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漢族的形成及血統(zt)
送交者: 珍相 2006年09月01日17:02:13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狹義的中華民族的概念,自古以來都是專指漢族的。漢人血統基本上屬於亞洲蒙古利亞人,而影響漢人血統的主要是四大民族:古漢人,即秦漢時代漢人,屬漢藏語系;韃靼人,主要包括匈奴人、契丹人,屬阿爾泰語系;東胡,主要有鮮卑人,屬通古斯語系;古越人。從相貌、體質上看,古漢人方臉,面貌中正;韃靼人圓臉,面龐較大、粗放;東胡人長臉或瓜子臉,前額大,鰓及下巴較窄,小眼;古越人膚色稍黑,眼球突出,體毛少。所以今天漢人相貌千變萬化,有人博眾家之長,俊美;有人集眾家之短,醜陋。
此外,漢人血統中還有大量的同屬漢藏語系的羌、氐、党項血統,有部分不知源頭的白人血統,(據山東博物館考古專家提供的資料顯示:DNA測試表明,春秋戰國時期,山東當地人特徵為歐羅巴種,即白人特徵明顯;隋唐時期,當地人特徵轉為歐羅巴與蒙古混合種,較似今新疆中亞之黃白雜生人;至明清,當地人特徵則與現代山東人特徵相似。構成漢族祖先之一的夷人或曰東夷人(與後世所稱東夷無關)應為白種人,即歐羅巴人種)以及部分突厥血統,極少量黑人血統。
從上古時代開始,大約在4500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兩支比較發達,人口眾多的文明,一支是居住在黃河下游的九黎部,以牛為圖騰,首領蚩尤;一支是黃河中游的諸夏部,以龍為圖騰,首領炎帝。九黎部善於製造和使用金屬武器,民風剽悍。而黃河中游一帶由於自然條件適宜,土地豐沃,農耕業發達,民風文弱。兩大部族勢均力敵,時常發生戰爭衝突。
黃帝部是諸夏的一支,居住在北方,自然環境惡劣,造就了他們尚武的民風。他們不服炎帝的旗號,由黃帝率領南下入寇,擊敗了炎帝,成為諸夏部的首領。
黃帝得勢後,在部族內部實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內部的聯合和整頓,擴大部族首領的權力,安定農業生產,擴張軍備,使諸夏部族得到了很大發展,形成了今天所謂的“華夏”先民。化,就是華美、華麗的意思,夏,是廣大的意思。“華夏”可以理解為穿着華麗衣服,住在廣闊大地上的人。
黃帝整頓夏以後,開始入侵九黎部。九黎雖然不如夏發達,但他們擁有先進的金屬武器,連續九次擊敗了黃帝的入侵。黃帝卻從這些失敗中總結出一些用兵的法則,最終一舉擊敗九黎,殺死蚩尤。迫使黎人南遷,從此,夏族人周圍便不在有強勁的,威脅民族生存的對手,贏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夏人將四周落後的民族稱為蠻、夷、狄、戎。
蠻,是黎人南遷的一部,是後來楚人和今天苗人的先族。
夷,是黎人留守故鄉的一部,後來的殷商。
狄,一部可能是韃靼人的祖先,也有一部分白人,可能是突厥人的祖先。
戎,可能是一支閃米特人或者閃米特與土著黃人的混血後代,也有可能是與突厥先祖同源的一支白人或混血部族。
對四周落後民族,夏人採取了寬鬆政策,不壓迫、不奴役,而是將夏人分封到各處做國君,實行“華君夷民”政策。
約4000-4200年前,夏人基本上取得了黃河流域的統治地位,並擴張到長江流域。此時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大禹治水,大禹不僅治理的水害,而且將夏人的統治區域劃分成為了九個行政區,即“九州”。夏人開始與周遍民族融合。
夏人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持續了近1000年,直到公元前1600左右,黎人的後代(也可能是黎人與夏人的混血)商人推翻了夏人的暴政,建立了一個相對溫和的王朝:殷商。在此之前,夏人稱他們為“東夷”,從此中國社會進入了繁榮的青銅器時代。和夏人相比,商人更加具有包容性和開明性。商人的統治維持了近600年,這600年間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飛速提升,創建了文字系統,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歷史階段,同時農業、手工業、商業、藝術有了長足發,軍事上戰車也由西方傳入中國。東方的黎人在與夏人對峙融合的1000年中一直處於下風,在不斷的反省與學習中他們的民族習性發生了質的飛躍。但被打散的黎人無法憑藉一個分枝與整個夏人集團對抗,他數百年後,這枝黎人便與夏人融合了,這次融合奠定了中國社會文化的基礎,為後來漢民族的形成創造了各種有利的條件。
