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秘聞——波羅的海三國併入蘇聯內幕zt
1939 年8 月23 日,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被納
入蘇聯的勢力範圍。9 月28 日,蘇德兩國簽訂友好和邊界條約,立陶宛轉入
蘇聯勢力範圍。蘇聯從德國那裡獲得承諾後,立即着手兼併波羅的海三國,
縱觀全過程可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簽約控制階段(1939 年8 月~1940 年5 月)
波羅的海三國對兩個強鄰的接近極為擔憂。蘇聯駐里加全權代表佐托夫
向本國報告說:“里賓特洛甫到莫斯科簽訂條約一事,首先引起了各界的警
惕,害怕蘇德勾結…….瓜分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8 月31 日,莫洛托夫否
認與德國有瓜分勢力範圍的任何協議,並指望與波羅的海國家簽訂互助條
約,同時要求獲得軍隊進駐權。
9 月19 日,蘇聯藉口波蘭“鷹”號潛艇事件向愛沙尼亞施加壓力,聲稱
蘇聯將不承認愛沙尼亞對其沿海水域擁有主權,它的安全將由蘇聯來保衛。
為了解除危機,9 月24 日,愛沙尼亞外文部長謝利捷爾親率政府代表團赴莫
斯科,請求和解。蘇聯政府趁機要求籤訂互助條約,並遞交了蘇方擬定的互
助條約和議定書草案。莫洛托夫威脅說:“如果你們不想和我們簽訂互助條
約,那麼我們將不得不通過其他途徑,也許是更嚴峻、更複雜的途徑來保障
本國的安全,請你們不要迫使我們對愛沙尼亞使用武力。”26 日謝利捷爾回
國後,向本國政府轉交了蘇聯的草案。草案的主要內容是:蘇聯承認愛沙尼
亞為主權國家,願向愛沙尼亞提供軍事援助,並在經濟、外交方面給予全面
支持,愛沙尼亞需給蘇聯以建立海軍基地和開闢機場的權利。
蘇聯政府為迫使愛沙尼亞政府就範,不斷派出飛機在愛沙尼亞領空示
威。9 月26 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命令蘇軍:“立即開始在愛拉
邊境集結兵力,並於9 月29 日完成這一行動。”要求列寧格勒軍區“對愛沙
尼亞實施強大而堅決的突擊。”
在蘇聯的強大壓力下,9 月27 日,愛沙尼亞政府決定接受締約建議。謝
利捷爾奉命再次飛赴莫斯科。談判過程中,蘇聯又以“保衛蘇聯在愛沙尼亞
港口的海軍基地和保證愛沙尼亞安定”為由,向愛沙尼亞政府提出了駐軍3.5
萬人的新要求,並責成愛沙尼亞方面立即作出答覆。愛沙尼亞政府經受不住
蘇聯的步步緊逼,接受了蘇聯提出的所有要求,雙方於9 月28 日也就是《蘇
德邊界和友好條約》簽訂那一天訂立了《蘇愛互助條約》及其秘密議定書。
條約規定:雙方互相提供一切援助,包括在兩國的陸海邊防受到任何歐
洲大國從波羅的海或通過拉脫維亞領土的侵犯或受到侵犯的威脅時提供軍事
援助;蘇聯以優惠條件向愛沙尼亞軍隊提供武器和軍用物資;愛方授予蘇聯
在薩列馬島、希烏馬島以及帕爾迪斯基市租建海軍基地和機場的權利,為了
保衛上述設施,蘇聯可向該地派駐嚴格限制數量的陸空軍兵力;雙方保證不
參加旨在反對另一方的任何聯盟或集團;條約的實施不得損害雙方的主權,
包括兩國的經濟制度和政體。秘密議定書對蘇聯駐愛軍隊人數、時機作了明
確規定:入駐需在歐洲戰爭期間,人數不得超過2.5 萬。
