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唐:夢幻一般的大宋朝 |
送交者: 阿唐 2006年06月15日11:28:37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硅谷夜話
阿唐
今天沒事,應ZTer的要求,侃侃咱的大宋朝,拋一塊磚,舞一次斧,吹一回牛,嘿嘿。
宋的名聲不大好,有個弱宋的別稱。宋的名頭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壞的?是否是辛亥革命前後的反清復明運動的後遺症?不得而知。古狗了很久,也未能得逞。看來,歷史這個東東還是需要一點真的學問,留待方家斧正吧。
宋的弱,是指其軍事上的衰弱。弱到什麼程度?說出來真是會羞殺躺在墳墓里的宋家天子們。
一般來說,一個朝代的開國之初,往往是武功最興盛的時期,開疆闢土,大致會有一番作為,秦漢隋唐,莫不若此。但是,大宋朝偏偏是個例外,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拿下位於山西的彈丸小國後漢之後,乘勝北征大遼,北京城下,敗的一塌糊塗,就連皇帝趙光義也是頭上圍了個白頭巾,化妝成一個拾荒的老漢,坐着驢車好不容易才逃跑回來。嘿嘿,地雷戰看多了:)
等到遼金兩朝末年,剽悍的北方蠻子被中原的燈紅酒綠消磨的有幾分頹廢了,大遼於是被更北方的女真蠻子揍的滿地找牙,後來大金又被更北方的蒙古韃子欺負的走投無路,大宋家趁火打劫,預備揀個便宜什麼的,結果依舊被窮途末路中的遼金,打的鼻青臉腫,一潰千里。
大宋不僅打不過遼金這種游牧與農耕文化混合而成的“新型的邊疆國家”,甚至對於偏居西北一域的小小西夏也是無可奈何,屢戰屢北。
有宋一代四百年,軍事上一直處於對於北方民族的被動防禦中,大部分時間,不得不每年上供一筆銀子,今人喚作保護費,來維持雙方的和平。
後世對於宋在軍事上的無能,總結出來的原因多如牛毛。喊的最響的是強幹弱枝說。因為趙匡胤自己原來是後周的大將,趁着皇上郭威駕崩的混亂時機,謀奪了孤兒寡母的江山,多少心裡有些鬼,生怕哪天蹦出來一個野心家,也來一個黃袍加身,於是杯酒釋兵權,一古腦兒地把手下的軍事強人打發回家去做了富家翁,然後把全國的精壯士兵調集到京師,叫禁軍,留在地方的叫廂軍。嘿嘿,很像現代的野戰軍和地方兵團。平時,禁軍由水滸里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之類的傻袍子訓練,戰時,皇帝臨時指派一個將領甚至文官領兵打仗。這樣,邊境和地方的軍力不夠強大,在外敵入侵時往往抵禦不住,中央的野戰軍雖然訓練水平不低,但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不能很好地發揮戰鬥力。當然,這強幹弱枝也不是一無是處,至少它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中原大地上走馬燈似的政權更迭局面,算是對於軍閥干政歷史的一種反動吧。
客觀上而言,宋在軍事上的確有很多的不利因素。第一要緊的是,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地區的屏障。燕雲十六州大致是今天河北北部的燕山山脈一帶,這裡是北方游牧民族進入中原的孔道,有名的關隘有山海關、古北口、居庸關等。從這裡往南,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快馬馳騁,兩三天就到了黃河邊上的汴梁城下,國防姿態非常不利。
