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周圍,總會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在評價別人時,常常說得頭頭是道,譬如說某某人應該這樣做或不應該那樣做;然而,一旦當他自己身陷其中,成為“局內人”,往往就失去了冷靜分析的能力,從而犯了與別人相同的錯誤。
一位哲學家在海邊,親眼目睹一條船遇難,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部溺死了。他仰天痛責上帝的不公平:只因為一位罪犯,正好乘坐這條船,竟然讓眾多的無辜者,都受到牽連。正當哲學家陷入這種情緒的時候,他發覺自己被一大群螞蟻包圍,原來他站立的位置,就在一個螞蟻窩旁邊。這時,有一隻螞蟻爬到他身上,並咬了他一口,他一怒之下,用腳踩死了所有的螞蟻。
這個時候,上帝在他身邊,忽然現身,並用拐杖,點着哲學家的腦袋,說:“你並不知道那船上究竟有多少壞人。但你既然以類似上帝的方式,對待那些可憐的螞蟻,難道你還有資格,去批判上帝的行為嗎?”
人對待事物,處理事情,往往以自己看到的情景,依照自己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進行分析和判斷,因此對待別人與要求自己,就有了雙重的標準。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經賞告誡他的後代說:“即使是世上最愚笨的人,當他在責備別人的時候,總是清清楚楚;可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在寬恕自己的時候,卻總是迷迷糊糊。反過來說,一個人如果能用要求別人的心,來要求自己;用原諒自己的心,來寬恕別人,就不怕達不到聖賢的地步了!”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不可或缺的原則。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說道:“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意思是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孟子也曾經說過:“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也就是說:一個有道德的人,在同別人的相處中,由於他能夠很好的關心別人,尊敬別人,所以,他也能夠得到別人的關心和尊重。唐代文學家、哲學家韓愈,說過:“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意思是:古時候的君子,他們要求自己嚴格而周全,對待別人寬容又簡約。嚴格而周全,所以不怠惰;寬容又簡約,別人就樂意同他交好。可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應該是每一個常人處世的準則(修煉人以真善忍為標準,做得更好些。這裡不多講)。
嚴於律己,就是要嚴格約束自己,謹言慎行,不放縱,不輕浮,甚至要像曾子那樣“一日三省”,經常進行自我批評,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少犯錯誤、甚至不犯錯誤。寬以待人,就是對別人要寬容。理解自己,也要理解他人。在與他人發生矛盾和紛爭時,要首先進行自我反省:是不是自己錯了?是不是自己看問題的角度不對、或對他人有偏見?不要總說別人這不是、那也不是。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物,也沒有完美的人,在現實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很多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我們對任何事、任何人,都不能苛求完美。要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而不要刻意挑剔別人的缺點,要找出別人的可愛和可敬之處,我們就自然樂意與別人交往,從而豐富我們的生活。
艾森豪威爾將軍,在任盟軍總司令的時候,還是一個臨時上將,而他的手下,大多都是戰功赫赫的正式上將,比如說大名鼎鼎的蒙哥馬利、巴頓。尤其是蒙哥馬利,他始終認為自己應當是總司令,處處和艾森豪威爾作對,艾森豪威爾不但不生氣,還專門召開記者招待會,誇獎蒙哥馬利的戰術思想。艾森豪威爾用寬容的胸懷,最終感動了蒙哥馬利,使蒙哥馬利認識到了自己的狹隘。
有人說:“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得到別人的寬容的。”如果一個人總是認為別人一無是處,什麼都不如自己,事事都是自己高明正確、完美元瑕,那麼,這樣的人,哪怕是自己身上的紅腫之處,也要贊為美若桃花。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要多看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多想自己的問題和不足,不斷地加以改進和克服。只有這樣,才能取得長足的進步和不斷的提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也應該擁有一顆寬容之心,應該努力做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嚴己寬人,德昌事順;內找內省,勇猛精進!
https://github.com/yowping/repo1/blob/master/oGate.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