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第十四章 現實關懷:為了陽光與雪風下的這片熱土(2)
送交者: 一葉扁舟 2006年03月14日08:37:57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如今老站長張誼光已光榮退休,但退休不下崗,欣然接受拉薩站的聘請,繼續擔任着名譽站長,繼續着從早春到晚秋農田裡的躬耕和守望,憂鬱眼神中的殷切之情依舊。

  與拉薩河谷現代農神遙遙相對的,是青藏北部草原上的現代牧神。就像"定點"了的張誼光那樣,周興民教授已在草原上守望了多年。

  從事生態系統研究的三個定位站中,資格最老的是海北草原站。它的全稱為中國科學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定位實驗站。與拉薩站以農為主相對應,海北站更多的面向草原畜牧業研究,對於青藏高原同樣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海北站奇蹟般地動議於文化革命尚未結束的1975年。這一奇蹟的出現值得一提。文革中,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已"下放"在青海省,老所長夏武平作為"走資派"先是被批鬥、後來就賦閒,天天在家讀書查資料,當他發現國際科學界人與生物圈(MAB)計劃已經啟動的消息,遂以智者的靈感萌生出一個念頭。夏所長向所里、向省科委建議說,我們應該跟上國際研究趨勢,加強人類活動對於自然環境影響的研究,在六十年代進行的全省草地資源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其起源、發生發展、結構功能和動態演化進行研究,要揭示規律,必須定位研究;單學科力量薄弱,要綜合研究,最好建一個能夠長期進行觀測研究的定位站。--歷經建國以來二十多年的風風雨雨,國家時常根據發展需要,一時強調基礎研究,一時又側重生產應用,夏所長遠見卓識,提出這個"以不變應萬變"之策:建一個定位站,雙管齊下,既有此,又有彼,應有盡有,各得其所。青海地方當即表示支持,1976年,全國第一家生態定位站,就在西寧以北160公里處海北州門源縣境內海拔3200米的草原上正式建立。植物、生態學家周興民教授擔任了為時20年的第一任站長,從此年復一年地往返於西寧-海北風雪瀰漫的山道上。

  海北站作為當代科學的網絡站、開放實驗站,經過多年經營已具相當規模,空曠的草原上矗立起現代色彩的實驗大樓,和幾戶牧民的紅磚平房顛連一氣,在嵯峨的祁連山下,組成了一個既傳統、更現代的村落。藏族牧民趙豆嘎里一家承包的5000畝草地是海北站的實驗基地,高高低低的供實驗用的各種設施分布其上:測氣溫地溫的,測風向風力的,測植物光合生理的,測溫度升高對植物群落和生物量影響的,測二氧化碳釋放的,測纖維素分解的......在鐵皮圍起的封閉環境中,觀察研究老鼠的社會家庭結構、食物選擇和生活習性;50畝人工草地的各類草種的試種和比較;有關全球變化的前沿課題則是與美國、瑞典合作研究的溫度及紫外線增強對於植物生長的影響......

  藏族牧民趙豆嘎里夫婦和他們的五個子女,有800只羊、100頭牛,他家承包的草場成為海北站的實驗場地,他的家庭連同他的牛羊也成為現代家庭牧場、畜群結構優化、能流物流研究的實驗對象。當然,他家首先成為草場改良、科學放牧的受益者--模仿站上的輪牧放牧制度以及相關技術,他家也蓋起了塑料薄膜封頂的暖棚,冬夜室內溫度要比露天棚圈高4-5度,所以他家的幼畜成活率可達95%以上。

  當然,受益的不僅是趙豆嘎里和當地牧民,從門源縣到海北州乃至整個青海省,都得益於海北站和生物所的科研成果和先進技術;不僅牧業,還有農業。號稱世界每畝小麥最高單產(2064斤)的青海香日德農場,就是中科院西北生物所培育的優良品種"338";中科院拉薩農業生態站的春小麥高原602品種也正是生物所提供的。

