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阿唐: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十大人物(中)
送交者: 阿唐 2006年08月25日09:02:31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硅谷夜話

阿唐


(十九) 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十大人物(中)

(3) 羅斯福

不好意思,沒有任何爭議的好人現在才安排出場,嘿嘿。

富蘭克林.羅斯福是一個極具貴族氣質的殘疾人,他是歷史上唯一一位連任四屆的美國總統,並且死在了總統任內之上,從此美國修改了憲法,任何人不得連任兩屆以上的總統。

如果問1945年臨終前的希特勒,他心目中最恨的人是誰,回答無疑就是羅斯福。如果沒有羅斯福,很有可能二戰的結局就不是這個樣子了。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與今日的美國有很多不同之處,最大的區別就是美國人的國際觀。今天如果在街上隨便詢問一個美國人:如果伊朗是魔鬼,美國的潛在威脅,要不要出兵去打伊朗?答案中至少三分之一以上是Yes。但是同樣的問題如果在70年前提出來,差不多全體美國人都會搖頭。這就是從十八世紀後期起盛行於美國的“門羅主義”,即美洲孤立主義:不介入歐洲和其它地區的事務。

因為一戰的緣故,中立的美國順勢而起,成為世界工廠,幾分類似今日中國的情形。那個時代的美國雖然工業產值已經躍居全球老大,但是在國際事務上的心態上還是個小老弟,並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去承擔與自己國力相當的對於世界的責任,當時歐洲是英法說了算,德國正咄咄逼人地挑戰二者的領導地位,亞洲則是美英法日俄不相上下的局面,日本正積極主動地努力打破這一戰略均勢,為自己獲得更大的利益,美國充其量也就是能在美洲事務上說一不二而已。

二戰前夕,美國一如既往地奉行其孤立政策,與各主要強國保持着大致良好的外交關係。在歐洲,美國沒有很多的利益衝突,因此樂得做一個和事佬;在亞洲,日本最初的軍事冒險是在侵害中國、蘇俄和法國的利益,美國對於日本的行為不僅不管不顧,而且還繼續對日本出口廢舊鋼鐵等緊缺的戰略物質。

所以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一句十足的屁話,在這裡又一次得到了驗證:美國國會中的孤立主義力量十分強大,而國會的立場和作為則與輿論導向和民意息息相關,一句話,美國的老百姓根本不願意攪這趟渾水,歐洲也好,亞洲也罷,都與美國人的日常生活相距甚遠,為什麼要去多管閒事?!

羅斯福很早就看清楚了這一點:因為技術和工業的發展,世界變小了,美國不能永遠地孤立於國際事務之外。但是,以他為首的美國政府很難一下子扭轉這一傳統的美國國策,否則,下一屆的白宮主人可能就不是他了。因此,羅斯福憑藉在第一屆總統任內的“新政”舉措,從而復興了美國的經濟所打下的民意基礎,在二屆總統任內,一點一點地開始調整美國的對外政策。

在歐洲,雖然美國仍然奉行一貫的不介入政策,但是羅斯福對於納粹德國的崛起一直非常警惕,主張要以強硬地態度對待希特勒的冒險行為。羅斯福的這一思路,有人說是出於他對於納粹理論體的深惡痛絕,也有人說是美國猶太人金錢的影響,無庸置疑,這是一個相當英明而且頗具前瞻性的決策。

從美國的長遠利益而言,在遠離美洲的歐亞大陸,扶持相對弱小的一方,無疑是最聰明的做法。但是在前景並不明朗的局面下,甘冒與德國和日本為敵的風險做出明顯偏袒英法中一方的舉動,這就是偉大的政治家與升斗小民之間最大的不同,前者想到的往往是明天,而後者則往往是昨天和今天。

隨着二戰的不斷展開,羅斯福越來越多地捲入到戰爭的旋渦中去,對於以英法為首的盟國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等到法國戰敗,英國獨力難支的時刻,美國除了直接出兵參戰之外,幾乎就是盟國的一員。

