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第八章 莽莽崑崙-喀喇崑崙(2)
送交者: 一葉扁舟 2006年03月08日12:34:33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鄭度教授從1964年開始就工作在祁連山,1966年參加了珠峰科考,那時起直到現在,一直從事青藏高原的宏觀地理和山地垂直帶變化研究。他自己把這項工作比喻為集郵:懷着貪得無厭心理,總覺得欠缺了一點兒,還欠缺一點兒。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大致空間分布已經基本掌握,但具體內容的充填,還只能靠多走多看,即使有了航片衛片也是如此--自然地理學家永遠屬於大地。一部青藏高原的地理,硬是靠置身其中,用雙眼看過來的,用雙腳走過來的。然而就是這雙遍覽過青藏高原壯麗景象的雙眼晶體,在西崑崙考察中出了問題。那是本次考察的第二年,起初總覺得拍照時怎麼就是焦距不清呢?視野怎麼就模糊了呢?1989年元月,52歲的鄭度先是左眼失明,動手術換上美國的人工晶體,戴上一副既顯傲慢又顯恐怖的鍍鎳眼鏡,又上了喀喇崑崙出野外,那一年與法國人合作沿中巴公路一直考察到巴基斯坦;稍後幾年,右眼也更換成人工晶體--從此再看青藏自然,是透過了人工的視線。

  為時三十多年的青藏研究,到率隊完成了喀喇崑崙-西崑崙考察活動之後,鄭度教授為自己、也為青藏隊第一期考察歷程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建國初期搞全國範圍自然地理區劃時,已經認識到高原高寒區、西部乾旱區、東部季風區的基本特徵,但對何以至此、原因何在,無法解釋。為時幾十年的研究積累經由鄭度和他的同事們最終給出了一個答案:是因為青藏高原的隆起。研究成果表明:青藏高原隆起不僅導致自身環境的巨大變化,以構造抬升為主,高山發育冰川凍土,高原面以高山-山地草原為特徵,同時對周邊地區環境演化產生了強烈影響。它改變了中國大氣環流,使西北地區氣候不斷向乾旱方向發展,戈壁、沙漠大規模出現,黃土堆積範圍擴大,強烈侵蝕,千溝萬壑;而長江以南受季風影響濕潤多雨,紅色風化殼和紅土廣泛發育;沿海地區則以構造沉降為主,長期接受沉積,保存了豐富的環境信息。就這樣,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依此劃分為五個巨大的地質環境系統分區--青藏高原環境系統、沙漠-戈壁環境系統、黃土環境系統、紅土環境系統和大陸架環境系統。在其後的攀登計劃項目中,鄭度又主持了其中有關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課題。在青藏高原自然地理這一領域中,這位自然地理學家的貢獻重大:根據氣候與植被關係,提出珠穆朗瑪峰地區及青藏高原垂直自然帶結構類型系統及其分布模式,顯示與高原熱力作用相聯繫的巨大山體效應;揭示高海拔區域的地帶性和非地帶性規律,闡明了青藏高原自然地域分異規律;提出橫斷山區乾旱河谷分類系統,證實確認了中崑崙山腹地及南翼為高原乾旱核心區域;探討山地與高原自然地域的劃分原則和指標,擬訂了青藏高原自然地域系統方案,闡明高原不同地域單元的環境和發展問題,提出有關對策和建議。專業上的貢獻之外,還有作為青藏隊骨幹與組織領導者的格外付出。

  從英雄地返回龍木錯營地,聯絡官張青松不在,他去了日土的部隊醫院輸液去了。當初地理組和地質組26人在此會合時,他剛從葉城大本營趕來,自我感覺良好,就一連做了三天的炊事員。每天三頓飯,每做一頓費時兩小時。三天下來,待地理組去了英雄地,他一下子就倒下了:高山反應,胃痙攣,嘔吐,導致胃粘膜出血。張青松是青藏隊老隊員,因是我國第一位登上南極大陸的科學家而一舉成名,這一次卻痛苦地倒臥在藏北高原西部邊緣。潘裕生見他吐了血,不敢怠慢,極力動員他回葉城治療,而張青松堅決不回。僵持的結果,達成一個妥協方案:去日土。張青松在西藏的日土縣城折騰了半個月,終於挺了過來,直到在那裡與隊友們會合。

