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炮戰:關於國軍8吋榴的傳說 |
送交者: 芨芨草 2022年10月18日05:21:17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金門炮戰:關於國軍8吋榴的傳說 長島風
剛到美國讀書那陣,主要是與中國同學會的台灣同學來往。台灣同學普遍不錯,不愧是正宗炎黃子孫,對待大陸同胞遠比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的人更加熱情親切得多。台灣同學還有一個特點:無論男女,交流的時候沒有大陸人動輒國際大局世界風雲的毛病,嘮的都是平凡小事的家常嗑,沒有“假大空”的屁話,即便涉及政治話題,評論也很溫和。記得有年中華民國青年藝術團來學校慰問,帶了一部電影叫《八二三炮戰》,說的是1958年大陸和台灣隔海打炮的那段往事,從看完電影台灣同學的對話中,偶然聽到了“8吋榴”這個新鮮的“台語”名詞,啥叫8吋榴?據一個曾在馬祖服役過(台灣赴美同學都曾在蔣匪軍中服役過)的台灣同學解釋,8吋榴原是美軍戰列艦上裝備的主炮,1958年8月23日金門遭到解放軍炮擊後,美軍專門從軍艦拆下來援助金門守軍進行反擊。巨炮組裝完畢後要找個靶子試驗一下,第一炮就命中並炸平了廈門火車站,抹掉了共軍一個營;由於國軍炮兵也不熟悉該炮的性能,開炮後的官兵耳朵全部被震聾。不得不承認,本人來美國前聽到的金門炮戰都是解放軍的勝利,電影《英雄小八路》的插曲《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是我們少先隊的隊歌,但也知道我國隱瞞失敗是個常態,很多事都和報紙上說的完全不一樣,再說台灣同學眾口一詞,似乎也絕對不是無中生有瞎編濫造,雖然也覺得某些夸張情節(如戰列艦主炮)經不住仔細推敲,但是“8吋榴”這個台語名詞卻牢牢記在心裡。 經濟地位決定政治地位,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台語”名詞和台灣國語開始風靡中國大陸,甚至連“8吋榴”這個名詞也開始出現在一些大陸文章里。啥是“8吋榴”?一炮是否可以殲滅解放軍一個營?今天我就來講講金門國軍8吋榴的來歷以及這種巨炮在金門炮戰中的作用。 金門8吋榴是美國戰列艦上拆下的主炮? 首先,金門炮戰使用的8吋榴是從戰列艦拆下的主炮就是個神話傳說:1)艦炮一般是加農炮,而非間接瞄準的曲射榴彈炮;2)二戰美國海軍衣阿華級的戰列艦主炮口徑是16英寸(406毫米),這個口徑能把“8吋榴”套進炮管還綽綽有餘。做為軍艦主炮,8英寸艦炮應該是二戰期間美國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的的標准裝備,但金門所用的8吋榴也不是重巡洋艦拆下,而是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現役裝備。 8吋榴是種什麼樣的火炮? “榴”就是榴彈炮的簡稱,8寸是指8英寸口徑,以英寸描述火炮口徑是美軍的習慣做法,國軍也是直接沿用美軍的叫法。按照大陸的習慣,炮的口徑採用公制,所以,8吋榴其實就是大陸所說的203毫米榴彈炮。美軍8吋榴的研發始於1939年,1940年完成測試,1942年開始裝備部隊,分別在二戰後期和朝鮮戰場使用過,發揮了巨大的威力。美國陸軍(包括海軍陸戰隊)當時裝備的8吋榴有兩款:一種是牽引式的M115型,另一種是裝配在M47巴頓坦克底盤上的自行推進式M55SP型。雖然8吋榴的最大有效射程為17公里(加M2藥包),但8吋榴的最大優點並不在於射程,而是在於命中精度和炮彈的殺傷力。