夏人與黎人之間對峙從上古開始,到公元前10世紀左右,持續了1500年或更久遠。這兩大民族的對峙非常獨特,具有鮮明的東方色彩。雖然也有戰爭爆發,但雙方總體上卻能和睦相處,誰的科技和文化先進,誰就占據最富饒的黃河中游地區。失敗利承認成功者的統治地位,成功者也沒有殘酷地迫害失敗者;文化上雙方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最終形成了民族、文化上的徹底融合。
周人居住在現在中國陝西一帶,其國君是夏人。但國民血統未能考證,可能是夏人一支,也可能是夏人與狄戎的混血。由於地理上的原因,周人有可能間接甚至直接受到西亞文明的影響。他們大概是中國最早接觸並使用鐵器的部族,3000年前,他們雖然在人口與文化上落後於商,但軍事技術處於領先地位。於是在公元前10世紀,周人以反對暴政為名,入侵中原地區。他們以4萬5千精銳部隊擊敗了數倍甚至數十倍於自己的商軍,一舉攻克商首都朝歌,滅亡了商朝,建立周朝。
周朝建立,標誌着夏人與黎人對峙的時代結束。經過長期融合後的中國北方,漸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周人。周延續並發揚了商的文化,文字和書寫系統更加完善,鐵器得到廣泛應用,周的疆域擴張到了長江流域。在周的周邊,有南方的楚蠻和西、北面的狄戎,同時,在四川盆地,古蜀人建立了國家。
楚蠻臣服於周人,是黎人的另一支,和商人相比他們沒有什麼顯著的進步,十分尚武。周天子分封夏人的後代做了楚蠻國君,開始對他們實行教化、統治,並開發長江流域。事實證明這是非常有成效的舉措,雖然剛開始楚君的爵位僅僅是“子”,但楚人在楚君的領導下不斷擴張並與周人融合,漸漸建立了一個幾乎可以與整個中國北方抗衡的國家,還稱了王,試圖和周天子平起平坐。
狄戎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分封,建立了一些小諸侯國,其中最大最長久的是中山國,中山人是白人,族源不可考,以釀酒著稱。大部分狄戎部仍游離與周朝之外,不斷侵凌,周后期漸漸形成匈奴。
因為地理關係,古蜀國與周朝聯繫不緊密。
周朝後期,一些諸侯國實力越來越強大,周王室名存實亡。諸侯國之間不斷地兼併、融合,楚人漸漸周化,古蜀被秦滅,中山也被滅,狄戎不斷南侵,一部分與周人融合。漢人的雛形乍現。公元前3世紀,秦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統一了文字、度量衡、貨幣,疆土擴張到了珠江流域。不久秦便被漢取代,古漢人正式形成。
古漢人主要有夏人與黎人融合而成,還有古蜀人和部分狄戎,其中,狄戎既有黃人也有白人,黃人部族與韃靼的祖先同源,白人部族不可考。
漢人的周邊,北方有匈奴;東北有東胡;西北有白人,其中大部分與突厥同源,小部分是波斯人;南方有越人;西南有苗、彝等蠻族,苗人是黎人最後的後裔。
匈奴人屬韃靼,阿爾泰語系,基本上與漢人同時形成,稍早於漢人,並與漢人展開了數百年的對峙。匈奴游牧為生,居住環境惡劣,尚武,掌握先進的騎兵戰術,雖然文明程度遠不如漢人,卻足以同漢人對抗。
西北的白人基本上不沒有與漢人發生融合,但也有一小部分習漢俗,歸漢化。
苗、彝等西南民族十分封閉。
漢人擴張到珠江流域以後,與當地土著融合,融合過程十分漫長。
漢擊敗匈奴,匈奴一部西遷,一部留守降漢。漢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了大分裂大動盪時代,北方少數民族大規模進入中原,而南方的漢人進一步開發珠江流域,原珠江流域的土著被漢人同化。漢族進入了第二個大融合時期。這一時期大約有100萬匈奴人,50萬鮮卑人和其他各北方民族共計200萬以上人口被漢人同化,而南方漢人同化的越人則難以統計。至公元7世紀漢人實現了第二次大統一,民族大融合基本完成。漢族的血統基本上與現代相同。
這一時期融入漢人的民族中,以韃靼人為主,其次是東胡人和羌氐,以及少數突厥人。至于越人,難以數記。少數民族大約有300萬至400萬融入漢人,血統至少占當今漢人血統10%。
唐代是一個非常開明且具有包容性的朝代,唐代擊敗了突厥,使其被迫西遷,小部繼續被漢人同化。唐代還出現了來自非洲的黑人“崑崙奴”,是漢人血統中具有了一丁點黑人血統,值得一提。
至宋代,韃靼人和東胡人重新在北方崛起,契丹、女真、蒙古一步步深入中國內部直至完全滅亡中國。契丹人和党項人一部融入蒙古,一部融入漢。蒙古退回漠北後,漢人已經和現在沒有什麼差別了