  已是盛夏八月間,地理組路經普爾錯那一晚,先是風雨後是雪,雨水滲透尼龍帳,整夜滴嗒。有心人一發現下雨就趕緊爬起來"堅壁清野",以避免損失。當太陽升起時,大家忙忙地晾曬被褥,紅綠黃藍鋪了大片。其中南京地理所湖泊專家姚寧鋼的全部家當都搬出來了,不僅被褥皆水淋淋的,換洗衣物無一倖免,就連一應測量工具和筆記本,都像是水中撈出來的。面對全體隊員的圍觀,這位姚先生哭喪着臉解釋說,不該把塑料布鋪在地上,讓雨水都匯進被窩。大家忍不住大笑,說他人工製造了水池,是睡夢中還在進行湖泊測量吧,哈哈。

  第三天再次從普爾錯南下,前往西部羌塘美馬錯盆地。這一天發生了著名的故事"鄭度歷險記"。在接近美馬錯的荒原上,鄭度和李渤生乘坐的兩輛北京212遠遠看見一頭碩大的野氂牛。為求攝影最佳距離,鄭度希望近一些再近一些。被驚嚇的野牛始而拼命奔竄,繼而轉身豎尾,氣勢洶洶地瞪向追擊者。李渤生的車謹慎地停下,下車架起望遠鏡頭;鄭度的車不怕,依然向前,直到距離野牛20米處才停下,鄭度端着相機從容不迫地下車。突然,那牛將尾巴一夾,俯首向鄭度衝去。眼疾手快的司機一把將鄭度拖上車,在另一車人"快跑!快跑!"的大呼小叫中,迅速發動,在俯衝的野牛角觸及車尾的剎那間,李渤生摁下了快門。野氂牛見對手狼狽逃竄,呆望片刻,悻悻然緩步遠去。脫離險境,全體人員--地理學家鄭度、李炳元、土壤學家顧國安、湖泊學家姚寧鋼、植物學家李渤生和兩位駕駛員,都來視察那車,只見車尾左側鋼板被挑豁了一個口子。大家議論紛紛,假如怎麼樣就怎麼樣地後怕一番,然後又是幸好怎麼樣又怎麼樣地慶幸一番,都是很樂意說的一些廢話。其中最得意的是李渤生。他取出膠捲,拿紙包好,寫上"偉大的瞬間"字樣,以示紀念--不過有些隔岸觀火、幸災樂禍的味道了。事後鄭度總結說,那一定是一頭情場失意的公牛,滿心的惱怒。大家注意了,今後凡見到獨自流浪的野氂牛,千萬敬而遠之。

  遭遇野牛的第二天到達美馬錯,美馬錯湖水退縮後形成的湖成平原格外平坦,小車一溜煙地向盆地中心駛去,直到一排沙丘擋住去路。大家信步登上沙丘,忽見沙丘另一側有一清清河水蜿蜒流過,河邊沙坡上一望無際的是什麼?噢,是藏羚羊。是母羊和小羊。難怪一路上只見如同手持長矛的皇家衛隊一般的藏公羚昂然而過,一直奇怪不長角的母羚羊和小羚羊哪裡去了,卻原來它們躲在了這個世外桃源中,卻原來美馬措正是藏羚羊的傳統產羔地!這真是重要發現,計劃外考察發現!當發現者們提着相機悄悄接近羊群時,只見在幾隻公羚的護衛下上百隻羚羊整齊地排成一列橫隊,切過山坡向西方飛奔。人們跟隨着走上山坡,又一幅景象令人目瞪口呆:上百頭大大小小的野氂牛在安詳地覓食,一些藏羚羊、藏原羚(黃羊)夾雜其間,不遠處幾頭藏野驢漫步湖畔,好一幅食草動物和諧相處的畫面!萬萬沒想到,在西羌塘深處,人煙絕跡之處,竟然藏匿着這樣一個綠洲,一個野生動物樂園!算一算,這一天總計所見野氂牛250頭之多,藏羚羊百餘只,藏野驢、藏原羚數十隻。

