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義經典戰役之一 —— 大同集寧戰役(解放戰爭時期)(ZT) |
送交者: blsh 2006年03月16日06:34:25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傅作義守涿州之後,聲名鵲起,抗日戰爭中,守太原,襲擊包頭,會戰綏西,收復五原,為國為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解放戰爭開始後,又有4個經典戰役,1、綏遠戰役2、大同集寧戰役3、張家口戰役4、增援東北戰役,與解放軍為敵,寫下了不光彩一段歷史。49年1月率部接受和平改編,加入人民解放軍,為保衛古都名城,解放全華北作出巨大貢獻。 以下即介紹傅在解放戰爭中著名的經典戰役之一,圍魏救趙,攻集寧,解大同之圍。 軍史上稱之為大同集寧戰役。 46年全面內戰爆發後,中央軍委給晉察冀軍區作戰任務是奪取三路(平漢,正太,同浦)四城(保定,石家莊,太原,大同)。晉綏軍區及晉察冀軍區部分部隊發動了晉北戰役後。解放縣城10座,控制了大片土地,孤立了大同,造成了發起大同戰役的良好時機。 大同是我國著名煤都,是平綏,同蒲鐵路的連接點,連結晉冀的交通要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大同被閻錫山控制,橫梗在晉綏及晉察冀兩根據地中間,拿下大同即可使兩根據地連為一氣。 所以晉察冀,晉綏軍區決定進攻大同,組成大同前線指揮部,以晉綏軍區副司令員張宗遜為總指揮,以晉察冀軍區副政委羅瑞卿任政委,調集兩戰區全部主力,共50個團,十幾萬人,這樣的大兵團作戰,是從抗戰到內戰開始後空前的大規模的戰役,晉察冀軍區1、2、3、4縱及地方部隊全部參戰,晉綏軍區主力全部參戰,具體分工為358旅,第五軍分區第二團,晉察冀軍區第三縱隊及教導旅,炮兵團,第一軍分區獨立第十二,十三團擔任大同攻擊任務,第四縱隊第十旅攻下應縣後亦北上參加大同作戰;以晉綏軍區獨立第一,第三旅,騎兵旅,綏蒙軍區第七,第九團及晉察冀軍區第二縱隊第四旅等部,晉察冀一縱,擔任阻擊傅作義部隊的增援,張家口衛戍司令部教導旅在完成大同外圍作戰後,亦赴新堂參加打援。這樣進攻和打援部隊都占優勢,於46年7月31日發起進攻大同戰役。 大同戰役規模如此大,決心如此大,戰略目的很清楚;一,消滅閻錫山和傅作義有生力量;二,掃除延安至張家口一線障礙,完成綏遠戰役未完成的戰略目的。 國軍大同守軍為暫編38師,東北挺進軍馬占山騎兵第5、6師,保安總隊,兩個炮兵營,一個特務營和一個工兵連。共1.9萬餘人,由閻錫山的第八集團軍副總司令楚溪春指揮。我軍對其評價為建制混亂不統一,成分複雜,1,9萬人部隊分屬7,8個單位,戰鬥力低下,暫38師由大量偽軍編入,大同雖城垣堅固,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工事堅固,我軍以絕對優勢兵力是有把握攻下的。 