1940年,羅斯福的第三屆總統任期開始,介於英國的外匯和黃金儲備已經枯竭,國力消耗殆盡的嚴酷現實,他一力推動國會批准了“租借法案”,英國及其盟國可以不掏銀子就能從美國拿到軍火以及工業產品,戰爭進展到了美國出槍,盟國出人的程度。等到蘇德戰爭爆發,羅斯福毫不猶豫地把租借法案擴展到了俄國。除了在20年代少量的美國私人資本進入俄國之外,這是民主國家與共產國家首次攜手合作,美國的大炮坦克卡車源源不斷地從北海運進了蘇俄,在蘇德兩軍撕殺的精疲力竭的時候,這些援助的意義非凡。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偷襲了珍珠港。有人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其實,轉折點早就出現了,就是珍珠港。此後雖然盟國仍然節節敗退,一直到1943年才開始大規模反攻,但是因為美國的直接參戰,二戰的結局早在1941年底就已經很明朗了。

雍正說過一句很精闢的話:打仗,打的就是錢糧。說穿了,就是這麼一回事,歸根結底還是雙方的國力比拼。在熱兵器時代,尤其是二戰時期,士兵的勇氣與統帥的謀略已經下降到很次要的地位,雙方拼的就是工業生產能力、技術發展水平和人力物力資源,顯然,德日意等軸心國一方除了德國的技術發展水平與美國不相上下之外,其它各方面都相去甚遠,戰爭的結局自然就是小蔥拌豆腐了。

說起技術裝備對於現代戰爭的決定性作用,日軍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二戰前,從1932年到1941年,日軍在中國大地上橫衝直撞所向披靡,經常以千人規模的部隊為獨立作戰單位,附屬少量的輕便山炮,往往打得幾萬中國軍隊滿地亂跑。實際上單就步兵武器裝備而言,日軍並不比國軍強大很多,但是憑藉其良好的士兵素質和遠比中國先進的戰役組織能力,一個日軍的戰鬥力基本上等於十個國軍士兵。但是,二戰的太平洋戰場,日軍碰上美軍之後,士兵的勇敢和戰役的謀略等等,除了給美軍添了若干麻煩之外,對於戰爭進程的影響實在是不大。二戰末期最血腥的硫磺島戰役,日軍躲在地堡里,射擊口緊挨着地面,除非大口徑炮彈直接命中,否則根本沒有辦法摧毀。美軍就把原本準備用來戰後在島上建機場的施工設備運上島,用推土機把攪拌好的水泥平推過去,把所有的地堡出口全部堵上,這種在掌控了制空權和制海權下的不對稱的戰爭,技術裝備的強大完全壓倒了其它因素。

從這一點來說,美國的確是對於二戰貢獻最大的國家,沒有美國,二戰的結果大概毫無懸念應該是軸心國勝利。蘇俄則是二戰中犧牲最大的國家,是僅次於美國對於二戰貢獻最大的國家,沒有蘇俄,二戰的結果非常難以預料,變數很大,拖延的時間也會很長。

正是羅斯福,把美國從長期的孤立主義的氛圍中連推帶拉地帶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以相對成熟的民主政體、強大的科技開發和工業生產能力,在遼闊的國土和眾多的人口的基礎上,挾領導二戰勝利之威勢,建立聯合國,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超級大國,從二戰結束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一輪甲子過去,依舊雄居世界霸主地位,絲毫不見任何衰退的跡象。

如果沒有二戰,如果沒有羅斯福,美國大概遲早也能混到世界老大的地位,但是一定不是在1945年,恐怕是60年代甚至是70年代的事情了。而且可以肯定,那一定是一個多極的世界,而不是今天美國一級獨大的局面。

如果說,這個世界一定需要一個國家出面做老大,阿唐還是以為美國來做是最好的。英國是個過氣的破落貴族,虛偽、陰險和死要面子;法國早已經沒有了拿破崙時代的朝氣,浪漫、懦弱和不思進取;俄國曾經是一個專制猛獸,貪婪、冷酷和大而不當;日本則是久貧乍富的小人,偏執、殘暴和心胸狹小。試問,過去的60年裡,哪個國家還能比美國做的更好?

