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ZT) 『從兵馬俑看秦軍的陣法配置』 作者 佚名
送交者: 老黒魚 2006年02月23日09:44:50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ZT) 從兵馬俑看秦軍的陣法配置 作者 佚名

既然談秦軍的陣法,那就來看看兵馬俑是怎麼布陣的吧。兵馬俑一號坑是出土東西最多的,而且排列也最整齊。就從一號坑說起。
一號坑裡擠了大概有一千人(還有幾行沒全挖出來,一千是個估算的數字)。
基本上算一個完整的獨立作戰單位了。這一千人排成一個長方形。長邊是進攻的鋒面,兩個短邊是側翼。
先談前鋒,前鋒一共三排,每排68個,共計204個。都是不穿鎧甲的駑手。所謂“長兵在前,短兵在後”是冷兵器時代武器配備的原則。這些個駑手的軍官,分別站在方陣的左右兩邊。據說這是整個軍隊的右軍,估計真打起來,右軍里這樣的方陣不止一個,軍官站在兩邊,視野廣一點,便於方陣間相互協調。同時也便於督促自己陣內的士兵,保持陣型。
由於弓、弩都不可能做到連續射擊,在臨戰時也不過三發。鋒線上放三排弩兵,可彌補此不足,作戰中前後相次,輪番射擊,做到“弩不絕聲,敵不薄我。”使進犯之敵無可乘之機,無法逼近,增強對敵的殺傷力。
說完鋒線,再說說側翼。
側翼也是主要由駑手組成,他們都面朝着方陣的側翼方向戰立。與鋒線士兵不同的是,他們都是有鎧甲保護的。每列大概有180人左右。此所謂“材士強彎,翼我左右”。
這長方形說了三邊了,接下來說說最後一邊------後衛。
和前鋒一樣,後衛也是三排,只不過都裝備重裝鎧甲的步兵。這三排士兵,前兩排面朝前面的鋒線方向,最後一排面朝後方。
側翼和後衛部隊的配置,其目的在於防止敵人從兩側及後面的襲擊。而在側翼和後衛部隊的護衛下,就是整個軍陣本體。
軍陣本體是車兵與步兵協同作戰。其基本配備是重裝鎧甲步兵在車後,無鎧甲步兵在車前。大約都是按戰車分組,每組分作四路縱隊面朝鋒線戰立。方陣里有兩個將軍指揮車,分別在方陣靠近兩翼的位置, 一左一右。軍陣本體十分厚重,大概有30到40排之多。比馬其頓方陣的20排人要厚重的多。由於有戰車在內,其排列並不十分緊湊。而且戰車也不是排成一條線的,有的車靠前,有的車靠後。本體士兵主要持手執戟、鈹、矛、戈等長兵器。這些東西,大概通長都在2.5-3米左右。
以上就是秦軍的右軍的基本組成了。很傳統,沒什麼花活。弄得懂馬其頓步兵方陣的也基本上肯定能明白秦軍在這裡的配置了。這個陣形,基本上是一個防守形的布置,為什麼這麼說呢?比較了下面2號坑,就明白為什麼這基本上是一個防守型的布陣了。
下面說說左軍,也就是2號坑裡的兵馬俑。
這個就有點複雜了,因為好萊塢的導演們還沒機會接觸到這個陣法,自然也沒法通過希臘羅馬電影什麼的給大家科普了。
簡單的說,2號坑是個L形的曲尺形陣勢。
首先是弩步兵方陣在左上角顯著前出。
跟在弩步兵方陣後面的,是騎兵和車兵以及步兵和車兵組成的混合編陣。
在它們旁邊的,是占據大約大半個陣型的車兵陣。這個純粹由車兵組成的方陣,直面的是敵軍的陣營,但由於左前方的弩步兵方陣,又與敵軍基本呈脫離接觸的態勢。說得明白點,就是象棋里的車,前面沒有了擋路的棋子,而對方的車馬炮又夠不到自己一樣。
先具體說說前出的弩兵方陣。
方陣共有弩兵332個,排列成一個方形的軍陣。
方陣的前鋒由立射步兵組成。其前部的步兵俑排成兩排面向鋒線的橫隊,每排80人,共160人。
而方陣的左右則分布有三路面朝鋒線的縱隊,每路14個,共計42個立射俑。此為方陣側衛。
方陣後則由兩列橫隊組成。其中有一個身穿彩色魚鱗甲、頭戴鶡冠、雙手拄劍的高級軍吏俑。此為方陣後衛。
而在上述外圍人員的裡面,就是由八路面朝鋒線的身穿鎧甲的蹲跪式步兵組成,每路20個,共160個。
這裡頭有個問題就出現了,弓弩射擊時,為了避免誤傷本方人員,要求前無立兵。 為什麼外圍的射手都站着,陣心裡頭的反而蹲着呢?如果說是迭次交換,輪番射擊的話,那這一蹲就蹲了整整20排射手,真打起來的時候,你蹲下我起來的,這得多複雜啊。
其實道理很簡單,這部分射手,都不是平射的,他們是朝天放箭的。箭簇依靠重力落下,殺傷敵軍。他們蹲坐在地上,使用強弩,朝天放箭,不用擔心誤傷前面的同伴。
弩兵方陣整體前出,充分發揮了遠距離打擊的威力,而整個方陣正面暴露面小,同時打擊力量並未因此減弱,也減少了可能的傷亡。弩陣的弩手裝備重甲,而並非是為了肉搏,可以想見秦軍對他們的倚重。
在弩兵右側後方,是純一色的車兵方陣。