對於傅部的增援,張,羅也預有準備,晉綏軍區獨一旅守卓資山,獨立第三旅抽出二十七團守集寧(會同綏蒙軍區兩個團),騎兵旅守集寧西北土城;綏蒙軍區第九團位於十八台,晉綏軍區第四旅位於商都一線,作為打援右翼兵團,統由綏蒙軍區司令員姚哲指揮。以獨立第三旅,綏蒙軍區第七團,獨立騎兵團於涼城,張家口教導旅於新堂,作為打援左翼兵團,由獨立第三旅旅長楊家瑞指揮。 我軍於7月31日發起進攻,首先進攻大同外圍陣地,經過30多天激烈外圍爭奪戰,已占領外圍所有重要據點和東關,消滅敵人2000餘人,逼近大同城下。 眼看大同危在旦夕,守將楚溪春連連向閻錫山告急,請求增援,閻遠水救不了近火,且太原到大同鐵路已被切斷,無法出兵,只得向蔣介石求援。蔣這時兵力也陷在全國各個戰場,也抽不出援軍. 當時唯一機動兵力就是在歸綏的傅作義部,而傅對不屬於自己管轄的大同採取觀望的態度,傅系軍隊在國軍中可算是異類,既受了我軍影響,有解放軍的作風,如不怕苦,善夜戰,善近戰,肉搏等,同時也帶有舊軍隊習氣。蔣介石為了誘使傅作義出兵增援大同,使出其軍閥內戰中一貫手法,給地盤,加官晉爵,把大同劃歸劃十二戰區管轄,對於久處貧瘠不毛綏遠的傅作義說來,大同煤都,盛產烏金,又是晉冀兩地交通要衝,真是夢寐以求的好事。 接到蔣的命令後,傅召集其親信部將,董其武、孫蘭峰、郭景雲、安春山、楊維垣,劉春方,劉萬春及團以上全部軍官到歸綏出席秘密軍事會議。這些軍官到了歸綏(今呼和浩特),閉門開了7天軍事會議,嚴密部署策劃,參謀長李世傑率各部參謀班子作了沙盤圖演。傅作義反覆講話,講解軍事要領,作戰法研討,思想鼓動。為了這場決戰勝利,傅將其所有軍官關在營中,不准回家食宿,紀律十分嚴明,比蔣的嫡系嚴明的多,所以也沒有泄密。另外為了防止泄密,傅部不用國民黨軍共用密碼,也使我軍難以掌握其動向。 會後傅的參謀長李世傑親赴廬山,向蔣匯報行動計劃,蔣看了行動計劃後極為滿意,李向蔣介紹:“傅將軍此次舉措,乃‘圍魏救趙’之計。傅部發三路人馬,北路由陶林兵進集寧,南路出歸綏,犯涼城,中路出歸綏攻卓資。3路人馬中以中路為實,兩翼是虛,僅為疑兵。取卓資,圍集寧必定致大同我軍分兵北援。只要傅部打掉我軍增援部隊,大同困境,自然緩解。此後傅部順勢揮師東進,直逼張家口。”這確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戰略戰術,按一般軍事常識。大同危急,救急如救火,應順公路直插涼城,豐鎮,直趨大同解圍。 怎麼可能捨近求遠,攻集寧,但仔細看一下地圖,琢磨一下,便可恍然大悟,順公路攻涼城,豐鎮。我軍早有防範,已無奇兵之效,且費時費力,傷亡重大,事與願違,以絕對弱勢兵力去進攻強敵事先預設之阻擊,弄不好連自己一起賠進去,當時我機動打援兵力4個旅已集中在麥胡圖,若傅的主力果真順涼城,豐鎮來犯。則正中我軍下懷,到時大同進攻部隊還可以抽出5-6旅圍殲傅軍。
