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論諸葛亮北伐
送交者: ppp 2006年04月22日12:03:12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論諸葛亮北伐
區勝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 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 後來治蜀要深思
- 成都武侯祠對聯

最近看到有些評論諸葛亮北伐的文章, 許多站在反對的立場, 認為北伐的戰略有問題, 還有諸如諸葛亮運籌帷幄非其所長, 不應該罔自逞強等等. 有些文章甚至下結論說蜀漢亡國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可是從諸葛亮的戰略戰術, 用人施政各方面看, 真是如此嗎?

戰略:

觀這些評論, 俱以為孔明六次北伐, 無尺寸之功, 更得不到曹魏半點土地, 而責其窮兵黷武, 空耗國力. 可是從事實上看, 北伐真的是僅僅為了一個遙不可及的"興復漢室"的目的嗎? 拿最順利的第一次北伐為例, 當時"南安, 天水, 安定三郡皆叛魏應亮, 關中響震. (三國志. 諸葛亮傳)". 勢如破竹, 而後兵敗街亭, 漢軍只得退回蜀中. 可是仔細想想, 就算馬謖僥倖破了張郃, 還有魏明帝在長安親自坐鎮呢. 那裡謀臣如雲猛將如雨, 區區十數萬蜀軍還有機會攻下嗎? 退一萬步講, 即使拿下長安, 憑他那麼點兵力, 就能守得住? 守住了, 蜀漢後方被襲怎麼辦? 長安以後皆是平原, 正是騎兵大展雄姿的地勢. 曹魏騎兵驍銳, 連匈奴也聞風喪膽. 誰能以為孔明會讓蜀漢只慣於山地作戰的步兵跑到平原上去給曹魏騎兵砍瓜切菜? 所以當馬謖一敗, 諸葛亮就立刻遷徙三郡千餘戶還於漢中, 增加蜀漢人力. 話說兵敗如山倒, 倉促之間, 孔明怎麼能那麼從容地使上萬人順利搬遷呢? 解釋只有一個, 諸葛亮根本就沒有想死守三郡, 而是早做好了逃跑的準備. 鄙人以為諸葛亮"興復漢室"的口號也只是幌子, 就如萬壽無疆號召我們要把"紅旗插遍全球一樣", 激勵手下好好賣命用的. 他真正的戰略目的就是以攻為守, 把戰火燒 到魏境裡去. 蜀漢國小民弱, 要是讓曹魏主動進攻, 老在蜀漢境內打架, 那還能有好日子過? 在以攻為守的戰略目的上, 吾以為諸葛亮以如此少的兵力, 完成得可以算是完美!

諸葛亮不是蠢才, 非常清楚當時中原人心在那麼多年的安定生活以後, 早就不懷念那個害人不淺的東漢王朝了. 誰還原意回到桓靈賣官鬻爵, 民不聊生的年代? 當時中原百姓對諸葛亮連年興兵, 都恨之入骨, 怎麼可能出現簞食壺漿, 以迎"王師"的景象呢? 杜甫有詩真實地表現了諸葛亮當 時的心情: "運移漢祚終難復, 志決身殲軍務勞". 運就是指民心! 諸葛亮知不可為而為之, 不過就是報先主知遇之恩, 為漢王朝守住那麼點骨血而已.

戰術:

在戰術方面, 我也耳聞許多諸葛孔明用兵不行, 太過謹慎的評語. 可是請問縱觀古今歷史, 以弱對強, 萬里奔襲, 卻瀟灑飄逸, 來去自如的戰爭, 誰曾見過? 縱使敵人數倍於己, 但使其憚於我之軍威而來不敢敵, 去不敢追的名將, 除了諸葛, 更有幾人載於史冊? 想像一下當時孔明帶了幾萬人馬, 大老遠跑敵人陣前叫陣, 威風八面, 讓敵人躲在營里做縮頭烏龜. 在戰場上進退由我, 如此用兵, 還不能稱為名將? 要是其他什麼人, 帶個萬來八千人跑大老遠和我十萬來人打架, 不殺他個片甲不回, 也太對不起黨和人民了. 更何況司馬懿用兵之神, 可不止比俺強上N倍. 對付公孫淵曹爽輩, 司馬懿可會甘受巾幗之辱? 只是司馬知道自己不是孔明的對手, 就只好悶聲發大財了. 當然, 他有時候也會撿撿孔明的冷灶吃, 捧捧人家"天下奇才", 給自己遮遮羞. 司馬懿固守不出的策略是正確的, 使魏國站在不輸的立場上打消耗戰。 可這種策略也只有在對方強於自己的時候才使出的呀. 能讓一代梟雄, 用兵家司馬仲達高懸免戰牌, 我們還能說諸葛孔明戰術方面非其所長嗎?

