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我也是販來的,請看這篇:
送交者: 阿唐 2006年02月27日10:57:27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戰國無雙之魂斷長平(戰國論——趙篇)加強版

作者:王佐之才

長平——兩千多年前一個強國之夢與四十萬人之魂的終結之地。在青草萋萋的古戰場上,偶爾會出土一些青銅箭簇,透過兩千年的時光,仍然讓人臨略它當年奪人的殺氣。“糧盡弓失絕,鮮血塗天地。”一支英勇的軍隊在失敗後被勝利者永遠的長埋在地下,以歸為塵土,所能留給後人的只有無盡的迷思與惆悵。

             第一章天淚
戰國時代,北方的趙國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進行了徹底的軍事改革。趙武靈王志向遠大,眼光不凡、意志堅定、大膽的推行移風易俗,並選練精銳弩弓騎兵。趙國在六國中率先組建起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在前307年至前296年的十二年間,趙國西破林胡、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里。趙國君臣睦、將相和。肥義、樓緩、藺相如、虞卿、趙勝、趙奢、廉頗、李牧等良相名將輩出。趙國民風
驃悍、崇尚氣力、慷慨悲涼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國強卒練,故迅速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北方軍事強國。其崛起速度之快,出乎天下人意料之外,足令六國為之側目。在戰國中後期,東方三強(魏、齊、楚)相繼衰落,秦國之威獨步天下之時,趙國實為中流砥柱,其作用可謂舉足輕重。
趙國對秦國而言是東出的最大的阻礙,並有可能發展成為秦國未來潛在的競爭對手與軍事宿敵。秦國不會看着他的對手一步步的壯大從而威脅自身地位,伺機削弱並沉重的打擊趙國。秦趙兩國統治集團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外交伐謀越演越烈。趙主父使秦、完璧歸趙與澠池相會、互派質子等重大外交事件的發生,就是秦趙雙方相互試探、暗中較勁的真實體現。秦昭襄王威震天下,卻受辱與趙國大臣藺相如並非心甘情願,實是迫於趙國實力,不敢造次發難、迫不得已耳。這一輪政治外交上的較量,秦國外厲內荏,趙國爭鋒相對,秦國沒有討得任何便宜。前269 年秦派大將胡陽率精兵數萬越韓境上党進攻趙國的閼與,反被趙奢所統領的趙軍精銳突騎所擊敗。至此,事態似乎向着有利於趙國的方向發展,事情果真如此嗎?秦國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他在暗中積聚着力量,等待同趙國決戰的有利時機。“山雨欲來風滿樓”,秦趙這兩大軍事強國之間,早晚會有一場惡戰以決雌雄。悲壯慘烈的秦趙長平大戰,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拉開了帷幕。
前265年,秦採納范雎遠交近攻之策,連續4年不間斷的攻韓。相繼占領了韓國的少曲、高平、南陽、野王並阻斷了韓上黨郡與韓國本土之間的聯繫,秦國大規模的伐韓意圖非常明確,一來可削弱韓國並為秦軍東出,開闢通道;二來則可搶前攻占大行山以西各軍事要點,對趙魏兩國造成高屋建甌之勢,為下一步打擊他們做準備。韓桓惠王在秦軍凌厲的攻勢之下焦頭爛額,知上黨必不保,故獻上黨與秦,求和以自保。韓上黨太守馮亭為促成三晉聯合共同抗秦的局面,拒絕執行王命,反將上黨十七縣獻與趙國。趙國統治集團內部,關於是否受地問題發生分歧,以平陽君趙豹為首的主和派認為馮亭獻上黨是引秦趙相爭的嫁禍之計,不可受地。以平原君趙勝為首的強硬派認為不戰得上黨十七縣,控山西形勝之地機不可失,趙應迅速接收上黨以防被秦國占先。趙孝成王採納平原君之議,派兵接收上黨。趙國虎口奪食置秦國霸權於不顧,深深激怒了強秦。
范雎勸昭襄王轉兵鋒大舉伐趙,還之以顏色,破三晉和縱之勢,以決韓魏兩國之後援。秦逐於當年(前261年)初,令全國男子書年,進行了總動員,發傾國之師攻趙。秦軍兵分兩路,一路出宜陽攻韓國堠氏以防韓魏援趙,用以掩護大軍側翼。秦軍主力由左庶長王齕率領出安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取上黨。由於實力懸殊,上黨陷落,韓趙長黨軍民退守趙境長平。秦軍主力迅速向長平推進。趙國見情況危急,緊急徵發大軍由老將廉頗統率星夜馳援長平。秦趙兩國重兵集團之間的歷史性大決戰,由此展開了。