而攻集寧,則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箭雙鵰, 攻下集寧,向東南可出兵豐鎮,隆盛莊。從後方迂迴包抄進攻大同之我軍,對我大同進攻部隊威脅太大,必欲除之。 攻下集寧,向東可出兵尚義,張北,直接威脅我晉察冀軍區首府張家口,若不回救,張家口危險。 所以攻集寧乃為攻其所必救,實在是高招。 也是弱勢之兵想要解圍和取勝之唯一奇招。是現代戰爭圍魏救趙運用最為成功一例。 從毛澤東對集寧特別重視程度來看,解放軍勢必全力回援,9月5日傅部占卓資山後,賀、聶已制定堅決守衛集寧方針,並報軍委,毛澤東對集寧高度重視,當即回電:“部署很好,望按實情處理。。。。。命令集寧守軍死守,任何情況下不得放棄,否則執行紀律。”可見毛對集寧之重視程度。 傅軍出動時機選擇的恰到好處,選擇在大同解放軍用全力掃清大同城關,正全神貫注攻打城垣的吃緊時刻,突然大舉東援。這對解放軍急轉身對付傅作義造成很大困難。 46年9月3日,傅派其頭號戰將,暫三軍軍長董其武率主力暫三軍(欠暫十師)之暫十一師,暫十七師,及另一主力35軍安春山之新31師共1,3萬人,由中路出動;孫蘭峰之騎兵主力共3千餘人由北線出動,兩軍為一線進攻部隊,猛撲卓資-集寧方向。35軍郭景雲之101師,李銘鼎新32師、衛景林的機動部隊,劉春方騎四師為二線部隊,隨後增援。敵之總兵力為暫三軍2個師,35軍3個師及4個騎兵師共3,2萬人左右。 暫三軍經福生莊向卓資進發,新31師由陶林向卓資東北挺進,兩軍會師後,由暫三軍暫17師與新31師對卓資山進行東西夾擊。101師及機動部隊隨後跟進,準備支援。北線敵之騎兵迂迴進攻集寧西北之大小土城,威脅側翼。 南線敵之騎四旅攻占卓資山之外圍據點毫切。 大同前線指揮部給王尚榮獨一旅任務是要守三天,等待援軍,卓資扼傅軍出援之門戶,首當其衝,責任重大,戰前王尚榮和朱輝照政委及全旅領導深入部隊做了戰鬥動員,落實了防禦部署,精心籌劃,其部署為;以二團配置在卓資山以西山頂高地組織防禦;35團三營在卓資山東北高地組織防禦,團主力配置在大、小南溝為二梯隊,準備向西山頂等地實行反衝擊;714團主力為機動兵力一個連在西南高地掩護二團側翼。9月5日拂曉前,敵以三個師兵力,安春山新31師,暫11、17師在一個炮團強大炮火掩護下,向卓資山陣地猛攻。二團堅守陣地,頑強抵抗,擊退攻方多次成連成營的連續攻擊。到中午12時許,西山頂二營陣地失守,教導員王承烈犧牲。特務連和三連實行反衝擊。阻止敵擴展。北線敵占領頭道溝東面高地後,迅速向卓資山南實施迂迴包圍。沿鐵路南側進攻之敵也突破一營陣地,從西面向卓資山實施迂迴包圍。714團主力配置過遠來不及增援,形勢惡劣,其情景簡直就像解放軍運動包圍戰。王尚榮不得不在敵合圍之前主動向東南方向撤走,以免被包圍消滅,這是王一生中打的最不順手的一仗。原定守三天,實際只守了八個小時,遠遠未能完成預定防守計劃,又傷亡500餘人。 張宗遜原來估計,獨一旅可以守三天,沒想到損失那麼大,那麼快失守,增援部隊二個旅還在路上,卓資已失守。 敵占卓資山後,我軍還是沒有判斷清楚敵之主攻方向,中央軍委電報估計敵軍可能有3種動向1、呆在卓資山不動,2是向涼城推進(仍舊考慮涼城、豐鎮為敵之主要增援路線),第3才是進攻集寧,決定在涼城附近麥胡圖集中主力以觀其發展。 相比其他戰場,華北情報工作作得很糟,在其他戰場上,這樣重要敵情,我軍在1-2天內應已得到全部作戰計劃。 正是在這種沒有情報情況下,9月7日,傅之主力暫3軍之暫11,17師,35軍新31師經平綏鐵路以北的火石壩秘密東進。