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開後百花殺——黃巢之亂(1) |
送交者: 一葉扁舟 2006年02月24日20:01:49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我花開後百花殺——黃巢之亂 作者:赫連勃勃大王 法門寺,因為佛指舍利和秘色瓷的出土,在如今的中國非常出名。其實,遠在在唐朝,它已是赫赫有名的皇家寺廟。北魏時,已有史籍明文記載官方正式在當地開塔禮瞻佛祖舍利;隋朝仁壽年間,也有過類似的祭拜活動;唐朝建立後,這一供有真身舍利的寺廟定名為“法門寺”(原名阿育王寺或“成實道場”)。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詔命岐州刺史第三次開塔瞻拜;唐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唐廷大具儀仗,奉迎佛骨於洛陽朝拜;武則天長安四年(公元704年),“周朝”又在女皇的老面首和尚懷義所主持修建的巨大侈宏的明堂中供奉過舍利;而後,唐肅宗、唐德宗都把佛骨迎入皇宮瞻拜祈福,相對而言,這兩次動靜都不太大;唐憲宗時,皇帝不顧韓愈的極諫,以萬乘之尊親自步行至安福門迎佛骨舍利。但是,憲宗不僅沒有行好運,一年後即被宦官所弒;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73年)春,皇帝又下敕派使臣到法門寺迎佛骨,群臣紛紛上諫,並有人提到憲宗迎佛骨後不久即遇弒的不祥。唐懿宗講:“朕生得見之,死亦無恨。”還真讓他說對了,四個多月後,這位烏鴉嘴的皇帝也病死,時年才四十一歲;轉年,唐僖宗乾符元年陰曆正月十五,唐廷以皇帝名義封閉法門寺地宮。從元魏二年(公元494年)到乾符元年(公元874年)這近四百年中,佛骨舍利共被“瞻拜”過十次,奇怪的是,不僅各個王朝未能改變它們更相交替的命運,一心拜佛的皇帝們不是遭遇多事之秋,就是死亡得更加迅速。特別倒霉的要屬唐僖宗,他繼位時才十二歲,也就看了佛骨一眼,竟也成為唐王朝最昏淫的君主。而且,導致唐朝最終滅亡的“黃巢之亂”也暴發在他的統治時期,雖然僖宗死後又有昭宗、哀帝,但真正亡唐的正是唐僖宗。 法門寺佛骨被封閉後,地面寶塔在明朝時損毀。萬曆皇帝信佛,又下詔建立起一座高達三十七米的精麗磚塔。清朝順治年間,因地震,磚塔開始傾斜。一直到1939年,才有人捐資修茸此塔。1981年,磚塔再次崩塌。1987年4月,當地政府因折掉危斜的剩餘塔身,意外發現了塔下的地宮。 經歷了一千一百一十三年的密封,唐僖宗時期封存的寶物終於再現天日。在兩千多件文物中,有四枚佛骨舍利、御用金銀茶具、秘色瓷、金花錫杖、以及盛裝舍利的“寶函”――皆是罕見的稀世珍物。這一考古發現,當時轟動了整個世界。 令人遐思連翩的是,法門寺佛骨出土兩年多,國內也有大變故發生,至今讓人記憶猶新。1994年11月和2003年3月,舍利被泰國兩次迎奉,不到兩年,即有東南亞海嘯之災,二十餘萬人葬身魚腹……冥冥之中,佛指舍利出現後所帶來的種種結局,真讓人沉思不已。 唐懿宗不聽臣下勸諫,非要迎佛骨,不僅自己很快病死,六個兒子也被宦官一起幹掉,由此,真見不出這舍利有何祝福保佑的作用。 唐僖宗少年天子,自幼無賢德師傅教養,知書學算外加性啟蒙全賴一個名叫田令孜的宦官。田令孜是蜀人,原姓陳,咸通年間認一個姓田的宦官為義父,故改姓田。此人“頗知書,有謀略”,是個“知識分子”太監。小人如果有才,那就是壞上加壞。