諸葛亮也和曹操一樣, 喜注兵書. 他們都曾注過<<孫子兵法>>. <<便宜三十六策>>更是留傳至今. 陳壽在諸葛亮傳里稱讚他軍紀嚴明時記載道 :" 亮身率諸軍攻山, 戎陣整齊, 賞罰肅而號令明.... 分兵屯田, 為久住之基, 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 而百姓安堵, 軍無私焉." 袁准也道其:" 兵出入如賓, 行不寇, 蕘者不獵, 如在國中." 比起曹操及其手下數次屠城濫殺, 蜀漢的軍隊可算得仁義之師? 士卒精銳, 孔明的"無當飛軍"更是威震天下. 再加上"連弩", "八陣", 說孔明將略非其所長, 很難讓人心服. 在"將苑"一書中, 諸葛更提到:" 仁愛洽於下,信義服鄰國,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視如室家,此天下之將." 如此卓越見識, 放其與古今中外任何名將比肩, 毫不遜色!

另一種說法是諸葛一生唯謹慎, 所以不能踏入中原半步. 如聽魏延兵出子午谷之計, 長安唾手可得. 鄙以為魏延出子午谷之策不被採納, 確在情理之中. 魏延的方案, 就是率萬餘奇兵, 趁人不備, 由子午谷襲取長安. 他作戰成功的前提在於"夏候懋少, 主婿也. 怯而無謀. ... 聞延奄至, 必乘船逃走. 長安中惟有御史, 京兆太守耳. (三國志.魏延傳, 魏略注)". 魏延太小看中原英雄了. 誰能保證那些御史, 太守中就沒有象姜維, 楊阜那樣的人物? 萬一他們率眾堅決抵抗, 魏延不就落個進退維谷? 就算老天爺保佑, 當時魏延能順利攻占長安, 區區萬餘眾, 能堅守嗎?

魏延又提到:" 比東方相合聚, 尚二十許日, 而公(諸葛亮)從斜谷來, 必足以達, 如此, 則一舉咸陽以西可定矣." 狂傲仿佛孟達! 就在次年正月, 孟達舉新城郡反魏, 也以為就算魏軍偏師, 至少都要一個月才能趕到, 肯定等得及蜀漢的援軍. 結果司馬懿不但親自領兵, 更以八天時間的神速趕到新城, 六日攻占城池, 不但打亂了孟達的全部計劃, 更把孟達推上斷頭台. 曹魏將帥之精銳可見一斑. 司馬懿克日擒孟達就在魏延進言之後數月, 血的教訓可曾驚醒魏延? 如當日用魏延之計, 歷史大概又要大書一筆"克日擒魏延"了. 魏延乃蜀之名將, 如果失敗, 等於斷了蜀漢的左膀右臂. 萬餘精銳蜀兵, 對於本來就相對極為弱小的蜀漢更是不能估量的損失. (蜀漢的真正戰鬥力在彝陵早浪費光了). 就算諸葛亮用兵大膽, 也不可能批准這樣毫無勝算的戰略. 順便說一句, 清朝時聲勢浩大的白蓮教義軍, 就是在子午谷遇伏而全軍覆沒的。

用人:

因用魏延, 楊儀, 馬謖三人不當, 諸葛亮人事政策也受到後人的責難. 其實用人失誤在所難免, 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 此三人以外, 如蔣琬, 費禕, 董允, 向寵, 姜維等等等等, 哪一個不是貞亮死節之士? 靠着他們, 才艱難地將蜀漢這座傾頹的大廈再支撐了數十年. 蜀漢滅亡後, 史稱其官吏"皆天下英俊", 陳壽, 李密, 皆是以前的蜀臣. 從"疲敝"狹小的益州一地選拔出許多人才, 這其中也應有人事制度的創始人諸葛亮的功勞罷. 不能因為有幾點瑕疵, 就以偏蓋全論呀. 細看看魏延, 楊儀, 馬謖三人的事跡, 又何嘗不是一時豪傑, 可最後他們為什麼會身敗名裂呢? 都是諸葛亮的過錯嗎?