8日,到達集寧西北地區隱蔽集結,(用兵迅速秘密而隱蔽)。 我軍由於偵察不力,遲至8日晚才知傅部已東進,馬上將主力轉向集寧。 這時兩軍區決定,敵圍魏救趙,我針鋒相對,圍城打援,主力增援集寧,我軍主力相繼趕到集寧,計有358旅,獨一旅,陳正湘四縱隊2個旅,教導旅,並令楊蘇一縱隊除留一個旅守延慶,另兩個旅迅速趕來增援,騎兵旅,獨立第三旅特務團,綏蒙軍區第七團,騎兵團等等全部趕往集寧,對集寧城下敵軍形成絕對優勢。兩晉軍區僅留楊成武縱隊和地方部隊繼續圍攻大同。 我軍共集中8個多旅,4萬多人,配合集寧守軍,準備全殲傅之先頭部隊董其武中路1,3萬餘人。黃新廷的358旅進至八英灘,和卓資撤下的獨一旅靠攏,李湘的教導旅、二縱蕭應堂的四旅進至八英灘附近的三股泉,四縱邱蔚11旅進至蘇集車站,一縱兩個旅到達集寧城東。擬乘敵向集寧進攻時,集中兵力向敵後方進行全面突擊。 集寧大決戰揭開帷幕。集寧我守軍為綏蒙軍區2個團即第9團、第五團和綏蒙軍區警衛營及晉綏軍區獨立第三旅第27團,共3個團加一個營兵力,由綏蒙軍區司令員姚哲,及政委烏蘭夫指揮。集寧城壕既深且寬,城牆上配置交叉火力網點。在城外,我軍又控制了老虎山,臥龍山等制高點,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9月10日,敵楊維垣暫11師、朱大純之暫17師,和安春山新31師,在空軍配合下,向城外解放軍陣地發動進攻,首先向城西,北兩面陣地猛烈進攻,先後攻占臥龍山,南營房。逼近城垣。守軍拼死抵抗。給敵人造成很大傷亡,新31師92團團長孫英年重傷,兩個營長死亡。但敵不顧傷亡,繼續進攻。守軍因為陣地缺乏縱深,呈單線配備,10日下午,所有外圍陣地全部失守,連續發動數次反攻,均未能奏效,於10日夜,餘部全部退進集寧城內,準備死守。 我兩晉軍區主力趁敵人進攻之際,於11日,從三面對敵軍形成反包圍,猛烈發起進攻,意在圍殲傅部於集寧城下,當時形勢完全有利於我軍,當日奪回了臥龍山以南陣地和土城村高地,傅部3個主力師,萬餘人危在旦夕,前有堅城,攻不動,後有絕對優勢解放軍形成包圍進攻態勢,逃不掉,成了翁中之鱉,處此絕境之中,董其武只有孤注一擲拿下集寧,固守待援,11日,敵於西,南二面猛攻集寧,遭到守軍痛擊,未能得逞。於是企圖西撤,退路已被援軍截斷,被迫固守集寧西北狹小地區。11日晚六時,集寧外圍解放軍全部主力向董其武部發起總攻,經激戰,到12日晨,攻占了三岔口,腦包山,玻璃圖,天門山,石灰山等要點及臥龍山陣地一部,殲暫11師大部,暫17師第3團共5千餘人,(其中俘敵2千),將新31師,暫11、17師殘部壓縮在臥龍山腳下及西南營房狹小地區,並襲擊了暫3軍司令部和暫17師司令部,摧毀了電台,敵軍只剩31師一部電台,傅部岌岌可危。 傅見情況危急,於11日上午擬急電3封,一封給董其武,第2封給劉春方騎四師,第3封給孫蘭峰騎兵師。給董其武第一封電令被圍部隊不要死守,應把住我軍進攻的3個方向,對集寧方向,應抽出機動兵力死攻,務必儘快拿下集寧,以便有落腳點,第二封電令劉春方騎四師,火速從西南方向包抄集寧,同左翼101師呼應,對已包圍集寧城下國軍我軍實施反包圍。