在此讓我們先了解一下,秦趙兩國所各自擁有的軍事實力。秦國是當時軍事上最為強大的國家,秦軍有奮擊之士(輕銳步兵)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秦地近西北,故民風兇悍尚武,且加秦馬優良,秦車迅猛,故真稱得上是超級軍事大國。秦軍被稱為虎狼之師,在戰場上的秦軍士兵左攜人頭,右夾生虜,所向披靡,如虎入羊群,甚至於為搶軍功,赤膊上陣廝殺。六國士兵聞秦兵而喪膽。秦軍大將如王乾、蒙毅、白起皆有勇有謀的軍事統帥。秦軍得兵法之教,注重各兵種協同作戰,以步兵方陣為單位,令行禁止、進退有據,作戰經驗豐富,極難對付。此役,秦國前後投入的兵力總數估計在六十萬左右。
當然趙國也不是軟柿子,自齊國衰落後,趙國已成為山東六國中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趙國有帶甲之士(精銳步兵)六十萬,車千乘、騎萬匹。趙國在總兵力的數量上不如秦軍,但趙國以弩弓騎兵見長,趙組建騎兵部隊較早,故趙騎兵訓練有素,且軍事素養高,經驗豐富。這裡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趙步兵的作戰經驗值、勇悍度方面似乎不如秦步兵。此役,趙國投入的總兵力大概在五十萬以上。
綜上所述,我們似乎可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秦軍參戰的總兵力略高於趙軍,兵力上占有一定的優勢。
秦軍有備而來,趙軍被迫倉促應戰,故戰爭初期秦軍擁有戰場主動權。

秦軍步兵的戰鬥力高於趙步兵。
以戰車部隊和弓弩騎兵為主的機動快速部隊,秦趙旗鼓相當,且趙軍略占上風。
這場戰役,仍是步兵作戰為主體。
秦軍占有相對的優勢,但不占壓倒性的優勢,這種優勢決定不了戰爭勝負。

秦趙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其本上仍是勢均力敵。戰局今後的發展,事在人為。


長平之戰,秦趙雙方總共投入百萬以上的軍隊,戰爭規模空前。(這麽大規模的作戰行動,且集重兵於一役,只有後來的楚漢相爭與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與其相當。)如今,山西高平縣西北長平古戰場上的許多地名,多是因此戰而得名。諸如,棄甲院、箭頭村、圍城村、秦王城、白起堡等等比比皆是,至今仍向我們透漏出當年那場大戰的許多信息。可見,長平大戰影響深遠,故司馬遷的《史記》中對此戰着重筆墨進行了描述。
前260 年春,秦趙兩軍交戰達到白熱化程度,趙軍副將統率的前鋒部隊,在長平以南與秦軍激戰,全軍覆沒。趙軍初戰皆不利,廉頗率趙軍主力四十五萬退守長平以北,成囤居之勢,築壘自守,避不出戰。四月至七月,王齕率秦軍猛攻趙軍營壘。雙方激烈交戰,秦趙兩軍均損失慘重。趙軍前後六名尉官陣亡,丟失了兩處要地,至七月,趙軍西營壘被秦軍攻占。在數戰不利的形勢下,趙軍憑藉地形,繼續堅壘不戰。秦軍在之前的攻堅戰中,死傷大半,攻勢也逐漸減弱。雙方在戰場上,逐漸進入相持階段。秦見趙軍重兵集團縮成一團死守不戰,一時難以吃掉,逐行反間,派間諜在趙境內,製造謠言,散布輿論。八月,趙撤換廉頗起用年輕將領趙括為大將統率全軍。秦國暗中起用名將白起,並制定了誘其深入,分割包圍、積極打援、聚而殲之的作戰預案,並封鎖一切消息。趙括至長平後,全面推翻廉頗的既定方案,準備同秦軍決戰。秦軍誘趙軍出戰並佯退,趙括
不知虛實,自率趙軍主力傾巢追擊,直至秦軍營壘,秦軍出動兩萬五千人的車騎快速部隊,從兩翼迅速穿插至趙軍之後,控制谷口有利地形,切斷趙軍退路,並派五千騎兵監視趙軍大營中的留守部隊。秦軍至此完成了對趙軍主力的嚴密包圍。

秦軍為防止趙軍突圍在趙軍被合圍後,迅速出動輕兵反覆衝擊趙軍,以挫其兵鋒。合圍圈中的趙軍初戰不利,趙括為防趙軍被分割殲滅,命全軍修築營壘工事,聯成一片,堅守待援。趙軍在長平被圍的消息傳至邯鄲,趙統治集團深為震驚,舉國震動。趙國在全國搜集留守部隊,竭盡全力援救長平。為防止趙軍內外聯合破圍,秦昭襄王親赴河內盡征十五歲以上男子從軍,組建了打援兵團自河內直插丹朱嶺,以出趙軍長平大本營之後,實施更加深遠的縱深包圍,徹底地的阻斷了邯鄲與長平之間的一切聯繫。至九月底,長平趙軍被圍,斷糧以達四十六日,趙軍內部割死屍,宰戰馬,殺傷兵為食,人心浮動,瀕臨絕境。趙括知形勢危急,集中所有精銳部隊分為四個編隊,不分晝夜,輪番突圍。趙括身先士卒率趙兵沖秦陣,秦軍萬弩齊發,趙括身中數十箭,猶呼向前,力戰而死。
趙軍大將戰死,趙軍喪失統帥,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突圍無望,在絕望之中,軍心崩潰不復有戰心,遂全體擲兵棄甲向秦軍投降。秦軍受降,在解除趙軍士兵武裝後,只將年幼者二百四十餘人放回,用以震懾趙人之心,而將四十餘萬趙國降卒全部坑殺。這一天,幾乎所有的趙國普通家庭都感到了失去親人的悲痛,母親失去兒子;妻子失去丈夫;孩子們失去父親。天黑了,落雨了,在秋雨纏綿,秋風悽苦的長平谷地,四十萬袍澤同生同死,同休同戚,悲壯慘烈足以感天動地。當長平的雨水與血水交匯成溪流時候,有誰能分得清,這究竟是雨?是血?還是淚?這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令人心酸的一幕。