魏延, 字文長, 以勇烈著與當世. 當年劉備挑選漢中市長的時候, 人人都以為非張飛莫屬. 誰知道卻是魏延. 魏文長在發表當選感言時說: "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 請為大王拒之; 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三國志 魏延傳)" 多麼熱血沸騰, 氣壯山河! 事實也證明他是很稱職的漢中太守. 可惜魏延好象和關羽有同樣的毛病, 從不注意與同僚的關係. 史曰其 " 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三國志 魏延傳)". 可見魏延同事脫離群眾, 自高自大到何種程度. 特別是和同僚楊儀搞分裂, 鬧到最後更是同室操戈, 讓人心痛至極. 正因為魏延平時脫離群眾, 所以當他和楊儀同時上表稱對方反叛的時候, "(董)允(蔣)琬皆保儀疑延". 當時的魏延, 除了逃跑也沒有別的出路了. 可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 他也並沒有背叛蜀漢. 而是"奔漢中". 最後被馬岱千里追殺致死. 連當時的陳壽也認為魏延 "本指如此 不便背叛. (魏延傳)". 魏略更認為是楊儀恐怕被魏延所害, 謠傳魏延要投降北方, 而起兵攻延。 而魏延根本沒那個意思, 所以不戰而退, 被殺. 魏延的忠勇, 無愧當世名將.

既然魏延如此忠勇, 更隨諸葛亮南征北戰十幾年, 功勳卓著, 為什麼諸葛亮臨死前還要防備他呢? 後人對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微辭頗多. 史書言:"(234年)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 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不出孔明所料, 魏延果然抗命, 還冠冕堂皇地說:"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魏延傳)" 後人也有認為魏延此說有理的, 的確不該因為諸葛亮一死就退兵, 浪費大好形勢. 可是人們卻忘記了諸葛亮當時在蜀漢的重要性. 如此重要的人物一死, 難道對整支軍隊的士氣一點打擊也沒有? 失去統帥的軍隊戰鬥力如何, 魏延難道不清楚? 那為什麼他還堅持要繼續北伐呢? 一句話, 野心膨脹, 妄圖占領諸葛亮死後的權力真空. 這一點上, 諸葛亮生前看得很清楚, 也明白魏延一介武夫, 絕非自己繼任者的最佳人選, 更猜到魏延在自己死後可能發難, 才布上最後一步棋. 諸葛亮的苦心, 為什麼不被理解呢? 難道人們會認為讓魏延來掌國會比蔣琬費禕等人出色? 最後魏延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他魏延是什麼人, 怎麼能為楊儀斷後呢? 所以, 魏延雖然忠勇冠絕群臣, 卻以野心膨脹取禍. 對此諸葛亮死前早有防範, 怎麼能怪得諸葛亮用人不當呢?

楊儀, 字威公, 在北伐戰爭中負責至關重要的後勤工作 " 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 軍戎節度,取辦於儀(三國志楊儀傳)". 當年先主以楊儀:" 語論軍國計策,政治得失,大悅之,因闢為左將軍兵曹掾(楊儀傳) ." 可見此人才. 孔明是 "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人民內部矛盾有時候和階級矛盾一樣尖銳得能殺人啊. 後人認為諸葛亮壓制魏延, 提拔楊儀, 可是楊儀後來卻有反意, 可見諸葛亮看人不准.

可是楊儀的反意從何說起呢? 楊儀傳上載因為其不滿蔣琬主政, 而不是資歷比較深的他. 從這裡看出楊儀的野心其實也不比魏延小. 只是因為不得志, 向費禕發發牢騷, 結果身敗名裂. 史書( 儀:" 自惟年宦先琬,才能渝之,於是怨憤形於聲色,嘆咤之音發於五內 時人畏其言語不節,莫敢從也,惟後軍師費禕往慰省之 儀對禕恨望,前後云云,又語禕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可復及 」禕密表其言 十三年,廢儀為民,徙漢嘉郡 儀至徙所,復上書誹謗,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 儀自殺. (楊儀傳)" 原來楊儀想造反的證據就是一句話呀. 因情緒激動說錯話, 而被逼自殺, 後世更得不到公正評價, 這對楊儀公平嗎? 諸葛亮再籌劃如神, 也要為他死後楊儀的一句錯話負責嗎?

後人最津津樂道的, 莫過於諸葛亮錯用馬謖. 在街亭之戰前, 眾人都推薦魏延和吳懿為先鋒, 但諸葛亮破格提拔了馬謖. 結果馬謖兵敗街亭, 第一次北伐也因此以失敗告終. 馬謖的紙上談兵, 與當年的趙括一起, 為後人笑. 可是, 馬謖果然如此不濟嗎? 建興三年諸葛亮征南中, 馬謖諫曰:" 南中恃其險遠, 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 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 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 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 且又不可倉卒也 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 (馬良傳). 長篇大論, 句句打到重點. 馬謖有如此見識, 難道諸葛亮還能不對他另眼相看? 所以儘管劉備臨死前叮囑諸葛亮:" 馬謖言過其實, 不可大用." 諸葛亮大概還是決定給馬謖一次機會吧.

