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石茂明: 苗族的族稱與源流
送交者: 小談 2006年02月22日02:13:34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苗族”以其分支繁多複雜、文化豐富多彩而著稱於世。不同的支系有不同的稱謂,其文化上也有較大的差異性。

從語言學的角度析而言之,東部方言苗族自稱qR ®oŋ35(仡熊);中部方言主要有兩類自稱qa nau24(嘎鬧)、mhu33(模);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自稱moŋ43 、mhoŋ43(蒙),分布在川黔滇交界地帶、黔西、滇東南等地;西部方言滇東北次方言,分布在滇東北、滇中北、及貴州西北部分地區,自稱a mau55(阿髦);操西部方言除川黔滇次方言和滇東北次方言以外各次方言的苗族,自稱有moŋ55、mhoŋ24、maŋ22、mjo31、mho24(苗、蒙)等,分布在黔中、黔南及其靠西一帶。各支苗族的自稱,一般多有“人”的意思。各個方言區苗族的自稱雖然看上去很不一樣,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認為,他們大同小異,具有對應性、同源性。

漢文古文獻中把苗族稱作“蠻”、“髳”、“髦”、“貓”、“苗”等,大多數學者研究認為,這些稱謂多源於對苗族自稱的音譯。由於支系的差異,以及漢人認識角度的不同、時代的局限等原因,各地苗族又有紅苗、黑苗、青苗、白苗、花苗、東苗、西苗、紫薑苗、長裙苗、短裙苗、高坡苗、海巴苗、歪梳苗、長角苗、九股苗等各種各樣十分雜亂的他稱。這些稱法多數情況下不準確,也不被苗族人所喜歡,所以在新中國建立以後,基本上已經廢棄不用,尤其是正式文件中不再使用。

“苗”,一般認為它源於對個別支系的苗族自稱的漢語音譯,後來推而廣之,指稱更為廣泛而具有一些共同性的群體。從明末清初以來,一直到1950年以前,“苗”經常用於泛稱中國南方各少數族群,尤其是貴州境內各族群均被指稱為“苗”(或“苗夷”)。而且由於群體的被歧視,其稱謂(“苗”)也被染上了濃濃的歧視色彩。20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民族識別”工作,從此,“苗族”所指稱的對象才逐漸固定下來。而且,政府對其歧視性含義做了許多消除工作。

苗族的歷史十分悠遠,也是十分的模糊。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其先民和遠古時代的“九黎”、“三苗”、“南蠻”可能都有着密切的關係。但是客觀地說,史學界對於苗族的族源尚未形成定論。遠者,有學者把苗族的起源追溯到高加索地區或者兩河流域。我且稱之為“玄虛派”。次者,有人把它追溯到蚩尤九黎部落或者東夷部落(有人把二者揉為一體作為苗族的族源,也有人把二者區分開來,各執己見)。中者認為可以明確的族源是江淮流域的三苗部落(關於三苗,又有三說:一者堅持三苗即苗族的直接族源,為苗瑤語族先民;二者認為三苗與百越族群有淵源關係,於是一派否認三苗與苗族的關係,另一派則指出百越淵源的三苗與苗族有淵源關係;第三,認為三苗乃氐羌族群,有認為三苗為氐羌族群與苗族的共同族源,另一種則認為三苗作為氐羌之源與苗族無關)。次中者有人否認苗族與三苗的關係,而把苗族與商周的“髳”、“髦”聯繫在一起;而另外,還有人強調苗族與吳越的關係,苗族與荊蠻、與楚的關係,苗族與南蠻的關係,均各執一說。近者的觀點指出,前面各種觀點都嫌證據不足,只有秦漢時期的“武陵蠻”、“五溪蠻”是目前最可靠的有歷史文獻記載的族源。持最務實觀點者認為,現代苗族的歷史從宋朝寫起“可矣”,再往前追溯沒有充分的史料支撐,沒有實在意義。我稱此派為“務實派”。

上述觀點總起來可以分為“九說”,九說之下又分為若干“亞說”。在此之中,又有連續說、主次說、綜合說。“連續說”,我們不再細述,僅舉例言之,有人主張苗族的族源即與蚩尤九黎有關,又與三苗有關,而三苗是九黎的後裔。與其相對的觀點是,苗族族源可靠地只能追溯到三苗,與九黎的關係缺乏證據。所謂“主次說”,例如:他們認為,三苗與九黎沒有淵源關係,三苗是苗族的主源,九黎的後裔中有一部分南下加入到三苗之中,而形成後來的苗族。其他各種觀點中,也還有類似的“連續說”與“主次說”。不再一一分析。所謂“綜合說”,即把上述七種說法(亦或減去其中一兩種)(除了玄虛派和務實派沒有明確的族源人群所指例外),再加連續說、主次說等各家觀點,融為一體,合為一說,稱各家所指均與苗族有淵源關係,只不過是時代不同、名稱不同的區別而已,或者是主次成分有異。我稱之為“和泥派”。