三封電令孫蘭峰騎兵師向集寧東迂迴攻擊,策應暫三軍和新31師攻打集寧。同時催促35軍殿後主力郭景雲101師迅猛攻擊我軍包圍部隊,以解暫三軍之圍。 當時戰場形勢極為錯綜複雜,撲朔迷離,驚險激烈,敵3個主力師進攻我守集寧3個團,我主力8個旅包圍敵進攻之3個主力師,敵101師,騎四師又從後進攻我包圍部隊,企圖救出被圍之暫三軍及新31師。 雙方都竭盡全力拼死搏鬥,這時誰出現錯誤,而對方能抓住機會,誰就能獲勝,按照當時戰場形勢,董部被壓縮在城西南一角,沒有任何機會,坐以待斃,我軍只要發起連續攻擊,便可全殲這股敵人,就在此時,我軍前線指揮部犯了一個大錯誤,因為第一天戰鬥傷亡大,所以沒有組織連續進攻董部,整個12日白天沒有採取任何行動。而敵利用12日白天重新組織,集結,整頓。再度進攻集寧。 因為情況緊急,必須立刻拿下集寧,暫11師師長楊維垣當着全體軍官,士兵,拿起軍刀切下自己二段指頭,指着二段指頭說;“有敢畏縮不前者,有如此指”。所以“楊維垣斷指攻城”在董部傳為佳話。所部官兵也知道到了生死存亡關頭,無不拼死相搏。 集寧方面,自守軍10日晚退入城內後,傅軍從11日開始一直在向集寧城進攻,9月12日拂曉開始,新31師,暫11師,17師發動第二次攻城,各主攻部隊全線進攻集寧,在空軍掩護下,12日中午過後,安春山新31師93團首先從東南角突破,進入城內,與守軍展開巷戰,後續部隊亦蜂擁進城。隨後暫11師亦由西南角突破攻進城內。集寧危急!姚哲同志,烏蘭夫同志指揮鎮定,組織了幾次有力反擊,都未能將敵人逐出,進城傅軍一路搶占麵粉公司要點,另以數路向通順街發展,城內守軍各自為戰,沿街逐房逐屋爭奪,傅軍占通順街以南後,反覆向街北進攻多次,均被擊退,遂與守軍隔通順街對峙,張宗遜急調楊蘇縱隊一個團入城增援,楊蘇縱一旅第一團在團長李覺率領下跑步進城,正逢烏蘭夫因無法再守,已帶幾十個人撤出城外,而姚哲、羅坤山等人則被包圍在城內,形勢危急,一旅一團迅速發起反擊,雙方都知道到了最後生死關頭,各不相讓,展開了殊死巷戰,集寧城內城外,守軍,援軍,攻方,守方,圍者,被圍者界限完全失去,城裡房倒屋塌,四下彈痕累累。屍體充街盈巷,幾萬人的鮮血流滿街巷,其情景非筆墨能形容,城外田野山脊,四處皆為陣地,兩軍混戰一團,槍擊刀砍,石砸,屍橫遍野,哀號滿山遍野。這時仍是全殲敵的大好時機,並是最最關鍵時機,只要外圍我軍全線進攻,會同集寧守軍裡應外合,敵人插翅難逃,為了全殲敵軍,我軍於9月12日十六時開始對集寧城內外敵發起進攻,但就在這時,大同前敵指揮官張宗遜又犯了第二個錯誤,也是致命的錯誤,因為郭景雲101師兇猛來援,張宗遜決定停止已開始的對集寧內外傅軍圍殲,無異於放虎歸山,張抽調大部主力,西出大腦包山,以首先殲滅援軍101師。只留4縱11旅和城內守軍與董部巷戰,因此兩個方向都形不成優勢兵力。既未能戰勝101師,又未能將董部逐出城外,集寧守軍經1天多巷戰,傷亡慘重,無法再戰,下午三點左右,董其武派城外部分援軍進城與城內敵軍會合,攻擊更猛烈,併集中炮火向守軍主陣地電話局猛攻,同時以一個營兵力迂迴進攻電話局後方車站,晚上八點左右,城內大部分陣地失守,到13日晚上十點,實在無法再守,綏蒙軍區命令撤出戰鬥,轉移城外,進入山區。 