古代前期的中國史zt

公元前5600年,在亞洲東部的黃河中游形成了一個新石器文明——裴李崗文化。裴李崗人形成了原始村落,製作了紅陶。前5400年,中原(包括今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各地)又產生了磁山文化。這兩個早期文化形成了中原文明的基礎。至公元前5000年,仰韶人在中原崛起,不久他們占據了中原的統治地位。仰韶人對中原的控制直至公元前3000年才告一段落。雖然,我們仍無法判斷他們是否現代中國人的直系祖先,但他們對中國的影響是不可替代的。

仰韶人並不孤獨,在黃河下游(當時黃河在今海河與淮河之間經常改道)一帶有着另一偉大的文明存在。公元前5300年北辛人建立農業文化,他們製作了黃褐色和紅色的陶器。公元前4500年大汶口人代替了北辛人,這種代替可能是文化程度增高而導致的居民脫胎換骨,並不含有武力征服的意思。大汶口人基本控制了山東和淮北,部分延伸至江淮之間,另一部分沿渤海居住,所以簡稱之為山東文明(從北辛至以後的岳石)。大汶口人的文明程度要高於仰韶人,雖然高得並不多,但這微笑的優勢卻重要得足以使生活在魯豫一帶的仰韶人受到了更多的大汶口影響。大汶口人不是好戰的民族,他們樂於將自己優秀的文化傳播開去,並且他們善於航海,到達遼東半島、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列島。渤海、黃海以及日本海有許多優良的海灣利於建立港口,大汶口人可能建立的殖民地不在少數。

然而,中國文明不只是兩元的,在吳越地區或者稱長江下游還有一個文明起源。從公元前5000年起太湖一帶歷經河姆渡、馬家浜、良渚文化,發展至洞庭、鄱陽兩湖之間的長江沿岸,並肯定對三峽附近的大溪人產生過影響。吳越人的文明程度不如中原和山東,但在大陸東部仍是比較先進的。

三個文明分別代表溫帶大陸、溫帶海洋和亞熱帶河湖三種文明類型,其各自的特色是明顯的。(一件有趣的事:巴比倫、埃及、克里特-邁錫尼三個大陸西部的文明與中原、吳越、山東三個大陸東部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關於印度文明對稱,且克里特-邁錫尼與山東均為海洋型文明。)