蘇愛互助條約簽署後,蘇聯政府馬上把目光轉向拉脫維亞。10 月1 日,
蘇聯政府建議拉脫維亞政府就兩國關係進行“磋商”。拉脫維亞總統兼總理
烏尼馬尼斯考慮到蘇德、蘇愛條約的簽訂,對東歐局勢產生的重大影響,原
則上同意與蘇簽約。第二天,外交部長蒙捷爾斯趕至莫斯科,在蘇愛模式的
基礎上開始談判。莫洛托夫說:“如果你們同意這個意見,那麼我們就能夠
確定原則了。我們需要在不凍海岸建立基地。”斯大林指出:“我們想談談
機場和軍事防禦問題。我們不會觸動你們的憲法、機構、部委、或外交、財
政政策以及經濟制度。我們的要求是由於德國與英法作戰產生的。”
拉脫維亞代表團指出:總的來說這是走向友好的一步,但是它有可能導
致蘇聯對拉脫維亞的控制,而且在蘇聯駐軍人數上蘇方提出的5 萬人,要求
過高,拉方需要慎重考慮。
10 月3 日,談判繼續進行,拉脫維亞代表團表示很難將蘇聯提供的條約
草案推薦給政府,而且無法向人民作出解釋,蒙捷爾斯認為:“條約將被理
解為建立某種保護關係,對於愛好自由的人民來說,那是不可接受的,更何
況拉脫維亞目前完全足以保證本國的安全和間接地保證蘇聯的安全。”代表
團同時還反對蘇聯在兩個不凍港及皮特拉格斯建立軍事基地,並堅持要求把
蘇聯駐軍限制在2 萬人以下,以不超過拉軍平時的人數,進駐的時間也只適
用於“目前歐戰期間”,一俟歐戰結束,駐軍應立即撤回。莫洛托夫繼續拒
絕了拉脫維亞代表團的建議,聲稱:“你們的建議是絕對不能接受的,請考
慮一下局勢吧!”斯大林補充說:“你們應當從最壞形勢來考慮,你們不信
任我們,而我們也不信任你們。你們以為我們想侵占你們。我們本來可以現
在就直接這樣做,但我們並沒有這樣做。”他勸慰代表團,蘇聯駐軍只是一
支預防性的兵力。
經過持續、緊張、激烈的爭論, 10 月5 日,雙方簽訂互助條約。條約
內容與“蘇愛互助條約”類似,蘇聯在拉的海軍基地和機場為利耶帕亞、文
茨皮爾斯,駐軍不超過2.5 萬人。蘇愛、蘇拉條約簽訂後,就輪到立陶宛了。
按照蘇德秘密協定,立陶宛本屬德國的勢力範圍。9 月28 日,蘇德友好和邊
界條約又將它列入蘇聯的勢力範圍。30 日,莫洛托夫召見立陶宛駐莫斯科公
使納特基亞維丘斯,要求談判兩國關係。10 月3 日,立陶宛外交部長烏爾布
什斯到達莫斯科,斯大林提出把維爾諾市及維爾諾省的部分地區歸還給立陶
宛。同時以蘇拉、蘇愛條約為藍本,簽訂一個互助條約,條約有效期20 年,
戰時蘇聯駐軍5 萬人。烏爾布什斯指出,蘇聯方面提出的條約草案實際上是
對立陶宛的占領。斯大林指出“蘇聯無意威脅立陶宛的獨立,相反,駐軍是
對立陶宛的真正保障。”莫洛托夫威脅說,愛沙尼亞已簽署了類似的條約,
拉脫維亞也表示同意,如果立陶宛拒絕,將破壞即將建成的防禦體系。在蘇
聯的壓力下,烏爾布什斯作出讓步,但要求把蘇聯駐軍的人數縮減到2.3 萬
人,並只駐紮在維爾諾地區內。斯大林當即拒絕了這一要求,提出蘇聯駐軍
人數不能少於3.5 萬人。
10 月4 日晨,立陶宛代表團返回首都考納斯, 10 月7 日重返莫斯科,
立陶宛就蘇軍進駐時機等問題提出新建議,但蘇方對此不感興趣,並利用維
爾諾問題對立陶宛人施加壓力,莫洛托夫威脅說:“蘇聯政府不可能使維爾
諾人民長期保持安定而不關注他們的要求。”立陶宛人如不接受互助條約,
就不能得到維爾諾。《真理報》也不斷發出信息,聲言要把這個城市劃歸西
白俄羅斯。白俄羅斯高級領導人則頻頻飛往維爾諾,以圖“接收”產業和建
立蘇維埃制度。
10 月10 日,立陶宛代表團接受了莫洛托夫的修訂案,簽訂了《關於維