13日晨,董部趁我軍主力西去打援,又重新恢復了臥龍山,天門山,石灰山等陣地,並向小腦包山攻擊,以策應101師東進,夾擊我打援部隊。 而與援敵101師的交戰也極為不順利,第一線部隊與101師在東土坑山激烈交戰,解放軍大隊援軍奉張宗遜命令趕去增援,大隊正隔着山運動,101師進攻山頂守軍時,由於步兵進攻接近山頂,炮火須延伸射擊,但因炮位低,距離近、山頂高,瞄準仰角必須加大,而仰角加大,炮彈即超越山頂而過。這樣的越山炮彈,竟打了百多發。急得郭景雲直跺腳,厲聲命令炮兵,立刻修正角度,再把炮彈打過山頂,就要槍斃。 其實他不知道這些陰錯陽差炮彈幫了他大忙,這些越過山炮彈,不偏不倚落在前山解放軍的援軍大部隊人群中,前線指揮部又判斷失誤,以為這是傅作義大部隊到達,有腹背受敵之危險,於是命令部隊撤退,把所有戰機都丟失了。與此同時,13日中午12時35軍李銘鼎新32師,騎四師尾隨101師前來增援,向我軍陣地猛攻,實際這時解放軍已決定撤退,這些部隊正趕上追擊。 這樣集寧城失守,外圍包圍打援又失敗,集寧戰役失敗。集寧失利,傅即派出援軍向大同增援,大同亦無法再攻,楊成武縱隊不得不於9月16日撤圍大同。傅作義以弱勢兵力攻集寧,解大同之圍魏救趙戰術達到目的。 集寧會戰還有一個特殊巧合,在採訪進攻集寧主將安春山兒子—安自強過程中,安老告訴我們,安春山(真名安仁)新31師是進攻集寧主力,安春山親弟弟老四-安智(改名石基)同志當時是集寧守軍主力團—晉綏軍區27團團長,因為集寧未守住,戰後石基同志被撤職,辦學習班,檢查問題。兩個親兄弟,站在不同立場上,一攻一守,拼死相搏,可說是解放戰爭奇觀。 大同集寧戰役歷時一個半月,我軍英勇頑強,連續作戰給敵沉重打擊,殲敵1.2萬人,但由於指揮官二次關鍵指揮錯誤,使戰役失敗,大同未攻下,集寧又失守,張家口處於敵軍兩面夾擊不利形勢下。集寧失利,大同撤圍,導致了晉察冀我軍對敵鬥爭形勢急劇惡化,並使西北野戰軍在戰略上極為被動,使胡宗南得以無後顧之憂出兵延安,給中央造成極大麻煩,為華北關鍵戰役。 這場戰役如指揮得當,是完全可以勝利的,延安電台已於9月12日發布了圍殲,消滅敵於集寧城下的消息。 戰後傅作義對集寧戰役進行檢討。47年2月,他說:“集寧會戰,最後能得到勝利,我認為是一個僥倖”。“第101師參加戰鬥之後,共產黨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在12日晚上,他沒有去攻擊31師,而去全力打101師,這是共產黨失敗的原因。如果他那天晚上(12日)去攻新31師,我們的情況就相當危險了。”〈〈聶榮臻回憶錄〉〉第三卷。聶榮臻同志同意這個觀點。 關於大同集寧戰役傷亡、我方一直諱莫如深,沒有任何一種史料提及,但我國水利部長,傅作義先生當時得意忘形,以為已得天下,授意手下在46年9月20日〈〈奮鬥日報〉〉發表了一封〈〈致毛澤東的公開電〉〉,其中到是提及了他的部隊打掃戰場我軍犧牲人數,未提傷員人數。朱德同志特將此電分發全體將士一份,“請將不如激將”。 茲將這篇文章全文轉載如下,以便“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以下發表的是46年9月21日中央日報轉載的公開電全文。 傅作義電勸毛澤東結束戰亂參加政府 人民希望在和平中生活違反民意是絕難獲成功