圍繞這場大戰,人們自然有如下一些疑問:
一、趙國君臣團結,將相和睦。趙孝成王通曉事理再有平原君與藺相如輔佐。趙最高決策層,似乎不應該在長平大戰,最關鍵的時候做出臨陣換將這一匆忙的決定,原因是什麽?難道僅僅是中了敵國的反間計這麽簡單嗎?
應該說,趙孝成王對臨陣換將這麽重大的人事命令的發布,是有他的考慮的,也是充分的聽取了不同意見並不是草率的決定。(大臣中只有藺相如 堅決反對撤換廉頗起用趙括為大將)。趙王這麽作是有其苦衷的。眾所周知,這場大戰雙方共投入百萬大軍是戰國時期最大規模的主力決戰。趙國方面總共動員了五十萬人參戰。五十萬大軍的後勤保障,糧草與武器裝備的補給,每日的消費支出十分巨大。戰爭已進行了八個月,趙國的戰爭經濟不堪重負,戰略儲備也消耗怠盡。趙決策層對此深為憂慮,廉頗堅守不戰與秦軍打消耗戰持久戰,其目的在於以老秦師,拖垮秦國。然而綜合國力上是秦強趙弱。秦國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繞, 東控潼關之險,獎勵耕戰、故戰爭經濟十分雄厚,各種戰略物資的儲備非常充足。趙國雖軍事實力強大,但地處北方,經濟在六國中較為落後。戰爭儲備也並不充足,無法支持大規模的連年戰爭。小國與大國拼消耗,只是權宜之計,豈能長久?

廉頗的持久戰方針,雖在戰役指導上是穩妥的打法,但有悖於國力,宏觀的看並不符合趙國國情。這實際上是趙國本身難以克服的一個矛盾,同時也是國家統治者與軍事指揮者經常發生的一個矛盾。趙王數次命廉頗出戰,速戰速決。廉頗鑑於戰場形勢,拒絕王命。故趙國決策層均認為廉頗是怯戰,普遍對其不滿。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秦國不用反間計,趙國撤換廉頗也是 遲早的事。應該說,趙王速戰速決的方針是符合趙國國情的(關於此點後文還將闡述),但撤換廉頗起
用趙括為將的決定是錯誤的,藺相如反對這一人事決定,並不是反對趙王的速戰速決的方針,而是反對趙王用人不當。廉頗老成持重,自趙奢去世後,已是趙國唯一可獨當一面的大將了。趙括出身於趙國軍事世家,聰明好學、有才辨、在趙國年輕將領中也算是佼佼者,但他缺乏實戰經驗的鍛煉,在軍事上還是不成熟的。趙王受其外表誇誇其談所迷惑,從而讓他代替廉頗指揮大兵團作戰,是不合適的。趙王可謂是不知人。趙括至長平後,錯誤的理解速戰方針,且年輕氣盛不辨虛實,不明地理,行事輕率給趙軍帶來了滅頂之災。趙王如用廉頗雖不能說必勝,但最起碼不會把老本賠光,輸的這麽慘。

二、秦趙雙方軍事實力並不懸殊,秦國因何最終能大獲全勝,在九個月中乾淨利索的殲滅了趙軍四十五萬?
首先,秦國大舉攻趙並不是因怒而興師,是經過一番精心的考量與周密的準備的。秦軍先發制人,有備而來,秦兵分兩路,一 路防韓魏援趙,而以主力迅速攻占了趙國的晉東南形勝之地,逼迫趙國在不利的時間,不利的地點同自己決戰,可謂掌握了先機,一直操控着戰爭主動權。在長平戰場上,秦軍屯兵與戰場西南的山谷之中,地勢險要,其勢猶如掘坑待虎,而趙軍駐紮大軍於長平以北的丘陵地帶,險阻不固,已失地利。秦出山谷攻趙易,趙入山谷圖秦難。趙大軍如若入山谷攻秦軍,秦軍只要封閉山谷,斷趙軍後路。趙數十萬大軍成瓮中魚鱉矣!秦軍如此布置兵力可謂得兵法之要,老謀深算,用意頗深,趙括不明地理焉能不敗?
 秦國在大舉伐趙之前,遣使赴韓魏誘之以利,迫之以威,使兩國不敢救趙。在趙國初戰不利,遣使赴秦試探求和的可能性時,秦國一方面加緊進攻趙軍,一方面厚待趙使。一來以慢趙國抵抗之心,二來做出秦趙和談的假象,使五國舉棋不定放棄援趙。這一輪的政治外交較量,秦國手法老練。在雙方進入相持階段後,秦善於利用趙國君臣之間的矛盾,施以反間,並暗中換將,封鎖消息,周密的制定了誘敵合圍的作戰計劃。在趙軍被圍後,先發動進攻阻其突圍,後積極組織打援,堅決割裂趙軍內外聯繫,從而使趙軍的援救與突圍企圖成為不可能。秦國君臣相互配合默契,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第一個大規模合圍作戰的光輝範例。秦趙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統治者決斷力、意志力與雙方綜合國力、軍事實力、戰爭潛力上的全面較量。秦國軍事強大、國力雄厚,秦統治集團注重政治、外交、軍事多種手段打擊對手,相互配合默契,且在伐謀用奇,軍事指揮方面技高一籌,秦國的最終勝利不是偶然的。

