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嶺南:粵語源流考
送交者: postit1 2006年02月22日16:28:59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中國傳統的地域文化一般地包括有“嶺南文化、吳越文化、湖湘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閩文化、巴蜀文化...等等”。五嶺之南謂之嶺南。地理概念上的[嶺南],一般指五嶺以南的南中國三省(廣東、廣西及海南)。南嶺又稱五嶺:包括大庾嶺、越城嶺、萌渚嶺、都龐嶺和騎田嶺。


“五嶺”一詞首見於《史記•張耳陳余列傳》:秦“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淮南衡山列傳》:秦始皇“使尉佗踰五嶺攻百越。”與《漢書》所記略同,前史文獻雖提及五嶺,但沒有具體指明五嶺的位置。


今日的“五嶺”,指南嶺山脈中五座著名的山嶺,即大庾嶺(位於今江西大余縣、廣東南雄縣交界處)、騎田嶺(位於今湖南宜章縣、郴州市交界處)、都龐嶺(位於今湖南省永州市道縣、江永縣交界處)、萌渚嶺(在今湖南江華縣西南與廣西賀縣交界處)及越城嶺(在今湖南新寧、東安縣與廣西全州縣交界處)。

古稱的“南越民族”,指的就是生活在嶺南兩廣(包括今日越南一部)的原住民,據人類學家的測定,四、五千年前的越族和中原人的確分屬不同的種族,嶺南土著的種族特徵是身材較矮,臉盤比較狹小,眼睛大、鼻梁低,顴骨凸出,皮膚較黑。今日的廣西壯族、嶺南黎族還保留了不少古越人的特徵。


據廣州舊志記載,在春秋時期,周惠王命令諸侯中最靠南方的楚國兼管嶺南,嶺南的百越民族開始臣服於楚國。然而,南蠻開始被“王化”,並不在春秋戰國時期,因為楚國自顧不暇,通常是任命嶺南人自己來管治自己,譬如在周顯王時期,就是廣東南海人高固作為楚國的總督,管理兩廣地區。而嶺南時而認同楚國,時而又和楚國離心離德,總之它始終未曾成為“楚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無可否認,嶺南的社會進化明顯滯後,中原各國已進入奴隸制社會,嶺南大部分地區還處於原始社會的末期,只有部落和部落聯盟,尚未形成國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他有意將嶺南併入大帝國的版圖,就在秦朝立國兩年之後,即由大將屠睢統領大軍南征,嶺南的部落各自為戰,互不相屬,很快就瓦解了。但是南越民族非常剛烈驍悍,他們不願臣服,實行堅壁清野,部落戰士從山林或者水路出擊,打得秦軍不知所措,最後用誘敵深入之計,在山谷設伏,以夜戰大敗秦軍,連主帥屠睢都被殺死。


在嶺南和西南的百越民族,支系紛繁。其中單指兩廣及今越南大部的原住民,被稱為"南越人",南越首見於《史記》,而《漢書》又稱為南粵。南越人主要分成三大支,一為廣東中部北部的“南越”;二為廣東西南部、廣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的“甌駱”;三是廣東西江流域、廣西桂江流域的“西甌”__這一支最為悍烈驍勇,是當年大敗秦軍的主力。

《淮南子》一書記載了這一場著名的戰役,謂“伏屍流血數十萬”,這是秦軍連蕩平六國時都未曾遭受過的重創。該書還記載殘餘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弩”,顯見得征服嶺南絕非易事。秦軍的弱點除了不擅山地戰和水戰之外,還在於補給線太長,糧草運輸相當困難。秦始皇就派軍隊和民工開鑿了水運工程--靈渠,將湘江水引入灕江,然後又匯入珠江,一舉溝通了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從而解決了南下大軍的後勤給養問題。靈渠的建成,雖然是出於軍事目的,但它對南方的開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是中國人繼萬里長城和都江堰之後所創建的偉大工程。