該炮在4000米距離的誤差為8米,11公里的誤差為15米,在炮的最大有效射程(17公里)誤差僅為17米,因此使用過該炮的英軍夸張地描述該炮能把炮彈準確地送進一棟樓房的每個窗戶。8吋榴的炮彈分為常規和特殊兩種,常規炮彈為高爆彈、子母彈、火箭增程彈,特殊炮彈包括生化武器和小型戰術核武器(核炮彈)。1952年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研究成功核炮彈,最早亮相就是裝在艾森豪威爾就職典禮遊行隊伍中的10寸榴上(艾帥曾用此武器迫使中國儘快簽署朝鮮停戰協議),直到1957年適用於8吋榴的核炮彈才裝備到美軍現役。雖然美軍向金門國軍提供了自行推進和牽引式兩種榴彈炮,但供應的炮彈僅限於常規炮彈,不包括核炮彈和生化武器彈。 8吋榴的威力有多大? 8吋榴除了射程遠命中率高以外,炮彈的殺傷力也是驚人的。以最常用的普通高爆彈HEM106為例,彈重200磅(91公斤),填裝16.5公斤TNT,殺傷半徑90米,13米的距離可以穿透1米的混凝土,爆炸時產生的氣壓(2680公斤/平方厘米)本身也有強大的殺傷力,很多死者的屍體都是裸露的,身上的衣服都強大的氣壓撕得精光。而且強大的氣壓還能導致分裝式藥包燃燒,所以炮位上通常會燃起大火燒死燒傷很多人,823炮戰大陸海軍有個著名的英雄叫安業民,生前是旅順基地岸炮連的瞄準手,就是被大火燒死的。當年蘇軍為了旅順港的安全,在旅順周圍修築了炮台,裝備了4個連的B-130海岸炮和2個連的“列車炮”。這種炮是按照艦炮設計的,射程可達24公里,炮戰前解放軍專門將這6個連的海岸炮兵調去福建,放列在蓮河。直接炮擊金門島後的料羅灣和海中停泊的軍艦。這哥們也是糊塗,炮位中彈你還不快跑,非要去搶救瞄準鏡,結果炮彈的壓力引起了炮位里儲存的藥包燃燒,捨命不舍財,就這樣在岸炮里被火燒死了。人命金貴還是個破瞄準鏡金貴?下次再發生這種二選一時,各位千萬記住阿甘正傳里那句經典“跑”!人死了,別說封你英雄,就是封你共和國主席也沒啥用了,記住張謀子拍的那部電影《活着》,主旋律就是如何“活着”!所以啊,戰爭是要流血的,戰爭是無情的,勸你千萬別一時沖動逞能上戰場“殺敵報國”,更不能黑了良心忽悠別人為了統一祖國而去當了炮灰„。 因為8吋榴炮彈的對解放軍陣地造成的破壞太大,解放軍和大陸人民謠傳國軍使用了“原子彈”。其實國軍的炮彈就是普通高爆彈頭,僅填充16.5公斤的TNT而已。如果當時國軍動用8吋榴的W33型核炮彈,當量應該約為5-10噸的TNT炸藥,那誰要是挨上一炮全營全團弟兄們可就吃什麼都不香了。據參戰國軍老兵回憶,8吋榴炮擊後的第二天是中秋節,大陸廣播站在例行的對金門廣播節目里,厲聲譴責國軍違犯國際法使用核炮彈,後來漸漸地不再吱聲(是否核炮彈測一下輻射就知道),但又改口指責國軍使用化學武器。關於8吋榴射擊後炮兵震聾耳朵的說法倒是不假,由於8吋榴炮的威力太大,兩種藥包(綠色和白色)也分別為7公斤和13公斤TNT,開炮的國軍官兵由於連續射擊的爆炸聲,耳膜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巨大的震動甚至損壞了官兵們的手錶,以至於823炮戰後國軍還專門特批一筆錢給予受傷和受損炮兵們不同形式的補償。 本人一個親屬曾參加朝鮮戰爭,他雖然沒有體會到8吋榴的威力,但卻領教過美帝155毫米榴彈(6寸榴)凌空爆炸的恐怖。據他說一發155毫米榴彈炮彈曾經劃過天空如同火車錯車時的尖叫從遠處飛來,在他所在陣地上方10米左右的空中爆炸(MTSQ引信),他一輩子都忘不了炮彈爆炸時尖銳的聲音和成千上萬把“菜刀”(彈片)橫飛的場面,直到現在睡覺時也時常從夢中驚醒。