  海北站面向青藏高原,一向專注於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基礎理論的研究,氣候、植被、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總之是有關這一生態網絡中有些什麼、為什麼、怎麼樣以及物質循環、相生相剋之類相互關係的問題。周興民教授對於高寒草甸生態系統研究得尤其透徹。在海北站進行了有關高寒草甸草地畜牧業特點及對策的研究:高寒牧場最優生產結構、優化放牧、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以及蟲鼠害防治等系統管理、經濟生態應用課題都被列入重要研究內容,其中不少成果已被青海地方採用和推廣,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當前,海北站的工作內容中格外突出了草地合理利用和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並極其重視示範與推廣這一題目,而這些內容對於西藏來說也具有同樣的價值和意義。

  周教授認為,草地畜牧業是一項綜合產業,它包括了草業、畜牧業和相配套的加工業以及社會和經濟條件等,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體系。就草業來說,面臨的情況很嚴峻。青藏高原現有大小牲畜約7000萬頭只,家畜存欄數較之五十年代增長了近3倍;而青藏高原21億畝天然草地的1/3嚴重退化,其餘草場也處於不同程度的退化階段,產草量平均降低30%-50%。退化原因眾所周知,超載過牧導致優良草種不再占據優勢,而家畜厭食的毒雜草卻增強了競爭能力;蟲鼠害的加劇則是雪上加霜,據調查青藏高原至少有鼠兔6億隻,鼢鼠1億隻,每年消耗鮮草150億公斤,相當於1000萬隻羊的食量。除與牛羊爭食,它們的挖掘行為從根本上破壞了高寒草地以及畜牧業賴以生存的環境。

  對於退化草場的恢復和重建實驗,海北站的經驗是松耙、補播、施肥、封育等措施。以海北站附近盤坡的"黑土灘"為例,從1987年到1993年,連續6年進行以滅鼠為前提的綜合治理,當年即見成效,6年後這片已無利用價值的萬畝荒灘成為優良牧場,鼠兔退出,其它鼠類也在控制範圍之內。從可計算的效益看,6年間累計投入費用為4.68萬元,而從挽回牧草和實際畜產品產值計算約為30余萬元,投入與產出的比例約為1:7左右。海北站的多年研究和實踐表明,青藏高原中部以東地區的嵩草草甸本是放牧演替的頂極群落,經封育改良後可變為更為優良的禾草草甸。

  在海北牧區,人工草場建設起步較早。海北站50畝人工草地的實驗基地,在20多年間曾引種過數十種中外草種,僅有披鹼草、老芒麥、早熟禾、羊茅等少數幾種適應,但隨着時間的延續,又發現這類多年生種前期生長緩慢,當生長至三、四年剛剛茂盛又迅速開始退化--預後不良。而一年生加拿大燕麥、丹麥44等品種,長勢好產量高;如在氣候較好的地段混播箭舌豌豆,不僅產草量增加、牧草營養高,還可改善土壤成分。因而海北站建議,高寒牧區應縮小多年生、擴大一年生牧草種植面積。西藏牧區的人工種草開始不久,這一建議或許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海北站年輕的新站長趙新全博士,是從事家畜營養學、實驗生態學、牧場放牧管理方面的專家。他研究了牧草營養的季節動態、藏系綿羊體重的季節和年間變化及其日增重季節變化,結論性的意見為:高寒草甸草地資源豐富,雖因自然條件原因初級生產力水平低,但牧草營養豐富,具有高蛋白、高脂肪、高無氮浸出物、纖維素含量低和熱值含量較高的"四高一低"特點。其粗蛋白含量相當於精飼料的苜蓿。但牧草營養成分季節變化顯著。牧草粗蛋白6月份達到最高值,含量達15%,其後降低,10月份降至最低,不足夏季一半,且適口性也差。與此相應的是,經一夏放牧,家畜體重最高值10月達到最大,其後降低,11月進行傳統屠宰時已降低許多,至4月為最低值,體重損耗占增重的80%以上。

