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第五章 西藏大地走遍 (2)
送交者: 一葉扁舟 2006年03月04日00:12:42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幹流組先從大拐彎起始處的派鄉出發,順江而行,一直走到白馬狗熊地方,實在無路可行時方才折返;第二年,則從從派鄉直下墨脫,從下游背崩村沿江而上,直到大峽谷頂端,幾近全線考察了大峽谷中的水文和水資源狀況。大峽谷腹地500多公里河段,是從源頭處沿江全線考察中最為艱苦的行程。風光的奇麗、收穫的巨大,與路途的艱險和困頓恰成兩個極端。

  大峽谷腹地水資源考察成果是令人振奮的。一個被稱為"世界屋脊上的宏偉設想"誕生。關志華的同事、青藏隊水利組組長陳傳友,參閱了國外大量引水調水工程資料,與關志華、何希吾一起,提出了在大峽谷地區以最短距離、最高落差,建一座發電量超過三峽兩倍的世界最大水電站,利用它所提供的電力,將雅魯藏布、金沙江和瀾滄江的部分流水,引往乾旱的大西北。這個來自大峽谷的靈感被國內外所關注,作為一個資源開發的長期戰略儲備,國家已將之納入超前期研究階段。

  走過了雅魯藏布從源頭到下游出境處全長2000多公里的行程,確定了這條江的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395億立方米,占我國河川徑流量的1/20,僅次於長江、珠江,在我國河流中居第三位;天然水能蘊藏量約為1億千瓦,相當於全國河流水能蘊藏量的1/7,僅次於長江,在我國河流中居第二位;而它的單位河長、單位面積的水能蘊藏量極大地超過長江,居全國河流中首位。

  地理學家們注目於雅魯藏布江,首先看到的是它的奇特性--高原面上近兩千公里東西平直走向。李炳元、楊逸疇他們從源區開始一路考察下來,一個重要地理發現是確認了雅魯藏布江是地質構造產生的先成河,而非布拉馬普特拉河溯源侵蝕的襲奪河。本世紀五十年代,老一代科學家注意到雅魯藏布江的另一些奇特現象,例如它的發源地與印度河上源獅泉河的源頭相距不遠,其間只隔着一條並不高峻的分水嶺;中游地區主要支流如年楚河、拉薩河並非相向匯入而是逆向或直角匯入等情況,設想雅江在地質歷史中相當晚近的時期,並非由西而東流入孟加拉灣,而是向西而南沿印度河匯入阿拉伯海的。後來由於布拉馬特普拉河的溯源侵蝕,與雅江東源相接,雅江自此改向,形成今天的面貌。在本次考察中,地理學家們一步步揭開了這一科學之謎,否定了那一說法。

  具有重要地質意義的雅魯藏布江聞名中外。許多外國科學家和中外遊客們來西藏旅行,都要去親眼看一看這條著名的縫合線,看一看沿江出露的深海物質蛇綠岩,他們走過雅江大橋,就是跨越了兩片古大陸--這是有關時空方面漫長而遼闊的神奇體驗。

  西藏境內湖泊眾多。全國湖泊面積大約為8萬多平方公里,有近一半的面積分布在青藏高原,其中西藏境內約為2.31萬平方公里,且大多集中在藏北高原。西藏湖泊類型眾多,幾乎囊括了所有湖泊類型:以水系分類為外流湖、內流湖、內陸吞吐湖;以化學分類為鹽湖、鹹水湖、淡水湖;以成因分類為構造湖、堰塞湖、冰磧湖、風成湖等八類,應有盡有,所以湖泊專家們說,要研究湖泊必須去青藏,長江中下游地區皆為外流類型的淡水湖。

