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重排一下 (上)
送交者: testy 2006年08月14日14:27:16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葉先生的講座好象有視頻, 網上的文字亂糟遭的]

南開大學中國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國際知名學者葉嘉瑩在文學館的演講

今天我是以現代人的大視野來講解幾首舊詩,為方便大家聽講,我們發了一張印有所講舊詩的資料。所講古詩共分三組:1.《詩經》兩首,《桃夭》、《苕之華》;2.唐詩,陳子昂的《感遇》、張九齡的《感遇》;3.清末民初,陳寶琛《落花》二首及唐代馮延己的《鵲踏枝》。這三組詩時代相差遙遠,年代跨度很大,風格、內容和感覺都有很大的不同。

先談談第一組《詩經》的兩首。《詩經》是我國一部最早的詩歌總集,是周朝王室派出許多采詩官到各諸侯國,各地方採集的詩歌、民謠。然後將這些詩歌民謠經整理匯總配以音樂,可誦唱。它反映了當時各地區的民風、民俗及人民的生活情況。《詩經》中詩名都是以詩的開始一句中二、三個字來取定的。

我先讀第一首《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室人。

——《國風·周南·桃夭》

讀第二首《苕之華》:

苕之華,芸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
苕之華,其葉青青。知我如此,不如無生。
牂羊墳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鮮可以飽。

——《小雅·苕之華》

《桃夭》、《苕之華》反映了當時人類生活兩種基本感情:一是生殖喜悅;二是生殖憂愁。生殖欲望的追求和生命的延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基本感情。《桃夭》是說:男女成人產生愛情、結婚成家、生兒育女、家興人旺。這樣簡樸的道理,在詩中也以簡樸的詞句表示:“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夭夭是青春美好的女子,青春美好的生命,如同在桃樹枝上綻放出的鮮艷美麗的花朵。這些花朵又似光華的火焰光彩照人。正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誰不憶江南?灼灼就是紅勝火的形容。

大家可能發現我這裡選講的詩以花草樹木為多。為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回答人為什麼要寫詩。我國南北朝時期的鐘嶸在他寫的《詩品》中有論述,他把詩歌的品賞分成上、中、下三品,他還在前面序言中寫了詩的欣賞與創作。其中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西漢所傳《毛詩》中說:情動於衷而行於言。西晉文學家陸機寫到:“喜柔條於芳春,悲落葉與勁秋”。中國自古有世間萬物都來自“陰陽二氣”之說,冬至而陽生,二氣運行,萬物萌生,夏至而陰生,陰勝陽衰,秋天萬物凋零。也就是《詩品》所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這個形表現出來就是舞詠,詠就是吟詩,就是用一種帶有韻律的語言表達中國古詩,配合詩歌的節奏還可以舞。

感動你寫詩的除外在形象,使你動情的那就是整個宇宙。從總體上看它是一個永不熄止的大生命,草木鳥獸都是生命,人可以與之產生共感。如南宋的辛棄疾寫到:“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兄弟。”詩人對花開花落、鳥啼蟲鳴都產生共感,這也是我談花草樹木詩歌的原由之一。

人們之間的交往就是情感的交會。“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愁。”唐天寶三年杜甫與李白二位大詩人相會。杜甫小李白11 歲。這時的李白已名揚天下,氣宇軒昂,自表“天生我才必有用”,皇帝尊崇李白的才華,請他到宮中給他很多優待。但李白並不希罕,並表示“乞歸優詔許,與我夙心親”。到宮中伺侯皇上須知這是多少文人夢寐以求的。過去文人多走仕途,以實現其“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志。杜甫也參加過應考,第一次沒考上,從地位、名氣上看,兩位詩人差距不小,但他們詩心相通,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以後兩人分別以詩歌寄託對朋友的思念。

再回到《桃夭》詩上來,“之子于歸”,這裡的“子”可指女子,也可以指男子。女子以丈夫的家為家,她們結婚以後就要“相夫教子,傳宗接代”。在家庭中“內外協和”,協助丈夫完成事業,達到家庭和美,這就是“宜其室家”。第二、三句說女子如桃花的美好青春,逐漸成熟葉子也都十分茂盛,她不僅擔負起相夫教子的責任,而且對其三姑六婆也能和睦相處。各方面做得很好,以達到宜其家室,進而做到“宜其室人”。《桃夭》全詩48個字,分為三章,說:如桃花綻放的女子從戀愛結婚、生兒育女,到家和人宜。形象是如此質樸,意思是這樣的簡單,這是人類最基本的欲望和歡樂,是與生俱來的。老子說:人生的欲求得到滿足,就是最大的快樂。