三、趙軍是否真的就打不過秦軍?
我認為趙軍是一支訓練有素、意志堅定、戰鬥力很強的勁旅。尤其是趙軍陷入重圍後,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極端不利的條件下,英勇頑強地同強大的敵人戰鬥了四十九個日夜,“糧盡弓失絕,鮮血塗天地。”稱得上是可歌可泣!
(1)趙國失敗的主因是在戰爭初期,趙國統治集團對秦國將大舉進攻摧毀趙國的戰略野心認識不足,在丟失了晉東南戰略要地後,倉促應戰。在戰役前期,老將廉頗的戰役指揮上,過於保守,無險可守還避而不戰,完全是消極防禦,後期又採用拼國力的持久戰,使趙軍數戰不利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克勞塞為茨說過,最好的防禦是由一連串進攻的盾牌所組成的。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消極防禦是守不住陣地的,你就是一塊鋼板也會讓敵人一點一點鑿穿。後期趙國決策層制定的速決戰方針雖說符合國情,但用人不當,致使速戰速決成為了一場軍事
冒險。趙國不能利用外交手段力促魏楚兩國援趙,反而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下,派使赴秦僥倖求和,戰和搖擺不定,實乃又一大敗筆。在趙軍被圍之初,趙括如若趁趙軍兵力雄厚,士氣尚在之際,組織全軍皆盡全力,拼死突圍,從理論上講,趙軍突圍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至少可以有部分部隊突出重圍,不至於被秦軍全殲。趙括在軍事指揮上,貽誤戰機,致使大軍全軍覆沒。
(2) 趙國戰略戰術運用得當的話,並不見得打不過秦軍。趙國搶先接收韓上黨,控制晉東南險要,在戰略運用方面是積極的。趙國應集中重兵扼守上黨,控制險要,憑險據守,使秦軍主力在崇山峻岭中無法展開,一來以老秦師,二來為趙國動員抗秦贏得時間, 此為上計。如果,上黨不守,趙軍也可向邯鄲方面逐步退卻,並搶占有利地形同主力匯合。從而誘使秦軍出險地,深入趙境,處於遠離本土、無險可憑的境地。趙國以退為進,可使秦軍後勤補給線拉長,千里運糧,損耗日巨,況且秦軍糧道暴露在平原地帶,防不勝防。趙國卻可以縮短糧道,就近取糧,以利堅守 。趙國晉陽守軍既可南下切斷秦國在晉南的軍事運輸線,也可東出太行山威脅秦軍之後。在邯鄲的趙軍主力可遣得力大將率領車騎快
速部隊遠出,反覆抄掠與爭奪秦軍在河內地區的糧道。這樣可使秦軍補給不濟,並有後顧之憂,不敢全力向前。秦軍如大舉猛攻趙軍營壘,趙軍應採取積極防禦的策略:一方面堅守陣地,一方面選派精兵猛卒反衝秦陣挫其兵鋒。秦攻堅不利,後方受威脅,再加上糧道不暢,六十萬大軍必乏食。這樣,戰爭就會向着有利於趙國的方面發展。此正是用奇之時,趙國可尋求在持久中速決的良機。
 在形勢有利的情況下,趙可充分利用外交手段,遣使赴魏楚兩國,共約合縱攻秦。魏楚兩國與秦世仇,並不希望秦勝趙敗,之所以不援趙,是因為懼怕秦國威勢,猶豫不決,故採取觀望態度。如兩國見秦軍敗勢漸露,參戰躡秦軍之後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如此,趙軍破於內,魏楚聯軍擊於外,將使秦軍處於非常不利的態勢之下。這樣的話,秦趙兩國究竟鹿死誰手還很難說。

四、秦軍在戰後為什麽要坑殺趙國降卒?
實際上秦國坑殺趙國降卒,是經過精心考慮的。趙國降兵為保活命,不得已才降秦,家小均在故國,人心思趙。他們不會真的為秦國買命的。且人數眾多,一旦有變,非秦軍所能控制,若放他們回國,前功盡棄。既不能用,又不能放,成了累贅,不如殺掉,以絕後患。秦國雖說大獲全勝,但也受到重創,士卒死傷大半,國力疲憊,贏得也很勉強。趙國民風驃悍,君臣團結,秦國殺掉趙國降卒,可以徹底的摧毀趙國的軍事力量。讓趙國喪失所有的本錢,難以翻本。從而確保秦國的絕對優勢,為下一步滅趙做準備。從此可見,秦統治集團的手段毒辣。
秦國坑殺趙國降卒,在短時間內,是有利的,但從長遠來看,未必有利。因為,秦國坑殺趙國降卒,既堅定了趙人舉國同仇,誓死抗秦的決心,又阻絕了其他五國軍隊降秦之心。此舉,或多或少為秦國統一天下製造了障礙。