另外,西夏的崛起,宋失去了中原政權傳統的養馬場--河套地區,因此,終宋一代,就沒有什麼像樣的騎兵編制。中世紀的騎兵已經成為了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主力,其作用兼有今天的坦克兵和空軍的雙重功能:強攻突破、穿插分割、偵察、騷擾和大規模機動作戰。沒有騎兵的宋軍,無論戰力如何,在戰略上首先就是被動局面。很多次雙方的對壘中,宋軍在正面戰場上打的也很頑強,遼金西夏並不占上風,但是時間一長,對方總能發現宋軍的薄弱環節,諸如糧草的運輸線、輜重兵所在的營壘等等,然後利用騎兵的速度,在軟肋上插上一刀,宋軍就崩潰了。也有這樣的情形,宋軍自始至終占據上風,對方看到形勢不對,撥馬便走,宋軍根本追不上,不能擴大自己的戰果。
所以,大宋養了一百多萬的軍隊,而且是有工資待遇的職業軍人,注意,除開極少數充軍發配的罪犯,軍卒基本上都是自願吃糧當兵的噢,但是就是打人家不過,真是讓人氣悶不已。
不過,大宋天子卻安之若素,打不過就打不過,依然繼續遵循開國皇帝的政策:崇文抑武。對文化人倍加禮遇,對政府文官的過失,無論是政策制定還是政策執行方面的錯誤,最高的懲罰也就是貶到偏遠的地方做小官,我們熟知的蘇東坡范仲淹都曾經享受過此等禮遇。“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宋太祖立下的丹書鐵券上寫的明明白白。
崇文抑武的結果,就是尚武精神的泯滅。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軍人在大宋朝的地位極為低下,士兵的臉上是要刺字的。很多士卒出身的高級將領,因為臉上的刺青,經常遭到同殿為臣的文官們的白眼和嘲笑。
軟弱的民風,刻板的程朱理學,帶給了大宋朝另外一個副產品:婦女纏足。比較起大清朝的男人蓄辮髮,大宋朝的女人纏足,更加的讓人不堪,因為整整一半的人口被整治的“步步生蓮花” 。
宋朝的政治制度相對清明,宰相的權力也很大,皇帝的詔書只有宰相們副署之後才能生效,皇上的權威並不絕對。
皇帝們個人的文化修養非常高,北宋徽宗的書畫藝術,曾經獨步一時。這可不能等同於後世大清的“十全老人”弘曆的附庸風雅,徽宗的造詣,是有公論的。可能是因為徽宗的文采出眾,水滸裡面就編排出他夜探煙花巷子,與名妓李師師勾三搭四。可憐一代風流天子,最後落得個被金人擄走,在苦寒北地的囚禁生涯中,年邁的徽宗寫下了很多詩詞,這裡錄上一首“醉落魄”:“無言哽噎,看燈記得年時節。行行指月行行說。願月常圓,休要暫時缺。今年華市燈羅列,好燈爭奈人心別。人前不敢分明說。不忍抬頭,羞見舊時月。”唉,與當年南唐後主李煜的“小樓昨夜又東風”,如出一轍。這大概就是報應,誰讓你的祖上曾經造下的破國擄人的孽呢。
大宋的徽宗和欽宗及其皇族三千多人“北狩”之後,漏網之魚欽宗的弟弟康王趙構在混亂中即皇帝位,在金軍的軍事打擊下,不斷地東跑西顛。說起來,趙構這個南宋的開國皇帝當得也很不容易,即位之初,顛沛流離不說,而且曾經遭遇過手下軍事強人的軍事政變,這也種下了日後殺岳飛起因:對於驕悍軍閥的畏懼。最不幸的是,有一次金軍夜襲,這廝正在興頭上樂呢,趕緊披上衣服爬起來逃命,混亂中受到了驚嚇,結果從此就不能人道了,偏偏此前也未能種下一瓜半棗的龍子龍孫,呵呵,無奈之下,最後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遠房侄兒,趙匡胤的七世孫,皇位又回到了趙匡胤這一支。