從這個角度出發,坐在輪椅上引領美國走向世界霸主席位的羅斯福,是當之無愧深深影響了人類二十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生態的偉大人物。

(4) 斯大林

斯大林也是一個化名,意思是“鋼鐵的人”,他的原名是約瑟夫·朱加施維里,幾乎沒有幾個人知道。斯大林是格魯吉人,蘇俄的少數民族,一個鞋匠的兒子。

正如他的名字一般,斯大林的確具有鋼鐵一般堅強的意志,這一點,不論是他的敵人還是他的朋友都有切實的體會。雷鋒同志說:“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敵人要像冬天一樣冷酷無情”,而斯大林同志則是對於兩者都像冬天一樣的冷酷無情。

斯大林是列寧的助手和學生,斯大林這個名字還是列寧給他起的。儘管列寧對斯大林的粗暴作風有些不滿,最後還是把俄國革命的薪火傳遞給了他。

斯大林這個人非常的冷酷和殘忍,他在列寧故世之後,對於昔日的戰友,今天的合作者,凡是意見不一致或是地位和貢獻與其相當的人,痛下殺手,毫不留情,其中最為人垢病的就是對於托洛斯基的整肅。托洛斯基號稱紅軍之父,在十月革命後的的衛國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與軍方將領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將托洛斯基流放海外後,斯大林又對紅軍高層中懷疑與托洛斯基有舊的將領們加以清洗,造成軍內人人危機。

其後,幾乎所有的共產國家對於政敵的嚴厲整肅,雖然其根源來自於過於專制的制度,但是,斯大林的示範作用顯然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從這一點而言,斯大林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開了一個非常壞的頭。

蘇俄的農業合作化運動也是極其粗暴,先後有數百萬的富裕農民被肉體消滅和流放易地,一夜之間,全國的農民全部編進了集體農莊。通過對於農民的全面控制,人為造成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蘇俄的工業化進程相當迅速,到三十年代末,其工業產值已經位居美國之後,排名世界第二了。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希特勒開始“巴巴羅莎”計劃入侵蘇俄的時候,老毛子的軍火工業能力已經非常強大了,簡易、堅固、耐用的飛機、大炮和坦克源源不斷地從工廠開赴前線,展現出來的驚人的戰爭潛力,一而再、再而三地讓希特勒大跌眼鏡。某種程度上,希特勒的失敗就在於低估了蘇俄的國力。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蘇俄農民的苦難和血汗換來了國家機器的強大,從而在二戰中最後贏得了勝利,一躍而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超級大國。

無論是東方世界還是西方世界,希特勒都是一個惡魔的化身,甚至在二戰結束前夕的德國,日爾曼的有識人士也看清了希特勒的瘋狂本質,為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與未來,策劃了對其暗殺的活動。但是,對於斯大林的評價則複雜很多,斯大林在西方世界始終都是一個暴君的符號,人們一想到斯大林,腦海里浮現出來的都是一個沒事就在紙頭上畫狼頭的劊子手;在蘇俄,斯大林生前是太陽是領袖是天才是慈父,他的地位崇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斯大林身後其地位一落千丈,遺體從列寧墓中移出,焚化後埋葬在克里姆林宮的牆下。

以今人的觀點,至少是阿唐的觀點,嘿嘿,斯大林的正面評價至少有兩點:偉大的愛國者和世界和平的捍衛者。前者是因為領導俄國人民抗擊並戰勝了德國的入侵,後者是因為源自於蘇俄在二戰中的英勇犧牲和偉大貢獻。

在二戰中,斯大林的軍事才能表現平平,甚至在戰爭初期的幾天裡,突遭德國軍事打擊損失慘重的時刻,因為悔恨自己對於戰爭發生的時間點的判斷失誤,失魂落魄,不理政事。不過總的來說,在整個二戰期間,斯大林還是盡到了他肩上的責任,任人維賢,沒有捅出太大的簍子來。斯大林生前,蘇俄把他對於二戰的功績捧上了天,斯大林身後,又把他貶低得一文不值,都是不對的。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希特勒身上,多位德國將領在戰後發表的回憶錄中,把戰爭失敗的責任推到了希特勒頭上,其實,希特勒在戰略分析方面的眼光還是很有獨到之處的,他的失敗,是因為執迷不悟地追求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而不知道進退,最終被命運徹底壓垮。他最為人所垢病的是在戰爭後期,常常繞過中間階層直接干預軍師級的戰役指揮,實在是因為他的戰略構想和意圖遠遠超出他的軍隊所能承受的限度,萬般無奈之下,希特勒只好赤膊上陣,祈望能夠發生奇蹟。雖然希特勒的瘋狂並沒有影響戰爭的最後結局,但是在東線戰場上,的確出現過多次因為他的堅持,死不退讓,從而扭轉了的局部戰局的例子。