  中科院地理所和南京湖泊所負責調查西藏湖群,七十年代裡走遍了藏北藏南,實際測量了50多個湖泊。他們的工作方式是以橡皮艇泛舟湖上,沿一斷面測水深、水溫、水質,測面積和容量,山光水色,詩情畫意,看起來似乎浪漫,但在此之前,西藏的上千座湖泊僅有少數幾個瑪旁雍錯、色林錯、崩錯等被斯文.赫定實地測量過,其餘大多為未知。未知就意味着潛在的風險,需要歷盡艱辛去探險;未知同時也意味着發現,所以也不乏喜出望外的時刻。1976年藏北小分隊的無人區考察中,湖泊學家范雲崎他們就多多經歷了這樣忽而憂慮、忽而喜悅的時刻。考察藏北的措尼湖時,在航程為9公里的湖中一口氣工作了八個小時,其間波濤流滾滾,小船顛上拋下,守候在南岸的隊友們一直在搜索小船的蹤影不見,焦慮萬分,直到忽然發現小船從水裡鑽了出來,又是一個驚喜萬分。在措尼,范雲崎他們發現了這個新構造湖奇特的水文現象:35米深水處水溫竟高達攝氏18度!在馬爾果茶卡考察的經歷也令人啼笑皆非:小分隊在湖邊宿營,絲毫不覺得這個面積為70平方公里的湖有什麼異樣--湖周遭是一道道不斷退縮的湖岸線,湖灘地上布滿銀白的鹽鹼結晶,天藍色湖水碧波蕩漾--與所有的湖泊一樣的美麗壯觀。考察隊員們攜帶着超聲波探測儀、半導體深水溫度儀和野外簡測水化學分析箱及救生設備,穿上深筒雨靴,抬上充足了氣的橡皮艇準備在水深處開船工作。可是抬着船一直前進了200米遠,水深仍然只有一兩厘米。汗流浹背的人們只好棄船前行,開始還小心翼翼地探着路,不久就大搖大擺,自我感覺是一群踩着水面過海的八仙。用了兩個小時從此岸到彼岸,湖中心最大水深不過5.5厘米!考察隊員們站在湖心拍照,猶如站在巨大的鏡面上,倒影格外清晰。原來這是一個大鹽湖,整個湖底全都是平整而堅硬的白色鹽晶,與覆蓋其上的淺水同一色調,連科學家也不由得大上其當。別說人走過,就是大卡車也可以如履平地。至於鹽晶厚度,在湖心處打了1.5米的深洞仍不見底,粗略估算了一下,馬爾果茶卡一個鹽湖的食鹽儲量,就夠西藏人民食用一萬年!當然,除了食鹽,鹽湖還含有芒硝、天然鹼、蘇打、硼砂等多種礦藏,還有稀有金屬的鋰、銫、銣等,是一座天然寶庫。

  一部藏北湖泊發生發展消亡史,就鐫刻在由高及低的那一圈圈層次分明的古湖岸線上。去往文部盆地當熱雍錯的幾十公里路程,沿途兩側山峰都布滿了清晰可見的湖水退縮遺蹟,幾十道湖相平台就像是巨大的露天體育場看台,最高的一級已高出湖面200多米。使人聯想到自己正在當年的湖底世界遨遊。而另一湖泊色林錯,古湖最盛時曾是一個上萬平方公里的大湖,現今已縮小了七倍還多。

  藏北湖泊群的消長盛衰無疑是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歷史見證。上千萬年前的第三紀時期,高原上海拔還僅有一千米左右,氣候溫暖濕潤,針闊葉林遍布,森林動物活躍。沿東西構造斷裂帶藏北地區發育了一系列斷陷湖。隨着第三紀末期的高原強烈隆升,氣候變得乾冷,古湖發生了變化,一些消失,一些遷移,還有一些新生。這情形一直持續到地質第四紀的兩百萬年間,到第四紀中期的距今大約幾十萬年直到幾萬年時,是藏北古湖的最後輝煌--"大水湖"時期。從今天舉目可見的湖岸線,可以遙想當年湖泊景象:湖面該有多遼闊,湖水又有多麼深;從湖相地層的動植物化石看來,也可以得出水生動物和湖畔植物何等興旺的印象。可惜勝景不再,我們無緣親眼目睹;尤為可惜的是藏北湖泊一萬年來正處於強烈的退縮中,氣候越發乾冷,湖水減少濃縮,鹽類聚集,淡水變咸,鹹水成鹽,更多的成為和即將成為乾涸湖盆,空留下一道道砂礫堤和一處處浪蝕崖洞供後人觀想。

  如果說七十年代的湖泊考察更多地是為填補區域空白的話,那么九十年代以來的湖泊學家所從事的工作已被賦予了全新的內容。國際科學界在對深海沉積研究多年之後,近年間又把目光投向了陸相的湖泊沉積。青藏高原科學考察中納入了這一國際前沿課題,提取湖泊岩芯,獲取古環境古氣候信息--青藏西北部甜水海的湖芯已可說明24萬年;東北部若爾蓋盆地的則可追溯到八、九十萬年以來。這項繼往開來的工作仍由南京湖泊所承擔,不過是由更年輕的人來完成了。時隔二十多年,李世傑博士以與當年范雲崎的同樣年齡再上高原,負責湖泊岩芯的鑽探工作。他的基礎資料是范雲崎他們七十年代考察所得。這一課題的名稱是"現代湖泊沉積過程及其意義"。