歷史從它誕生開始,仿佛就已註定中國是要統一的。公元前2800年,中原逐漸興起了龍山人(儘管“龍山”得名於山東的龍山),他們的文明程度比仰韶人高,是仰韶人發展的結果。於公元前2698年(此年代系根據辛亥革命時採用的“黃帝”紀年推得),龍山人在鉅鹿與大汶口人展開空前的大會戰,雙方聯軍經過數次劇烈交鋒,最終“黃帝”領導下的中原軍戰勝了以“蚩尤”為首的山東軍。儘管山東人當時可能已製造了少量金屬(銅)制武器,並會使用戰車,但正如歷史上經常發生的落後民族擊敗先進民族的事例一樣,中原人更善於陸地作戰(如他們將定位機械應用於戰車製成“指南車”),“蚩尤”的敗死是正常的。這場會戰是決定性的,此後幾乎找不到山東文明先進於中原文明的任何證據了,無論在考古發現上,還是在文獻考證上。從此,龍山人在以後200年間征服了大汶口人,使山東進入了龍山時代。大汶口人部分被處死或俘虜為奴,部分被同化,部分繼續維持與中原的對立,部分逃亡海外。一個有趣的考古發現: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人似乎是大汶口人的後裔,他們由山東航海至中太平洋的事實是驚人的。雖然,夏朝初年“窮羿”和“寒浞”曾先後以山東為基礎控制中原,商末周初時中原人仍不遺餘力地與東夷作戰,春秋時齊國還在攻破一些弱小夷國的都城,山東人已經在與中原人的競爭中失敗了。鉅鹿會戰的意義是世界性的:標誌着在文明大陸東部,大陸型文明戰勝了海洋型文明。此戰之後,山東文明的海洋性消退了。

試想,如果當年“蚩尤”勝了,且此後山東文明對中原繼續保持優勢,大陸東部會如何發展?也許山東人在渤、黃、日本三海的溫帶沿海廣布殖民城邦,類似於希臘;後來出現強大的國家統一山東城邦後,使日本海、渤海、黃海成為內湖,並向南吞併琉球諸島(包括台灣)和蘇浙福沿海,向西攻破中原人,建立類似於羅馬的海陸大帝國。也許這樣,越人不至於被趕入熱帶,而可以在長江中游及江南建立起一個越人的敵國。也許現在的世界會與現實完全不同。然而,“蚩尤”死了,山東失敗了;歷史是不容許任何假設的。

中原人戰勝山東人約500年後,發生了著名的世紀洪水,“堯”、“舜”、“禹”先後執政。在“堯”後期至“禹”前期的半個世紀中發生了“三苗戰爭”,中原人對生活在洞庭、鄱陽間的三苗人(可能是吳越人的一支)發動征服戰,終於由大“禹”完成。此後,在大“禹”統治的最後幾年中原與山東的聯軍對太湖、長江間的吳越人源頭發動總攻,三個民族在長江下游誓死決戰。這場戰爭的意義雖不如鉅鹿會戰,但也對大陸東部產生極大影響。吳越人經“相柳”、“防風”、“太人”三大領袖帶領堅決抵抗,終於將大“禹”殺死在會稽山。吳越人避免了滅族,但此後再也承受不了北方的壓力,開始大規模南遷。至漢代,越人分布於中國的浙、福、粵、桂以及東南亞的中南半島甚至海島,直至今日越人形成的龐大系統仍是東南亞主要種族的祖先。