  為此,趙新全博士和他的同事們提出的"海北高寒草甸草場優化放牧方案"早在1989年即獲青海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其對策是確定放牧強度,利用兩季牧場劃區輪牧;加強季節畜牧業,夏季優勢多養,冬季當年公羔、6歲以上母羊全部出欄,因當年春季出生的羔羊尚未達到15公斤胴體重(即去除皮毛頭蹄和內臟的重量)的出欄指標,還需舍飼到春節前後出欄。按照數據模式,如此運作年出欄可達34%,牲畜周轉期可減至三年,以此最大限度地減輕冬季草場壓力,提高商品率,增加牧民收入。這一點作為近年間開始加強的草地畜牧業研究和推廣工作的重要內容,首先在工作基礎好、牧民接受能力強的青北幾個地區進行,而海北州幾個牧業先進縣的出欄率已達28%。

  西北高原生物所出色的工作,帶動了青海省地方有關畜牧業科研項目的同步進展。1997年,由青海省牧科院院長、家畜營養專家胡令浩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經多年研製獲得成功的牲畜營養舔磚投入生產,並獲當年青海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營養舔磚的問世,為高寒牧區冬季補飼、抗災保畜,提高防抗災能力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從青海到西藏的草原上,鼠類橫行無忌,為害甚烈,已打破了草原的生態平衡。造成這一不良現象的因素眾多,歸根結底來自人類活動的影響。例如超載過牧,草場退化;人為捕殺、化學藥物滅鼠導致的二次中毒使天敵減少等。多年間對鼠類行為學的研究表明,各種鼠類自有其各自的生態位:分布廣、數量大的高原鼠兔多在地面活動,為逃避天敵襲擊,它需要放眼遠望的開闊視野,因此它喜歡矮小稀疏的草地環境:這就決定了它必須在放牧後尤其是退化草地上生活。鼠兔雖然只有兩三歲的壽命,但繁殖率高,每年可生兩三胎,而第一胎當年即可參與繁殖,那麼一對鼠兔每年即可生育子孫50-60只;高原鼠兔的破壞活動加劇了草場的進一步退化,牛羊喜食的禾草類不再生長,雜草類應運而生,於是以雜草類根莖為食、營地下生活的高原鼢鼠大量遷入,推土造穴--本所研究人員多年觀察,並做過50只鼠的追蹤觀測結果表明,每隻鼢鼠每年挖洞的推土量可達一噸!--這種鼢鼠的行為方式是個體活動,一隻鼠即可擁有一座結構嚴謹的地下宮殿:倉庫、臥室、廁所、育兒室等等,難怪年推土量可達一噸。鼢鼠的繁殖率雖不及鼠兔,但它的自我防衛能力強,大雪災對於高原鼠兔可說是滅頂之災,而對於縮在地下且擁有豐富食物儲備的鼢鼠來說則秋毫無犯。

  喜歡優良牧場的是小個子的根田鼠。一旦退化草場得到恢復(減少放牧壓力或人工改良之後),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就將逃離,根田鼠遷入,但專家們認為它的存在仍屬於生態平衡允許的範圍之內--正是對於老鼠們這些進化適應、活動規律的研究,最終啟發了科學家們利用生態學原理綜合治理鼠害的思路。

  專家們笑說本所是全國的"老鼠中心"。原所長、也是建立海北站的倡導者夏武平先生,就是新中國第一代老鼠專家。抗美援朝時,美國使用生物武器進行細菌戰,夏先生曾應國家委託,親自鑑定了來自朝鮮的鼠類標本。自那時起,夏先生就成了國內外研究老鼠的著名專家,其後這一學科在高原生物所成為強項。