  這項工作至少說明了兩點,一是湖泊以它的較之深海沉積更為豐富、分辨率更高、信息量更大的優勢,體現着它的科學價值;二是看來已經死去的生命,以被重新發掘的方式重新活過。尤為重要的是,藏北湖泊的興衰是一個純自然過程,最少人為因素干擾,可以忠實反映數以百萬年以來的古地理古氣候環境與變遷,在科學的意義上具有彌足珍貴的價值。

  湖泊對於氣候的反應是如此敏感,近年間全球變暖的趨勢迅速在藏北湖群中得以體現。李世傑驚訝地發現,僅僅七、八年過去,當年他工作過的那些湖泊,水深變淺,淺水成為沼澤,而沼澤,已成荒漠草原。

  西藏地熱也是青藏隊考察內容之一。此前的西藏有關資料僅記錄了30余處,而考察證實的實際數量足足高出20倍。僅在西藏境內就有600處,加上橫斷山脈的1036處,青藏高原的地熱點至少占有全國總量的40%還多。

  1972年青藏隊組隊時,因為規模較小,尚未考慮地熱問題,也就是說,沒有章銘陶的份兒。何況他本人也並非地熱方面的專家,他是地下水專業,水利專家。但章銘陶的眼前老是晃動着世界地熱圖上的那條虛線--世界上早已搞清了那兩條地熱帶:環太平洋地熱帶和地中海地熱帶,它們到達中國時就變成了一條虛線,這條虛線總是牽動着他的心。而他從小就看到美國地理雜誌上介紹的黃石公園的地熱,那個世界最大的地熱間歇噴泉讓他懷想了一輩子。

  章銘陶向孫鴻烈請纓,參加青藏隊,搞地熱,填補空白。孫鴻烈認真聽取他的陳述,表示同意的同時,特別交代了1973年還將去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請他一併兼搞工程地質。

  進行地熱考察的歷程是艱苦的,但多麼令人振奮!地熱現象也像青藏高原上的其它自然現象一樣,第一個特點就是類型豐富。西藏數百個地熱出露點就有20多種水熱活動顯示類型,它幾乎包括了地球上為人所知的所有類型。第二個特點是表現強烈。雖然整個青藏高原幾乎不存在現代火山運動,但地熱的顯示強度並不亞於地球上任何現代火山區。這是由於來自印度板塊的強烈水平擠壓,在高原厚地殼下部可能存在局部的地殼重新熔化所致。重熔的高溫熔岩漿活動和超變質活動就成為強烈水熱活動的穩定熱源,它們在地下運行奔突,在強大的壓力下尋找地殼薄弱處沖騰而起,不免就使表現形態顯現任意性--除了常規的熱泉熱田形式,還有沸泉、沸噴泉、噴氣孔、間歇噴泉乃至水熱爆炸等極端形式。豐富而活躍的地熱現象與高原的隆起密切相關,提示着當下青藏高原年輕的大地構造運動仍在劇烈進行。

  西藏地熱主要集中在兩大板塊交接處的喜馬拉雅弧形山系與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的藏南谷地,從西部阿里的獅泉河河谷到東部的橫斷山區,呈東西向2000公里展布。當八十年代橫斷山脈考察結束時,章銘陶自豪地將它命名為"喜馬拉雅地熱帶",把虛線變為實線,讓它向西經克什米爾、伊朗、土耳其、意大利,連接地中海地熱帶;讓它向東再向南,經雲南西部、緬甸、台灣、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連接環太平洋地熱帶--至此,世界地熱的圖像總算完整,章銘陶長舒一口氣,內心不由得升起一種叫作成就感的感覺。