總之,中國主要居民起初是由中原人、山東人大部分和吳越人一部融合而成,海洋性在中國基本消失,大陸文明占絕對優勢。

公元前22世紀中期,繼“禹”之後“啟”成為中原的最高統治者,經過一系列的鬥爭(如與“有扈氏”的戰爭),“啟”終於成為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的開國君主,結束了中原的“禪讓”時代。其實“世襲制”在各部落已經開始,而這次在中原的大同盟中得以實現意義更加深遠,標誌着中原國家正式建立,古代城市文明在中國初露端倪。後經“太康失國”、“少康中興”幾度盛衰,以夏為主的國家確立,漢人的雛形——華夏族業已形成。夏統治中原四百餘年為商所滅。商代中國青銅文明達到高潮,商的青銅器遍布中國南北,“盤庚遷殷”後穩定的中央政權建立,直至公元前1066年被中所滅。周朝統治中原後開始大封建,中國建立了眾多效忠於天子的諸侯國,道義上的統一與實質上的分裂並存。除楚國長期與周天子對立外,在公元前771年以前還沒有出現公然不服從天子的例子。公元前841年,發生了被稱為“國人暴動”的城市平民運動(這是中國明確紀年的開始)。直至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成功,周遷都洛陽,西周結束。在這1400年的時間裡,中國不但形成了完整的奴隸制國家,而且疆域擴大了20倍。人口也從300萬增至1000萬以上,不但形成了農業文明,也建立了星羅棋布的大小城市。

公元前771年起至前221年是專制中國歷史上的特例,公元前476年以前被稱為春秋,以後被稱為戰國。遲到的鐵器時代開始,農業空前發展,社會飛速進步(如秦國從春秋初確立奴隸制,到戰國中期已經進入封建社會),中國史家稱其為“禮崩樂壞”。這個時期,周天子的威望空前降低並不斷衰落,諸侯間的兼併戰爭沒有過中斷,“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各顯神通,到戰國中期中國已進入封建社會。而從春秋後期至戰國中期,中國文明爆發出最大的火花,“諸子百家”是古代中國前期的最高峰,開創了空前的開放民主時代。孔子、老子、孟子、莊子、墨子以及眾多兵家、法家紛紛創立自己的哲學或學術流派,向諸侯們獻計獻策,試圖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百家爭鳴”本身是歷史變革的產物,它同時也推動着變革。

前221年,中國第一個皇帝經過15年的最後戰爭統一了中國,從形式到實質的統一,標誌着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誕生。秦始皇建立了“郡縣制”,並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和度量衡,修建全國公路、拆除關塞壁壘,這對中國的統一有着極大的意義。雖然,早在周朝中國已基本上使用古漢語,除了方言上的習慣語和發音之外,各國使用的語言沒有實質上的區別;但是,由於各國文字的不統一(甚至各國內部也經常有多種文字並用的現象),對互相之間的聯繫與交流造成很大困難。文字的統一對漢族的融合與形成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貨幣、法律和度量衡的統一及全國公路的建立、“郡縣制”的確立使中國形成專制大帝國有了基礎。秦始皇在全國實行獨裁統治,結束了從春秋起產生的民主氛圍。他還建造了萬里長城、阿房宮和始皇陵三大建築,雖然如今當時的遺蹟均已無存,但我們仍可想見當時的宏偉景象。秦朝隨着始皇的去世也壽終正寢。歷經陳勝、吳廣起義、楚漢之爭以及漢初與分裂傾向的鬥爭之後,至公元前2世紀後期漢武帝時,中國又成為統一繁榮的帝國,並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人口近6000萬,陸地面積近700萬平方公里,漢人主體已經形成。這比羅馬基本疆域確立略早一些。基本統一的局面直至公元2世紀末的黃巾軍起義才結束。

黃巾軍起義後,中國陷入軍閥割據時代,後又進入著名的三國時期,經歷近百年的分裂後由西晉王朝統一。但西晉的統一僅維持了20多年,於公元4世紀初因北方蠻族入侵而結束,漢人僅能統治南方。匈奴、鮮卑、氐羌、羯、巴各族紛紛建立國家,瓜分北國。北方陷入戰亂和民族仇殺之中。在5世紀上半葉,北方為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統一,進入南北朝時期。直至6世紀末,發端於北周的楊堅重新統一中國,建立隋朝。7世紀初,隋被唐代替,唐的昌盛直至8世紀中的“安史之亂”才結束。10世紀,中國再度分裂,而後宋朝建立,中國重新統一。此後,中國雖經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數民族侵略或征服,不但沒有滅亡反而將雪域、滿洲併入版圖直至今日。隋唐的皇族原本均不是真正的漢人,可是他們統治中國後很快與漢人融合,以至於漢人有時被稱為唐人。進入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也大部被融合,比如盛極一時的鮮卑人就已不再獨立存在。 距今9000—7800年的賈湖文化居民,體質特徵與現代中國北方人相似,與河南的下王崗組、廟底溝組,山東的大汶口、野店、西夏侯組特徵一致,身高在170—179.9厘米之間。這說明中國文明是中國先民自己創造的,並非外來的。另一方面,中國遠古時代也有白種人生活,他們參與了中國文明的締造,成為中華民族的成員。