第二首《苕之華》,苕是一種植物,古書上指凌霄花。詩是由花的盛開所引起人的感發,這就是“氣之動物,物之感人”。那麼詩怎麼又感動了我們呢?西漢所傳的《毛詩》中說:詩對人有三種感發作用,即“興、比、賦”,這三種感發作用都是心與物的關係。由物及心是興,由心及物是比,而賦是直接說,及物及心。但興與比不是都能分清的。《詩經》的注本有二種:一種是《毛傳》,一種是《朱傳》,對《苕之華》的興、比之說有同有異。

第一段寫凌霄花從盛開到枯黃(很黃很黃稱芸),一個美麗的生命在枯萎,使人感到憂傷。屈原、杜甫在其作品中表達過對草木枯落的感傷,人與草木鳥獸這些生命有共感。我在溫哥華時,路的兩旁都是花,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花卉,非常漂亮。當一種花凋謝以後,也使人產生一種傷感。如櫻花從它的萌發到盛開像在矇矓中長大展示其綽約的風姿,但不久就零落滿地,如同粉紅色的血。我喜歡花也傷感它的枯萎與凋零,如櫻花的零落,茶花的枯萎,荷花的破碎都引發過我的傷感。

第二段就更慘痛悲哀了,花盛開、葉茂盛、早知這樣悲苦的生活,我不如不生,寫到了人生憂苦的一面,是“興”還是“比”,《毛傳》沒有解釋。我引用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詠蟬》前段:“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大自然對蟬如此無情,不如不生。

第三段是說母羊被蚊子咬,又無食吃,羊太瘦了,人可以食,鮮可以飽,以生活中簡單的事擬喻人生之憂苦。

第二組的兩首唐詩寫作時代與周朝有很大的不同了。現聽讀如下: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陳子昂《感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張九齡《感遇》

陳子昂的這首《感遇》是以草木抒情,詩是說,蘭若(《楚辭》中屈原喜觀的花)生在春夏,多麼茂盛,可是沒人來欣賞。紅色美麗的花從梗中生成出來,日光慢慢地走過去,秋風來後花亦凋零,也是人生的一種哀憂,如“歲花盡搖落,芳意竟何成”。人生在世不是白來了嗎?有時花被人折了去,但也比沒人理睬好得多,孤芳自賞里透着一種愁哀。

張九齡的《感遇》與陳子昂的不同,自己這朵花開過美過就可以了,管別人如何看待。詩是說:枝葉茂盛、鮮艷美麗的花朵欣欣向榮地綻放,這是自己的快樂季節,山林中的人們聞到香氣十分喜悅。我有自己的情感,不需要他的賞識,這理性的思辯就在其中了。

最後介紹晚清民初陳寶琛的二首《落花》詩:

生滅原知色是空,可堪傾國付東風。喚醒綺夢憎啼鳥,罥入情絲奈網蟲。
雨里羅衾寒不耐,春闌金縷曲初終。返生香豈人間有,除奏通明問碧翁。

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駘蕩碧池頭。燕銜魚唼能相厚,泥污苔遮各有由。
委蛻大難求淨土,傷心最是近高樓。庇根枝葉從來重,長夏陰成且少休。

——陳寶琛《落花》

這兩首詩引用的唐詩及典故比較多(因篇幅所限不一一摘抄了),總之是“流水花落春去也”,表達了一種無可奈何的人生哲理,但是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語言都是符號加上本民族的文化背景與信息變成符碼了,語言有兩個結構,橫向是彼此之間,縱向是時空聯想。每個人也有一種縱橫關係,縱向的傳承,橫向的關聯,花開花落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規律,但其根干要保留。

我時常記起一位長者的話:“以悲觀體悟,過樂觀生活;以無聲的覺悟,做有聲的事業”。

最後我以我回國後寫的一首詩結束我的演講:

構廈多才豈待聞  自知散木有鄉根
書生報國成何計  難忘世上李杜文

  全文

  兩年前在《中華讀書報》上,其實有人寫了一篇文章,就叫她《從來不坐下來講課》。從來不坐着講課,我從1945年大學畢業到現在,還都是原則上都是站着講課的,而且從來不準備講稿,我都是臨時任憑我自己的感發和聯想來講課的。因為我以為,詩歌所傳達的不是一個死板的知識,而是詩人的他的心靈和感情的,一種興發和感動,是當我在講的時候,我伴隨着詩人的興發感動,把一個鮮活的生命要表現出來,以我的心靈、我的感情,我當時生活的環境,我當時所積累的閱讀的背景,而通過了作品和古代的詩人,有一個心靈的這種交匯,而在這個心靈交匯之中,我還不僅是體會了古人的思想和心靈,而是在這種體會之中,當下影響了我自己個人的存在,這是學習古典詩歌的一個意義之所在。

  很多年輕的朋友問我,在現在經濟掛帥的時代,我們學習這古老的古典詩歌,有什麼用處呢?這就是它最大的用處,不但使你有一顆不死的心靈,而且使得你的心靈在跟古人的那些個學問、品行、修養都達到很高的境界的人,不但有一種心靈的交匯,而且在這種心靈之中,體驗到你自己當下的存在,提升了你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當一個詩人,一個作者,完成了他的作品以後,如果沒有讀者給它這個美學的意義和價值,它只是一個藝術的成品。如果說杜甫的詩《秋興八首》,這麼好的八首詩,你給一個沒有古典文學修養的人去讀,他根本不知道,不知所云,不知道它的好處何在,甚至於不能夠完全了解。

  我既然是一個現代的讀者,所以當我讀古代的作品的時候,我的閱讀視野,這也是從西方的接受美學來說,那是一個reading horizon(閱讀視野),就是一個閱讀的視野,我已經是站在我的閱讀視野,來閱讀古典詩歌了。大家都知道,《詩經》的習慣是把一篇詩的開始的一句詩裡邊的兩三個字,摘出來當做題目的,因為它第一句是桃之夭夭,所以它的詩題就叫做《桃夭》了。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 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因為是兩組詩合起來相對照的,所以我就把第二首詩也念一遍,苕之華,芸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苕之華,其葉青青。知我如此,不如無生。??羊墳首,三星在?S。人可以食,鮮可以飽。周代的詩歌,《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的總集,相傳是當時的周朝的王室,他派了采詩之官到各地,因為當時分封地有很多諸侯國,在各地採擇各國的風謠,就是當地的詩歌和民謠,採集各地的風謠,然後配合了音樂,可以看到每一個不同的地方,他們的民風,他們人民生活的一般的情況,這是中國最早的詩歌。

  而這兩首詩,它們所寫的其實就正是在現實之中。我們人類的生活的最基本的兩種感情,一個就是生之喜悅,一個就是生之憂苦,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兩種基本的感情。生之喜樂,什麼是人生最大的喜樂,人生最大的喜樂,就是我們中國說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宜室宜家,男女的愛情,男女的婚嫁,生兒育女,種族的延續,是人生的最大的欲望,最大的快樂。就是這種快樂,這種快樂是由你生生不已的,生之欲望的追求和延續而得來的,而這種簡樸的內容,它也用了最儉樸的表現的方式。夭夭,夭夭是少好之貌,既青春而且美好,他說你看那些桃樹,桃花,桃之夭夭,是這麼青春美好的生命。所以在這樣青春美好的生命,在桃樹之上,開出來這樣鮮艷美麗的花朵,灼灼其華,灼灼所以從火字邊後來寫詞的人。說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是日出的江花就紅勝火,所以灼灼兩個字,正是寫桃花紅似火的這種形容,我所選的這些個詩歌的例證。我想大家已經發現了,都是與植物、花、草有關的內容,本來,古今的詩歌上寫作各種內容的作品都非常多,我何以選擇了詠花的詩呢?我們說詩,你為什麼要做詩。先說一個詩歌的緣起,你為什麼要做詩?

  在中國南北朝的時代,有一位作者,寫了最有名的一本中國古老的詩歌的批評的評論的一個著作,那就是《詩品》。是鍾嶸寫的,他寫過一本書是評賞詩歌的專著,就叫做《詩品》。所謂品就是“品評”,他把詩歌按照他主觀的評賞,他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品,它前面就有一篇序文,談到詩歌的欣賞與創作。他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是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我們中國向來以為宇宙萬物的生成有陰陽二氣,說是冬至的時候,冬至則陽生,當它到最冷的時候,陽氣生發了,就由冷而轉暖;夏至而陰生,夏至當天氣最熱的時候,陰氣就生長了,天氣就慢慢地轉為寒冷了,就是這陰陽二氣的運行,氣之動物,它就感動了萬物。所以春天的時候,萬物就萌生,秋天的時候,萬物就凋零。