要知道155榴彈炮彈僅僅44公斤,有效殺傷范圍僅僅350米,而8吋榴炮彈卻是91公斤,殺傷范圍卻是480米。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未來戰爭中你挨這麼一炮後活下來的幾率能有多大?要是炮彈再帶核彈頭呢?難怪1953年6月艾森豪威爾以戰術核武器威脅北京的時候,儘管毛澤東100個不情願,但還是忍氣吞聲乖乖地在喪權辱國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畫押。 國軍為什麼急需8吋榴? 長期以來,國軍在金門的炮兵僅有6個獨立炮營及四種火炮,全部是美式:75毫米榴彈炮,105毫米榴彈炮,155毫米榴彈炮和155毫米加農炮(綽號長湯姆),但是相比對岸解放軍32個炮營+6個海岸炮連的600余門蘇式火炮(75毫米榴彈炮,105毫米榴彈炮(美式),122毫米榴彈炮,155毫米榴彈炮,155毫米加榴炮,130毫米海岸炮(圖3)、列車炮)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均不占優勢,特別在第一次金門炮戰期間(史稱93炮戰),台灣方面開始認識到國軍炮兵在火力上的劣勢和落後。1955年炮戰結束後,台灣立即與美國進行談判,要求美國提供先進的8吋榴。艾森豪威爾政府雖然原則上同意,但在移交過程中卻一直消極拖延,所以8吋榴始終是國軍畫在紙上的一個大餅。823炮戰發生後,國軍顯然再次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前線情況不容樂觀。 這時,台灣駐美國大使再次向美國方面提出8吋榴的要求,美國海軍作戰部長伯克上將(伯克級驅逐艦以他命名)根據國家安全會議決定的政策(8月29日美國東部時間),答應立即向國軍提供8吋榴的緊急援助。根據美軍的資料,向國軍提供的的第一批6門8吋榴(M55SP自行推進式)是借用駐守沖繩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裝備。台灣老兵的回憶則更為詳細一點:當時一個美國8吋榴炮連正在台灣演習,接到華盛頓的命令後隨即將6門8吋榴移交給國軍。第二批6門牽引式8吋榴(M115式)和金門戰後援助的另外12門牽引式8吋榴都是來自美國本土,但由於美軍對此事諱莫如深,資料很少,具體來源以及如何調撥等情況不詳。從美軍現役中臨時調撥可以看出當時金門情況緊急,同時也反映了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對維護台灣海峽的穩定和保衛金門的政策和決心。 8吋榴何時運至金門並加入戰斗? 蔣介石得知美方即將向國軍提供先進武器後非常高興,特派自己的兒子蔣經國督辦運炮到金門一事,並下令重組擴建駐台中南投縣的陸軍第607重炮營,委任資深炮校教官劉岳陶為營長,又從國軍各炮兵單位抽調一批“骨幹”官兵充實部隊。據該營1連老兵回憶,部隊在台南與美軍辦理了交接手續後(大約為9月10日),立即由美軍指導在高雄棒球場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實炮訓練(據說50噸的自行推進8吋榴把草坪壓得稀爛),然後人與炮分兩批登船前去澎湖的馬公港。按照事先預定的運送計劃,9月18日第一批3門8吋榴分別裝載於3艘國軍海軍登陸艇中,登陸艇駛入美國海軍第7艦隊第17號萬噸級活動船塢,船塢在美國海軍的護航下啟航駛向金門(據說蔣介石親自趕到馬公港目送艦隊出發)。因受到華盛頓政策的限制,儘管毛澤東已經嚴令葉飛不許向美艦開火,美軍艦隊只能停泊在金門外海3海里處(中國領海以外),打開船塢閘門,國軍的3艘登陸艇陸續開出,趁夜色駛向位於料羅灣的7、8、9三個灘頭搶灘登陸,自行推進8吋榴立刻開上金門進入連夜搶修的陣地。