秦朝的第二次南征,任命任囂為主帥,趙陀為水軍統領,領軍50萬,特別是選拔了原來吳國、越國善於水戰的軍士,又採取步步為營、避免孤軍深入的穩妥策略,很快扭轉了戰局。當然,任、趙二人最明智之處在於“攻心為上”,他們善待當地土著,結交各部酋長,南越民族分三大支,其中棲息在今廣西桂江流域與廣東西江流域的的這一支,稱之為“西甌”,他們的抵抗最激烈,但這一支的大酋長終於被秦軍擒殺。在公元前214年,中國的統一霸業遂告完成。


以此為標誌,嶺南文明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據《史記》記載,秦朝有計劃地向嶺南移民十多二十萬,其中多系戴罪在身的犯人或是王朝不放心他們留居中原的姓氏家族。後來戍守南疆的趙陀又上奏朝廷,請求遣送三萬名未曾婚嫁的女子到嶺南,為士卒縫補征衣。其實也是為了解決他們結婚成家的人生大事。秦始皇批准調集一萬五千名中原女子南下,這當然是“杯水車薪”,數十萬留守嶺南的秦軍,大多數都與本地的越族女子通婚了。

秦朝設立的郡縣制,全中國有三十六郡,其中嶺南有三個郡,南海郡包括今日廣東的大部分地區,桂林郡包括了今日廣西的大部分地區,象郡包括了今日越南北部和廣西的部分地區,這三個郡都由南海尉任囂統管。由於嶺南山重水複,交通不便,與中央王朝的聯繫相當困難,加上土著人的反抗尚未完全平息,秦始皇特許南海尉有軍、政、財三位一體的獨立大權,這客觀上給未來的南越王國割據創造了條件。


秦始皇在統一嶺南之後四年就去世了,而在第二年(公元前209年),即爆發了陳勝、吳廣的農民大起義。“天下苦秦久矣”,各路義軍揭竿而起,風雲際會。不出兩年,秦王朝就滅亡了。


南海尉任囂是個深謀遠慮之人,他看清“秦為無道,天下苦之”,也看出中原各方“興軍聚眾,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他決心擁兵自重,據關自守,保境安民,不參與流血紛爭,最終割地稱王。可惜任將軍短壽,便於臨終時將這套“隆中對”大計交付給趙陀。趙將軍依計行事,派重兵封鎖秦關,隔絕嶺南嶺北的交通,阻止戰火向南蔓延。公元前204年,趙陀乘中原楚漢相爭之際,正式豎旗成立了南越國。


漢高祖得了天下,他也未能把南越國怎麼樣。劉邦審時度勢,覺得還是不便妄動干戈。漢朝派了使臣陸賈南來冊封。趙陀欣然接受南越王的玉璽,歲歲進貢,與宗主國貿易往來。實際上南越仍然是一個獨立王國。


據史料記載和文物發掘,南越國在中原戰亂連綿的年代裡,致力發展生產,使得落後的嶺南已經追平、至少是大大拉近了與中原生產力的距離。難得的是,趙陀對民智的開發、文化的扶植頗有貢獻。這可能得益於趙陀的長壽,相傳他活到百歲高齡,之所以不能確證這一點,無非是查不到他的生辰,但有案可稽,趙陀治理南越國長達67年之久,這個邊陲國邦總共才存在了93年,趙陀在位時間就占去了三分之二還多。在他的治下,漢字開始普及,粵語作為一個獨特語系,開始形成,其特色是中原的語言結合當地越族的土語,是漢越文化的混合體。今日的粵語保留了最多的中原古漢語,其原因就在於此。


另外,歷次文物大發現,都出土了很多樂器,據考,它們從音樂體系上基本屬於中原漢樂,但加入了大量的越族地方樂器。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這種南北融合,應該正是南越統治階層的文化取向。


