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利劍--蘇聯波波沙PPSh41式衝鋒鎗 |
送交者: 一葉扁舟 2006年10月19日12:06:59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赤色利劍--蘇聯波波沙PPSh41式衝鋒鎗 薩沙 1952年10月14日,在朝鮮上甘嶺戰役中,敵軍約6個營的兵力攻占了志願軍防守的597.9和537.7高地。,我軍第135團第7連排長孫占元帶領全排大反攻,一舉攻占了敵人的二個據點。之後敵人以優勢兵力大舉反攻,孫占元的雙腿被炮彈炸斷受了重傷。但是他仍然不下火線!在敵人的數次衝擊且戰友傷亡殆盡的情況下,他用手中的50式衝鋒鎗前後擊斃了16個敵人,最終拉響手雷和蜂擁而至敵人同歸於盡。 孫占元烈士手中的殺敵利器50式衝鋒鎗,就是二戰中讓德寇聞風喪膽的波波沙PPSh41式衝鋒鎗。
背景
一戰中,幾百萬人在歐洲戰場進行極為殘酷的戰壕戰。 由於當時的防禦武器也就是重機槍和防禦工事的水平遠遠高於手持步槍和手榴彈衝鋒的血肉之軀,戰爭前四個月英法等國都損失了150萬士兵(德國70萬人,法國85萬人,英國9萬人),而俄羅斯帝國在德國的全力打擊下更是損失了250萬人。 實戰中隱蔽在工事中的重機槍可以輕鬆的掃倒整排整連的人,而僥倖衝鋒到敵人防禦工事前的進攻士兵―――他們發現自己在人數不足的情況下缺乏可以大量殺傷敵人的武器。他們手中的單發步槍和幾個手榴彈都無法大量消滅隱藏在工事裡面敵軍。這讓各國的傷亡飛速的增加,單單1916年7月在法國北部索姆河戰役中,聯軍損失61.5萬人(英軍42萬人、法軍19.5萬人),德軍損失65萬人。而次年的凡爾登戰役中,法軍損失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人。 面對這種嚴酷的局面,意大利人艾比爾·貝特爾·雷維里在1915年發明出了維拉·帕洛沙M1915衝鋒鎗,這是世界上的第一款參與實戰的衝鋒鎗。雖然意大利人本來是作為輕機槍設計的,但是因為其實際發射手槍子彈(當時輕機槍都發射步槍子彈),能夠連發射擊等特點,實際是起到衝鋒鎗的作用。 剛剛誕生的衝鋒鎗在實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除了意大利以外,各國也都很快開始自己的研究工作。 其中最為成功的是德國的MP18衝鋒鎗,它於1918年裝備德軍突擊隊,在一戰後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一個德國士兵手持一把MP18衝鋒鎗就可以掃射一整條戰壕裡面的幾十個敵人。因為MP18讓英法美各國士兵飽受了痛苦,一戰結束以後,列強隨即通過《凡爾塞條約》明令禁止德國陸軍裝備這種武器。 但是蘇聯方面對待衝鋒鎗的反應似乎很慢,一戰結束以後俄國隨即陷入內戰(1918年到1922年),紅軍和白軍在地跨歐亞的蘇聯廣闊的土地上拼死廝殺,紅軍一度陷入幾乎崩潰的被動之中,沒有什麼精力從事新式武器的研究。內戰結束4年內後的1926年,蘇聯紅軍裝備委員會才把衝鋒鎗的研究計劃初步制定下來。 輕武器大師托卡列夫(著名的托卡列夫手槍和半自動步槍的設計者)首先開始這方面的設計,但是它很快遇到很多實際困難無法解決。20年代的衝鋒鎗還是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研發工作是非常困難的,結果是托卡列夫的方案最終失敗了。 1930年,蘇聯另一個輕武器大師瓦西里.捷格加廖夫也開始了衝鋒鎗的設計(捷格加廖夫輕機槍的設計者)。捷格加廖夫吸取了前者托卡列夫的教訓,聰明的以德國MP18的改進型MP28衝鋒鎗為模板,在它的基礎上進行了若干的改進,於1934年正式研製出PPD1934衝鋒鎗(П ПД1934)。