9月21日,第二批3門自行推進8吋榴和一輛M51維修保養車以同種方法在金門秘密登陸,據參戰老兵回憶,第二批登陸北解放軍發現,其中一輛跑車的履帶遭到了破壞,但最終也進入安全地帶的陣地。由於位於金門以北的大陸圍頭半島地區的解放軍炮兵是對金門料羅灣國軍補給線最大的威脅,這些陣地首當其衝被定為8吋榴的試驗田。9月25日3門第一批上島的火炮秘密進入陣地,完成目標、方位、角度、距離等射擊諸元的擬定,各參數均經細心計算,萬事俱備,只待東風。1958年9月26日(中秋節前一天)下午,3門8吋榴同時開炮,以每分鍾一發的射速,每炮各自發射了2個基數(40發)的炮彈,射擊時在現場觀察指導的美軍炮兵軍官邊看邊開玩笑:如果大陸知道美軍在現場,必定又要向聯合國抗議美國干涉中國內政。隨着空中觀察修正火炮彈着點的觀測機發來興奮的呼叫:射擊準確!敵中彈炮位,火炮破碎,工事散離,血肉橫飛。在連續炮擊的一個小時中,徹底摧毀解放軍四十幾處目標,正如胡璉在回憶錄所說:“100多發巨炮的炮彈,眼看到敵岸上炮毀人亡、煙幕沖天。我軍官兵久處敵人彈幕壓抑,至此歡聲雷動”。9月29日,國軍集中了第一和第二兩批的6門火炮,炮擊對岸的蓮河和大嶝的解放軍炮兵陣地,再次取得超過預期的戰果。迫使解放軍炮兵不得不放棄攻勢,陣地後移數公里,以便脫離8吋榴的射程。第三批M115牽引式8吋榴也於9月27日登島,陣地構筑後也投入戰斗,使得金門的8吋榴火力增加到總數12門,炮戰開始時國軍的劣勢迅速得到扭轉,化被動為主動,不再是挨打的一方。雖然後來解放軍也調來4門蘇制B—4(203毫米口徑,號稱斯大林之錘),放列於蓮河陣地,但終究不及國軍數量上的優勢,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 金門國軍是否使用8吋榴射擊廈門火車站? 綜上所述,美軍援助的第一批8吋榴運到金門的時間是1958年9月18日夜間,經過准備調試後首次炮擊大陸是8天后的9月26日,檢驗火炮威力的對象是位於金門以北的圍頭半島解放軍炮兵陣地。查詢1958年9月-10月的金門防衛司令部戰地記錄,也找不到任何關於8吋榴射擊廈門梧村火車站的記載。另外,8吋榴屬於短炮管(25倍口徑)曲射炮,射程雖然高達17公里,但仍不足以打擊20公里以外的廈門梧村火車站。因此8吋榴試炮擊毀的是對金門補給線威脅最大的金門以北的圍頭陣地,而不是位於金門以西的鷹廈鐵路終點站—廈門火車站的客運站。再之,8吋榴的部署雖然至今保密(供旅遊參觀所用的一門M115位於獅山坑道),但均在大金門島,國軍不可能從小金門或其他距離廈門更近的島嶼使用8吋榴向廈門火車站射擊,因此基本可以斷定:所謂8吋榴一炮擊毀廈門火車站的說法純屬民間誤傳,而非嚴肅求實的軍史資料。 國軍炮擊廈門火車站是無中生有嗎? 當然也不是!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發起金門炮戰時,國軍並無戰斗准備,炮擊的第一天就遭受了巨大損失,包括陣亡3個副司令,其中一個還是被大陸捧為“抗日英雄”吉鴻昌的侄子吉星文。由於金門的位置處於來自東、北、西三個方向的包圍之中,射擊觀察都沒有死角,而且地勢較低,解放軍集中了全國的重炮,甚至連海軍旅順基地的海岸炮和“列車炮”都千里迢迢地運到了福建前線,總數量多達600余門(詐稱萬炮齊轟金門),選擇地勢較高的地方修建陣地,居高臨下炮轟金門,所以炮戰開始的階段國軍基本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偶爾還擊也僅是壓制大陸前沿陣地的炮火。