必修課程(每年有兩次勞動)。當時適逢“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農村生活極苦。同學們身背行裝,步行幾十公里,到京郊平西府村和農民群眾實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進行社會調查,體驗農村生活,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人到老年更懷舊!難忘北京五年的校園生活,也難忘曾經勞動過的平西府村。
今日平西府,說“村”,然而已經城鎮化了。市區公車線路直達,交通十分方便。車在村頭停下。“平西府村”樓牌,高聳矗立,給人們一種到了“南天門”離“天堂”不遠了的特殊感覺。舊地重遊,老同學們用攝像機、照相機記錄著這平西府村的新貌。
來到當年第三生產隊馬大娘的新居,大娘不在。42年的時差,當年24歲的馬大姐馬淑敏已經是花發老人了。馬大姐熱情地接待我們,特意為我們煮熟了愛吃的鮮玉米,還高興地拿出當年的老照片給大家看,感慨萬千……
當年,全班同學在平西府村參加勞動,是多家分。我拿出一張老照片請馬大姐辨認。馬大姐憑者記憶,帶我去多家走訪。幾經周折來到當年三隊李淑蘭家。馬大姐指著坐在門口的一位白髮老人說:“這就是當年的三隊婦女隊長李淑蘭!” 平西府村李淑蘭同名者多,不好冒認。我拿出照片恭敬地說:“老人家您好!請認認一認這照片上的人。”李淑蘭帶上老花鏡指著照片說:“這就是我呀!”老人抬起頭神色凝重地端詳著我。我和顏地說:“老人家,記不記得當年幾個學生在你家住過?”老人家盯住我的臉看了許久,好象是在腦海裡檢索記憶。
“我叫范興擼諫┳蛹易∵^!”我躬腰說道。
“啊!范興摺閽觴N來了?”老人家一把握住了我的手驚喜地問道。
“陳朝胡、范興摺丶覍殹堄讋臁⒅莧f源、季茂政……”老人指著照片不假思索地說著。真想不到時隔42年,74歲高齡的李淑蘭老人還能夠在一張小小的黑白舊照片上準確地叫出每個人的名字,記憶太深刻了!
李淑蘭老人拿著照片站起來,喜淚橫流,一把攬住我的頭,緊緊地貼在她的臉上說道:“你們在我家住,掃地、擔水,溫家寶的肩膀都磨破了……”
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然而此時此刻,我卻禁不住兩行熱淚落了下來。
“嫂子!陳朝胡,還有很多同學都來了!”我說道。
“金玲,快推車來,帶我去找陳朝胡他們!”老人急忙喊兒媳推車。兒媳王金玲年輕利索,騎上三輪車帶著婆婆飛快地來到街上。李淑蘭老人看見同學們,來不及下車就喊道:“陳朝胡——”同學們都圍了過來,陳朝胡上前握住老人的手說道:“嫂子,我是陳朝胡!”
“陳朝胡,你們這些年到哪兒去了?走,都回家去,多住幾天!嫂子給你們做好飯吃!溫家寶在我家住過三年,愛吃嫂子做的飯。”(三年實為三個學期約幾個月,這是老人的習慣說法——筆者注)老人緊緊握住陳朝胡的手久久不放和同學們照了一張合影。天若有情天不老,多麼好的農村嫂子啊!這就是中國勤勞樸實農民的縮影,中華民族的脊樑!幾個學期的農村生活,使我們這些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了“農村、農業、農民”。
夢繞魂牽幾十年,終生難忘平西府這段農村情緣。詩曰:
半世風雨識人生,白髮無悔對銅鏡。
諸事滄桑雲煙過,平西府緣永垂青。
值得注意的是,范興咴諼惱輪刑匾鈴娬{了“北京地質學院11603班的老同學畢業40周年特別聚會”,作為同班老同學,溫家寶參加了這個在北京舉行的“特別聚會”,但他沒有隨同“來自廣西、安徽、江西、河南、山東、河北、京津等地的十幾位老幹部”一起回到平西府村看望仍記著他的“農村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