  第二年,1988年,為科學評價這塊荒野綠洲在野生動物保護中的價值,李渤生陪同美國動物學家夏勒博士和另外幾名中外專家再次來到美馬錯,四天中共見到野氂牛703頭,藏羚羊346只,藏野驢240只,藏原羚51只,棕熊一隻,盤羊20余只,另見藏狐、岩羊等其它野生動物多種。同時還見到了有名的"金絲野氂牛",即毛色呈棕黃色的野牛,這是青藏高原其它地區見所未見的。

  在美馬錯-阿魯湖一帶區域中生活着如此之多的野生動物固然令人驚異,但事出有因。經調查,認為與此地特殊的局地生態有關。波狀起伏的羌塘高原地勢較為平坦,但阿里地區喀喇崑崙東段山脈自西向東延至美馬錯時突然群峰高聳,並在美馬錯西北部急折至北北西-南南東向,拔地而起20余座6200米以上高峰,雄偉雪山中,山脈冰川發育,形成了特殊的地形降水中心;冰川融水形成的大小河流共計百餘條。從河床滲入地下的河水在湖泊邊緣溢出,形成羌塘高原少見的洪積扇緣溢水地帶。加之湖兩側幾十個涌量可觀的自流泉,以及湖盆區較溫暖的小氣候,大片草甸提供了良好的棲息條件,使美馬錯就這樣聚集了多種哺乳動物大大小小的部落,成為野生動物的天堂樂土。

  看來美馬錯地區是現今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態系統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了。外國專家也同時認為,這一地區在珍稀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價值可以同世界上許多著名的野生動物保護區相媲美。為促成保護區建立,李渤生教授起草了《羌塘美馬錯自然保護區的初步評價》。此後,西藏自治區林業廳再次組織專家對藏北高原野生動物進行了考察,將美馬錯範圍大大擴展,劃定了東起青藏公路-扎加藏布、西迄新藏公路、南到黑阿公路、北抵可可西里,面積為40萬平方公里占據大部藏北高原的"羌塘自然保護區",1993年被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列為自治區級保護區。

  動物學家馮祚建所在的生物組沒去美馬錯,他在崑崙地區、其後在可可西里所見大型野生哺乳動物群數量,由於自然環境酷劣,遠不及羌塘南部為多,但仍然隨處可見,仍有好奇兼好勝的野驢群大老遠地趕來與豐田車賽跑,玩超車遊戲。羌塘南部距此地不下上千公里,怎麼就一樣的脾性,連賽跑規則和細節都一絲不差:不僅非要超過小車,而且一定要在車前方橫切過去,橫過路面時一定要盯住對手,以眼神炫耀勝利。而此時,滿車人必定歡呼雀躍,雖敗猶榮,這真是人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最美滿最熱烈的時刻。在崑崙地區獲得的新鮮經驗是,藏羚羊也與汽車賽跑。不僅豎着兩根長角的公羚如此,就連拖兒帶女的母羚也如此,有時可以與汽車平行前進幾公里--那兒一定是個閉塞地區,少有拿槍的敵人傷害,否則在它們進行友好比賽時,只要有那麼一次有同伴倒下,它們將會記憶深刻,再不與人與車親近了吧。所以儘管馮祚建手持有關部門批准獵取保護動物做標本的文件,但從不在這類歡慶場合捕殺它們。

