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 中東和中亞——交織着血淚和榮耀的土地 |
送交者: 一葉扁舟 2006年04月23日10:10:08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轉帖] 中東和中亞——交織着血淚和榮耀的土地
這是一片不曾安寧過的土地,從古至今,它受到了太多的驚擾。每—寸土,都因為積澱了太多的記憶而黯啞;每一條河,都因為承載了太多的驚悸而嗚咽。這又是一片結世人帶來多少驚嘆和沉重的土地,5000年前的巴比倫和埃及讓它永遠榮耀,當代石油大國的富庶和淒涼山崗上的難民營,又使得它像一張對比太強烈的黑白相片……太多的恩怨,太多的糾葛,太多的感概,太多的血火與眼淚……
從波斯灣延伸到地中海東南隅的肥沃的新月地帶.正是文明最初上演的地方。兩條大河—一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如此緊密地靠在一起,孕育了偉大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美索不達米亞的含義即為“兩河平原”。智慧典雅的希臘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矗立起了一座永恆的豐碑,而希臘文明卻明顯受過埃及文明的滋養;不過,學者們的研究表明,埃及亦並非起點,埃及文明也有其滋養的源頭,那就是美索不達米亞。 最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創造者是蘇美爾人,他們在兩河平原的南部開掘溝渠,建立起精密如蛛網的灌溉網,一點一滴,春風化雨般地培植着文明的幼苗。到公元前3000年時,蘇美爾地區已出現12個獨立的城邦。蘇美爾人發明了人類最古老的文字—契形文字,對其的研究表明,早在公元前4500年前,兩河下游就已有令人矚目的古文明。他們對天文學的貢獻也功不可沒,在我們今天的鐘表上,這種十二雙時、六十分、六十秒的時間劃分,就直接源於蘇美爾人。 又歷經了千年風雨,公元前2000年之後,一個王國崛起於美索不達米亞,並在歷史上刻下了它永恆的名字—巴比倫。王國著名的統治者漢穆拉比,給我們留下一部早期人類歷史上最完備的法典,這部300條左右的法典是為了“讓正義之光照耀整個大地,消滅一切罪人和惡人,使強者不能壓迫弱者”。然而令人不安的是,這片最早進入法制文明的土地,4000年後卻依然無法獲得清靜和安定。令後世人念念不忘的,還有巴比倫的空中花園,據說那是一座搭建在柱群頂端的高低錯落的園圃,配以精巧的灌溉抽水系統,仿佛一頂玲瓏剔透的絕美花冠。當巴比倫王漫步其間的時候,一定會覺得身處天庭眾神的園囿吧?
阿拉伯半島,像一個厚厚的楔子一樣,插在兩大文化發源地—埃及和巴比倫之間。這個半島是全世界最乾燥、最炎熱的地方之一,雖然東臨波斯灣,西瀕紅海,然而那兩個海是如此狹窄,海水所蒸發出的水蒸氣,不足以打破連接亞非兩洲的、無雨的大陸性氣候。每年春夏,黃沙漠漠的半島都要捲起“薩蒙風”—一種乾熱窒息的旋風,與撒哈拉沙漠遙相呼應。這樣一個地方,甚至可以用“嚴厲”來形容:氣候惡劣,土壤含鹽,沒有一條常年流人海中的河流,只有棗椰和多刺植物在暗示着生命。 阿拉伯人的祖先——貝都因人就世代遊蕩在這片嚴酷而單調的沙漠上。他們住在用羊毛或駝毛織成的帳篷里,在同一古老的牧地上放牧綿羊和山羊。同他們一樣沉默和堅忍的駱駝,是他們最忠實的朋友,是他們的衣食父母。新娘的財禮,兇手的贖金,賭徒的賭注,酋長的財富,都是以駱駝為計算單位的。貝都因人、駱駝、棗椰和沙子,構成沙漠裡永恆的四大主角。當然,還有馬。與駱駝不同,馬是一種奢侈的動物,有馬的人,就是有財富的人。在阿拉伯半島上,除了禁慾者的生活方式,劫掠也是游牧人的習俗,那是顯示男子漢氣概的事業之一,而馬則提供了劫掠所必須的快速行動能力。因為物質的極大匱乏,在沙漠地方,好戰心理是一種牢不可破的心理狀態。