當然,如果身為普王的李儼當不上皇帝,田令孜只不過是宮中一個小馬坊使。李儼當了皇帝,馬上委任這位心腹太監為中尉,掌握禁軍大權。“中尉”一詞不同於現在的官衘,在唐朝即“禁衛軍司令”,是內廷大太監所獨有的官號。 唐僖宗對田令孜一萬個放心,“政事一委(田)令孜”,並呼其為“阿父”。這位沒老二的“皇乾爹”自然是氣焰熏天,招權納賄,自己與幾個心腹任意授官,空白委任狀有的是,誰獻寶多誰的官兒就大,根本不和唐僖宗打招呼。每次與僖宗相見,田大公公皆自備兩大盤果品鮮貨“與上(僖宗)相對飲啗,從容良久而退”,爺倆兒默契,話也不多,只是鬼鬼老友一樣你看我我看你相對大嚼,沒有任何君臣上下尊卑之分。 當然,除官賞爵賜田令孜一個人說了算,讓小皇帝在“生活”上高興也是大公公主要工作之一。少年皇帝大手大腳,賞賜宮廷樂師、雜技師、伶人,每次都是萬兩金銀以上,皇宮內府很快就見底。田令孜就勸僖宗以徵稅為名巧取豪奪商人及市民手中的寶貨,“有陳訴者,付京兆仗殺之”。皇帝、官府,比強盜還厲害,不僅是明搶,對方稍有不願意還要人命。“宰相以下,鉗口莫敢言。” 唐僖宗繼位之時,宦官專權、官府腐敗,“自懿宗以來,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賦斂愈急。關東連年水旱,州縣不以實聞,上下相蒙,百姓流殍,無所控訴,相聚為盜,所在蜂起。州縣兵少,加以承平日久,人不習戰,一與盜遇,官軍多敗”,完全是隋朝末年的翻版。 僖宗乾符元年年底,濮州人王仙藝就在長垣(今河南長垣)聚眾起兵。由於當時盜賊眾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已是常態,唐廷上下皆沒怎麼在意。但是,沒過數月,曹州冤句人黃巢率數千人也起兵響應王仙芝。這兩位販私鹽的老朋友,終於聯手敲響了唐王朝的喪鐘。 當時,唐廷對於王仙芝、黃巢這樣的“盜賊”並沒留意,最大的關注點和注意力都集中在入侵蜀地的南詔方面。 唐朝初年,在今天雲南洱海一帶分散着六個較大的部落,稱為“六詔”。最南面的“蒙舍詔”在唐廷支持下相繼吞併其它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唐玄宗時,為了依靠南詔軍力牽制吐蕃,詔封南詔酋長皮羅閣為雲南王。唐玄宗後期,羽冀漸豐的南詔王閣邏鳳(皮羅閣之子)依慣例謁見唐朝地方官張虔陽。這位刺史竟然調戲土王的漂亮老婆。一怒之下,閣邏鳳殺掉張虔陽,攻取姚州及諸夷州三十二城。當然,事後又害怕,土王又哀求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給自己機會“改過”。鮮于仲通不許,欲血洗南詔。唐廷上下震怒,下令征討,南詔就與昔日的敵手吐蕃聯兵,在天寶十年大敗唐軍八萬於洱海。天寶十三年,南詔又大敗唐軍七萬多。 不久,“安史之亂”爆發,唐廷無暇南顧,閣邏鳳乘機占有了整個雲南地區。公元779年(代宗大曆十四年),閣羅鳳的孫子異牟尋與吐蕃合兵二十多萬,直入西川,準備奪取成都。德宗繼位後,唐軍大將李晟統兵南下,大敗南、吐聯軍。公元794年(德宗貞元十年),吐蕃又臣附唐朝,雙方“和好”。和唐朝好了,自然要和吐蕃翻臉,南詔王忽然發兵,在神川(今雲南中甸)大敗吐蕃,殺死、俘虜吐蕃十來萬人。到了公元829年(文宗太和三年),南詔權臣王嵯巔殺掉異牟尋的孫子後又起兵叛唐,並攻陷成都外城,掠獲數萬士女、工匠及金銀財寶而去。但不久又“謝罪稱臣”,雙方仍維持表面的友好關係。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南詔王世隆繼位。