  正像地質學家們在此次考察之後完善了大地構造演化圖示那樣,各學科都相繼完善了各自的框架。走遍了青藏各地的馮祚建教授,統計了青藏高原的哺乳動物隸屬9目29科104屬,共有210種,它們的分布範圍棲息地;估計了哺乳動物資源數量,報告了這一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破壞情況,提出了保護措施建議。這位動物學家憂鬱地看到,在東崑崙一帶人們容易走到的地區,野生動物慘遭厄運:瑪曲西科河一帶,由於從前的亂捕濫獵,現已難覓藏野驢蹤跡;祁連山洪水壩地區殘存的5頭野氂牛已於八十年代初被全部消滅;青海當地曾於1958-1961年間,組織過一支龐大的牧民狩獵隊,在納赤台野牛溝、西大灘和烏美圖仁等地共捕殺野驢、野牛、藏羚、藏原羚、岩羊和盤羊4萬餘頭只,迄今這些中大型獸類的種群數量仍未恢復到以前的最佳水平。是呵,對於天災,例如大雪災,野生動物雖有重大損失,但它們的自然調控能力仍可保持種群延續;最可怕的是人禍,現代武器,人為偷獵,那才是致命的。生活在青藏高原無人區的野生動物,大都是珍稀的高原特有種,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一筆寶貴財產,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就是把它們好生保護起來。

  生物組的昆蟲學家張學忠,與馮祚建一樣,參加了七十年代以來青藏隊的歷次考察活動,專捉小昆蟲。由於世界上昆蟲的種數比所有其它生物種類的總和還要多,而目前為人類所知並加以描述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所以昆蟲學家可以大顯身手,用馮祚建的話說,就是伸手一抓一個新發現。此次生物區系考察中所發現的兩個新屬、185個新種、6種新紀錄,大都屬於昆蟲學家。

  也有屬於植物的。生物組走過了喀喇崑崙和中、西崑崙,劃分了生物地理成分及生物地理區系區劃的重要界限;搞植物區系研究的武素功他們一一查找到諸如崑崙山區森林植物區系最東部邊界之類,指出本區植物區系在喀喇崑崙主峰喬戈里峰以北劃歸中亞區,以南則劃歸青藏高原區。武素功是研究蕨類植物的專家,蕨類植物是生長在北溫帶山區的一種古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綿延2500公里的崑崙山區從未有這類植物的發現報導。所以自打一上崑崙,就時時留心,處處留意,無奈無發現。倒是年輕的植物學家吳玉虎,不期然中在阿圖秀野外營地附近給採到了。這是一株高僅5厘米的小小陰地蕨,只有一枚微型鋸齒形葉片。就這,已使武素功大喜過望,連忙拖上吳玉虎再去尋找,不過後來只找到了兩株更小的--整個崑崙地區,就發現了這三株。這一古老物種的被發現,對於研究崑崙地區植物區系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

  青藏隊生物組歷來是最為活躍的。他們的研究對象本來就是會飛的、會跑的、會游的,即使不會飛不會跑不會游的植物們,也是生動的生命。每天分頭出野外,把凡可驅使的代步乘騎一一騎過:騎馬、騎驢、騎駱駝,更多是徒步。到夜晚,張學忠在營地點亮招引飛蛾的汽燈,伺機捕獲;在噝噝響着的汽燈光下,每個人都在整理各種各色標本,寫當天工作記錄。野外工作雖然艱苦,但生物組的氣氛總是融洽熱烈,曾發生過多起當時驚險萬分、危險一過又成為笑柄的故事。

  故事之一是,"死氂牛復活"。在一處沼澤草地上,大家老遠就望見一群野氂牛,聽見人聲紛紛奔向遠處的沙梁,只有一頭公牛昂首屹立水中。那牛雙角直指藍天,凝視着牛群離去的方向,雕塑般巋然不動,。吳玉虎聯想起當年在黃河源頭考察時所見:牧民所養家氂牛困陷沼澤,無法移動,至死屹立原地的情形,當即自作聰明地向大家宣布了"是頭死牛!"攝影記者杜澤泉用他的長焦距瞄了好一會兒,肯定了吳玉虎的想法:"對!是頭死牛",並建議大家每人騎在牛背上拍照留念,並保證說絕不會被識破是頭死牛的。大家振奮起來,腳步由遲疑而急走,一邊爭先恐後地開始"預訂":"我要牛頭!""我要牛尾巴!"吳玉虎聞言制止說,"照完相再分配!"武素功則在岸上大踏步地前進說,"這回我要領先啦!"走在水裡的其他人着急起來,加速前進,急走變為小跑。