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金門防衛司令胡璉於1958年9月7日召開作戰會議,會議確定炮擊廈門梧村火車站,目的有兩個:從軍事上是摧毀火車站的運輸設施和打擊駐扎附近的解放軍部隊;更重要的是帶有報復性的政治目的:向全世界和北京政府宣告,國軍在前兩個星期的戰斗不但沒有喪失戰鬥力,不但能夠反擊前沿解放軍的炮兵陣地,而且還能主動出擊把戰火燒到大陸腹地的城市目標。這與當年美軍杜立德突擊隊轟炸東京是同樣的理念:軍事意義是次要的,關鍵的是讓日本國民認識到戰火離自己原來僅有咫尺之遙,藉以降溫對民眾對戰爭的狂熱情緒。 根據國軍戰史和有關人員的回憶,1958年9月9日下午5點40分,炮兵第600群指揮官嚴佛元上校接到防衛司令官胡璉直接打來的電話,鑒於來自大陸的情報顯示,9月11日下午4點左右解放軍將有數輛裝載兵員和彈藥補給的軍列到達廈門梧村車站,因此要求炮兵600群下屬的691營1連和2連,692營1連的12門M59型長湯姆於9月11日下午16點12分向廈門火車站實施同時彈着的集火射擊(美軍的TimeonTarget戰術絕活),691營的3連與駐守小金門的669營155毫米的榴彈炮擔任戰略佯攻和戰術掩護。說到這里,大家可能會有疑問,從大金門水頭附近長湯姆陣地到廈門火車站的直線距離是20公里,這個距離既然已經超過巨炮8吋榴(203毫米口徑)的有效射程,那為什麼口徑僅有155毫米長湯姆可以打到?首先火炮的射程並不完全取決於炮的口徑,而是火炮彈道的類型和炮管的長度。美軍的M59型155毫米長湯姆加農炮有着超長的炮管(45倍口徑),射程可達23公里,所以位於大金門西北角水頭一帶的M59長湯姆射程足可以涵蓋廈門火車站以及周圍地區。當時長湯姆是國軍在8吋榴到達金門前火力最強的火炮,標准高爆彈重44公斤,內填裝6.9公斤的TNT炸藥,殺傷半徑也能達到50米,炮群集火射擊摧毀20公里外的廈門火車站綽綽有餘。 接到任務後,炮兵第600群為這次奇襲做了慎密的作戰計劃,參戰的3個長湯姆連隊也隨之開始了積極的戰前准備。首先,位於小金門的炮兵觀察哨先將廈門火車站車站附近各重要目標的距離進行了標定計算,並在射線上選擇了廈門東海岸的一座小廟做為炮擊校正點,利用9月10日下午的炮戰混亂中偷偷試射做了精密的校正射擊,再根據金門氣象台第二天的海象和風向修正了射擊諸元參數表。由於廈門火車站面對金門方向是丘陵地帶(解放軍以為國軍無法炮擊火車站。故而高枕無憂),但實際上車站和附近的目標都處於長湯姆的射程末端,丘陵高度也不高,通過對彈道拋物線的精密的計算,炮彈可以越過丘陵命中火車站和車站附近的目標。 9月11日下午15時20分,炮擊開始。先是由大金門國軍691營3連的4門M59型長湯姆和位於小金門的669營12門155mm榴彈炮開火,目標是廈門虎仔山附近的解放軍炮群,佯攻轉移解放軍的注意力的同時也有着壓制反擊炮群的目的,隱蔽國軍攻擊廈門火車站的真正作戰意圖。下午16時12分,12門M59型長湯姆以同時彈着集火射擊的戰術向廈門車站實施無間斷急促炮擊,炮彈落地後猛烈爆炸,頓時廈門火車站火光沖天,濃煙騰空而起。據國軍觀察哨觀察,廈門島上解放軍各炮陣地竟然一時懵圈“忘記”了還擊,似乎是暫停還擊企圖弄明白自己後院突然起火的原因。17時18分,國軍炮兵奉命停止射擊,3個連的12門長湯姆共發射240發炮彈,由於期間沒有遭到解放軍的任何反擊,所以炮群的損失為零。事後根據偵察機的空中偵察判讀和大陸情報系統的報告,廈門車站內重要的目標“火車調度盤(火車頭掉轉方向的轉車台)”被徹底擊毀,車站附近一些大型的建築被擊毀,火車鐵軌彎曲,車廂炸毀,一個營的解放軍剛剛離開火車,在站台上集合時遭到炮擊,死傷慘重。