由八列戰車縱隊組成,每列八乘,共計六十四乘戰車組成的一個規整的方陣。戰車系單轅,木質,戰車前駕有馬四匹,兩驂兩服。八列戰車每列八乘,正好兩兩相對,雙車編為一組。作戰時方便相互照應。戰車的前後沒有隸屬步兵。
整個方陣前方為前出的弩兵方陣隔出來的開闊地。
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陣形,任何一支想要靠近這個方陣地軍隊,無論是從正面還是側翼,都要首先穿過弩兵的密集箭雨,接近並通過這一片開闊地帶,。假如這隻部隊僥倖穿越並且還有戰鬥力的話,在經歷巨大傷亡後,倉促之間他們要面對的,是一支經過從容調整的有着強大衝擊力量的重裝戰車方隊。想象一下這個方陣出擊時的速度還有衝擊力吧。如果真的是排着三角隊列的夥伴騎兵碰到這個方陣地話,實在設想不出這些個沒有馬鞍子的戰士們的七個人一排的小三角,如何面對這個巨大的方塊的衝擊。這與自行車跟大卡車對撞沒什麼區別。
這是一支受到保護的同時也是時刻準備着高速出擊的弦上的箭。他將碾碎擋在他前面的一切。
用句時髦的話,預留的這片開闊地, 就是拿空間換取了時間。給原本笨重的機動性差的車兵,留出了調整地空擋。揚長避短,這才是戰爭的藝術。
在車陣地左側,緊跟在弩兵方陣後面的是車騎方陣與車步方陣。這幫子人我估計主要是徹底擊潰敵軍並打掃戰場用的。在弩兵進行有效殺傷,車兵陷陣之後,這殺人的力氣活主要由他們來完成。
先說騎兵軍陣,這是由11列橫隊組成的長方形騎兵軍陣。他們緊挨着車兵方陣。便於隨時快速出擊。
這個軍陣包括戰車6乘,騎兵108個。其中,第1、3列為戰車,每列有戰車3乘,第2、第4至第11列為騎兵,每列有騎兵三組12騎。鞍馬除無馬鐙外,其餘鞍具齊全。注意,是鞍具齊全!
騎兵裝備重凱,但主要武器是弓箭。騎射騎射,在沒有馬鐙的時代,讓昂貴的騎兵參與肉搏,並倚重為突擊的主要力量,與弩兵,步兵拼消耗,這無異於一個天大的笑話。
這支騎兵,是在車並陷陣之後,徹底擊潰敵軍的主要力量。高速度的衝擊力,遠距離的殺傷效果,不給陣腳才亂的敵人任何喘息調整的機會。擴大戰果全靠他們了。
再說車步方陣,他們主要應該是打掃戰場的。這部分是由戰車、步兵組成的車、步結合的長方形軍陣。
其中,19乘戰車排成三路縱隊,中間的一路有戰車7乘,左、右兩路各有戰車6乘,而左側的最後一乘為指揮車。指揮車上有高級軍吏。每乘車後部都有隸屬步兵俑相隨,一般是車後有8個步兵。為了加強指揮車的後衛力量,陣尾的五乘車有28~32個隸屬步兵。在陣尾還有8匹戰騎。整個軍陣,呈縱長方形,戰車在前,徒兵在後,形成古代“先偏後伍”的魚麗陣形。
在高速度的車兵陷陣,騎兵擊潰之後,打擊還遠沒有結束。最後的勝利由這支車步集團完成。這時,戰場的節奏從快速打擊的高潮中被調整的緩慢下來。步兵們圍繞在指揮車的周圍,開始殺戮的細活。
以下是從兵馬俑網站抄的對此陣地評價:
“縱觀2號俑坑4個軍陣,弩兵軍陣位於左前方,為軍陣的前角,戰車、騎兵分列左右,中間是車、步、騎結合軍陣。這種編列形式,是立足於各兵種的特點:據古代兵書記載,弩兵布陣時,一是作為前鋒,二是處於兩翼)三是環列四周,弩兵位於2號兵馬俑坑軍陣的前沿,恰與兵書所說契合,戰車和騎兵為軍之重兵。作戰時,戰車用以“陷堅陣,要強敵,遮走北”,騎兵則以便捷靈活而作為奇襲的機動兵。車、騎、弩三者的緊密結合,正如《孫臏兵法•八陣》所言,“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各兵種的戰鬥力。
這個由4個小陣有機組合而成的2號俑坑曲尺形軍陣,是兵書所言的“方、圓、曲、直、銳”五種陣法中的曲形陣。弩兵位於左前方,成為軍陣的前角;中間車、步、騎結合的長方陣的陣尾突出其後,成為軍陣的後犄。整個軍陣大陣套小陣,大營包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互相勾連。分而各為獨立的作戰單元,合而渾然一體,分合隨機,靈活運用,將古代軍陣的巧妙多變生動地再現了出來。“
同為偏師, 2號坑的左軍的作用與地位,明顯得高於一號坑的右軍。這符合秦人重左輕右的習慣。2號坑明顯的是一支進攻型的部隊。然而,他卻還不是秦軍的主力。遺憾的是,作為中軍的秦軍主力,由於陳勝吳廣的搗亂,4號坑沒修完。與大多數著名的珍貴文物一樣,兵馬俑作為一個整體,殘缺了一角 ,我們也就無以得見作為主力的秦中軍的實物風采了。
還有一個3號坑是秦軍的幕府,大概是參謀總部的樣子。也負責拜拜祖宗,神仙什麼的。這裡就不多說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