本來默默無聞的荒島,忽然像着了魔一般,變成了英雄的搖籃,從這裡出發的隊伍,開始了征服世界的歷程 公元7世紀,兩大強國雄踞中東:拜占廷帝國和薩珊王朝統治的波斯帝國。前者以君士坦丁堡為都,控制着地中海東部地區;後者定都泰西封,統治着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603年至629年,拜占廷和波斯之間爆發了一系列戰爭,結果元氣大傷。當阿拉伯沙漠的血腥風暴席捲而來,歷史就朝一個不可抗拒的方向邁進了。
歐麥爾隨之緊接着轉向了波斯人。637年,一支強大的薩珊王朝的軍隊,在一個狂風大作的日子裡被徹底擊潰。底格里斯河以西所有肥沃的低地,完全暴露在入侵者的眼前。波斯皇帝甚至沒有和敵人交鋒,就狼狽不堪地捨棄了首都泰西封而逃竄,卻在半路上被人謀財害命。持續了1200多年的波斯帝國,就這樣悲慘地結束了。 與此同時,穆斯林的波濤也在向西方泛濫。639年,大將阿慕爾兵臨埃及首府和第一大港亞歷山大。大約一年後,阿慕爾派人到麥地那去給歐麥爾報捷說:“我已經奪取了一座城市,我不必加以描繪,我這樣說就夠了:城裡有四千座別墅,四千個澡堂,四萬個納人丁稅的猶太人,四百個皇家娛樂場所。”哈里發用麵餅和椰棗款待了信使,並在先知的清真寺里舉行了隆重的感恩儀式。真主最偉大。
對東方的征服同樣是成功的。715年,阿拉伯軍隊占領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從此印度邊疆各省區,就被永遠地伊斯蘭化了。751年在中亞的怛邏斯,穆斯林戰勝了中國軍隊,不過未能再向中國進軍。這樣,怛邏斯、信德和比利牛斯山,就成為勝利的穆斯林軍隊所能擴張到的極限。
相傳年輕的穆罕默德曾對進入大馬士革表示懷疑,因為他只希望進入天堂一次。現在,大馬士革已變成這個龐大帝國的首都了。伍麥葉王朝壯麗的宮殿屹立其中,仿佛一顆璀璨的大珍珠,鑲嵌在全城各個花園所連綴成的翡翠腰帶上。宮殿旁的伍麥葉清真寺,至今仍是全世界最宏麗的寺院之一,哈里發就在這裡接見他戰功赫赫的大將。 一位歷史學家為我們描畫了大馬士革的生活畫卷:“當年的大馬士革,與現在並無太大的區別。大馬士革人擠滿了有天棚的狹窄街道,他們穿着燈籠褲和紅皮鞋,戴着大纏頭。跟他們擠來擠去的,有許多貝都因人,他們的面龐被太陽曬得黑黝黝的,穿着寬大的長上衣,戴着頭巾和頭帶。偶爾還會遇見穿着歐洲服裝的伊佛蘭機人,現在仍然把所有的歐洲人叫做伊佛蘭機人。我們還可以到處碰到貴族階級,富裕的大馬士革人,騎在馬上,穿着白色的綢斗篷,佩着寶劍或手執長矛。有少數過路的婦女,都戴着面紗,同時有些婦女,在自己的家裡,從格子窗的小孔里偷看市場和廣場上的人們。叫賣果子汁和糖果的小販們,用最高的嗓音。沿街叫賣,好像在跟過路人和運載各種沙漠產品和農產品的驢群和駝群的喧囂,互相比賽一般。城市的空氣,充滿了可以聞到的人世間的各種氣味。” 740年,為爭奪王權,阿拉伯帝國發生了十年內戰,結果阿拔斯王朝取代了伍麥葉王朝,並於762年遷都巴格達——這座反覆出現在《一千零一夜》裡的城市。新都的位置,給東方思想的傳人大開方便之門。在那個時代,波斯頭銜、波斯酒、波斯妻子、波斯情婦、波斯歌曲和波斯思想,逐漸占了上風。不到半個世紀,巴格達就從一個毫不起眼的村落,發展成為一個驚人的財富中心和國際大都會,被譽為“一個舉世無雙的城市”。917年,一群拜占廷使者來到巴格達,哈里發宮殿裡成千上萬張金碧輝煌的帳慢和地毯晃花了他們的眼睛,“異樹官”里在金樹和銀樹枝頭鳴唱的金制和銀制小鳥,更是令他們驚詫不已。 在阿拔斯人的統治下,伊斯蘭文明經歷了它的黃金時代。阿拉伯人繼承了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地中海東岸盛極一時的古代文明,又吸收並同化了希臘—羅馬文化的主要特徵。後來,他們把其中許多文化影響傳到中世紀的歐洲,從而喚醒了西方世界,使歐洲走上了近代文藝復興的道路。