爾諾市和維爾諾省移交給立陶宛及關於蘇聯和立陶宛互助的條約》,條約內
容與蘇愛、蘇拉條約相同,蘇聯駐軍可達2 萬人。
波羅的海三國對蘇聯恩威並施、逼迫他們簽訂互助條約的行徑敢怒不敢
言,他們對斯大林領導集團缺乏信任,對波羅的海三國未來的前途憂心重重,
蒙捷爾斯表白說:“這意味着拉脫維亞歷史上的轉折點。”烏爾布什斯則指
出:立陶宛是懷着十分沉重的心情簽訂條約的。愛沙尼亞的謝利捷爾則在簽
約後就遞交了辭呈。
在互助條約簽訂後的一段時間裡,由於西歐戰事的發展尚不明朗,蘇聯
政府採取謹慎的觀望政策。蘇聯的考慮是,英法與波羅的海三國有着良好的
關係,一旦英法取勝,蘇聯與德國勢力範圍的劃分協議將沒有價值,蘇聯如
根據蘇德協議對波羅的海三國採取行動,英法將視為敵對性行動而出兵干
涉;而且蘇聯在波羅的海地區的政策只是區域性的,應服從全局的需要。為
此,蘇聯政府嚴禁軍政領導人干涉波羅的海國家的內政, 1939 年10 月14
日,莫洛托夫致電駐考納斯全權代表:“必須禁止同左翼團體的一切來往,
只能和政府、官方團體保持聯繫。”10 月21 日,波茲尼亞科夫更加尖銳地
指出,“你們——全權代表處的所有工作人員,包括武官,在立陶宛應無條
件禁止干涉兩黨事務。”10 月23 日,莫洛托夫向駐塔林的全權代表尼肯金
娜也發出了同樣指示:“你們應當明白不能出現干涉愛沙尼亞內部事務的任
何舉動。”10 月25 日,國防人民委員部就紅軍進駐問題發布命令,要求全
體官兵“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干涉三國內政”,稱“關于波羅的海國家實行‘蘇
維埃化’的議論與我們的政策是根本矛盾的,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挑釁言
論…….如果軍人中存在這種‘蘇維埃化’的情緒和言論,就應當徹底清除,
今後必須毫不留情地予以制止。”
由於蘇聯嚴格遵守互助條約所承諾的義務,採取了不干涉內政的政策,
波羅的海三國在簽訂互助條約之初的膽怯恐懼心理逐漸消失,對蘇聯政府的
信任感也不斷增強。雙方的關係趨於平緩。
第二階段:正式兼併階段(1940
年5~8 月)
1940 年5 月10 日,德軍入侵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10 日,盧
森堡不戰而降,15 日,荷軍投降; 28 日,比軍投降;英法軍隊連連受挫,
在敦刻爾克面臨絕境。斯大林見德軍順利西進,英法兩國也自身難保,出於
自身安全的需要,開始改變過去信守互助條約的政策,轉而準備吞併波羅的
海三國。
5 月25 日,蘇方聲稱,“在立陶宛政府機關的庇護下”,出現紅軍戰士
失蹤事件,照會立陶宛政府立即停止挑釁,否則蘇聯將採取特別措施。立陶
宛政府為了止息蘇聯的憤怒,第二天答覆要“立即進行詳細調查”。28 日,
成立調查委員會。但是,蘇聯政府醉翁之意不在酒,繼續促使衝突升級,堅
決拒絕與立陶宛調查機關進行任何合作。立陶宛方面為防止事態發展,一面
表示“衷心歡迎蘇聯政府對查明事件所提出的一切要求,”一面進行了一系
列逮捕,並加強對蘇軍駐地附近居民的監視。6 月7 日,立陶宛總理梅爾基
斯,6 月11 日外文部長烏爾布什斯赴莫斯科,與蘇方會談,力爭解決衝突。
6 月14 日又應莫洛托夫的要求免除了內政部長斯庫恰斯和政治警察署署長波