           第二章 王者之怒
 
趙軍重兵集團全軍覆沒,四十萬降卒也被秦人坑殺,從長平逃回的年輕的趙國士兵訴說着長平的慘狀。整個趙國沉浸在巨大的悲傷、憤怒、仇恨與迷茫之中。永遠失去親人的悲痛使都城邯鄲的百姓哭成了一團。而此時趙國決策層也深深的為國家的命運感到憂慮。寒冷的冬天即將到來了,對趙人而言,這註定將是一個慘澹而難熬的冬季。十月底,秦軍大將白起一方面分兵攻占晉陽、武安;另一方面增兵上黨,準備立即對邯鄲發動進攻。趙國精銳損失怠盡,門戶洞開,舊都晉陽也相繼淪陷,面對即將大軍壓境的惡劣的軍事形勢,趙國統治集團要想挽救這個風雨飄搖的國家,必須贏得時間獲得喘息。因此,趙國決策層決定不惜代價同秦國實現全面停戰。趙孝成王開始積極採用虞卿的緩兵之策,謀求同秦國講和。
 前260年十一月,著名的合縱家蘇代受趙韓兩國君主所託,攜帶重金前往秦國遊說秦相范雎。蘇代言於范雎曰:白起若成滅趙大功,必授三公,君將何以自處?秦相范雎處於維護自身地位與牽制白起的考慮,向秦昭襄王建議有條件的同趙韓兩國構和。昭襄王准議,秦國於十二月允韓國獻洹雍之地,趙國割六城講和,前259年一月秦同趙韓兩國全線停戰。白起對范雎的罷兵休整之議十分不滿,多有怨言,秦國將相不合。秦國罷兵後,趙國決策層內部關於是否如約割地的問題,發生了一番爭議。趙郝、樓緩認為:趙國應該儘快如約割地,不然將會招致秦國的大規模進攻,趙國將落得被各國瓜分的境地。虞卿針鋒相對認為:秦國休戰是因為力盡兵疲,豈能割六城強敵而自弱,趙國應該積極的拉攏齊、魏、韓三國,結為外援,以抗暴秦。趙王採用虞卿之策,遣使赴齊商洽合縱事宜,並與魏國簽訂攻守同盟。趙將靈邱之地贈與楚相春申君用以拉攏楚國,並派使節攜厚禮入燕韓兩國交好。趙國君臣深知一旦與秦毀約,必然要導致秦大規模報復性進攻,故趙國上下積極備戰,士氣高漲,務農耕、修兵甲、繕城守、撫遺孤、上下同心、舉國一致、誓死抗秦。
  秦昭襄王得知趙國毀約拒不割地還積極遊說反秦,感到被戰敗國趙國無恥的耍弄了,震怒之下決定命白起為將大舉攻趙。白起拒不受命並進言,趙自長平敗後,君臣憂懼,勤於國政,務耕備戰,且卑詞厚禮結交五國,趙為天下強國,雖經慘敗但仍具實力,且完成合縱,專務抗秦,故秦攻趙必敗。白起勸國君慎重考慮攻趙事宜,秦王內心惱怒,但鑑於白起功勳卓著,故隱忍未發。九月,秦國大舉伐趙,為保存實力,趙軍全線收縮,堅壁清野,退守都城。秦將王陵率秦軍主力長驅直入兵圍邯鄲。秦軍猛攻邯鄲,趙孝成王親自激勵趙人抗秦,平原君更是毀家疏難,盡散資財、獎賞死士,並遣妻女至軍救護傷兵,漿補衣物。趙國軍民上下同仇、群情激奮、死守國都,挫敗了秦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至十月,秦軍士卒傷亡近萬人,邯鄲巍然不動。趙王遣使威脅秦國:如果,秦國不立即停止進攻邯鄲,趙國將依約斬殺秦國質子贏子楚(秦昭王之子)全家。昭襄王不為所動,命大將王齕率軍增援邯鄲,對趙都發動了更大一輪的強攻。在秦王嚴令之下,秦軍不計任何傷亡猛攻邯鄲,城內趙軍遣精兵猛士不斷出城反擊秦軍,為配合邯鄲方面的作戰,趙國各地的留守部隊也司機打擊秦軍的側翼與運輸線。