  後來章銘陶還為西藏做了許許多多事情,其中也包括地熱能源的開發工作。但最初幾年的野外考察經歷中所飽含的艱辛和驚喜仍不時在深心裡翻騰,猶如伺機而出的水熱爆炸。這是一個富有激情的人,他的父親曾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館長,因此他能在很小的時候就讀到黃石公園。良好的教養使他酷愛外國古典音樂,也曾擔任過大學時代的合唱團指揮和樂隊指揮。但這類優雅嗜好並不妨礙他在最艱苦地區做一個最能吃苦的人。1975年那一年是在馬背上度過的,一年內實地考察了93個點。9月間在謝通門一帶活動,為了考察一個間歇噴泉,焦急地等到馬匹已是過午。即刻出發,天黑時到達目的地察布,一連觀察了一個晝夜,幾點幾分起噴,又幾點幾分結束,歷時幾分幾秒,24小時內共記錄了208次噴發,噴高7米--14年後的1989年,當章銘陶為"一江兩河"中部流域綜合開發工程搞規劃,再度到達察布間歇噴泉時,發現它的噴發規律已大大改變:每天僅噴發4次,但噴高卻達到十幾米,而且氣勢宏大,震撼人心。確切地說,這一改變實為復原:據當地人講,記憶中的察布溫泉從前就是每晝夜噴發四次的,1959年的一次地震後,不僅泉口位置移動了百多米,而且噴發次數驟增;前些年,不知什麼原因,它又恢復了老樣子--大自然就這樣迷人又這樣不可思議。

  迷人而不可思議的大自然創造了西藏地熱奇觀。最壯麗的間歇噴泉位於昂仁縣以西接近阿里的地方。那一年7月下旬,依據藏族同胞提供的線索,章銘陶一行策馬來到雪山下的搭各加水熱區,那裡有四處大型間歇噴泉。七月末內地正值盛暑,但在這高原深處,當晚他們的帳篷就被大雪壓坍了。從雪被下鑽出來,就見大地銀裝素裹。在雪原上觀看熱泉騰起,雲蒸霞蔚,冷與熱奇妙組合,那壯美真是難以言表。四處間歇噴泉中,最勤奮者是最大的那處,它無時不在噴發,高高低低,起起落落,等它鉚足了勁兒,就是一次竭盡全力的突擊--第二天下午3時,章銘陶記錄下它最大的一次:噴高20米。那一刻勁風裹着蒸汽團劈面而來,儀器表面模糊不清,測溫探頭被強大水汽流擲向半空,人們的手和臉所有暴露部分都被熱暴雨燙紅,但內心的激動也如眼前的氣浪翻騰--這是當時、也是迄今為止在全中國所發現的最大的間歇噴泉!第二、三處較有規則,每隔五、六小時噴發一次。只有第四處噴泉惰性十足,讓他們等了足足30多個小時,方才以奇異的姿態斜向噴發,呈拋物線狀直指河床對岸,宛如在水面架起一座銀橋。就這樣,這座美麗而虛幻的銀橋每隔30個小時存在25分鐘。

  來自地球深部的動力,作用於來自地表的水,就這樣蔚成西藏地熱奇觀。在人跡難到之處,它們千恣百態地自我表現,它只讓不辭艱辛的人一睹尊容,欣賞讚嘆並肯定它的存在價值。此後不管身處何方,章銘陶都不時想起那些壯麗情景,源自地球強大生命力的熱情從未有過絲毫懈怠消歇,並表現得如此直觀,那是大自然以生命與活力譜寫的恢宏交響曲,既古典又現代,撥動心弦,靈魂深處的激情與之合鳴。

  這支大自然交響曲最強勁的一章,是水熱爆炸。此前這一水熱活動形式未見報道,為西藏所特有,也由章銘陶在西藏西南端的普蘭縣境內首次發現,並為之論證和定名。但水熱爆炸現象極為罕見,在這樣的地區,每年噴發不過幾次,甚至幾年十幾年才噴發一次,所以走遍了西藏的章銘陶也無緣一見。或者說,他剛好錯過了一次機緣:在納木那尼峰附近的霍爾區,聽區委副書記說起前不久才發生的一幕:那是1975年11月12日傍晚,這位副書記隨着牧人收牧歸來,行至塔格藏布河畔,忽聽一聲驚天動地巨響,牛羊登時四散驚逃。只見曲普方向煙霧瀰漫,一股巨大煙柱騰空而起,直衝雲天。"就像原子彈爆炸那樣",--這位從電影上看過原子彈爆炸情形的目擊者說,煙柱足有八、九百米高呢;過了一陣子才變成一團黑雲飄走。隨着爆炸聲拋出來的石塊,足有平底鍋那樣大,拋過一公里的距離落在了塔格藏布河對岸......

