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戰爭
從19世紀中期開始古巴人一直在進行斷斷續續的軍事行動,企圖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取得獨立。1895年,衝突升級為獨立戰爭。西班牙軍隊為了竭止席捲全島的叛亂,強迫古巴人入住軍事基地附近的集中營,防止他們向叛軍提供援助。麥金萊和美國公眾都反對西班牙的政策,傾向於叛軍。但是他沒有戰爭的意願,而是希望通過談判,讓古巴人獨立,至少自治。兩國在1897年開始就這一問題進行談判,但沒有取得任何共識。1898年1月,西班牙終於向叛軍作出讓步的承諾。但古巴首府仍然存在暴亂,麥金萊因此派出了緬因號軍艦到古巴保護美國僑民和財產。2月15日,緬因號爆炸,266名海員遇難。此事激起了公眾的憤怒,紛紛都要求對西班牙開戰,麥金萊沒有順從民意,堅持要設立委員會,調查爆炸原因。美西兩國在調查期間,仍然繼續談判。3月20日,委員會宣布,緬因號是被一枚水雷炸沉。麥金萊不顧國會內的壓力,繼續和西班牙談判,但西班牙拒絕了麥金萊的要求。4月11日,麥金萊將問題轉交給國會處理,國會隨即在同月20日向西班牙宣戰。
電報和電話的發展,使麥金萊對戰事的控制權,比以前任何一位總統都大,讓他能夠以極快的速度,指揮調動海陸兩軍。海軍在開戰後兩個星期內,就取得了第一次勝利:由喬治.杜威率領的太平洋艦隊在菲律賓馬尼拉灣與西班牙艦隊交戰,美軍沒有損失一艘戰艦,就摧毀了對方的整個艦隊。杜威的勝利,使這場原本一場集中在加勒比海地區的戰爭,變成一場決定西班牙太平洋地區殖民地命運的戰爭。次月,麥金萊增加了派往菲律賓的部隊(第8軍)數量,又賦予了第8軍的指揮官韋斯利.梅里特在菲律賓建立司法系統,徵收稅款的權力,方便美軍長期駐守當地。當部隊在6月抵達菲律賓時,麥金萊要求西班牙交出菲律賓群島。
同時美軍在佛羅里達州坦帕附近,集結了一支由正規兵和自願兵組成的部隊,準備進攻古巴。6月20日,在延遲多日後,部隊在聖地亞哥-德古巴登陸。7月2日,美軍以極高傷亡為代價,率軍攻陷了聖胡安山。兩日後,被逐出聖地亞哥港的西班牙加勒比海艦隊,被威廉.T.薩姆森的北太平洋艦隊完全消滅,兩個艦隊之間的戰鬥成為了這場戰爭之中最大規模的海戰(聖地亞哥-德古巴戰役)。美軍隨後開始包圍聖地亞哥,7月17日,守軍投降,古巴落入美國掌中。麥金萊和邁爾斯派了一支部隊攻占波多黎各,美軍登陸時,沒有遇到多少反抗。此時西班牙的海軍已被摧毀,難以運送補給殖民地,開始尋求和談。
7月22日,西班牙委託法國駐美大使與美國和談。西班牙最終在8月12日被迫接受美國的要求,同意停火。9月,雙方在巴黎正式展開和談。西班牙最初想把和談範圍局限於古巴問題上,但是他們很快就被迫接受了美國對其他地區的領土要求。和會一直進行到12月18日才宣告結束,雙方在會上簽署了巴黎和約。美國取得了波多黎各、菲律賓和關島,而西班牙也放棄了古巴的主權,美國會因此向西班牙支付兩千萬美元。
媒體在這次戰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緬因號事故的調查期間,麥金萊還想繼續通過和平的方法解決問題,而輿論的壓力推動了他的戰爭決策——比如有的報紙公開了西班牙駐美大使在信件中稱美國總統是狡猾的政客。尤其是威廉.赫斯特的《紐約日報》由於採用大量離奇手法報道戰爭過程而一舉成名,赫斯特本人也曾作出親自帶領記者持槍俘虜西班牙海軍士兵的奇聞。1898年美國軍艦被炸時,他指示派往古巴的記者:“你製造新聞,我製造戰爭”,稱為“煽動性新聞”。
美西戰爭是美國第一次主動挑戰歐洲強國,拉開了美國海外擴張的序幕。戰爭結束後,參議員亨利.C.洛奇在國會發表演說,談到了獲得菲律賓群島對美國的利益,除了那裡豐富資源外,對進一步向中國擴張也有重要意義。這場戰爭同時也標誌着美國開始成為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強國,由孤立主義主導的美國外交思想開始向擴張主義的轉變。
美西戰爭的勝利讓世界認識到了美國的強大,進入20世紀以後,外交家們再談起美國的時候就會把他和英,法,德,奧匈,俄,意大利相提並論。歐洲列強紛紛把美國看成一個危險的敵人,在德國的議會辯論中,法國的媒體上經常會出現“美國危險”這樣詞句——讓人聯想到21世紀的“中國威脅論”。一位英國記者在其著作中提到:現在的英國有兩個選擇,與美國聯合,或者淪為講英語的比利時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