斯大林還沒有發瘋到把手伸的這麼長,當然也可能是因為他的腦筋不如希特勒聰明,呵呵,他還是很會用人的,比如朱可夫就是被他從一個軍區的小司令,一路提拔到了幾乎是對德戰爭的前線總指揮的高位。

斯大林對於二戰雖然沒有突出的軍事貢獻,但是他敏銳的地緣政治的全局觀卻是居功置偉。戰前,斯大林先在東北狠狠地揍了日本人一頓,讓皇軍在二戰中始終不敢對蘇俄動粗,還自嘲說是“澀柿”,嘿嘿。然後又趁希特勒全力搞定西歐,無暇東顧的時候,假惺惺地與德國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然後大肆侵吞周邊的小國,一下子把俄國西線上的國境線擴展了好幾百公里,無形中加大了俄國的戰略縱深,這在其後的對德戰爭中對於消耗德軍的進攻勢能,意義非凡。

斯大林的堅強意志和傲視群倫的形象,在二戰最困難的時候,是凝聚蘇俄人民的無窮力量。據說蘇軍在進攻的時候,往往在陣地上用高音喇叭播放着斯大林的講話,紅軍士兵在領袖聲音的激勵下,前仆後繼地殺向德軍陣地。如果換上一個軟弱的領袖,恐怕早就抗不住了,法國不就是前線一潰敗,後方的城頭就飄出了一旗白幡了麼。

二戰最精彩激烈的部分,毫無疑問就是蘇德之間的戰鬥,在二戰大多數時間,德軍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東線戰場上,雙方動輒就是上百萬人纏鬥在一起。兩個國家都是獨裁專制統治,雙方的士兵都不同程度地被洗了腦,戰爭格外地殘酷與血腥。幾乎每次戰役的局部戰場都是德國人占了上風,但是經年累月的血戰,德國終於抗不住了,一個6千多萬的國家,1千三百萬的兵,近6百萬的士兵和平民的死亡,接近10%,國家和民族的血流幹了,蘇俄的損失更大,近3千萬的人口損失,甚至超過了10%,但是畢竟人口的基數大,沒有被徹底壓垮。

借二戰的勝利東風,蘇軍高唱着“宜將剩勇追窮寇”,順勢把東歐收入了自己的囊中,再加上亞非一些窮光蛋國家的響應,全球山河有一小半成了紅旗的海洋,共產主義事業如日中天。

阿唐以為,正是斯大林的鐵血精神,帶領俄國人民贏得了二戰的勝利,在一個獨裁專制的國家,領袖人物的重要性怎麼估計都不為過;正是斯大林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與其現實主義的國家利益原則相結合,最大程度地推進了共產主義浪潮在全球範圍的泛濫,成為後世回首二十世紀時最大的一道風景線。

(5) 戈爾巴喬夫

1985年,54歲的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當選為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當時,幾乎沒有人能夠預見到,在短短六年時間裡,這個禿禿的腦門上有着一個鮮明的暗紅色胎記的小個子男人,一手促成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共產主義陣營的分崩離析。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蘇聯及其旗下的社會主義陣營,擴張到了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最高頂點,其政治經濟以及軍事的影響力,觸及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五洲四海,狼煙四起。按照當時中國人的說法是:新沙皇亡我之心不死,企圖把全世界納入其帝國的勢力範圍。嚴峻的形勢,逼迫得在韓戰和越戰中曾經結下血海深仇的中國和美國這兩個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國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不得不攜起手來共同抵禦新沙皇咄咄逼人的攻勢。

就是在這個時候,1986年蘇共的第27次代表大會上,戈爾巴喬夫提出了他的新思維理論,主張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是人,其本質是民主和人道主義,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是人道主義價值觀的實現。

戈爾巴喬夫的主張,無疑是在沉寂已久的蘇聯政壇上投擲下了一枚重磅炸彈。如果說三十年前赫魯曉夫對於斯大林的清算,僅僅是批判前領導人的個人操守和品德,那麼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理論就是對於社會主義的重新定義。