  殘酷的戰鬥,從前259年秋季一直進行到第二年盛夏時節。經過九個月殊死戰鬥,秦軍傷亡慘重,自副將以下,前後五名校官戰死,士氣低落、疲憊不堪,而趙軍雖傷亡過半,漸感不支,但仍然頑強的堅守着邯鄲。前方軍事不利的消息傳至咸陽,使秦國最高層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歧與爭吵,昭襄王對范雎與白起,表現出強烈的不滿,認為范雎誤國使秦國蒙羞,白起驕恃不為君用。秦王決定再次任命白起代替王齕出任秦軍統帥。武安君白起為了維護軍事將領的獨立性與自己不敗的軍事榮譽,再一次託病拒絕任命。秦王質問白起,白起對曰 :“趙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猶勾踐困於會稽之時也。以軍伐之,趙必固守。挑其軍戰,必不肯出。圍其國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無所得。兵出無功,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見其害,為睹其利。”併力主秦國在各國援軍趕來之前,儘快結束這場沒有結果的戰爭。秦王聲色具裂的督促白起“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武安君不為所動,堅決的表示“破國不可復完,死卒不可復生。臣,寧伏受重誅而死,不忍為辱軍之將。”秦王雖然被辨的啞口無言,但內心深處是無法接受白起這種失敗論調的,更令這位精明的大王不能忍受的是自己的威信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在惱羞成怒之下,秦昭襄王決定剝奪白起的一切官職與爵位,降為士伍,之後又余恨未盡的賜劍令其自裁。而此時,迫於邯鄲危急的形勢,趙國開始了一番艱辛曲折的合縱求援之路。早在邯鄲被圍之初,趙國派使臣赴齊國借糧,齊國君臣態度曖昧,趙使無功而返。秦軍圍攻邯鄲漸緊,趙國請求姻親之國魏國依約發兵相救。魏安厘王命大將晉鄙率精兵十萬北上,秦王派使臣赴梁言於魏王:邯鄲不久必下,諸侯但有救趙者,秦必攻之。魏王震恐,命魏軍屯與漳水之南,原地待命。魏軍觀望不前,秦軍猛攻邯鄲,平原君心急如焚,寫信給內弟魏公子無忌,請信陵君設法相救。信陵接信後,知邯鄲危急,數次入宮苦諫魏王發兵救趙,但魏王畏於強秦,顧慮重重,未至可否。平原君在無奈之下,率門客赴楚求援,楚考烈王被秦國打怕了,恐殃及本國,百般推託,後毛遂以楚國國恥激之,楚王深受震動,最終與趙達成合縱,並命春申君黃歇率軍救趙。而此時,信陵君在苦諫無效的情況下,採用侯生之謀,使魏王寵妾如姬竊取調兵虎符,赴鄴殺晉鄙奪取兵權,精選武卒八萬直趨邯鄲。至十二月初,魏楚兩軍均已趕到邯鄲外圍,秦國也不斷的增兵汾城(河東之地)以為聲援,並命鄭安平率軍增援邯鄲,雙方大戰一觸即發。
 同年十二月,信陵君指揮魏楚聯軍,對秦軍發動了強大的攻勢,魏軍擊於西,楚軍擊於東,趙軍應於內,秦軍三面受敵,全線崩潰。王齕率秦軍主力向西倉狂敗退了數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鄲城南駐防的秦軍鄭安平部兩萬人,被趙軍重重圍困。鄭安平部遠離主力,糧秣斷絕,突圍無望,只得全軍降趙。三國聯軍乘勝進攻汾城,秦軍大敗,被迫撤至河西,夾河對峙。聯軍乘勢收復河東六百里之地,聲威大震,而秦軍也在積聚力量,伺機捲土重來。

 至此,秦趙戰爭第一階段的戰事暫時告一段落。邯鄲戰後,秦國士卒死傷大半,丟失了六年以來所侵占的所有的領土,由於百戰精兵大半血染長平,折戟邯鄲,秦國在數年之內喪失了持續進攻的能力。而趙國經此一戰,軍隊死傷數十萬,邯鄲僅以城免。趙國從軍事強國的寶座上跌落,漸入式微。規模宏大的長平——邯鄲之戰,不僅在當時震動天下,給參戰國秦趙兩國之人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後世對此戰的成敗得失也頗為津津樂道。這場戰役的勝敗對秦趙雙方的意義是不一樣的,秦趙兩國各一勝一敗,秦國最終慘敗而未傷根本,趙國最終慘勝而元氣大傷。通過長平大戰,秦國殲滅了趙國足夠多的有生力量,趙國一蹶不振,六國弱勢以成。當秦人在函谷關內向外看的時候,自豪的發現,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單獨挑戰他們的軍事霸權了。秦人已經處於那個時代的頂峰,一百二十多年來,無數秦軍袍澤懷着氣吞山河的壯志,用鮮血與烈火凝聚的統一之夢,即將進入最後二十年的衝刺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邯鄲之戰無疑是長平之戰的繼續,兩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關係。與長平之戰一樣,這場戰役同樣留給我們許多的思考:

(一)趙國毀約抗秦是否對自身有利?

邯鄲之戰,趙國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贏得了慘重的勝利。史稱“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以城免。”戰後的趙國百廢待興,一片蕭索,已不復有強國之勢了。那麽,長平戰後,趙國毀約抗秦這一決策到底對不對?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值得商榷的問題。總的來看,如約割地與毀約抗秦各有利弊。如約割地其利在於,趙國雖損失一部分國土,但最起碼可以獲得兩年以上休養生息的時間,以圖後舉。而趙割城事秦其弊在於,弱己而強敵,這猶如人割肉飼虎,人之血肉有限,虎之貪慾無窮。另外,長平戰後,趙人視秦人為仇雌,深仇大恨,不共戴天。趙國統治集團如割城講和,也將極大的打擊趙國的民心士氣,甚至於激起民變。趙國毀約抗秦,利用緩兵之計,暫時阻止了敵人的進攻,調動了秦軍,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避免了弱己強敵的局面。趙國統治者堅持抗秦,是民心之所向,激發了鬥志,增強了趙人的凝聚精神。但不利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趙國抗戰除了激發自身戰爭潛力,硬拚國力之外,最主要的希望是力促天下合縱救趙,以成共同擊秦之勢。但長平戰後,各國視強秦為虎狼,聞之喪膽,避之有恐不及,豈敢輕易援趙?由於各國觀望成敗,這就註定了邯鄲形勢,時而千鈞一髮,時而氣若懸絲,趙國幾乎不支,邯鄲險些城破。以此看來,趙國雖然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取得了邯鄲戰役的勝利,但除了元氣大傷,傷筋動骨外,贏得實在是僥倖與勉強。從戰略角度來看,趙國毀約導致在長平慘敗之後,幾乎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又遭到秦國的大規模進攻。
 實際上,毀約抗戰對新敗的趙國而言,無疑是一步險棋,其風險遠遠高於履約割地。邯鄲之戰,在合縱未成的情況下拉開帷幕,趙國獲勝的可能性甚至於遠遠低於長平之戰。毫不誇張的講,長平的慘敗使趙國元氣大傷,而邯鄲的慘勝使趙國喪失了寶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百姓疲弊,人丁凋零,難以恢復,趙國作為第二號軍事強國的基礎不復存在了。其實,趙國如若依約割六城,避免在不利的情況下與秦國決戰,用以保存國力,以圖後舉。這雖失利於前,但從長遠來看,未嘗不是獲利在後。歷史以時間為軸線,給了每一個國家復興的機會,昔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教訓,十年生聚,更何況強趙乎?不逞一時之快,不忿一時之勇,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仍不失為明智之舉。歷史的魅力就在於,標準答案不僅僅是一個。