  40多年的觀察研究,使專家們對於鼠類的認識步步深化,滅鼠方法也從單打一的化學滅鼠提高到生態學綜合治理的高度。曾經有過很長一個時期,由於滅鼠藥物選擇不當,劇毒藥物固然使老鼠猝死,但其嚴重的副作用不可忽視:天敵香鼬(黃鼠狼)、艾虎及大狂之類猛禽難免發生二次中毒,小鳥難免誤食餌料,一度連海北站的院落里也聽不到麻雀啁鳴。不當藥物不僅使老鼠產生抗藥性,而且毒物存在土壤中,輸送到葉片上,牛羊食之發生二次中毒,通過皮膚接觸也易使人中毒。為此,專家們潛心研究出一整套化學滅鼠方法:藥物選擇慢性的、不致產生抗藥性的敵鼠納鹽;投餌方式選擇地下,設計製造了假洞道投餌機,藥物和死鼠在地下,不致產生二次中毒;滅鼠時間選在春季,老鼠尚未生育前數量較少時,可獲事半功倍之效。生物所有專人負責餌料配方,生產加工滅鼠藥,提供給青海的城鎮鄉村牧場,大受群眾歡迎。

  採用生態學原理綜合治理鼠害,較之化學滅鼠是一大飛躍。專家們根據多年研究成果,提出以防為主,改良草場和放牧制度以調節環境抑制鼠害,根據為害系統採取以生境指數確定不同的防治措施。這是一項標本兼治的系統工程。目前這項工作仍在深入進行,去年,年青的專家蘇建平申報了"西部之光"鼠害治理項目,得到了中科院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中科院認為,為害青藏高原畜牧業的大敵主要是雪災和鼠害,加強對於鼠害綜合治理的項目尤其能夠體現西部工作特色。就這樣,多年的努力使青海省的滅鼠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海北站所在的門源等幾個縣榮獲"無鼠害縣"之稱。就連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治鼠專家也前來海北站學習取經。

  在綜合治理的同時,另一新思路也差不多同時產生:變害為寶--變消極滅殺為積極開發利用。現任生物所所長張寶琛研究員依據生物所對高原鼢鼠的多年研究積累和它的生態生物學習慣以及藏醫藏藥的歷史淵源,結合當地牧民用風乾的鼢鼠骨熬湯治療風濕病痛的經驗,懷着極大的興趣研究了高原鼢鼠的藥用價值。鼢鼠長年生活在既冷也濕的地下凍土層中,自然死亡率低,生命力極其頑強,解剖發現高原鼠兔等鼠類可患內臟、關節等多種疾病,而鼢鼠則除少數腸道病外,其它疾病幾乎不見。與北京同仁堂進一步的合作研究和臨床觀察,則證實了鼢鼠骨較之虎骨更為有效的肽類成分。對於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等病症的有效率達98%,治癒率達31%,尤其對生存在同一高寒環境中的牧民患者有特效。於是聯合開發研製、由同仁堂生產的塞隆骨風濕酒--塞隆是鼢鼠的藏語名稱--成為新藥政法頒布以來國家正式批准生產的第一個國家級一類動物新藥材。這是青藏高原特有生物資源開發研究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不僅在尋找瀕危動物(老虎)藥材代用品方面做出了貢獻,不僅給風濕患者帶來福音,同時也為保護草原、牧民創收諸方面帶來了相關效益。去年,在海北、果洛等地共收購鼢鼠骨8噸,若按每公斤60只純骨計算,大約有48萬隻鼢鼠為牧民捕獲,每隻骨架收購價為1.3元,牧民共有60余萬元的收入,鼢鼠骨的開發真可謂一石三鳥,益處多多。

  西北高原生物所成立了"三極生物資源技術開發公司",經理、治鼠專家王權業副研究員表示:希望把本所鼠害治理、生物資源開發的經驗和技術在西藏推廣。

  綜合治理,開發利用,使得海北一帶高原鼢鼠數量明顯減少,考慮到任何一種自然資源一經人類大量開發必然產生危機,專家們已提醒在某些地區應注意適當保護的話題了。這使得備受鼠害之苦的西藏人聽來不由不羨慕不已。

  從事青藏研究的一大批出色的科學家,在完成了填補科學空白使命之後,在基礎科學領域深入研究之後,又把研究方向鎖定在應用研究和資源開發領域,這本身就是一種可貴的獻身精神。有所為,有所不為--周興民教授說,這是中科院的一個指導思想。有所為,有所不為之後還有一句話是:若干年內不考慮諾貝爾獎。