包括樓蘭、龜茲、焉耆、車師、月氏在內的講吐火羅語的古代西域的諸國,就是歐羅巴人種,向東分布遠達鄂爾多斯草原。在古墓溝墓地發掘的青銅時代墓地,碳14測定其中7個標本的年代集中在公元前2310—公元前1535年之間。就是說,白種人來到中國塔里盆地的時間紡在距今4300年左右。古墓溝墓地的居民頭骨與歐洲人種北歐類型很相似,在語言方面,吐火羅語是原始印歐語系中一種獨立的語言,與意大利語極為相近。印歐語系有明顯的地理特徵,西部語組“一百”讀音以K開頭,稱K語言;東部語組“一百”讀音以S開頭,稱S類語言;吐火羅語“一百”卻是以K開頭(A方言中為känt,B方言中為kante)。吐火羅語與米坦尼雅利安語、印度雅利安語、古波斯語對比,可以看出這些來到中國的原始印歐人的宗教信仰,他們的雙馬神是古波斯、古印度也共有的。新疆康家石六子岩畫與八牆子岩刻有雙馬神,陰山岩畫有雙馬神,商代青銅器上也有雙馬族徽,如父辛鼎“雙馬與大象”、作從{(竹/墾)為一字,竹頭在上面}“雙馬與豕”。婦好墓中的和田玉是由講吐火羅語的人傳入中原地區的。這些白種人與中國原王朝的交往是很早的。但漢代以後西域才廣為人知。絲綢之路開通後,塔里木盆地成為東西方交流的中轉站,不同文化聚集、交溶,異彩紛呈。

四川廣漢三星堆的“青銅立人像”,具有明顯的西亞人特徵。能成為這個像的原型的人,應當是一位在政治上有作為的人,在巫術盛行的年代,兼為大巫師。文獻記載蜀地與中原關係密切,建木“大皞爰過,黃帝所為“;黃帝妻為西陵氏女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黃帝次妃方雷氏女女節,生少昊,降居江水。《山海經》說顓頊為昌意之孫,《帝王世紀》說顓頊於此棄其琴瑟”。古代瑪雅遺址也有白種人的像。可以看出,白種人是從中國到達中美洲的,不是從歐洲來到中美洲的。

古代山東也有白種人生活。據2000年“21世紀中國考古學和世界考古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傳來的消息,中國古生物分子遺傳學研究室與日本的有關研究機構合作,以山東臨淄古墓群中古人類DNA為標本,提取並純化了該地區2500年前、2000年前的古人骨DNA和現代人的DNA,並分別與從國際基因數據庫中篩選的1300多個標本進行了DNA特徵非常近似。2000年前的臨淄人與現代的哈薩克斯坦阿爾泰人的基因特徵非常近似,而當代的臨淄人與現代的東亞人基因特徵非常接近。文獻中有白夷、白狄的記載,但其族屬難以考證。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人是白種人,其來源不明。白種人曾在山東生活過是可以肯定的,後來或遷走,或融入了漢民族。藉助現代技術,對更廣泛的地域內的中國上古先民的基因進行對比研究已經成為可能。這方面工作的深入,可以幫助我們弄清上古時代不同和種的分布,對中華民族這一個概念有更科學更全面的理解。那種中國文明一元論的觀點,那種孤立地靜止地對待中華民族發展史的觀點,已經立不住腳了。

中國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在歷史上各種不同文化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域融入中國文明這股巨大的洪流,中國文明並非一直是閉關自守的文明。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