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下達了《五・一六通知》,正式拉開了文革的序幕,剛剛完成《紀要》的江青,此刻居於異常顯要的地位。在《五・一六通知》中,有這麼一段話:“撤消原來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組’及其辦事機構,重新設立文化革命小組,隸屬於政治局常委之下。”
這個新的“文化革命小組”,毛澤東指定陳伯達為組長,要陳伯達“組閣”。陳伯達知道“第一夫人”的份量,便跟江青商議名單,決定以原《五・一六通知》起草小組作為基礎,加以增刪,於是,江青便名正言順地成為第一副組長。不過,她其實不只是“第一副組長”,連組長陳伯達都怕她三分。後來,她實際上成“中央文革”的實際組長。
隨着文革的深入,江青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到1966年下半年為止,事實上中國所有重要的文化機構都受到了軍隊的控制。
在那年的12月12日,許多所謂的“人民公敵”,包括劇作家、演員、電影和戲劇導演、詩人和作曲家被一律押往擁有10000名觀眾的工人體育場,每個人都在他或她的脖子上掛着木製的布告牌。接着,江青奪取了電視台和廣播電台,沒收了其設備、手稿、樂譜、電影,將後者加以重新改編並以修訂過的版本重新發行。她命令作曲家撰寫後來配合於“大眾文化作品”的作品,並根據大眾的需要改編。
芭蕾舞劇的悲哀
文革初期,在林彪和張春橋等人的吹捧下,江青成了“藝術上的內行”,但中國文藝卻迎來了“冬季”。1966年,北京京劇一團、中國京劇院以及中央芭蕾舞團等文藝團體的建制改為軍隊建制,並實行軍事化管理,此時,具有人民解放軍文藝工作顧問正式頭銜的江青便開始其京劇現代化的計劃。
在芭蕾舞領域,江青居然禁止了“蘭花指”和向上翻轉的手勢,而與此相反地要求舞蹈者運用緊握的拳頭和暴烈的動作以證明他們“對於地主階級的憎恨”。換句話說,這些所謂的藝術被江青運用變為階級鬥爭、政治鬥爭的工具。
其實,在江青的諸多“改革”中,京劇的變種——“革命樣板戲”是最有名的。從1966年12月22日開始,《人民日報》發表筆談、文章,開始使用“革命樣板戲”一詞。
1967年5月23日,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而舉行文藝匯演,當天《人民日報》發表題為:《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一文,把參加匯演的八部戲定為“八個樣板戲”。6月18日,《人民日報》報導匯演結束,並發出號召,將革命樣板戲推向全國去。這些被江青封為革命樣板戲的劇目為:《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紅燈記》、《海港》、《龍江頌》等,這些“樣板戲”,可以說無一來自江青領導下的創作。其中《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劇本早在1958年就出台。其它的劇目也在1964年前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