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兩側水火兩重天,川渝大旱禍首就是三峽大壩 【圖】 |
送交者: 御風行者 2006年09月04日22:02:24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三峽兩側水火兩重天,川渝大旱禍首就是三峽大壩: 新華社2006年5月報道說,據三峽總公司副總經理曹廣晶介紹,20日三峽大壩最後一車混凝土將澆築到185米設計壩頂高程,標誌着三峽大壩全線澆築完成。2006年5月20號,三峽大壩全線合龍,徹底攔腰截斷東來雲雨,四川盆地開始5000年未有的大旱災。其實這幾年四川盆地氣候逐漸由濕變干就是三峽大壩修築的過程。前幾年未合龍,尚有部分水氣從缺口進入四川盆地。而今年徹底合龍,徹底阻斷水氣。 185米(約70層樓房高)的三峽大壩拔地而起,將東來水氣活生生阻擋於四川盆地唯一的通風口三峽之外,老毛當年所說的“截斷巫山雲雨”不幸一語成讖。本來應當東風化雨降到川渝的雨水只好在宜昌落下,導致三峽以西的四川盆地久旱不雨、赤地千里、酷熱異常;而三峽以東的湖北宜昌夷陵區卻暴雨連連,降水倍增: 據宜昌市氣象局網站資料:雖然宜昌地區遠離三峽大壩的地區也有乾旱發生,但是大壩所在地夷陵區暴雨頻仍,降水竟然倍增(把川渝的雨水侵吞了):“2006年6月下旬,降水西北部偏多6~8成,夷陵區偏多2倍。6月21~23日宜昌城區、夷陵區出現大暴雨,興山、秭歸等部分地方出現暴雨。28~30日夜間各地出現強度不均的雷雨,其中,興山、夷陵區、遠安局部出現暴雨及大暴雨。” (http://www.ycqx.gov.cn/article/detail.aspx?article=1709) 請看宜昌夷陵區政府網站介紹資料:宜昌市夷陵區,古稱夷陵,位於湖北西部,......南北長106公里,東西寬77公里,總面積3424平方公里,區轄12個鄉鎮(辦事處),445個村,56.11萬多人,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坐落在區境內。三峽工程壩址在本區三斗坪鎮,距我區38公里,宜昌市夷陵區既是三峽工程壩區,也是三峽庫區首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長江黃金水道橫貫東西。(http://www.ycyl.gov.cn/showPage/showInfo.asp) 另外,請參考其他網友的帖子: 據三峽工程防汛辦提供的氣象資料顯示,“今年(編者按:指2005年,下同)4月份三峽壩區天氣複雜和劇烈變化程度為近50年同期所少見”,請看《中國三峽工程報》的報道:“今年4月三峽壩區氣候反常。氣溫並沒隨夏季的到來逐漸上升,反而呈下降趨勢。4月末平均氣溫不足12攝氏度,4月中旬周邊山區還出了較大範圍的降雪,月內有3次降溫過程,溫差升降劇烈、顛倒錯位的現象嚴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為236.5毫米,破壩區近10年降水量最高紀錄,破宜昌地區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紀錄。” 2002年左岸大壩建成後,四川盆地水氣減少,濕度降低,夏天一年比一年熱,年最高溫度節節上升。原因請參考新華社新聞: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曹廣晶7日晚告訴記者,宏偉的三峽大壩將於5月20日全線建成,達到海拔185米設計高程,這標誌着三峽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完工。三峽大壩全長2309米,混凝土澆築總量1610萬立方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鋼筋混凝土大壩。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1998年底,三峽左岸大壩混凝土開始澆築,長度1600多米的左岸大壩於2002年10月建成,長度660多米的右岸大壩於2003年7月開始澆築,這段大壩原計劃2007年初全線澆築到設計高程。 (http://www.tj.xinhuanet.com/2006-05/08/content_6916444.htm) 四面環山的四川盆地在夏季主要靠狹窄的三峽一條縫從東面輸入水氣。其實這就是所謂的海陸水循環:太平洋的水以水氣的形勢登陸西進,從三峽穿入四川盆地,沿途降雨,剩餘水氣抵達川西北高原和青海降雨,化為長江黃河源頭又奔流入海。現在三峽管道封死,本來是雨季(全年大多數降雨量)的夏季四川盆地和兩河源頭無水氣降雨,河流水量巨減,三峽和將來的西線調水兩個工程本身也會淪為受害者成為半擺設品。 其它的降雨機會則需要強冷或強熱空氣力量大到可以翻越四川盆地周圍環繞的高山才能實現,顯然全年這樣的次數不會很多,全年總降雨量會至少減半。四川重慶將年年抗大旱,對國家來說也將是得不償失。黃萬里先生早就說了:三峽大壩即使上馬,也只有被炸毀一條路。 請廣泛轉貼,拯救環境,拯救中國!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