由於考慮到情報系統的安全,國軍至今拒絕公布戰果的細節,以免打入解放軍內部的地下情報網曝光而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儘管大陸歷來對自己在戰爭中的損失儘量隱瞞或者任意縮小,吃了大小虧都是打斷胳膊藏在衣袖裡,一聲不吭,但時間久了總是難免露出一些破綻。根據《廈門地方志》,1958年9月11日下午15時20分至17時30分,廈門火車站遭到金門國民黨軍隊的炮擊,炮擊後有家屬宿舍四棟、公寓一棟,公安軍營房2棟共7座大型建築被炸毀,17輛火車車廂被炸毀,18根鐵軌被炸壞,其他鐵路設施例如道岔信號也有不小損失。但奇怪的是:炮擊時間是下午,240發155毫米的炮彈集火射擊,每發炮彈的殺傷半徑為50米,能夠摧毀7座大型建築物和17輛火車車廂,但卻僅有兩人死亡—人員傷亡似乎與設施受損完全不成比例。即便是編篡地方志,也沒有尊重事實,而是明顯地避重就輕,儘量地淡化炮擊造成的損失,由此可見一般軍史和一些回憶錄的隱瞞程度。更為可笑的是如此輕描淡寫的損失也遭到了大陸的粉紅網文的質疑和反對,憑藉他們的一些想象堅持國軍的長湯姆不可能擊中廈門火車站,面對白紙黑字的地方志竟然毫無根據地爭辯“也許是寫地方志的同志搞錯了”。經過240發重炮炮彈襲擊後的火車站到底變成什麼樣子?我們今天已經無法得知,大陸的檔案照片一定是絕對保密的,美方的U-2偵察機的偵察報告和照相判讀也很難找到,但從國軍資料中找到的一張美國U-2高空偵察機1958年9月10日拍攝大嶝島遭到國軍炮擊後的照片可以間接的告訴大家,炮擊後產生的巨大彈坑和炮擊後遺留的殘垣斷壁是個什麼樣的殘酷景象。 至於炮擊火車站是否造成正在車站站台上集結的解放軍一個營的傷亡(國軍戰史稱死傷700餘人),則更難從大陸方面的戰史中得以確認。抗美援朝的死亡數字到今天都是一個謎,從1953年的12萬到現在的“幾十萬”,就更不要說區區幾百號人的一個營了。幾年前,一個身在美國的華人軍二代寫了一篇回憶錄,講述了炮擊的當天他和父母全家從南京到廈門,在車站附近恰遇炮擊的整個過程,包括父親拒絕進防空洞而帶領全家躲在山腳下的詳細內容。文章也談及正從火車下到站台上集合的解放軍受到損失,大約一個營左右的人員傷亡,而且炮擊後廈門的醫院裡擠滿了傷員和死人,這是目前為止能夠找到的關於炮擊後大陸人員損失的孤證。 823炮戰中美國的態度?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在蘇聯和中國的支持下悍然入侵韓國,美國總統杜魯門終於丟掉了對毛澤東殘存的一絲絲幻想,隨之宣布美軍進入台灣海峽協防台灣(此事徵求了蔣介石的同意)。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字》,美國以條約的形式擔當了保護台灣和澎湖的義務。但是,條約對大陸沿海國軍占據的島嶼(如金門馬祖)並沒有嚴格的條文規定,只是含糊地一筆帶過:如大陸侵犯這些島嶼,則由屆時的美國總統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適當的決定。所以,毛澤東發起對金門發起戰爭的目的就是對《防禦協定》中含糊部分的一種試探,如果金門國軍因此而撤退,他就可以奪取金門再一次宣稱偉大勝利。但毛澤東吃過朝鮮戰爭的虧,在試探中又擔心傷及美軍引起美軍的懲罰,所以嚴禁部下向美國運輸和護航艦隊軍開炮挑釁。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金門炮戰爆發的第一時間就得到了消息,但暫時無法判斷大陸突然炮擊金門的目的,更無法知道是否與“解放台灣”掛鈎,所以一直採取靜觀的態度,這就是胡璉所抱怨的,“國軍如不先流血,美國人是不會管的”。