  章銘陶一行興沖沖地奔向塔格藏布河谷。在河流注入瑪旁雍措的河口附近,熱氣蒸騰,一片片高溫水熱活動區呈現眼前:泉華地貌參差起伏,圓形熱水塘星羅棋布,一串串爆炸穴口彼此連接,就像一群複式火山口,看來此地頻繁發生水熱爆炸。在泉華丘的西北側,章銘陶終於找見了最近這次大爆炸的新鮮遺蹟--一個大約25米的圓形沸水池,在汽霧籠罩下,隱約可見池心兩處翻湧不息的湍流區。沸水池周遭,是高約5米的砂卵石層,這些湖底之物,想來是被水汽的力量掀翻至此。章銘陶揭示了水熱爆炸現象的機理:它與間歇噴泉在成因機制上有繼承關係;出於某些複雜的原因,熱水變成蒸汽,體積膨脹數百倍,它所產生的巨大膨脹壓力,足以猛然掀開熱儲蓋層,形成爆炸,成為水熱活動中最為劇烈的形式。

  氣質和個人興趣接近藝術家的章銘陶雖說最具有紳士風度,但在反差很大的環境裡工作,不免時常斯文掃地。他本是青藏隊公認的善騎者,不想在薩迦縣考察一處水熱大爆炸地點返回的路上,由於路遠天黑,待看到面前深溝時,吃驚的收不住腳步,倉促一躍中,騎手重重摔下。快到縣城時,同行者們才發現馬上無人,趕緊回頭尋找,章銘陶伏在溝里已昏死半晌。縣醫院山東援藏的老大夫緊張地守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方才甦醒,記憶卻已暫時喪失,醒來第一句話就問這是什麼地方,咱們幹嘛來了。

  那一次從謝通門到南木林,沿岡底斯山脈考察,換馬不換人,騎馬走了整整15天,有時一天要爬三座5000米以上雪山。一位嚮導得了雪盲,只好剪下馬尾巴遮住眼睛。章銘陶生怕另一位嚮導也患上雪盲,就把自己的墨鏡送給他,自己閉着眼睛抓住馬尾巴趕路。高山缺氧,馬不肯走,就用刀背捅馬屁股。這一年的中秋節是在南木林的山野中度過的,為了尋找最後一個沸泉,章銘陶堅持不回。在這個月亮又大又圓的美好夜晚,四個人就露宿在一個沒了房頂的屋框裡。而他們的所有食物就是兩個圓根。豐盛地沐浴了一夜月光,只是飢腸轆轆。最可憐的是章銘陶的助手,來自北大的工農兵學員小戴,一個大小伙子看起來餓得好苦。多年後想起來覺得清朗月光下的山野多麼詩意,同時想起來的還有飢餓感。

  以喜馬拉雅地熱帶填補世界地熱圖的工作只是第一步。1973年西藏考察第一年結束時,青藏隊向當時的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郭錫蘭匯報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考察情況。郭主席注意到章銘陶談的地熱,就說,你能不能再看看其它地方有沒有,比如拉薩附近。西藏啊,就缺能源,要是不能發電,哪怕洗個熱水澡也是好的。

  從此章銘陶就自覺到壓力和責任: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找到自然規律即可,章銘陶的志向卻不僅在此,還在能夠開發利用,現實地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所以從第三年起,他就存心把本底調查和開發利用同步進行。地熱組的重要參與者還有北京大學地質系的佟偉教授,1975年章銘陶負責跑面的同時,青藏隊與西藏地質局合作,佟偉被分工主持了羊八井地熱開發的前期工作。同年,在羊八井熱田誕生了中國大陸第一口濕蒸汽井,井口溫度高達130℃。目前羊八井地熱電站裝機容量已達2.5萬千瓦,年發電量6059萬千瓦/小時。羊八井的地熱發電給拉薩帶來了光明,首功當歸青藏隊地熱組。基於同一個願望,後來章銘陶又應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之邀,與他的青藏隊老戰友韓裕豐、張誼光等人一道,主持了國家投資20億元之巨的"一江兩河"中部流域綜合開發工程的規劃工作,正在進行有關藏東南尼洋河流域、藏東三江流域的綜合開發規劃、以及三個農業綜合開發區的規劃設計和可行性研究等。他們的科學生命就這樣與西藏不離不棄,終生相系。

  西藏的冰川!西藏曆來有"雪域"之稱。"雪域西藏"有仿佛被冰雪固化了的含意。當然那只是一種形容,這個冰清玉潔的國度畢竟遙居世界屋脊之巔,遠離人們的日常視野。七十年代的西藏地區考察中,李吉均率領冰川組遍訪了群山中的冰川,測得冰川面積4.66萬平方公里,已然占去了全國現代冰川的83%。看來西藏無愧於雪域美稱。