多數苗族研究者根據已有漢文古文獻和苗族的民間口碑資料認為,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聯盟是可考的苗族最早的文化源頭,與三苗、南蠻亦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漢文史籍中的“武陵蠻”是苗族古史中記載最確切的早期史料。《苗族簡史》、《苗族史》、《中國苗族通史》這幾部近二十年來出版的苗族史著作均持此類觀點。近些年出版的兩種《中國民族史》(分別為江應樑主編;王鍾翰主編)以及陳連開主編的《中國民族史綱要》沒有支持苗族與蚩尤九黎的族源關係,而採納與三苗有關係的觀點。

九黎部落聯盟最早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在其西進過程中,與東擴的黃帝部落聯盟、炎黃部落聯盟發生戰爭。經涿鹿之戰失敗後,九黎聯盟中的部分部落向南遷移。千餘年後,他們經過與長江流域各土著族群的整合,在長江、淮河流域又形成了三苗部落聯盟。後者相繼與黃河中下游流域的堯、舜、禹部落形成南北對峙局面,並展開長時期的武裝對抗。最後,他們未能抵抗住強大的北方部落的南侵,從而逐漸向西部的山區轉移,進入今天的鄂西、湘西、川東,甚至可能溯漢江而上進入川北和陝南。

商、周時間,他們被黃河流域的華夏人稱為“南蠻”、“荊蠻”等。“髳”、“髦”則可能是這個時期漢文獻中對苗族先民中另外一個支系的稱謂。春秋、戰國時期,再次受到中原族群大融合和頻繁戰爭的排擠,尤其是受秦楚之戰的影響,“南蠻”和“髳”人後裔再次向南、向西遷徙。秦漢時期,聚居在武陵山脈的苗族先民被稱作“黔中蠻”、“武陵蠻”、“五溪蠻”等,並漸漸形成為一個比較穩定而強大的族體。而與其有親緣關係的群體“長沙蠻”、“漊中蠻”、“零陽蠻”等因為處於相對靠南、靠東的地域而與使得兩地各群體間互相交流困難、文化差異逐漸增大,族群發生分化,後者形成為瑤族的先民。

沿着沅水及其若干支流溯河西遷南移,呈現出一波接一波的水波式效應,成為秦漢以降兩千年來苗族先民遷徙方向的一個重要特點。漢朝以後,伴隨着中原王朝的頻繁更替和漢人的雪球般擴張,苗族先民一批又一批地湧入貴州,並相繼輾轉散布於川南、雲南、廣西的廣大山區。苗族先民中向南的支系,保持了比較多的與瑤族先民的關係和共同點。而向西遷得最遠的苗族支系,則其歷史顯得愈益模糊。宋、元時期,中原王朝再一次注意到苗族這個廣泛分布而愛好自由的群體。在漢文史籍中,他們被普遍記載為“貓”。到清朝時,由於原始上被稱為“苗”的群體的勢力及影響持續強大,“苗”逐漸跳出其狹義所指,成為貴州省境及其周邊各少數族群的泛稱。正是由於此稱謂來源於苗族本身的特質,加上族群界線清晰化的訴求,“苗”在20世紀中葉以後又逐漸恢復其本義,不再作為不準確的群體之泛稱。

大約從明朝開始,苗族從雲南東南部流轉進入與中國山水相連的東南亞國家,先是越南,繼而老撾、緬甸、泰國。苗族在東南亞國家廣泛分布開來,已經是清朝中晚期了。苗族進入泰國只是最近一百多年前的事情,那時正值中國的清朝末期。1960年代老撾的苗族捲入到美國挑起的第二次印支戰爭。在戰爭對立兩邊,苗族都是主力精銳。1973年,美國宣布其在印支戰場的失敗,然後停止了干涉態度。此後,苗族作為戰爭難民開始遷離故土,走出亞洲,遠徙到世界其他地區。現在,在美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屬圭亞那、阿根廷、德國等國家和地區都有苗族的集中分布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