(二)秦國在趙國負約抗秦的情況下,大舉攻趙,這個戰略決定對不對呢?

 許多學者都認為邯鄲之役,秦國大舉攻趙,是因怒而興師。有人甚至提出了一種假設:長平戰後,趙國毀約,秦國不必攻趙,而只需加緊攻韓,趙國新敗,肝膽俱裂,只圖自保,出兵干涉的可能性極小。魏、趙兩國不救韓,則韓亡、魏孤、趙不得獨存。持此派觀點的人認為,秦國如若趁機滅韓,控天下之樞,比直接攻趙更具威脅。先不論此觀點正確與否,至少這個假設在當時是極難實現的。趙國毀約抗秦而韓國賄秦恭謹,秦國怎能放着倔強不屈的趙國不打,而去進攻必恭必順的韓國呢?趙國毀約,使強秦威信掃地,昭王顏面無光,處於維護自身霸權方面的考慮,大舉攻趙也是秦國必然要做出的戰略抉擇,這是形勢所必然,並非人謀所能扭轉,此其一。其二,秦國如若攻韓,則魏趙勢孤,三晉不保,魏趙兩國豈能見死不救?唇亡齒寒如此淺理,信陵、平原焉能不知?從後來的事實來看,魏楚兩軍既然敢救援邯鄲,難道就不敢救新鄭嗎?可見此論,有不合邏輯之處。我認為,秦國即使攻韓,放在當時的情況下,只要各國合縱自保,秦國仍然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以此來論,秦國大舉伐趙,有其歷史必然性,不應視為戰略失誤,也不完全是因怒而興師。邯鄲之戰,秦國的最主要的戰略失誤在於忽視了各國合縱的可能性。雖然,秦國遣使赴梁威脅魏王,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秦國君臣仍然迷信自身武力,而輕視天下合縱。邯鄲敗績,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長平戰後的秦國,雖然在軍事上對各國取得了無以倫比的優勢,但依靠自身力量,仍然無法抵禦三國以上的合縱攻擊。因此,天下合縱對秦而言仍是致命的威脅,同時也是秦國統一天下最難突破的瓶頸。


三、邯鄲攻防戰中,秦趙雙方戰役戰術得失的分析。
 邯鄲之役,趙國在戰役戰術方面可圈可點之處很多。趙國在戰前利用寶貴的戰略喘息時間,在內政外交方面,進行一系列周密的組織與動員,從而將綜合國力與軍事潛力發揮到極至。當面臨秦國的大舉進犯後,趙軍放棄野外決戰,集中主力,退守邯鄲,堅壁清野,使秦軍頓兵與堅城之下,面臨“圍其國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無所得”的不利局面。趙軍堅守邯鄲,一改長平之戰初期的消極防禦策略,不斷遣敢戰死士出城反擊秦軍,趙國各地留守部隊也不斷襲擾秦軍之後。趙軍在戰役指導上採取積極防禦的戰術,守中有攻,以攻促守,這使得秦軍既不可能全力圍攻邯鄲,又時常有後顧之憂,進攻能力銳減。可見,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趙國採取積極防禦的戰術策略,是非常可取的。正是因為邯鄲之戰中趙軍採取了比較成功的戰術,趙國才逐漸擺脫戰前的不利形勢,使戰局向有利自身的方向進行轉化,為最終的合縱擊秦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同時也贏得了寶貴的戰略迴旋時間。而縱觀全局,秦國的失誤之處也是非常明顯的。秦國大舉伐趙,實為形勢所迫,本無不可,這一決策本身應不能視為是戰略上的失誤。但秦國伐趙在戰略企圖上產生了偏差。
 實際上,秦國伐趙有兩個戰略目標可供選擇:一,是攻取趙國所割六城,用以震懾天下,以分趙勢,以弱趙國。二,是破邯鄲徹底滅趙。很顯然,第一個戰略目標對秦國而言顯然更容易達成,而第二個戰略目標要想實現就決非易事了。因為,長平之戰,秦軍雖然殲滅趙軍四十五萬,但自身也傷亡過半,雖經修整,但國力疲憊,本身也不具有一鼓作氣,滅亡趙國的實力。可見,秦王取邯鄲滅趙國的戰略企圖在趙人的拼死抵抗之下,短時間內是無法實現的。秦國圍攻趙都邯鄲,久攻不下,已成疲憊之師,其外強中乾已為天下所共知,從而使“兵出無功,諸侯生心”應是秦國的失策之一。秦軍強攻邯鄲一年有餘,後方精兵被抽調一空,河東重地也沒有部署強大的戰略預備隊,防衛日漸空虛。在戰役後期,秦國在面臨魏楚聯軍夾擊的局面下,還要繼續強攻邯鄲,這實際上已成為秦昭王挽回顏面的孤投一擲了。故邯鄲前線的秦軍主力,一旦遭到優勢聯軍的三面夾擊,就一敗塗地,幾乎無立足之地,潰退中的秦軍在短時間內,也無法在河東地區組織起堅強的防禦,從而一潰千里。這顯然應該是邯鄲戰役中秦國損兵失地的重要原因。