從察隅美麗的阿扎冰川開始,幾年中李吉均和他的冰川組差不多走遍了西藏,從古冰川到現代冰川,現代冰川中的大陸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都留下了他們手持冰鎬艱難攀登的身影。他們對西藏的冰川瞭如指掌,如數家珍。在冰川學家的眼中,豐富多彩的冰川不是冷冰冰的無情之物,它有生命,也有性格。令人感到親切的是海洋性冰川。中國的海洋性冰川只在藏東南分布,他依次考察過阿扎冰川、若果冰川、恰青冰川和古鄉冰川。其中恰青冰川為中國冰川之最:長達35公里。海洋性冰川這種在攝氏零度上下的"暖"性冰川,以其所在環境的豐饒而美麗。它們總是從雪山之頂出發,穿越森林,到達人類生活的村莊田園。冰川上生命麇集,冰蚯蚓,雪蚤,苔蘚類的"冰老鼠";在恰青冰川的冰面上,居然可以生長草本、木本植物,幾年生的小柳樹把根部深入了冰層,看上一眼直叫人驚嘆感動。阿扎冰川之畔的村民們說到阿扎冰川,就像說起村邊一棵樹那樣,如果牛羊走失了,就會說,去阿扎冰川找找去。相比較而言,大陸性冰川要嚴峻得多,純粹冰世界,是當然的冷性冰川了。大陸性冰川以壯麗的冰塔林而名之天下,那一個不見人間煙火的地方,真是一個奇異的世界,既使人迷戀,使人肅然,又有莫名的恐怖感。而無論對哪一種冰川,李吉均都一副珍愛無比的樣子;無論在何時何地說起他的西藏冰川,眼神里頓時炯炯有光。

  冰川組一行十人,乘坐一輛人貨混裝的解放牌卡車,行駛在西藏的大地上,奔向他們的寒冷王國。在其它學科考察的上限處,冰川學家們開始了他們的工作起點。在每一個冰川旁安營紮寨,一住一兩個月,白天觀測冰川水文,運動和消融,物理化學性質,晚上就以冰為床--在若果冰川,冰川組兩位年輕人張文敬和單永翔同住一個帳篷,半個月後他們同時聽見了令人不安的隱約流水聲。四處偵察無果,最後循聲找到了"床"鋪下方:掀開鴨絨睡袋下的床墊,駭然發現已經被半個月的體溫融化的冰槽之下,居然是一個深大冰裂隙!裂隙下流水潺潺。趕緊搬家,不過從此兩個年輕人寢不安枕了,每過幾天搬一次,生怕再次睡在暗裂隙上。

  施雅風先生曾有言,冰川事業是豪邁的事業,是勇敢者的事業。不僅是李吉均,所有的冰川學家說起他們的冰川,眼睛都會放光。冰川考察中,他們一個個全都勇敢無畏。在西藏中南部槍勇冰川,初次進入金字塔般林立的冰塔林腹部,冰川學家們突然發現自己走入了絕境--迎面一堵數十米高的冰瀑布,在正午的陽光下,冰融水飛流之下,四周冰崩聲不時傳來,此時的冰塔林危機四伏,李吉均當機立斷,下令原路撤回。但來路不再--淺水灘在頃刻間變成深水潭,正是剛剛崩塌的一座冰塔堵水為湖,並且小湖泊正在迅速擴大加深。危急中,張文敬一眼看到小湖右岸一塊新崩塌的大冰塊,靈機一動,一聲不響地脫下衣服,撲通一聲跳進冰水,踩着水推來了冰塊,示意上來兩個人。就這樣,來回五次"擺渡",把全部人馬送上了對岸。李吉均心疼地打量着他這位嘴唇凍得青紫的學生,心裡讚許,口裡卻罵他太任性。要知道,這是冰水啊!

