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發展是由繁到簡?——漢字發展認識的誤區 |
送交者: 耄 2006年09月02日02:34:53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事實恰恰相反,漢字的主要發展趨勢是由簡到繁的。這不但反映在字數越來越多,也反映在一些單字增加了部首。比如“氣”字,在甲骨文就是三道斜綫。在後來直到楷書,才加入了“米”這個部首。還有“羅”字,本來是沒有“糸”這個部首的,表示用“四”把“隹”(鳥)罩住。後來加入“糸”,表明製造材料。類似的例子很多。曾經看到一個網站,提供很多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到楷書的檢索。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漢字的繁化綫路。 當然,漢字發展中也有簡化的情況。那主要集中在部首的筆畫減少。使得一些部首更加抽象。但部首的簡化一般應該保證不和其他部首混淆。否則的話,就破壞了漢字體系。 有人會說行書草書。但行書草書,從來不是正體,在正式場合不宜使用。而印刷上也很少使用。 漢字的發展主要是爲了追求“望文生義”的原則。越能達到“望文生義”,漢字也就越容易掌握,理解和使用。漢字的創造也總是符合六書的標準。 明白漢字的發展過程,就知道中共的簡化是破壞活動了。其實我並不反對好的簡化。如果真要對漢字簡化,我認爲應該: 1。主要集中在對部首或者獨體字的簡化。簡化後仍然不和其他部首混淆。比如中共簡化方案中的“言”“金”“糸”等部首的簡化,就很成功。而把“漢”簡化成“漢”,“雞”簡化成“雞”,從形聲字變成了什麽也不是。但“熯”,“溪”還都存在。這就是糟蹋漢字。順便提一句,“國”字糟蹋了,“漢”被糟蹋了,“龍”字被糟蹋了,“華”也被糟蹋了。“華”字,多美的一個字。這麽多中華民族的象徵漢字,都被糟蹋了。 2。保證繁簡一一對應。這樣人們也容易接受使用。文化傳承的破壞也小。而中共現在的簡化字,不能保證繁簡一一對應,甚至連多對一對應都保證不了。比如“明瞭”,簡化成了“明了”,但“瞭望”沒有被簡化。所以多對一對應都保證不了。這就給電腦自動轉換帶來了麻煩。還有,在讀古文的時候,“穀”“谷”不分,有時候很耽誤事。還有,后羿還是后羿?周潤發還是周潤髮?文化傳承就出了問題。中共簡化的目的是爲了最終實現拼音化。所以就把一些同音的字生硬的合併了。 還有一些人認爲新出現的就是好的。所以中共簡化字比正體漢字先進。這就頭腦簡單了。並不是新事物就一定是先進的。人是經常做蠢事的。爲了減少做蠢事的幾率,除了要提高智慧外,更重要的是允許大家討論,允許不同聲音,鼓勵多樣性。做事情的時候要謹慎,不要做絕。當然,如果專制制度下的獨裁者就是個瘋子,那大家只能跟著一塊兒瘋了。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