漢朝到呂后垂簾聽政時,南越國與中央王朝關係惡化,主要是因為呂后改變了先帝的睦南政策,她禁止販賣鐵器農具和馬牛給南越國,即使賣出牲畜,也只給公的,不給母的,使之不能繁殖。趙陀三次派使臣赴長安上奏,都被扣留。呂后還剷平了趙陀在河北老家的祖墳,殺盡趙家宗族在中原的人丁。導致南越國叛漢自立,趙陀稱帝,但這種格局自呂后身亡,漢文帝當政之後就結束了。漢文帝重修趙家祖墳,又派老臣陸賈出使南越。趙陀遂自動廢除帝制,再度稱臣。


至漢武帝時,趙陀已故,南越王位已傳到第三代,這時候南越國發生了內亂,王室宗族與做過三朝宰相的本地越族士紳發生衝突,叛亂勢力廢去漢族王太后所生的太子,擁立越族王妃所生的長子為南越王。此時的漢朝國力鼎盛,漢武帝即發大軍南下討伐,歷時將近一個世紀的南越國終於走進了歷史。


然而,在這一百年裡,真正的嶺南文化已經紮下了根系,並且開枝散葉,成了中華文明重要的一脈。漢朝以後,“越族”的名稱自然而然地消亡了,南越的“越”字也被“粵”字所取代。只有她衍生的獨特文化被永久地保存下來。


兩廣,何以謂“廣”?

宋代於嶺南設“路”:廣南東路---廣東,廣南西路---廣西。 南蠻們居於五嶺之南,地廣而人稀。又位於中原之南,故名廣南。 地曰廣,海曰南。地廣又在五嶺之南,故謂“廣南”。


一直以來,代表着嶺南文化特色之一的廣州話,被認為是源自廣州和珠江三角州地區。其實不然,經專家考證,廣州話與古時的“百粵”沒有關係,它是由中原的漢族移民帶來,保留了中原古漢語的特點,在西江一帶保留、發展再向外傳播。所以說,封開是粵語最初的發祥地。


語言學家葉國泉、羅康寧教授在他們的文章《粵語源流考》中指出:“粵語雖以‘粵’命名,卻跟古‘百粵’的語音沒有親緣關係。它不是古粵地的土產,而是漢族移民從中原帶來的”。


秦漢以來,大量的中原移民順瀟水、賀水古交通線來到嶺南,在西江中游一帶定居、繁衍,並保留着他們所來處的中原古漢語。


據學者陳乃良先生分析指出:粵語的流通有三個層次:以廣州話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兩岸的縣市話語為基礎,是粵語系統中最流行的主體方言;其次是珠江或西江流域的外圍或邊遠地區,例如東莞、增城、從化、清遠、廣寧、懷集、新興,以及廣西的岑溪、容縣、玉林、南寧等地的方言與廣州話比較,雖各有不同的特點,但語言、詞彙仍大同小異,他們跟廣州人用方言交談,還可以互相通話;再就是非珠江或西江中游地區,如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陽山、陽春、陽江、信宜、高州、化州、吳川、連南、連山等縣市以及廣西合浦、廉州、靈山部分鄉鎮,這些遠離西江中游地方的粵語,語言和詞彙和廣州話有較大差別,廣州人難以聽懂。


羅康寧教授在《封川話濁塞音聲母初探》一文中論證,封川話較完整地保存了古漢語濁塞音聲母系統,這種現象在廣東粵語各種層次方言中是特有的。羅教授研究的結論是:“正因為封川話濁塞音聲母是‘切韻’以及‘切韻’之前古音的保留,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推斷,在‘切韻’之前大約漢至南北朝這一時期,中原漢語就已傳入封川(屬現今封開縣),並逐漸偏離它原來的發展軌跡而形成一種方言。從今天的封川話,我們可以窺見早期粵語的某些面貌。”