  青藏隊這一群科學工蜂就這樣年復一年在西藏大地上辛勤採集。有形的,是地質,岩石,是土壤,山川河流,植物,動物,昆蟲,微生物的菌類等等。無形而有感覺的,是氣象氣候。

  氣候學家林振耀,1974年以來,參與了七十年代至今青藏科考的全過程。那一年跑面,從川藏公路進藏開始,就一路翻閱本世紀初駐藏大臣有泰進藏日記,核對和領略沿途氣候。到拉薩,一切都感到新鮮。與氣候有關的,天有多麼藍,陽光多麼強烈,空氣如此純淨,放個鞭炮聲音都比內地響亮得多。拉薩是名副其實的"日光城",全年基本無霧、無霾,日照時間長。測量數據表明,一年日照時數長達3005小時,而同緯度城市如寧波,僅有2000多個小時,重慶,1000多。後來去了日喀則,發現那裡的日照時數較之拉薩又長了200多小時,再到西部的定日,更西部的噶爾,還要厲害,年平均在3370小時以上!還有拉薩的夜雨現象。確實,七十年代的夏季拉薩,幾乎每夜下雨。別看傍晚前夕陽燦爛,不久便烏雲密布,大雨如注。持續一夜,直到黎明,雨止風息,晴空萬里。測算結果,拉薩的夜雨率高達80%以上。當然那是二十多年前的情況了。八十年代末期以來,受大尺度氣候變化影響,雨季中拉薩白天夜晚隨時降雨,而且氣候變暖,風季時間縮短風力減小。氣候學家對於氣候、氣溫變化是敏感的。林振耀進藏不久,就搜集到一首民諺:"高原氣候變無常,一日需備四季裝;山上鮮花山下雪,中午烈日早上霜"。說的是高原氣溫晝夜溫差大的情形。林振耀親身體會到了一天內的氣溫變化,每到一處都記錄日較差變化:藏北的日較差最大可達22度,拉薩為18度左右。這是冬季,夏季的日較差要小一些。這些氣候現象,雖然是西藏的常識,但是氣象學家們把它們給以量化並作出了理論上的解釋。

  氣象學講究一個"測"字。當時西藏僅有十幾個氣象觀測點,並且建站時間短,資料不足。所以每到一處,就安放簡易百葉箱搞測量,作短期記錄。認識現在的氣候是了解過去氣候的一把鑰匙;過去與現在的氣候又是打開未來氣候的一把鑰匙。對於近代幾千年尺度氣候的了解,樹木年輪可以提供信息。西藏高大長壽的古樹就成為一部部千年氣候曆書。林振耀和他的同事吳祥定二人,去各地就物色這樣的大樹,還留心被廢棄了的枯木朽株之類,一點一點往前續接。1974年那年,大昭寺翻修,淘汰了據說是唐代的梁柱。林振耀聞訊大喜,急忙向西藏文物部門提出請求,經允許截取了一段。回北京做了碳十四測定,果然是1300年前唐代的。這根木柱年輪為600年,加上晚近的年輪標本,將氣候年代向前推至2000年。

  親自採集標本猶嫌不足,還要請分赴各地其它學科的隊友們代勞。林振耀準備了一批當時的先進武器:樹木年輪取樣鑽,分發給隔了行的熱心人,比如說,像冰川學家張文敬、單永翔這樣的年輕人就非常樂意接受這一有趣的任務。林振耀耐心指導使用方法:只須將直徑0.5厘米的鑽頭旋入樹幹一半深度,一根完整的樹芯標本就完成了。這樣既省工,又保護了樹木。但選擇樣樹要注意,不能選擇森林中間的,水土條件優越的,那樣的年輪反應不出氣候的冷暖乾濕;要選就選在4200米森林上限附近的,或是森林與草原過渡帶的,那樣的年輪對氣候反應敏感......大家一一領命而去。收隊時各組再把採集到的樹芯連同地理位置、生長環境等記錄交給林、吳二人。

  由於林振耀性格熱情,談鋒甚健,又總是三句話不離本行,按照青藏隊慣例,他得了個外號叫"氣候 子"。" ",就是北方話里擺談之意,這個外號有點兒調侃,所以這樣叫他的時候就忍不住發笑。而外號只是野外的外號,一旦回到都市裡,大家衣冠楚楚、為人師表,就不好亂叫了。但每當張文敬他們進京見到他,口稱"林教授"時,卻又忍不住地咧開了嘴。林教授心領神會,趕忙岔開:今天天氣哈哈哈。

  且聽林振耀教授為我們" "西藏氣候--

  兩三千年前,西藏地區經歷過最好的一個氣候時期。那時正處於新石器時代,藏北的大量石器多為那一時期所遺存;正是在距今兩千年左右的氣候適宜期里,吐蕃前身雅隆部落在藏南河谷興起壯大,最終完成了統一全藏大業。那一時期拉薩河谷和年楚河谷等較低處,有森林覆蓋,拉薩一帶的山坡上也有樹木生長.....