儘管來自黨內的反對聲音不少,但是長期以來的經濟停滯、思想禁錮和文化貧乏,尤其是威權統治下體制的僵化與沉寂,蘇聯社會的各個階層對於蘇聯現狀醞釀着相當不滿的情緒,精英階層中的一部分人也希望能夠改變這種困頓的局面,因此,改革的聲音始終主導了蘇聯的潮流。在隨後的蘇共的28大上,從思想上組織上,基本上拋棄了一黨專制的政治生態模式,開始走向多元化和公開化的民主改革之路。

蘇聯的全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其中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南高加索聯邦是蘇聯的主體,也是最早組成蘇聯的幾個聯邦國家,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蘇聯這個國家是一個三級金字塔式複雜的結構:聯盟、聯邦和共和國。聯盟的各個共和國中,民族異常眾多,除了俄羅斯聯邦,俄羅斯民族基本上不占多數,這一點與中國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聯盟的形成,除了繼承自沙皇俄國的遺產,也有二戰前後期對於周邊小國的兼併。一句話,蘇聯內部存在着極為尖銳的民族衝突的隱患,只是這種隱患在以蘇共為領導核心的共產主義時代,表現得不那麼鮮明。

隨着政治改革的深化,聯盟中央的權力不斷下放,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出於本民族或者本地區的利益,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當然,個人的政治野心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其中最活躍的人物就是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另外,隨着公開化的日益深入,蘇共的歷史問題和罪行逐漸曝光於世,極大地動搖了民眾對於共產主義的信心。

蘇聯集團的東歐部分,基本上是二戰後期在蘇軍占領下半強迫實行的共產主義體制,民心歷來不穩,其民主化自由化的訴求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戈爾巴喬夫對這種情況持鼓勵態度,明確反對東歐的執政者採取任何暴力鎮壓的措施,短短數年之內,失去蘇聯武力支撐的東歐各國,紛紛變色。這種示範效應,又反過來投射回到蘇聯,一時間,人心浮動。

就在這個時刻,1991年的8月,蘇共高層中的保守勢力趁戈爾巴喬夫度假期間,發動政變,軟禁了戈爾巴喬夫,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試圖停止戈氏的政治經濟改革舉措。急風暴雨中,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力挽狂瀾,帶頭上街抗議示威,反對保守派的倒行逆施,前來鎮壓的軍隊,陣前倒戈,這場幾乎由除戈爾巴喬夫之外所有蘇共中央實力派領導人物發動的政變,僅僅維持了三天就徹底失敗了。

在政變風潮中脫穎而出的葉利欽,隨即宣布蘇共為非法組織,並且在1991年底,與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總統一起簽署了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協議。緊接着,蘇聯其他加盟共和國紛紛響應,脫離蘇聯,加入獨聯體,蘇聯名存實亡。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被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獨聯體中最大的俄羅斯聯邦,蘇聯正式滅亡。

一個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前進了70多年的世界超級大國,在短短數年之內,改弦更張,政治理念全面轉型,最後一發而不可收拾,不僅造成蘇聯這個龐然大物的分崩離析,而且導致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土崩瓦解,實在是讓世人眼花繚亂,大大地跌碎了一回眼鏡。

很多人分析說,這是因為蘇聯長期的共產主義體制下,經濟停滯,政治沉寂,文化蕭條,社會主義道路已經走到了盡頭,戈爾巴喬夫不過是在適當的時刻在適當的位置上推了一把而已。此話大謬,所謂寂久思變,人心所向,不過是蘇聯變革的必要條件罷了,獨裁專制體制下的最高上位者,一言九鼎,對於歷史的進程影響巨大。一般而言,民眾的心聲往往處於發散狀態,需要有一個言論自由的環境以便抒發,一個政黨競爭的體制以便選擇自己的民意代表,不然,就永遠是一盤散沙,不可能對於統治階層造成任何實質的威脅。如果不是相對年輕的戈爾巴喬夫走上了蘇共總書記的崗位,任何一位傳統的執掌權柄的蘇共老人毫無疑問仍將繼續沿着習慣的路線前進,80年代的蘇聯儘管步履緩慢但是仍然穩定,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國家已經走到了必須懸崖勒馬的邊緣。

為什麼戈爾巴喬夫會帶領蘇聯走上民主自由的不歸路,最後導致了蘇聯的瓦解和東方集團的崩潰?阿唐以為,很大程度上這是因為戈爾巴喬夫不僅是一個善良的人,有正義感的人,同時,作為政治家,他又是一個年輕的人。