中央社察綏二十日電:傅長官作義致毛澤東先生,希接受教訓,放下武器,參加政府,促進憲政,電文如下:延安毛澤東先生,溯自去年日本投降,你們大舉進攻綏包,放出內戰第一槍,愚魯如我者,當時還以為這是你們一時的或一部份的衝動,決不會成為你們黨的政策,故曾於十一月二十四日致電先生,作坦白懇切的呼籲。但一年來的慘痛事實,竟證明這是你們經過長期準備的計劃,並不是一個偶然的錯誤,因而和平商談永無結果,而全面戰事乃日益擴大。最近由於你們背棄諾言,圍攻大同,政府以和平解決的努力、均告絕望之後,本戰區國軍才迫不得已採取行動,救援大同,但這是悲痛的,並不是快意的,其目的僅僅在於解救大同之圍,解救大同二萬軍民。然你們相信武力萬能,調集了十七個旅,五十一個團之眾,企圖在集寧殲滅國軍,城郊野戰和慘烈巷戰,繼續達四晝夜,最後你們終於潰敗了。當你們潰退的前一天,延安廣播且已宣布本戰區國軍被你們完全包圍,完全擊潰,完全殲滅,但次日的事實,立刻給了一個無情的證明,證明被包圍被擊潰被殲滅的不是國軍,而是你們自誇所謂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賀龍所部、聶榮臻所部,以及張宗遜、陳正湘、姚哲等的全部主力。我不相信這是一軍事上的勝利,因為誠如你們所說,本戰區國軍武器最劣,人數最少,戰力最弱,而好戰心理更不如你們,雖然失敗,似乎是應該的。但我們沒有失敗,失敗的卻是你們,所以這不是一個軍事上的勝利,而必須稱之為人民意志上的勝利。在這次戰役中,你們擺在戰場的屍體,至少在二萬人以上,我們流着眼淚,已經將他們掩埋了。你們在潰退途中,因恐怖國軍追擊,竟至拼命奔逃,口鼻冒血,倒身路旁着比比皆是,這是一幅如何悲慘的畫面,我不禁要問是誰殺死了他們。我按住心口問我自己,如果作戰是為了我個人的私慾,或一個人的私利,那麼是我殺了他們,我是一個最大的罪人,我應該遭受天譴。如果他們是在你的錯誤指導之下逞兵猖亂禍國害民,那就是你殺死了他們,在夜闌人靜時,你應受到責備,受到全國人民的懲罰。”
傅作義的電文引起全黨全軍的憤慨。據說,毛澤東當時說了八個字;“不報此仇,誓不為人。” 傅作義集寧一戰出盡了風頭。楚溪春守大同也因此揚名全國,陳誠去東北主政,第一個請的就是楚溪春。 集寧戰役是華北關鍵戰役,其失敗影響是極其重大和深遠的,羅瑞卿同志後來評論說;“大同戰役,實際上是一次敗仗,。。。。!這是起了戰略性的影響的。主要的還不是影響了張家口的過早失守,主要的是影響了晉察冀地區在大半年時間內,在對敵作戰中都處於被動地位。這是一次戰役方針不對,在執行戰役時又無明確計劃(如究竟重點是攻城還是打援?是沒有明確預見的。先着重打城,而後又被迫打援)以及輕敵不慎重初戰,不集中兵力等完全違反主席軍事思想的一相當典型的戰例!”(《羅瑞卿傳》183頁)。
國民黨軍隊 第二戰區第八集團軍副總司令 楚溪春 主要參考書目:
伯玉 2002.11.27最新修改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