  近兩百年來的西藏氣候演變周期呈現出規律性:19世紀初期的高溫低濕之後,緊接着是二十至四十年代的高溫高濕期;20世紀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前期高溫低濕,又緊接着短暫的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的高溫高濕;雖然青藏高原大部地區的總體趨勢是向乾暖方向發展,九十年代的高溫低濕之後,還將轉入一個高溫高濕階段,此後略轉冷。宏觀而論,溫暖期有利於人類活動和發展,目前這一變暖趨勢總體而言對西藏的生產和生活應該是有利的。

  了解過去的氣候,除了野外觀測,還有一條途徑,那便是西藏自治區檔案館。檔案館館藏之豐富,在國內也屬罕見。自元代以來各類檔案多達300萬件,內容包羅萬象。其中不乏幾百年間有關氣候變化、自然災害以及異常天象的記錄。這些記錄大都並非有意識的科學記載,而是出自受災地區請求地方政府減免徭役賦稅的呈文報告。報告中對於所受風、雪、雹、水、旱、蟲災等災情及受損情況一般均有詳細描述。歷史檔案是座資料信息庫。作為這項歷史遺產、文化資源的開發者,林振耀和吳祥定興奮地在漢文目錄中查找,請來自治區氣象局的藏族同事翻譯。這項工作在八十年代持續了好一段時間。作為這一時期的成果,檔案館、西藏社科院、西藏農牧科學院、中科院地理所等單位聯合編譯出版了《西藏地方歷史檔案叢書》中的《災異志-雪災篇》、《災異志-水災篇》、《災異志-雹霜蟲災篇》等等。這些來自數百年間的歷史信息提供了難得而寶貴的研究資料,例如雪災篇中對於百年來西藏地區所發生的50多次大雪災的詳細記錄,對於研究古往今來氣候變遷、全球變化具有相當的科學價值。

  對於西藏自治區120萬平方公裡面上的野外考察擬在1976年結束,此後幾年間雖有各學科自行組織的補點考察,但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是這一年度的戰略思想,所以這一年成為青藏科考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考察活動。是一場決戰。繼對藏東南、藏中南的全面考察之後,這一年的主戰場向東、向西、向北延伸,相應地,戰術上也一改以往三年的集中出擊、分組活動的方式,劃分為昌都、那曲、藏北、阿里四個分隊各自為戰,進行為時近半年的路線考察。這一次地毯式掃蕩,加之其後幾年的各專業補點,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西藏自治區的地理生態圖像被描繪得完整清晰。而青藏隊工蜂式的採集勞作也將告一段落。七十年代最後幾年,進入室內總結-釀蜜階段--

  戰果至為輝煌:煌煌巨著《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叢書》西藏部分問世。一套34部40冊,洋洋2000余萬字--包括西藏地球物理場特徵與地殼深部結構、西藏地層、西藏古生物、西藏南部的沉積岩、西藏岩漿活動與變質作用、西藏南部花崗岩類地球化學、西藏第四紀地質、西藏地熱、青藏高原地質構造、西藏自然地理、西藏氣候、西藏地貌、西藏冰川、西藏泥石流、西藏河流與湖泊、西藏鹽湖、西藏土壤、西藏植被、西藏森林、西藏野生大麥、西藏家畜、西藏農業地理、西藏植物志、西藏孢子植物、西藏哺乳類、西藏鳥類志、西藏昆蟲、西藏魚類、西藏水生無脊椎動物、西藏農業自然資源與農業發展分區、西藏水利......西藏......西藏.......一部西藏大自然的百科全書。這項研究成果,一舉為青藏隊獲取了中科院首屆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陳嘉庚地球科學獎。青藏隊集體榮獲竺可楨野外工作獎。

  野外考察描述的基礎之上,是各學科和青藏研究理論框架的相繼建立。這一時期所提出的重要問題是,有關高原地質演化的理論,有關晚第三紀以來高原隆升的理論,以及生物方面,擬將喜馬拉雅區獨立為一大生物區域的理論等等。

  就像這片高寒大陸上居然存在着世所罕見的很高的生物生產量一樣,嚴酷條件下的野外工作環境中,竟然也生長起這樣一項非凡的事業,培育出一支相當優秀的科學家群體。老青藏們至今已有十幾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們是劉東生、施雅風、孫鴻烈、李吉均、程國棟、李文華、陳宜瑜、張新時、曹文宣等。八十年代以後,老青藏中的許多人紛紛走上國際學術舞台,走向西方大學的講台,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和國際合作,在國際科學組織中任職,在國內外科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們從西藏起步,並終生從事着青藏研究,感念着青藏事業培育之恩的同時,是畢其終生的付出--對於青藏高原和研究它的人來說,換言之,老青藏們與他們的研究對象之間,是相互的給予與回報。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