這位南蠻的名字正犯唐太宗、唐玄宗(李世民、李隆基)兩位皇帝的名諱,唐朝就未予冊封承認。南詔王世隆大怒,反正天高皇帝遠,索性就自稱皇帝,國號為“大禮”。接着,安南(今越南)土著又引南詔兵攻陷交趾(今河內),開始與唐朝正式開始新一輪戰爭。唐廷任高駢為安南都護,一年之內,即收復安南郡邑,把南詔趕回舊地。僖宗乾符元年年底(公元874年),南詔又入寇西川,陷黎州,攻雅州,並打到新津,蜀地士民大恐。唐廷便又起任時為天平節度使高駢去西川擊南詔。 這位高駢,其祖父高崇文大名鼎鼎,乃是憲宗朝平定西川劉群的大功臣,當時得封南平王。其父高承明,也是唐朝禁衛軍高級將領。都說“三世為將不祥”,但這高家三代為將,至此還未見蹉跌。高駢“幼而朗拔,好為文,多與仁厚者游”。青年時代曾率萬餘禁兵擊走党項羌人,並在抵禦吐蕃時屢屢建功。安南之戰,高駢指揮得當,所向克捷,遷檢校工部尚書。成都告急,朝廷又派他為成都尹。高駢“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對曾是自己手下敗將的南詔兵一點也不在意,大大咧咧先派人開成都門。南詔兵將正攻雅州,聽說高駢來,嚇得馬上解圍遁逃。 入據成都後,高駢立派五千步騎追擊南詔兵,邊追邊殺,邊殺邊追,一直追到大渡河,在南詔入蜀的各處戰略重地皆築城派兵守戍,“自此(南詔)蠻不復入寇”。二十多年後,南詔政權才為其宰臣漢人鄭買嗣推翻,南詔滅亡。 高駢善用兵,卻好“妖術”,篤信左道旁門。每次追擊南詔兵,他都在大半夜召集將士,燒焚紙人紙馬,高拋小豆,嘴裡念念有詞:“蜀兵怯懦,今遣玄女神兵功陣破敵。”此舉,不僅得罪了當地蜀籍兵士,他自己所率兵將也不悅,明明是大家血戰成功,這樣一來好象是高駢一人耍大神取勝,“軍中壯士皆恥之”。同時,高駢得勝後,在蜀地嚴刑峻法,“蜀人皆不悅”。 因此,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夏天,成都的蜀籍軍將就作亂,大呼沖入府署,嚇得高駢躲入廁所才沒被殺掉。高駢自帶的天平軍將聞訊趕來,與蜀“突將”開打,雙方都沒占便宜。不久,監軍宦官出來講和,許諾提高蜀籍兵士差餉,“突將”們才肯還營。天平軍將也好面子,開營復出,作追逐之勢,但未敢與蜀籍“突將”打鬥,而是沖入一個操場工地,把數百役夫殺個乾淨,提上血淋淋的數百人頭詣府門聲稱“已誅首亂者”。高駢將錯就錯,“厚以金帛賞之”。轉天一大早,他還張帖榜文向蜀籍突將道歉,又升職又加餉。暗地裡,高駢密令南平軍將士輪流在府中值班嚴備,又派人把當夜參加襲擊府衙的蜀籍軍將名字一一登記在冊,準備日後算帳。 過了兩個多月,布置妥當後,高駢派數千軍士連夜掩捕“黑名單”上的突將,“圍其家,挑牆壞戶而入,老幼孕病,悉驅去殺之,嬰兒或撲於廳,或擊於柱,流血成渠,號哭震天,死者數千人。”一突將妻子臨被殺前大罵:“高駢,你無緣無故削奪有功戰士功名、衣糧,激成眾怒,幸而得免,不僅不反省已罪,反而使詐屠殺無辜,天地鬼神,豈能容你!我死之後,必訴於上天,使你高駢日後全家屠滅如我今日一樣!” 高駢殺得興起,還想族殺從邊城防戌回來的蜀籍將士,好歹最後被手下參謀勸止。高駢的寡恩殘暴,從此可見一斑。雖如此,朝廷嘉其擊退南詔有大功,進位鎮海軍節度、浙江西道觀察等使,封燕國公。 按倒蘆葫起了瓢。蜀地剛剛消停,王仙芝、黃巢等人越鬧騰越歡,在山東境內橫行攻掠,聚眾數萬,當地不少居民因久困於唐廷重賦之苦,爭往歸附。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