北宋的第一個皇帝是宋太祖趙匡胤,第二個皇帝是宋太宗趙光義,他們是哥倆,不是父子。當年哥哥暴斃,弟弟繼位,期間發生的事情撲朔迷離,還因此出了一個典故叫“燭光斧影”,說的是一個雪夜,太祖趙匡胤召來弟弟光義,屏退左右後一起喝酒,守候在外面的人遠遠地看見屏風之上,燭光搖曳,人影散亂,猛然間聽到了斧聲,好像是趙匡胤在用斧頭斫雪,一邊斫著,一邊高聲叫道:“好做!好做!”將近五更,周遭寂無聲息,光義出來說:皇上崩了。於是光義接受了遺詔,即了帝位。嘿嘿。不過,傳說歸傳說,趙光義即位後,並未如其它朝代的篡位者對合法大位繼承人們大肆殺戮,似乎所傳不確。Anyway,最後皇位又從弟弟支回到了哥哥支,即使真有什麼貓膩,雙方也扯平了。
大宋在軍事上衰弱,在政治上清明,在文化上繁榮,在商業上發達。呵呵,大宋的商業興盛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異數。歷史上另外兩個商業發達時期是在唐朝和元朝,但是其規模與宋朝相比,相去甚遠。雙方最大的差異之處在於,宋朝對於民間商業的不干預行為。不象唐朝,很有些官商的味道,隋朝甚至有朝廷補貼,賤賣商品與外國使節與客商的無聊行為。元朝的商業行為則是一方面出於稅收的目的,另一方面用於滿足蒙古人和中亞人上層社會階層的奢侈需要,與草根階層的日常生活關係並不大。
流傳至今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末年汴梁城內的繁榮景象,非常的世俗化,在流傳下來的中國畫中,很少有象這一幅軸卷所表現出來的濃郁的都市市井生活氣氛,非常的難得。
中國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都是實行興農抑商的國策,這一具有濃厚的農耕文化色彩的政策從孔夫子時代就已經確立了,對於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地理上處於半封閉形態的農耕民族而言,這種內斂性的文明特徵可能也是不得不為的一個舉措。但是,宋朝雖然沒有完全推翻這種傳統的國策,但是卻發生了很大的不同,民間的商業活動在宋朝非常的發達。有人說,這是當初太祖為了鼓勵地方上的實力軍人沉醉於物質享受中的權宜之計的後遺症,也有人說是因為財政收支不平衡的巨大壓力所造成的:向北方軍事強國繳納歲貢和供養一支龐大的職業軍隊。
無論如何,宋時的經濟總量是非常龐大的,歷代王朝無出其右,英國的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對此欽佩異常,相對於同時期一片黑暗的歐洲大陸,東方大宋朝的經濟文化水平當之無愧是當時世界上的最高點。
宋朝興盛的海外貿易,促進了造船業的發達。這除了給大宋朝帶來了大把的銀子之外,另外的好處就是在北方的鐵騎席捲江南的時候,皇上坐上海船就到大海上去逍遙了,金兵啊蒙軍啊只能望着大海徒喚奈何,望洋興嘆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不是啊,這個成語見於《莊子·秋水》,說的是河伯看見了大海,方知道自己的渺小,呵呵。
讀書人在宋朝地位之高,能夠與之一拼的大概只有春秋戰國和魏晉時期,做皇帝的的確做到了禮賢下士。投桃報李,讀書人和世家大族對於宋家天子的忠誠也是沒的說。北宋覆亡,宋室南渡,北地的百姓自發地組織起來與女真人干,這一打,就打了幾十年。南宋傾覆之際,南宋的官員與讀書人抵死抗爭,前仆後繼,一波接着一波。最後的崖山海戰失利,大宋的宰相陸秀夫背負着9歲的幼帝,投海身亡,官員後宮紛紛隨之蹈海,一時間,海面浮屍無數。
每每讀史至此,心旅飄搖,幾不能持,大宋的君臣士子們,真是好樣的,諍諍風骨,不愧是中華民族的好兒女。
有人說,崖山之後無中國,從民族氣節的角度而言,很有道理啊。
6/14/06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