十字軍聲勢浩大地向東方的伊斯蘭世界進發了,這一次東征,長達200多年。東征的結果,穆斯林的西班牙和西西里島失陷,開始了拉丁化。在敘利亞,十字軍打到哪裡,哪裡就化作荒涼的廢墟;在整個中東,他們留下了一個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互相仇視的傳統,至今未被遺忘。1216年,成吉思汗率6萬蒙古大軍,騎着神速的快馬,配備奇異的強弓,以雷霞萬鈞之勢開始了“西征”。他們的鐵蹄橫掃整個中亞和西亞地區,震撼了從中國到亞得里亞海之間的每一個王國。伊斯蘭教的文明中心,像秋後的田野般被掃蕩乾淨.每一條河流都被染成深紅,每一座宮殿都化作了殘垣斷壁。 125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統率大軍,決心要毀滅哈里發王朝。蒙古騎兵渡過奧克蘇斯河(阿姆河),橫掃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1258年,首都巴格達淪陷,據說除少數技藝高超的工匠外,該城的80萬居民被屠殺殆盡,滿街遍巷的屍首散發出駭人的惡臭。按照成吉思汗的禁令,為了不讓皇族的血玷污戰刀,不幸的哈里發被裹在一張地毯里被馬活活踩死。在以同樣的方式攻克阿勒頗和大馬士革以後,蒙古人繼續向埃及和北非進擊,完成了對整個穆斯林世界征服。但是,1260年,重大的轉折發生了:在巴勒斯坦的阿因扎魯特,埃及馬木魯克軍隊大敗蒙古人,挽救了伊斯蘭世界。 忽必烈成為中國皇帝的同時,旭烈兀也變成了波斯的統治者,建立起依兒汗國,意為“附屬汗”。然而到1295年,穆罕默德的宗教就獲得了輝煌的勝利,因為第七位依兒汗已將伊斯蘭教尊為國教了。阿拉伯人的霸業,盛極而衰,他們的先知的觀念,卻戰勝了在肉體戰爭中征服了阿拉伯人的那些民族,包括蒙古人,也包括後來的土耳其人。 1517年,最後一個阿拉伯王朝.統治埃及和敘利亞的馬木魯克王朝,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賽里本推翻了;東方伊斯蘭教的文明中心開羅,從此變成了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省會。在隨後的400年間,阿拉伯世界陷入了一片漆黑,曾經無比燦爛的各個文化名城,沉默了。 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以後,歐洲國家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殖民擴張,處於東西方直接接觸的伊斯蘭世界,首當其衝地成為它們的侵略目標。19世紀未,伊斯蘭世界的大部分地區先後淪為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從20世紀初開始,各穆斯林國家開始了爭取民族獨立的艱難鬥爭。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原來構成奧斯曼帝國的阿拉伯四分五裂,一批穆斯林國家紛紛建立起來。伊斯蘭的鳳凰鳥,又重新翱翔於藍天。 然而很快,光華黯淡的伊斯蘭世界就又捲入了一個波及全球的巨大旋渦,那就是自70年代末開始的伊斯蘭復興運動。運動的起因,是二戰後伊斯蘭世界經歷的激烈變化。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傳統的伊斯蘭國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無數人感到了失望和幻滅的苦痛,渴望回歸一個平靜純潔的伊斯蘭世界。