  接近那座"雕塑"大約20米時,意外事件發生了--牛尾巴忽然翹了起來,緊跟着的動作是俯首沖向跑在最前面的杜澤泉,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圓睜的怒目,都聽到了恐怖的呼呼喘息,隨着杜澤泉一聲變了調的"快跑",大驚失色的人們跌跌撞撞四散逃命而去,驚慌中有人跌了跤又一躍而起,都像離了弦的箭一般。沒命地跑呀跑呀,直到誰回頭望了一眼,才知早已脫險:那野牛已然從容登上沙梁。看來那龐然大物本就無意傷害人,它只是討厭人來打擾它,嚇跑就行,否則你跑得再快也休想逃脫。野氂牛不僅雙角是無敵武器,可以穿起人體直挑上天空;在它不使用雙角時,就拿蹄子也可以踩人致死,用巨大而粗糙的舌頭也可以把人舔死的。

  驚魂未定的人們癱倒在沙地上了。先是大口喘息,待喘過氣來就開始自嘲或是相互取笑。先前打了赤腳的杜澤泉顧不上發言,坐在一旁手忙腳亂地清理:兩個腳底板上扎滿了硬葉苔草針樣的芒尖。

  故事之二是"過河歷險記"。在阿羌一帶考察時,時常與河打交道,時常在河中陷車,很麻煩。這一次遇到的是一條20米寬的小河,吳玉虎和馬鳴兩個年輕人先脫了衣褲涉水探路,指揮大車順利通過,但兩輛小車卻不敢冒險。於是年輕人再次下水,在兩岸車上攔河拴一條粗繩,以保證各位老先生們安全渡過。當人們相互扶着過了河,吳玉虎把自己的背包也送河對岸之後,第四次返回,背上了杜澤泉託付的兩個相機和自己的相機,左手又抱上一個大西瓜,右手抓住繩子。河水是冰川融水,正在迅速上漲,在折騰了一陣子的這當兒,已漲到腰部。水流急,水溫冷,仗着年輕力壯,吳玉虎仍然無所畏懼。但當行至河中心時,大繩劇烈地晃動了一下,腳下踩翻了一塊石頭,立時全身失去平衡,被一個急流打翻水中。此刻情勢危急,吳玉虎連嗆幾口水,唯有右手緊握繩子才不至被捲走。努力想用右臂之力像翻單槓那樣在繩子上固定身體,無奈未遂。而在這一系列的生死搏鬥中,那隻左手,依然抱着那個該死的大西瓜。當事人的心裡只有求生本能,耳中只有轟轟水聲,全然聽不到岸上人們焦急的呼喊:"丟掉西瓜!"丟掉西瓜的念頭是他在情急中自己意識到的。只是在丟掉了西瓜之後,騰出的左手才幫助了右手,在滔滔激流中,雙手掛住大繩,尋到了落腳之處。

  馮祚建迫不及待地下水相救,隨激烈動盪的繩子在水中倒下了一次又一次。最後還是脫了險的吳玉虎迎上來,把他救助上岸。

  上了岸的吳玉虎冷得哆哆嗦嗦,這才想起後果,才想起後怕。杜澤泉接過浸了水的相機包一句話也沒說,顯然很沮喪:這是他的命根子,正是出於對自己的不信任,對於年輕力壯的吳玉虎的信賴,才斗膽委託他背過來的,可現在,唉。

事情過去了,這事兒也成笑柄。武素功總結說,荒唐處有兩點,一是吳玉虎身處千鈞一髮險境,還抱着大西瓜;二是馮祚建老先生過河還要人攙扶呢,居然打算去救人--說起來很荒唐,不過想起來還是挺感人的。

  ......