後人對於諸葛亮違劉備之意用馬謖失敗, 而認定諸葛亮識人不如劉備. 卻忘了劉備也有錯托關羽, 低估陸遜的戰略性失策. 在丟失荊州, 兵敗夷陵, 身死白帝之後, 我們對劉備的眼光還能那麼信任嗎? 說實話, 馬謖和趙括一樣, 都長於戰略而短於戰術. 儘管他們是軍事學院剛畢業的優等生, 卻毫無臨陣經驗, 讓他們親統千軍萬馬, 不能不說是趙孝成王和諸葛亮的失誤. 在後人聲聲責罵當中, 我卻對趙括和馬謖兩位懷有深深同情, 遺憾機遇對他們之不公. 做為將門之後, 他們肯定也有一定指揮才能的. 千不該萬不該, 他們初陣, 要挑戰的對手卻是身經百戰, 縱橫當世的名將, 白起, 張郃! 這就象讓剛出生的嬰兒去搏虎一樣. 如果換上稍弱一點的對手, 或讓趙, 馬二人之前多經歷些戰陣, 我相信也不會輸得如此之慘.  

總之, 馬謖也並非如後人所說的如此無能. 諸葛亮重用他也並非不當, 卻不得其時, 讓人扼腕.

施政:

諸葛亮六次北伐, 皆以退兵而告終, 最後一次更病死五丈原, 引來很多後人非議. 更有人認為數次隊魏徵戰, 空耗國力, 諸葛亮對公元263年蜀漢亡國, 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 我固以為北伐戰略的正確性無可質疑. 而且, 諸葛亮真的是不恤民力, 起傾國之兵和魏作生死決鬥嗎? 未必!

公元224年, 吳使張溫使蜀, 親眼目睹了蜀漢的政通人和, 回去以後還是讚不絕口, 結果導致了孫權的嫉妒, 處罰了張溫. 從這個側面, 可見諸葛亮的政績, 是很得當世人認可的. 如果諸葛亮窮兵黷武, 能在當世就享有那麼高的聲譽? 蜀國滅亡前夕, 國力江河日下. 百姓懷念諸葛在世時的富裕生活, 因為沒有地方拜祭他而只好祭祀於野. 給臣下立廟是違祖制的, 可是諸葛一死就有人提議要給他立廟. 昏庸如劉禪也清醒, 死活不肯. 可是後來終於也頂不住壓力, 而給諸葛亮立了個廟. 由此可見蜀漢末期人們對諸葛亮在世時的盛世的懷念. 例舉這麼多, 民心所向, 誰還敢說諸葛亮是蜀漢衰弱的罪魁禍首? <<出師表>>里"益州疲敝"之說, 應該是諸葛亮用來警醒劉禪 也警醒其他 人用的. 當時蜀漢"兵甲已足", 人民生活富裕, 並非大家所想的民不聊生. 如果真的"疲敝"的話, 善於治國的諸葛亮能茂然五次出兵? 要知兩國交兵, 打的就是國力啊!

還有許多批評認為諸葛亮平南以後, 對其百姓橫徵暴斂, 用以支持對魏戰爭. 我認為這些說法過於片面. 三國亂世, 兵禍連年. 統治階層為了應付龐大的軍費開支, 哪個不是加重賦稅丁役, 又豈止蜀漢而已? 對於異族就更談不上憐恤二字了. "武帝紀"載夏侯淵為鎮壓羌族反抗, 曾屠興國, 抱罕, 曹操曾屠河池. 而孫權對山越族也不手軟, 動不動就征剿擴兵, 導致民怨沸騰, 反抗不斷, 直到孫吳滅國. 相對來說, 蜀漢對南中各族是採用相對溫和的和撫政策的. "諸葛亮傳"上言其:" 科教嚴明, 賞罰必信, 至於吏不容奸, 強不侵弱." 而蜀漢在南中設置的官員如張翼, 馬忠, 張嶷等都是極具聲望的人才, 他們治蠻在當時就有口皆碑, 以致於馬忠, 張嶷死後, 南中人還為他們立廟紀念. 由此可見, 諸葛亮因處亂世, 不得不加重賦稅兵役. 可是對異族的壓榨, 從蜀漢之世, 其終不叛, 可以看出仍是比魏, 吳兩國輕的.

人無完人, 諸葛孔明也不能沒缺點. 可是從其遠大的戰略目標, 睿智的用兵戰術, 嚴謹的治軍態度, 非凡的治國才能, 正確的用人眼光, 適勢的外交政策, 諸葛亮無愧為千古第一相.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