不同於他的幾屆前任,戈爾巴喬夫當政時剛剛54歲,此前因為工作的機會,他多次出國訪問,應該說,他的頭腦還是很清醒的。他有雄心壯志,想要做一點事情,膽子夠大,魄力也足,而且他有的是時間,完全有信心大幹一場,而不是修修補補,得過且過。於是他從經濟改革入手,希望能給這個幾乎僵化的龐然大物增添一些活力,但是效果不佳,於是又開始圖謀政治體制的改革,希望先有條不紊地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在澄清思想和理論、理順黨和國家的權力分配和結構關係後,再開展經濟體制的改革,這樣,蘇聯就不僅僅是由蘇共一個組織操縱的軍事巨無霸、民生凋敝不堪的畸形國家,而是全民共有的國強民富的國家了。

然而,因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計劃是如此的龐大,不可避免的遭到體制內部以利加喬夫為代表的傳統勢力的反對,因此,戈爾巴喬夫不得不運用自己的權力和影響力,重用以葉利欽為代表的改革派,打擊傳統派,最後造成了雙方勢均力敵的局面,自己則以主流派自居,居中協調,平衡政局。一段時間裡,戈爾巴喬夫左右逢源,很是風光了一陣。

不幸的是,戈爾巴喬夫的做法存在一個很大漏洞:一方面,他需要依靠蘇共傳統勢力的體系和資源來管理國家和穩定局勢,另一方面,他又鼓動改革勢力去削弱蘇共的影響力,改變一黨獨大的局面。類似的手法,文革中的毛澤東曾經施展過。但是,戈爾巴喬夫不是毛澤東,後者所擁有的雄厚的政治資源和嫻熟的政治技巧,使得毛澤東能夠有效地控制局面,欲取欲奪,遊刃有餘,瀟灑得很,而戈爾巴喬夫不過是蘇共體制下產生的一個普通的領袖人物而已,在突發事件導致局面混沌的時刻,他的政治能量與技巧都不足以駕馭局面,這就是91年8月未遂政變後的形勢。

  

此前改革中的種種舉措,一方面是蘇共陰暗面的集中曝光,一方面是長期壓制下的逆反心理的爆發,人心顯然早已經背離了蘇共。而未遂政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副產品是:專制統治的威權淪喪。如果說此前老百姓對於蘇共是敢怒而不敢言,那麼現在的蘇共就變成了過街的老鼠。

值此歷史緊要的關頭,葉利欽敏銳的發現徹底埋葬蘇共,是一本萬利奪取政治資源的捷徑,於是率先脫離蘇共,開始創造屬於自己的新體制。無論是出於自己的政治理念,還是出於對於蘇共曾經試圖拋棄自己的行為的怨恨心理,還是希望順應時勢,逃離蘇共這艘即將沉沒的大船,總之,戈爾巴喬夫採取了與葉利欽相一致的行動,解散了蘇共中央,試圖以自己蘇聯總統的身份,全力爭奪民意的制高點。

但是,以民望而言,葉利欽因為在未遂政變中的出色表現,風頭正健,戈爾巴喬夫明顯落了下風;以政治資源而言,失去了蘇共的強權統治,維繫蘇聯這個超級大國的力量就變得極端虛弱,聯盟總統的舞台就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不穩定,最後旗下的加盟共和國紛紛離去之際,孤家寡人的戈爾巴喬夫只能黯然下台,從此失去了作為政治人物的一切資源。
    
雖然戈爾巴喬夫不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他實在缺乏大棋局下應有政治智慧、膽略和手法,但是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他客觀上促成了共產主義運動在全球的衰退,把人類從兩種社會制度尖銳對立的緊張局勢下解脫出來;他也是一個正直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沒有因為個人的利益抗拒歷史的潮流,使得蘇聯翻天覆地的社會轉型得以相對平穩的完成。

蘇聯的覆滅,對於全球而言,正面的意義是不言而喻;對於原蘇聯而言,痛苦是一時的,而且也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一個以威權統治整合起來的帝國是不可能長治久安的,長痛不如短痛,與其在腥風血雨中撕殺出來一個結果,倒不如自我解脫一了百了。

蘇聯的和平易幟,戈爾巴喬夫功在天下。


  
8/24/06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