維伊季斯的職務,以表示解決這一事件的誠意。
但是,蘇聯方面仍不斷擴大事態,聲稱波羅的海三國締結軍
事同盟以反對蘇聯。然而,三國1934 年9 月12 日訂立的同盟條約,不
僅曾被蘇聯政府視為集體安全的一部分,而且蘇聯在與三
國簽訂互助條約時也沒有任何反對保持這一同盟的要求。1940 年6 月
14 日,蘇聯繼續加大壓力,莫洛托夫發表聲明說:“立陶宛政府力圖使蘇軍
不能駐在立陶宛…….粗暴破壞了與蘇聯簽訂的互助條約,並準備侵犯蘇聯邊
境。”並要求立陶宛政府: (1)將斯庫恰斯、波維伊季斯送交法庭審判;
(2)在立陶宛組成“有能力、有決心保證忠實執行互助條約和堅決壓制反對
者的政府; (3)保證“蘇軍自由通過立陶宛領土,以便部署在立陶宛的重
要中心,蘇軍人數應足以保證互助條約的實施和防止反駐軍的挑釁行動。”
要求立陶宛在10 個小時內作出答覆,否則“蘇軍將立即開進立陶宛”。
立陶宛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在蘇聯最後通諜到期前15 分鐘,烏爾布
什斯通知莫洛托夫,立陶宛接受一切要求。
立陶宛被迫就範後,蘇聯政府又故技重演,於6 月16 日向拉脫維亞公
使科欽什和愛沙尼亞公使列伊遞交了聲明,指責兩國簽署的波羅的海協定,
要求兩國成立新政府並同意蘇聯駐軍,限令在6 個小時內作出答覆。兩國政
府勢單力薄,在規定的時間內接受了蘇聯提出的條件,原政府宣告辭職。
三國政府被迫讓步後,蘇聯政府責成傑卡塔佐夫、日丹諾夫、維辛斯基
以特使身份分赴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談判新政府的組成問題,三國
總統迫於蘇方壓力,完全接受了蘇方指定的候選人,組成親蘇政府。帕列茨
基斯為立陶宛總理,基爾亨什廷為拉脫維亞總理,瓦列斯為愛沙尼亞總理。
蘇軍相繼進駐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新政府的成立和蘇軍相繼進駐
各國,實質上使三國完全喪失了獨立性。三國政府在實行任何一項重要措施
時都得秉承莫斯科的指示或莫斯科代表的旨意行事。7 月14 日,三國同時進
行議會選舉,宣布成立蘇維埃政權。1940 年8 月初,蘇聯最高蘇維埃第七次
會議決定吸收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為蘇聯第14、第15、第16 個加
盟共和國。波羅的海三國正式被蘇聯兼併。蘇聯增加了17.4 萬平方公里土
地, 586 萬人口。
由於戰端己開,各大國都有各自的打算,因此,蘇聯兼併波羅的海三國
在國際上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德國此時忙於西線作戰,無暇東顧,而且也
不願過早與蘇聯割斷聯繫。當波羅的海三國請求德國居中調解時,德國的態
度是“這純粹是蘇聯和波羅的海國家的事”,“德國無意干預波羅的海國家
的政治事務”。英法兩國的態度也是消極的。在兩次大戰之間,他們曾把波
羅的海三國看作“歐洲反布爾什維主義的前哨”,蘇聯如果想兼併,必然遭
到西方國家的反對。但此時,英法軍隊在與德軍作戰中屢戰屢敗,既無力也
無暇顧及遠在東歐的波羅的海三國,對蘇聯在波羅的海三國的行動也只能聽
之任之了。
(杜文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