  身後是發展中的祖國,面前是更不發達的青藏,無論能為它做些什麼,需要付出些什麼,我們都甘心情願,無怨無悔。

  五月的海北草原開始步入蓬勃的生長季。陽光鋪瀉在天地之間,作為海北站標誌的銅塑氂牛閃爍着沉穩的金光。人們仰視着這一屹立在堅硬岩石上的形象,從那裡看到了青藏精神與科學思想的閃耀。岩石的基座上,鐫刻着老一代科學家夏武平先生為海北站題寫的"氂牛精神"--

  忍處惡劣的條件,啃食低矮的青草,提供濃郁的乳汁,充當高原的船

舶。不畏艱苦,忍辱負重,不計報酬,但求貢獻。這種氂牛精神,正是科

學工作者的追求。在此建站十周年之際,寫數語以記之。

夏武平 一九八六年春

  基礎科學研究體現終極關懷,生產應用研究則是現實的關懷。差不多一輩子從事青藏研究,對這一地區的熟悉程度更甚於自己的家鄉,感情的深厚程度也不亞於對於自己生活的地方,自稱為"沒有戶口的西藏人"。老青藏們每個人都可以談出對於青藏-西藏發展前景和途徑的看法,什麼是西藏的優勢資源,如何開發利用,提倡什麼,不贊成什麼......

  寫進規劃,寫進文章,有一些參政議政的味道了。最後,最主要、最鮮明的觀點是,許多人力主發展西藏生態旅遊,積極主張以旅遊業為西藏自治區的主導產業。

  回想八十年代初,時任國家科學協會主席的錢學森就曾有言:"要把西藏變成國家的樂園"。老青藏們聽了很振奮,很受鼓舞,同時多少有些困惑:這樂園的含意是什麼呢,怎樣去建成呢?這一尋求答案的過程,就像某些童話里的情節--歷盡磨難走過漫長的尋找之路,終於找到了金羊毛,或者芝麻開門了。老青藏們說,那麼多年過去了,我們才明白,錢老說的是建立自然保護區,是旅遊開發,把西藏建成國家公園啊。

  --青藏隊在七十年代的藏東南考察之後,就向西藏最初引進了自然保護區的概念,並提出過具體的建議,後經西藏林業部門的努力和科學工作者徐鳳翔、劉務林等人的積極推動,西藏已建立大大小小十多個自然保護區、點,大到珠穆朗瑪、雅魯藏布大峽谷中的墨脫、羌塘草原等整個地區,小到某一群落例如林芝的百畝巨柏。保護區面積占全區總面積的40%,為我國各省區比例最高者。除珠峰保護區外,其餘保護區尚未建立正規的管理機構,由地方政府代管,但保護區劃定之後都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這一方面出自當地藏族群眾樸素的生態保護和野生動物保護意識,一經宣傳就更為自覺;另一方面,各級政府都在當地農林畜牧部門設立了專職的林業公安,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九十年代以來,眼見野生動物明顯多起來了,雖然尚缺乏量化依據。

  有關以生態旅遊為未來西藏主導產業的建議,也具有相當的理論和實踐背景。舉目當今世界,旅遊產業迅速興起。歷經五十年代的起步,六十年代的增長,七十年代的騰飛,在八十年代之後進入成熟階段。目前旅遊業已成為一項全球性的新興產業。世界旅遊業發展迅速,日益成為許多國家的重要支柱,其戰略地位日趨重要。到1994年,世界旅遊收入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0.1%,超過了石油工業而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國際十幾個旅遊組織對旅遊業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定性的和定量的專門研究,結果顯示,21世紀的旅遊需求將是人們生活中高速增長的一個組成部分--世界旅遊業向着更為可觀的方向發展。

  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成為世界旅遊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我國國際旅遊收入在全球的排名已由1978年的第41位升至1973年的第15位,進入世界十五強之列,成為全球第八大旅遊目的地。