總的來說,目前的研究結果是:粵語是由中原的古漢語傳到廣信(今封開縣)一帶,然後在當地保留、發展再向外傳播的。直到現在,封川的土話還保留有早期粵語的一些特點,這是其它地方方言所沒有的。從這點說明,現在說封川話的封川一帶地方就是粵語的發源地。

粵語的起源過程:

(1)萌芽狀態的古粵語

秦統一嶺南之前的六國之一的楚國,已經與嶺南有頻繁的文化交往,使楚語系與古百越土族語融合,開始形成“萌芽狀態的古粵語”。


(2)
秦始皇南征百越各族後,“謫徒民五十萬戌之”,500,000之眾,在當時是個非常可觀的數目,當時入粵的主要路徑是沿廣信一帶(今日的廣東封開、廣西賀縣、梧州、湖南道縣、江華一線)進入,{這一線有五嶺的一個大缺口!}
這一帶地方在秦南征時地圖上標叫“封中”。

封中的南越族土著經過與秦軍屠睢的幾年酷戰,死傷慘重,倖存者廖廖可數,或逃於深山熔洞....等等...50萬人來填補真空!並於這一帶穩定居住下來,於是中原漢語於封中(廣信)一帶傳播,並與已“萌芽的古粵語”融合發展,進一步偏離中原古漢語軌跡,發展為一種方言。


(3)
兩漢期間,嶺南的文化經濟政治中心,不在廣州,而在廣信.那麼當時的番禺講什麼話呢?---當時的番禺(還未稱廣州)主要講土著南越族語言!...因為當時南下的漢民勢力未及至番禺。在古番禺還是越人地頭,移民還未對之構成重大威脅!


秦漢移民大多在廣信落腳,廣信曾作為交州刺史治300年之久,語言又系文化之載體,漢語在廣信一帶有力傳播,進一步脫離中原古漢語的發展軌跡,而形成有自已有特點的"早期粵語"...

(4)
三國時代孫吳將番禺作為廣州州詒。漢人的勢力隨政治中心的遷移面移至番禺,文化的傳播由西江中游向西江中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傳播.於是"早期粵語“成為整個西江流域以到珠江三角洲的通用語言....


(5)粵語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量移民帶來了北方漢語、無疑地豐富了粵語的發展,由於北方書面語言之影響,粵語接愛了漢語共同語的特點而趨於穩定!
"五胡亂華'及"八王之亂"使到北方270多年無日安寧,政權疊更,文化語言面貌大變,但嶺南相對於北方穩定,反而有效地保留了漢語的原有特點,從而令到粵語與中原漢語的距離進一步拉大,自此以後,粵語最終形成自成之體系,就拒絕繼續接受北方漢語的同化,而按照自已的自成軌跡獨立發展....


(6)
唐代宰相曲江張九齡(廣東韶關曲江人,第一位名動天下的嶺南才子,著有《張曲江集》)開鑿梅關大庚嶺新路,以後的移民不再是大量經廣信南下,大批量的"客家人"此時已是由韶關一線南下進入嶺南,他們帶來當時的中原漢語,但面對已經穩定成熟的粵語,他們也無能為力!...唐宋移民們已無法同化業已成形穩定的粵語了.


(7)
最終於唐宋期間,粵語發展成為一支具有顯著特點的漢民族語言,並以廣州府為中心向嶺南輻射.所以至今人們習慣將粵語稱為廣州話或者廣府話。

廣東的語言學者大都主張粵語是由北方古代漢語傳入嶺南,由於五嶺阻隔,與中原的交往困難,令至古粵語變化較少,而較多地保留了古代漢語的特點。許多在普通話中並不押韻的舊體詩詞,在粵語中反而押上了韻。

兩晉以後,由於北言游牧民族的進侵,連年戰亂頻繁,北方各地區間的文化融合碰撞,使到語言的變化急劇加速,.但嶺南地區相對北方而言卻是保持了相對的安定,故北北方語系與粵語距離越拉越大、愈拉愈遠。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