  所以還有一個中國古代的文學批評家,我剛才講的這是鍾嶸,比鍾嶸更早的中國還有一個有名的文學家,叫做陸機。陸機寫過一篇文章,就叫做《文賦》,《文賦》裡邊就給我們舉了兩個例證,他說怎麼樣呢,他說我們就“喜柔條於芳春”,前面寫的還有一句,“悲落葉於勁秋”。因為我以為萬物的生長,有春天的生長,才有秋天的零落,所以我把春寫在前面了。但是陸機其實是把秋寫在前面的,他說什麼使我們感動,悲落葉於勁秋,當秋天了草木黃落的時候,就引起人的一種悲哀的感覺。勁秋,那個秋風這麼寒冷,這麼強勁的,一陣寒風把樹葉都吹亂,所以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當那芬芳美好的春天來的時候,你看到那冬天的僵硬的柳枝、柳條,縱然它沒有發芽,長葉,但是你已經感覺到,它不像冬天那麼僵硬了,它似乎隨着晴暖的陽光而柔軟起來了,所以喜柔條,然後它才發芽,它才長葉了,所以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所以才感動了人的情感,而形於是你就表現出來,“詠”是吟詩,“舞”是《詩經》說的,說是情動與衷,而形於言,言之不足啊,感情使你感動,情動於衷,你要用語言表達,你語言這麼平白地說,你覺得這個真是不夠意思,你要把你的感動怎麼樣呢,言之不足,故詠歌之,中國古代的詩人,都會吟詩,都會詠詩,言之不足,所以詠歌之,詠歌之不足,就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是為什麼,你看到中國過去的冬烘的老先生一邊吟詩,一邊還搖頭擺腦的緣故,他覺得詩歌裡邊的這種情意,配合着詩歌的音律和節奏,他覺得這樣才能夠配合,才能夠表現出來。所以說,搖盪性情,形諸舞詠,他不但有詩,他還有詠,不但有詠,他還有舞。這是詩歌的感發的緣起,其實《詩品》序裡邊講到詩歌的緣起。除了前面這幾句以外,它接下來還說了,是什麼使你感動?你要寫詩呢,除了外在的物象,這是外在的,外在的一些個形象,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草木鳥獸,何嘗沒有生命呢?我們不是說人為萬物之靈,是與草木鳥獸是不同的,可是有生命這一點,這是共同的,有一種生命的共感。所以,南宋一個最有名的豪放派的詞人,辛棄疾寫過兩首詞,他說一松一竹是真朋友,每一棵松樹,每一根竹子真是讓我感覺到是像我的朋友一樣;一松一竹是真朋友,山鳥山花是好弟兄,山上的每一個會啼的鳥,山上每一朵開放的花,山鳥山花都是我的最好的兄弟;一松一竹是真朋友,那山鳥山花是好弟兄。你說學古典詩歌有什麼用,我先不說古典詩歌在我的憂患苦難的生活之中,給我的力量,就算對於環保來說。你如果知道,一松一竹是真朋友,山鳥山花是好弟兄,你怎麼忍心踐踏草地,戕害那些個植物和動物。所以學古典詩歌的無用之為用,其可貴之處,正在於此,我是說有一種生命的共感。

