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填表,都有籍貫一欄。好像沒有人不知道自己籍貫是哪的,想都不用想就填了。可對我來說,籍貫卻是個一直說不清,道不明的迷。我從小就按祖父,父親的籍貫寫安徽石埭。可那是祖籍,祖父生在四川蓬溪,父親生在北京,我生在四川廣元。父親告訴我,“七。七”事變後,他隨浙江大學撤到西南,抗戰勝利後,舉家從重慶返回北京,因水陸空都被國民黨“劫收大員”和出川打仗的國軍擠的水泄不通。父親乃一介書生,如何爭的過發財心切的國府貪官,和凶神惡煞的國軍丘八。走到廣元就再也無法前行了,父親只好找了份工作,住了下來。生了我之後,又踏上回家的路。但那只是路過,和籍貫沒有關係。因為我是抗日戰爭勝利後出生的,祖父給我起個小名:利生。
對那些根還扎在老家的人來說,老家,父母家,出生地,就是籍貫。和這些人解釋我的籍貫,根本就是對牛彈琴。我剛到美國的時候,在一個華人聚會上,一個在北京工作的山西人聽說我是山西出來的就對我說:“你是山西來的就是山西‘扔’”。(山西鄉下人en,eng不分,讀‘人’為‘扔’)言外之意,他從北京來的就是北京‘扔’。只不過舌頭不爭氣,不給他這個“北京扔”長臉。
也有那些離開老家外出讀書做官的,不理解為什麼我的祖籍和老家不一樣,我解釋說,中國古代有兩種人有祖籍,沒老家,一種是要飯的…,沒等我說完,他就說:“那你家是要飯的”。他都替我說了,我也就沒必要再說:“另一種是做官的”。文革以後,估計他對自己的“根正苗紅,三輩貧農”出身已經找不到自豪感了,有點失落,把我說成要飯的出身,他總算找到了居高臨下,可以傲人的感覺。
父母去世後,我在整理遺物時發現祖父留下的一本詩文集,終於解開了我的籍貫之迷。祖父在《八十自述》一詩中寫到:“光緒乙酉冬,我生長江縣”。詩後自註:“蜀北蓬溪縣乃唐代長江縣”,明確指出自己出生在四川蓬溪。我的六世祖兄弟三人,松樵公沈寶昌,吟樵公,鶴樵公從安徽石埭“遊宦西蜀,被稱為‘沈氏三樵’,頗有政聲,兼通詩文”,定居成都後建府邸“檉園”。祖父在詩文注釋中提到:“檉園在成都城北老玉沙街,乃伯曾祖吟僬公所建”。五世祖沈賢修,號“鶴子公”曾任蓬溪鹺尹,在蓬溪建“煙波樓”,為四川當時著名書法家。曾祖父沈公詒進京任清政府戶部副郎,庚子拳亂卒於任上。說明祖父至少是移居四川後第四代傳人了,但仍然以安徽石埭為籍貫。
祖父原名曾蔭,字“仰放”,為“仰慕陸放翁”之意,正如他在詩中所說:“頻年景仰惟放翁,生辰更與放翁同”。他著有《龍巖詩抄》,其中有:“未忘皖邑舊桑梓,第二家鄉在蜀中”。“世居古皖龍巖前,少游巴蜀壯幽燕”。的詩句。祖父的前輩雖然入蜀為官,但懷念自己皖南的家鄉,告誡子孫後代世世代代不忘祖籍。清光緒末年,祖父還擔任過法部主事。但他留下遺囑,墓碑上不要寫官職,封號,只寫“皖南詩人沈仰放之墓”。在萬安公墓里和那些刻着闊得可怕的頭銜和XX大人的墓碑,祖父算是傳統文人中的另類了。
1963年我考進大學後,周末和節日都在祖父家度過。他的書桌不許別人坐,卻讓我坐下來看他的詩作書法。祖父淡泊功名,恥言利祿,他寫的那些“我養浩然尤好靜,守貧恥受王侯命”。“安處清貧志甚堅,丈夫豈屑受人憐”。等充滿文人氣節和淡泊明志的詩句,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刻下了深深的痕跡。
祖父在北洋時期從破落的八旗子弟手裡購進不少房產,解放後成分定為房產資本家,按說他是共產黨的革命對象,但他能以傳統仁人志士的胸懷,以天下太平,民族興旺為重,不計個人利害得失,真心擁護他心中“太平盛世”的到來。1956年公私合營時,祖父把除自己居住的院子以外的所有房產賣給北京市房管局,國家收購價每平米人民幣一塊二,還不一次付清,而是每月付30塊的定息,十年後文革爆發還沒付完就停付了。1966年8月,祖父被女三中初一的紅衛兵抄了家,字畫善本被付之一炬,轟出寓所四合院,但本人並沒有挨打。原因是祖父擔任北大學監時,為勤工儉學的窮苦青年捐過大洋,受惠者有一個人叫毛澤東。然而在建國後祖父並不想趨炎附勢,直到1961年餓得受不了才給毛澤東寫信。根據祖父留下的文字記載,“據毛主席特達之知,聘沖北京文史館館員”。
祖父一生親歷清廷,北洋,洪憲,民國,新中國五個朝代,見證了甲午,庚子,辛亥,馬日,抗日,內戰等戰亂,深知天下太平來之不易,多次在詩中表達身逢盛世的喜悅心情。寫出了“我生逢治世,足以傲放翁”。“目睹九州同,河清異今昔”。“足傲放翁唯一事,白頭親見九州同”。“老當益壯睹河清,客愁鄉夢渾忘卻,放浪形骸醉太平”。等詩句。
祖父這一支入蜀後就再沒人去過安徽石埭,不要說那些年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安徽石埭也地處偏僻山區,至今依然交通不便。所以祖父對入蜀前的家族史也不是很清楚。叔叔在1989年回石埭七都鎮尋根,發現鎮裡的沈氏宗祠竟有十一座之多,去四川的只是其中一支的後代。根據縣誌里記載,祖籍更追溯到浙江吳興,南朝梁武帝時代。南唐後主李煜詞中的“沈腰潘鬢消磨”里的“沈”就是指沈氏最早的祖先。
本來,先人的名氣和現代人八杆子都打不着。當年三國“劉備本是靖王的後,漢帝玄孫一脈留”,可漢朝還沒亡,他就破落成了“織履小兒”,祖宗的名氣實在不能佑及子孫。可現在的暴發戶發財闊了,便要找個歷史名人做祖宗,表示自己出身名門,以附庸風雅。孔祥熙當年曾找著名姓氏學者考證自己的是孔子的後代。此學者一句話“孔子在山西沒有後裔”,就把孔祥熙頂了回去。然而現在的學者,只要收了錢,總能為暴發戶找到一個同姓的名人祖宗。不過,自從“孔三媽”這樣滿口“國罵”的潑皮無賴都成了“聖裔”,做名人的N代重孫子就成了笑話,咱就不湊這個熱鬧了哈。但祖父這一代還是要認的,我從六十六歲起認祖歸宗,以皖南為籍,以祖父起的小名“利生”為字,今後落款:“皖南沈利生”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