  崑崙考察結束,吳玉虎寫了一本《秘境崑崙科學探險紀實》,書中就充滿了這類故事。孫鴻烈在扉面上題詞:"獻身科學,勇於探索";武素功為之作 序,以示對共同經歷的這一段考察活動、對艱辛而充滿喜悅的野外生活中建立的生死情誼的懷想和紀念。那類艱苦很難一一述說,而且青藏隊員們全都不以為意。如果稍微涉及一點,就以吳玉虎的形象曾把人嚇得驚叫這一細節來說明問題吧。

  正是那次去往阿什庫勒火山區的"死亡行動"中,吳玉虎被抽調到王富葆負責的第二分隊,步第一分隊後塵開始了艱苦跋涉。每當看到地質組倒斃途中的毛驢,毛驢們總要停下來,拿鼻子嗅上一嗅,以示物傷其類的哀悼之情。民工們一路情緒不穩定,王富葆一路做思想工作,最後還是有兩名民工臨陣脫逃。風吹日曬、艱苦勞累加之營養不良,大家面部浮腫,嘴唇乾裂,手指手背裂開一道道血口,每個人的形象都慘不忍睹;每個人的體重都有所減輕,最多的減重達10公斤。考察結束,隊部的車送吳玉虎到和田招待所,等候生物組來車接。在該招待所餐廳飯桌前,一位體面的婦女不經意坐在了吳玉虎旁邊,但當她抬頭瞄了吳玉虎一眼,仿佛見到了怪物,隨着一聲驚叫,那婦女碰翻了椅子,逃也似地走掉了。

  這件事情說來並不好笑,說來只是令人心酸。

  這就是青藏隊野外考察的日常生活,也是青藏隊員們日常的野外形象。

  1992年6月間,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喀喇崑崙山-崑崙山國際學術討論會"在新疆喀什舉行。這是繼1980年"青藏高原國際科學討論會"後的又一次大型國際會議。與會中外科學家共148人,其中半數為來自法、德、美、英、瑞士、巴基斯坦、意大利、俄羅斯等國家。這次會議是為時五年的喀喇崑崙-西崑崙考察的成果展示,也是與國際上有關這一地區歷時更為長久的研究成果的相互交流--毋庸諱言,全體與會人員都是跨越國界的這一地區的研究者;與會外國科學家中,還有不少人曾參加過1980年那次國際會議,相比較而言,他們認為較之12年前,這次會議所討論的問題大有進展和突破,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方面無疑都有新提高。由於中外科學家中的一半是地質學家,而外國學者更多地在境外山地做了工作,想要進入這一地區的中國境內做工作,遠不如中國學者來得方便,所以他們對於中國地質學家近年間在這一地區的新發現表示了極大興趣:發現第五條縫合帶?青藏高原構造單元的新劃分?特提斯演化的新提法?還有加里東期構造岩漿帶和同位素年代學等等。大多聽來讓人信服,但對許多問題,仍不免許多人心存疑慮,尤其對於第三條、第四條縫合帶的存在和新發現更是如此。待到參加了會後組織的喀什-喀拉庫勒-塔什庫爾干-紅旗拉甫山口路線考察時,依次為這些新的發現"驗明正身",疑慮方才打消。外國科學家說,OK!是這樣的。

  地質以外,在對這一地區的高原隆起與自然環境變化方面,在自然環境特徵及地域分異方面,中國科學家也成為主要發言人。同時,中國科學家也從外國同行那裡得到了許多有益的啟示,即使從有差異和有分歧的觀點中也是如此;會上交流,會下切磋,同行之間熱烈地討論着今後合作研究的課題,擬定交流計劃方案種種--在青藏高原的旗幟下,全世界各路人馬都是"盟軍"。

  1992年的"喀喇崑崙山-崑崙山國際學術討論會"就成為一個標誌:青藏研究積累科學資料的第一期結束,該項目被納入攀登計劃,進入面向全球、科學研究的第二期,青藏研究最佳期開始。

  如果說,20世紀七十年代震撼人心的地學革命,中國科學家尚未及參加的話,歷經半個世紀的青藏研究,已使中國地學界羽翼漸豐,在未來世紀國際地球科學知識創新中,必將占有一席之地,為人類作出應有的貢獻。

對此,中國科學界已做好了準備。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