對於穆斯林來說,伊斯蘭決不僅僅是一種宗教,而是他們的信仰、生命和世界;對於伊斯蘭世界的政治家來說,伊斯蘭的含義是一種非常具體的政治、社會和法律制度對於全球來說,伊斯蘭是有共同信仰的40多個國家和10億人口。伊斯蘭世界目前所表現出來的動盪,其實是其正在經歷一場內部變革的表現,新的力量就在這一過程中默默積蓄。 耶路撒冷,世界上最奇特的城市。世界三大宗教在這遭遇:猶太教的所羅門在此建聖殿;基督教的耶穌在此被釘上十字架;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在此踩石升天。這個城市的未來,是對人類智慧和品德的考驗
公元前11世紀,猶太歷史上最輝煌的英雄大衛王統一猶太各部落,定都耶路撒冷。他的同樣偉大的兒子所羅門,繼承大衛統治希伯來王國,開創了猶太民族的黃金時代。他用了7年時間,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頂建造了第一座猶太聖殿—所羅門聖殿。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的尼布甲尼薩二世將耶路撒冷夷為平地.並將聖殿付之一炬;從國王開始數萬人被擄掠,成為史書上的“巴比倫之囚”。公元前539年,波斯大帝居魯士攻陷巴比倫,讓流亡者回歸故土,重建聖殿。從公元前1世紀開始,羅馬人一次次攻陷耶路撒冷,聖殿再次被毀,猶太人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大流亡。耶路撒冷著名的“哭牆”,猶太人的第一聖地,就是所羅門聖殿僅剩的一堵殘牆。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猶太教徒將額頭抵在古老的牆石上,誦經、祈禱、低聲嘆息、哀哀哭泣,傾訴他們壓抑千年的心聲。 就在哭牆背後的聖殿山頂,金頂清真寺巨大的金色圓頂在陽光下大放光芒,輝煌無比;距離它一箭之遙,還有一座銀頂清真寺,兩寺均建於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征服耶路撒冷之後。《古蘭經》載,穆罕默德在52歲時的一個夜晚,隨天使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踩着一塊岩石升上七重天,接受了真主的祝福和啟示。金頂清真寺內有一塊巨石,據說就是先知“夜行登霄”的所在,而耶路撒冷也因此成為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麥地那的第三大聖地。
希伯來人、埃及人、敘利亞人、羅馬人、亞述人、巴比倫人、阿拉伯人、俄國人、土耳其人、英國人,都曾經作過耶路撒冷的主人。1947年,聯合國大會決定3在耶路撒冷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由聯合國管理。1948年,以色列國宣告成立,並在其後的6次中東戰爭中侵占了阿拉伯的大片領土,目前仍占領着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東耶路撒冷。千里迢迢回到祖先故土的以色列人,和已在此居定居千年的阿拉伯人,各執一詞,將“和平之城”耶路撒冷變成了戰亂和紛爭的代名詞。正如余秋雨所寫:“不同的文明本可多元共處.但當它們的終端存在近距離碰撞時。卻會產生悲劇……” 當目光再次掠過世界地圖,1300年前阿拉伯帝國的輝煌神話,仿佛還在這片遼闊的伊斯蘭土地上飄蕩,而千年後,它的人民卻久久無法獲得安寧。厚重激盪的歷史,醇烈如火的宗教,紛亂如麻的現實,在這裡無休止地交纏、碰撞。而蒼彎深處,是真主在默默地注視麼?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