經過一個星期的觀察和兩次U-2偵察機對福建一帶的偵察行動,美國發現一些廈門地區解放軍兵力集結(駐廈門的92師已經加強為5團制)但並沒有發現解放軍准備渡過海峽解放台灣的跡象(儘管金門炮戰時大陸的口號是解放金門和解放台灣)。1958年8月29日(美國東部時間),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召開會議,會議最後由艾帥拍板確定美國將協助國軍保衛金門的方針政策。具體措施是:1)迅速向金門國軍提供先進武器;2)如大陸地面部隊進攻金門,美軍將投入部隊參與戰斗,但暫時擱置對大陸使用核武器的提議(戰術核武器正式入役後始終沒有實戰檢驗的機會)。會議後的當天,美國海軍第7艦隊就接到了通知並立即開始向金門提供彈藥和軍用物資的補給,並指示參加補給的船隻和護航艦隊:須停泊在金門外海3海里處,不得隨意進入中國領海。但如美艦在3海里外遭到大陸炮擊,各艦可以開炮還擊(幸虧毛澤東識時務千叮嚀萬囑咐葉飛不得打美艦)。9月4日,美國國務院重申尊重3海哩的領海原則,拒絕承認大陸提出的12海里領海權。在這期間,雖然蔣介石屢次要求美國公開聲明保衛金門的政策,但處於外交和戰略考慮,艾帥還是婉拒了蔣介石的要求。華盛頓會議後,美國立即向金門提供了陸海空軍的幾款先進武器,除了迅速調撥美軍現役的12門8吋榴以外,還援助了當時最先進的響尾蛇空對空導彈,使得台灣空軍能以32:2的戰績,瞬間壓倒了大陸的米格15和米格17的優勢,輕而易舉地奪取並控制了台灣海峽的制空權。 1958年10月6日,也就是解放軍遭到8吋榴的攻擊而謠傳國軍使用核炮彈的10天以後,大陸方面終於宣布“基於人道主義立場”停火一周,隨後又是擴展到暫停兩周,最後又是“單打雙不打”„。影響大陸最終停止炮擊以及放棄攻占金門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應該還是美國對保衛金門的態度和決心。大陸在爭奪制海制空權失敗後,指望火炮方面的優勢能夠迫使金門屈服(能像大陳島一樣遭到炮擊後主動撤退),但由於8吋榴的參戰,使大陸最後一點希望也歸於破滅。為了體面下台,只能宣布“單打雙不打”。中國人好面子,大陸文化更為甚之,堅決不肯承認自己解放金門目的在美國的態度和決心前化做泡影,但總要為炮轟金門做個合理的戰略解釋,因此許多拙劣可笑的解釋便出籠了:有人說是為了約旦而炮擊金門,還有人甚至還說這是與老蔣合作為了“打擊台獨勢力”„各種版本,令人捧腹。其實,1974年在美國出版的前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回憶錄里說的最為真切:毛澤東這個人“似乎一口咬的太大了些,導致美國人開始公開積極支援蔣介石,而毛澤東的部隊在曠日持久的炮戰中,逐漸陷入困境。”這場國共之間的流血爭鬥到底誰勝誰負,赫魯曉夫的這段話應該是比較客觀中立的評價。 結語:希望台灣海峽之間永不再發生中國人之間的流血戰斗!任何人以任何高尚名義挑起戰爭都是中華民族的罪人。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1: | 奧巴馬第一次回非洲老家ZT | |
2021: | POWELL一戰成名萬骨枯 | |
2020: | 皖南事變,千古奇冤,還是萬古奇冤(下) | |
2020: | 最倒霉的華人女諜:在中國獲刑10年,到 | |
2018: | 金枝玉葉什麼樣(zt)​ | |
2018: | 朱軍范爺都是正能量,結局也許不同 | |
2017: | 三國演義何時起“取代”了正史? | |
2017: | 咖啡館在英國從羅塔俱樂部到文學論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