  西藏具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優勢。對於全世界而言,生存於斯的生命群體都是地球的頂極群落,來此一游可謂終極體驗。

  主持過珠峰自然保護區及其旅遊規劃的生態學家李渤生教授,充分認識到這一優勢,他是力主以旅遊為西藏主導產業的科學家之一。在他撰寫的《試論西藏自治區旅遊資源的基本特點與旅遊業發展戰略》中,詳細論述了這一觀點。

  在這份報告中,李渤生列舉了西藏旅遊資源的基本特點為:以地球第三極和在人類生存極限環境下產生的高原文化為特色;極品旅遊資源高度富集;旅遊資源的多樣性異常豐富並極具自然性......其中尤以雅魯藏布大峽谷和珠穆朗瑪峰為極品之冠。

  西藏是我國最不發達省區,據1995年統計資料,全區工業企業僅有23家,年工業總產值1億多元。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為2155萬噸,污染物年排放量除汞較多(0.1噸)和含有少量砷、硫化物外,其它污染物如鎘、六價鉻、揮發酚、氰化物、石油類均為零或近於零。全區水體污染甚微,所以全區江河湖泊幾乎均為清潔水體(一級水體),全區水生生態保持着自然本底狀態;廢氣排放量也為我國各省區最低者,空氣污染微不足道,是我國乃至世界空氣最清新的陸地之一,展現出地球上所能看到的最自然的天穹和最自然的星空。由此而獲得"地球上最後一片淨土"之稱。這一切,對於現在及未來的生態旅遊開發提供了世界最佳環境。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於八十年代起就注意到旅遊業這一新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位置和巨大潛力,把旅遊業確定為西藏自治區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西藏旅遊人數呈現出明顯增長勢頭,尤其是隨着"西藏熱"在國內的興起,國內遊客驟然增多。旅遊業在西藏自治區國民經濟中占據越來越大的份額。科學家老青藏們的建議依據了自治區現行政策和本地實際及旅遊業發展實際,只是更加強調突出了旅遊業在諸支柱產業中的位置:作為第一位,將旅遊業置於諸產業之上。看來這似乎僅是個排座次問題,其實不,這是一個全新概念,在西藏國民經濟發展格局中將引起一場革命性轉變。

  倘以旅遊業作為主導產業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首先,是上述國際國內大背景。其次是西藏的實際。以生態旅遊為主的依託是幾乎遍及全藏的自然保護區。除上述簡略表示的極品旅遊資源外,重要的文化遺產地尚有阿里古格王國遺址,及其古代以衛星城分布的多處遺址洞窟已在發掘中;藏南藏北都有一些極具自然文化價值、久為當地所知而少為外界所知的景觀,例如藏北西部的本教神湖當熱雍措,藏北東部的達木天葬台骷髏牆,以及深匿於雪山密林深處,一般人難於到達的神秘傳奇之地那如、尼務等秘地;而在藏東南,交通也方便的措高湖,其景色絲毫不遜於素有世界花園之稱的瑞士風光......

  西藏大自然已為我們布設完備。踏上西藏高原,就意味着開始了自然之旅、文化之旅和知性之旅--還是心靈之旅。

  之所以可行還在於它是別無選擇的選擇。多年來的實踐足以證明農牧產業發展固然尚有潛力,但其局限性無疑,而現代工業發展則是一個不可取性;亟待尋找變輸血經濟為造血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旅遊業作為第一產業的提出,實際上是應運而生的吧。

  如果說八十年代中期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曾提出過"以旅遊為綱"時條件尚未成熟的話,歷經最近十幾年來對旅遊資源的持續發現,自然保護區的相繼建立,旅遊部門的經驗積累以及國際國內旅遊產業的迅猛飈升,重新審視西藏的資源、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局面和未來趨勢,那麼,重新將旅遊業擺在第一位問題的提出,似乎是時候了。

  未來西藏,一個旅遊西藏的形象,一個"國家的樂園"。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