  所以,人才會對於外物的花開花落,草長鶯啼,都引起你一種生命的共感。可是一個人,你如果對於這個跟你不同類的生物,都有這種生命的共感,難道你不對跟你一樣的人類,有共同的共感嗎?所以孔子就說過,孔子說:鳥獸不可以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孔子說,鳥獸縱然是有生命的,我們也關愛它們,但是它不是你的一個同類,你不能跟鳥獸同居,共同地過野人的生活,你辦不到,所以鳥獸不可與同群,這個大家都可以懂得我的意思。所以孔子就說,說人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一個人你不跟這個人類,斯人就是我們,所有的這些同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你不跟這個人類,斯人之徒,就是人類這一群人,“與”跟他們生活在一起,而誰與,誰與就是與誰。那麼你跟什麼在一起,你跟河馬生活在一起嗎,你跟飛鳥生活在一起嗎,所以人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所以感動你的,就除去外在的鳥獸,草木以外,更使你感動的是什麼?剛才我們說,那是物象,物象說的是外物。除了這個以外更使你感動的,是人世的事象,人世之間的種種悲歡離合,死生憂患這些個東西,不是更使你感動的麼。所以《詩品》序,在說了“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他後面就還有一段,他說所以,是“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所以你有好的聚會,就寄詩,就把你的感情寄托在詩裡邊,表現你在嘉會之中的那種跟朋友的親近的感覺,嘉會 你就寄詩以親,離群你跟你親近的人分別了,你就寄托在詩裡邊,來表現你的哀怨。所以你知道,杜甫跟李白兩個最偉大的詩人,當他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你知道杜甫寫了兩句詩,說什麼,說是 “乞歸憂詔許,遇我夙心親”你知道杜甫跟李白什麼時候相見的,李白比杜甫大11歲,他們是在天寶三年的時候見面的。那個時候,李白名滿天下,李白自己是天才,天生我材必有用,你們都紛紛去趕那些個科考,我李白就不去參加你們那些個的科考,我要等到天子皇帝請我去,我才去呢。李白有資格說這樣的話,果然唐玄宗就請他到了長安,不但請他到了長安,根據歷史上記載,說“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讓他做翰林院的待昭,天子對他的寵譽,不可謂不深了,天子這麼欣賞他的才華,可是,李太白就乞歸,乞就是乞丐的乞,就是他請求說歸,我要回去了,我不在你這裡做官了。歸就是說我要離開朝廷的,我要歸隱,走了,皇帝對他這麼好,他幹嘛要乞歸了。你知道這就是你們現在常常唱的,最有名的李白的幾首詩,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清平樂》三首,是什麼時候寫的,唐明皇,唐玄宗,帶着楊貴妃,在沉香亭賞牡丹花,說有這麼美麗的妃子,有這麼美麗的牡丹,我們不能夠唱那世俗的俗曲,把那個大天才,他不在翰林那兒待昭了嗎?把他叫來,給我們做幾首新的歌曲,所以李白寫“雲想衣裳花想容”。當然了,李太白的抱負,中國所有的讀書人,在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你不讀書則已,你一讀書,你就只有惟一的一條出路,因為你讀了書以後,你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不能下田去耕地,惟一的出路就是出仕,你就是通過考試,而出來做官,而做官的理想,儒家的理想“修齊治平,修身齊家”,你是要治國平天下。

  所以每一個古代的讀書人,如果真是讀了聖賢之書,以聖賢的志意為志意的話,都是要治國平天下的。所以,杜甫說我的理想是什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如果皇帝用我,我要使我的皇帝成為堯舜之君,我要使所有的老百姓都得到安樂的生活,這是古代的讀書人,真正的讀書人的崇高的偉大的理想,而不是給皇帝寵愛的妃子寫幾首流行歌曲。所以,李太白以為皇帝雖然給他高官厚祿,但是對於他的理想而言,是一種屈辱。所以人家李太白不幹了,為什麼流傳說李白要讓當時最得寵的太監高力士為他脫靴,要讓那最受寵愛的楊貴妃,給他捧硯台,就因為他內心有所不甘,所以人家就乞歸了。如果皇帝真想留他,以為他是人才,就不要准他辭職嘛,皇帝就准了,就讓他辭職了。一方面准了他辭職,可是優詔,皇帝下的准許的詔命,就給了很多的優待,給他很豐富的賞賜。乞歸優詔許,是杜甫碰到李白的時候,李白是名滿天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人家拂袖而歸,皇帝賞賜了重金,這個時候杜甫跟他相見的。杜甫比他年輕11歲,當時還是默默無聞,而且參加了一次考試,還沒有考上,人家李白是不考試,皇帝把我請了,請了我還不干,杜甫連考都沒有考上,所以杜甫就遇見李白了,杜甫說李白已經是乞歸優詔許,可是遇我還夙心親,他跟我一遇見我們兩個人覺得夙心親,覺得上輩子我們的心就在一起的。就跟賈寶玉碰到林黛玉一樣,說這個妹妹我好像見過的,一見面就是就覺得我們兩個人是可以互相理解的,是知己,是知音,所以就寫了這樣的詩,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

  這是大家更熟悉的一首詩了,說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什麼每到春節所有的交通工具這麼擁擠,每逢佳節倍思親,如果你不能夠回家,你覺得真是孤獨,真是淒涼。