四、邯鄲戰役期間,秦大將白起抗命被誅是否是冤案?
 後世對白起被誅,多報以同情。無可否認,白起力諫秦王不可伐趙,從軍事上來看,是無可辯駁的。作為秦國護國之神的大將白起,破強楚,戰伊闕,鏖兵長平,百戰百勝,屢建奇勳。可是這麽一位秦軍的靈魂人物,卻在國家與軍隊最需要自己的時候,多次負氣託病,拒絕履行自己的指揮職責。是關國政,有分歧很正常,但當國家危難,君王憂懼,無數袍澤血染戰場之際,為大將者,即授君命,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置個人生死毀譽於不顧,以身為護國之盾,方現忠勇本色。以此來論,白起所言的“不忍為辱軍之將”未免牽強,失於意氣。將士碟血沙場,生死置之度外,何況名聲哉?
 最不應該的是,白起將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公開化,大庭廣眾之下對伐趙失利頗具微詞,朝野皆知。這使得秦昭襄王很難堪,下不來台,且加上白起多次抗拒王命,使國君的個人威信受到了嚴重損害,王權受損,君臣對峙,為秦立國五百年來之罕見。故昭襄王深恨白起,殺機必露。因該說,秦王處罰白起是完全必要的,不如此何以維護國法軍紀?白起作為秦國高級將領對軍法所載抗命不遵,如何處罰,應該是心知肚明的,這就如同殺人者要償命一樣。以此來論,秦王處罰白起,直至最終按律賜死,均是有法可依,既然合法就不能屬於冤案。但我們認為,白起被秦王賜死雖說不屬冤案,但也有不合情理之處。白起抗命事出有因,所諫雖直率但出於一片忠心,念其前功,應免一死。降為士庶,以觀後效,應該是最適當的處置。但秦王在惱羞成怒之下,必殺之而後快,實在有些過分了。面對邯鄲失利的局面,秦王殺白起,秦國梁棟傾,這如同自剪羽翼,自斷股肱,為六國去一勁敵,實乃不智之舉。長平之戰,成為了秦國武安君的最後絕唱,說到這裡,我想起了一句古老的讖語“殺降不吉”這是否是天意乎?邯鄲戰後,白起這顆戰國世代最璀璨的將星在西北隕落了,秦國對山東六國的大規模進攻,也暫時停滯下來了。

 為時近四年的慘烈的長平——邯鄲大戰,秦國最終以沉重的代價摧毀了東方頭號軍事強國——趙國,取得了壓倒性的軍事優勢。秦國統一天下的歷史進程大大的提前了,兩百年烽火連綿的戰國時代的最終結局,已經確定無疑了。邯鄲戰後,天下進入了最後二十年平和時期,函谷關內的秦人正在積聚着力量,這是黎明前的最後一絲寂靜,混沌亂世的夜空上即將展露出統一的曙光。趙國歷經四年英勇絕倫,可歌可泣的戰鬥之後,最終無可挽回的失去了這場戰爭。但趙人精誠團結、相忍為國、不畏強暴、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就如同“將相和”“完璧歸趙”“負荊請罪”“毛遂自薦”這些家喻戶曉的成語一樣,已化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魂魄,而永為世人所傳頌。讓我們記住發生在兩千多年以前的,這一段激情燃燒的戰鬥歲月,以及無數為此獻身的無名戰士。他們的名字不見經傳,他們的事跡彪炳千秋。

             附件資料: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兵力對比(自周天子以下,按各國兵力數量及動員能力排名)

周天子(含東西兩周)有護衛之軍萬餘。
(一)秦王國 奮擊之士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秦惠王時期)
(二)楚王國 帶甲之士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楚威烈王時期,未計算楚國水軍)
(三)齊王國 帶甲百萬,車千乘。(齊宣王時期)
(四)趙王國 帶甲六十萬,車千乘,騎萬匹。(趙惠文王時期)
(五)魏王國 武卒二十萬,蒼頭二十萬,斯徒二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魏襄王時期)
(六)燕王國 帶甲數十萬,車七百乘,騎六千匹。(燕昭王時期)
(七)韓王國 精兵二十萬,廝徒十萬。(韓宣惠王時期)
(八)中山王國 見卒不過十萬。
(九)宋王國  見卒五六萬有餘。
(十)魯公國  見卒五六萬。
(十一)越王國 見卒五六萬。
(十二)蜀王國 有兵萬餘
(十三)巴王國 兵不滿萬
(十四)衛公國 兵不滿萬
(十五)鄒候國 不詳,估計有卒數千。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