  所以,詩歌的緣起是因為由外在的東西使你感動,什麼使你感動,或者是外物,或者是物象,或者是事象。而在《詩經》的最原始最早期的詩歌所寫的,常常都是從草木鳥獸的外物引起你的感動。所以《桃夭》是看到,看到桃花那麼美麗,桃花有這麼鮮活的美麗的生命,有紅似火灼灼其華,“之子”古代這個“子”可以指男子,也可以指女子。所以就是說,之就是那一個,說那個女孩子,於歸,於歸是女子出嫁了,說女子是以夫家為家的,以丈夫的家為家的,所以說“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女子就要有一個歸屬,要嫁到丈夫的家裡邊,才完成她自己。因為古代的女子沒有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這種可能性,她只要是女子,就是要嫁出去,相夫教子,傳宗接代,這是女子一生最大的一個什麼,意義就在於此。

  而中國古代的那些個詩人,如此之樸素,如此之簡單,就是同樣差不多的意思,重複了三次。所以《桃夭》這首詩是三章,而它用的形象也是這麼簡單,它說的意思也是這麼簡單,它說的情思願望是我們人類最基本的生的願望。可是第二首詩就不然了。人生,我說過人生就是有歡樂,也有憂苦,這是與身俱來的,老子說 “人之大患,在我有身”,你有身體,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命的欲求,生命的欲求得到滿足,就是你最大的快樂,生命的欲求不得到滿足,就是你最大的憂苦。前面的《桃夭》,寫的是男女,我們說是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延續你個體的生命,男女延續你種族的生命,這是人生,這是生命。生命就是一個延續,延續你個體的生命,所以你要有飲食,延續種族的生命,所以你要有男女的婚姻,那麼第一首正是寫的男女婚姻的種族的綿延的欣喜和快樂。

  第二首,《苕之華》,他說苕之華,芸其黃矣。心之憂矣,是維其傷矣。《詩經》真是非常樸實,非常簡單,而非常美妙的中國最早的詩歌,你看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夭夭,灼灼它都寫的聲音,形象都是如此之興旺的一種感覺。可是《苕之華》的後邊三個字,每次一個矣字,就越說越沉落,苕之華,就芸其黃矣,苕是一種植物,現在好像出了一本叫《詩經草木圖考》,附着有圖畫的。因為《詩經》最古老的這一個詩歌的總集,那些詩歌的寫作,常常都是從外物的興發感動而引起的。所以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所以像“桃夭”這是植物,像關關雎鳩那是鳥,那是動物,苕之華也是植物。你們在中國的課本上,常常選的說,“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寫的是一隻大老鼠,那就是動物。所以都是從外界的草木鳥獸,是外物的形象,引起了我們內心的感動的。所以詩寫的時候,怎麼樣引起你的興發和感動,這個在中國《詩經》、《毛詩》的大序裡邊提出三種感發的作用,就是興,還有比,還有賦,就是賦、比、興三種方法。其實賦、比、興三種方法,你不要覺得中國古代人說得這麼神奇,賦、比、興是什麼?我們好像都說不清楚,其實是非常簡單的,是三種,心與物的關係,就是你心跟物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有一種是由物及心,是你看到外物,由外物而引起你內心的感動,你先看到外物,而引起內心的感動,是由物及心,這種做法,我們就說是興。興是由物及心,你聽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你說鳥都有這麼好的伴侶和配偶,所以,窈窕淑女就君子好逑,你看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花的生命這麼美麗,你想那女孩子也很美麗,也有美好的生命,之子于歸,就宜其室家,可能是由外物使你內心感動的。可是,你們還念過一篇詩,中國的課本里常常講到碩鼠,碩鼠呢是你先有了內心,然後找一個外物,來做比喻的。所以,是你心裡邊先有對於剝削者的那種不好的印象,所以你用碩鼠來寫。說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如果是個大老鼠,跟你後來要離開它,找一個樂土有什麼關係,所以大老鼠是一個比,是我內心裡邊先有一個剝削者的一個觀念,然後我找一個老鼠來做比喻的,是那種情況。我們可以說,它是由心及物的,由內心而想到外物的。那麼什麼是賦呢?賦是直接說,不把這個心跟物分開,我們都說心跟物一個是心,一個是物,這兩個是分開來的。所以有從這個到那個,還是從那個到這個。可是物,物是即物即心,你就在說的時候,就是你內心的感動,你不用一個外界的草木鳥獸,你就直接說就好了。直接說《詩經》裡邊也有這樣的作品。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