該槍的性能很不錯,全槍長790mm,槍管長260mm,全槍質量5.4kg,(整槍重量較重),空槍質量3.63kg,發射7.62mm托卡列夫手槍彈或7.63mm毛瑟手槍彈,彈頭初速488m/s,理論射速800發/分。配有一個71發大彈鼓,該彈鼓裝滿彈藥時重達1.8kg,可靠性較差,容易吃土和卡殼。該槍有效射程200米,實際射程150米左右。該槍有旺盛的火力和不錯的射擊精度,各方面性能和MP28基本旗鼓相當,是一款相當不錯的武器。 除了有MP28的優點以外,該槍也有MP28一樣的弱點,它對製造工藝要求較高,其生產線需要一些精加工的機器,對於加工人員也有一定的技術要求。總之,該槍的造價較高,製作工藝比較複雜,所以生產數量自然很有限。在1936年開始正式開始生產,一年時間只生產了約100支。之後雖然一定程度的擴大生產規模,但是實際生產數量仍然非常有限,直到二戰開始也只是少量裝備蘇聯部隊。 需求和研究 蘇聯方面忽視衝鋒鎗的惡果很快顯現。 1939年蘇聯外交部向芬蘭提出割讓領土以保證蘇聯列寧格勒地區安全的要求被芬蘭政府拒絕(列寧格勒距離芬蘭邊境只有40公里)。11月蘇聯入侵芬蘭 蘇芬戰爭爆發,蘇聯人為了對付這個小鄰居,前後使用了軍隊154萬人,5000架飛機,5350門火炮,2000輛坦克。而小國芬蘭只有人口300多萬,常駐軍3萬人,還有30萬民兵部隊,飛機72架,火炮162門,坦克60輛。怎麼樣來看二國也不是一個水平線的對手,類似於一隻老虎和一支狸貓的對抗。但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在100天的蘇芬戰爭中,芬蘭正規軍雖然基本被摧毀,但是蘇聯損失高達50多萬人(一說是近百萬),蘇軍成建制被殲滅或者基本被殲滅的就有7個師又兩個旅。 其中相當一部分戰鬥時在森林地帶或者森林邊緣進行的。由於森林地區樹木眾多,雙方多是突然遭遇的近戰。芬蘭人小分隊形式作戰,他們使用精良的蘇米衝鋒鎗重創了使用人海戰術的蘇聯部隊。根據蘇聯軍官的回憶,蘇聯人整排整連部隊的衝鋒往往被二三個芬蘭衝鋒鎗手打的精光,實戰中蘇米衝鋒鎗甚至有 一次射擊3000發的記錄。戰鬥的結果是,這些森林地帶往往到處都是蘇聯新兵的屍體,還有無數屍體被埋在厚厚的雪層之下永遠的失蹤了。 以至於戰後一個蘇聯將軍說:我們占領的芬蘭土地,剛剛夠掩埋我們戰士的屍體。 蘇芬戰爭中蘇聯軍隊的拙劣表現也讓希特勒下定進攻蘇聯的決心。 戰後的蘇聯高層面對如此嚴重的傷亡也深感危機。對付一個小國都有如此重大的傷亡,對付英法德美這些大國又會怎麼樣。除了戰術和戰略上的反思,斯大林也特別命令蘇聯軍工人員檢討武器裝備上的反思。相關人員在分析蘇米衝鋒鎗的威力痛定思痛以後,作出了一定要在蘇聯軍隊中大量裝備衝鋒鎗的最終結論。 但是現實的困難也是很明顯的,PPD衝鋒鎗的造價和造時實在是太高。蘇聯軍工方面就算全部開足馬力也無法生產出可以大批裝備部隊的數量。於是,容易生產,價格低廉但是又要和PDD差不多的性能,這種類似於大躍進的設計目標很快提給了蘇聯的輕武器設計大師們。 1939年,蘇聯武器設計師喬治.斯帕金開始了新式衝鋒鎗的研究。 斯帕金針對PPD衝鋒鎗的弱點和優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時參考蘇芬戰爭中蘇米衝鋒鎗的特點,還考慮目前蘇聯工業的特點。前後經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的艱苦研究,終於在1940年9月完成新式衝鋒鎗的定型,將樣槍和設計方案交給了蘇聯國防委員會。 1940年12月,經過三個月的嚴格測試,蘇聯國防委員會認為這種結構非常簡單的斯帕金衝鋒鎗的性能完全符合需要,正式決定採用斯帕金衝鋒鎗作為蘇聯軍隊的制式裝備並且命名為波波沙41 衝鋒鎗(PPSh41)。PPSh 41是斯帕金衝鋒手槍(Pistolet Pulyement Shpagin41)的縮寫,俄語為ППШ41。 出乎斯帕金和蘇聯高層預料的是 現實的變化更快,斯帕金衝鋒鎗研究成功僅僅六個月後蘇德戰爭爆發。蘇聯軍隊由於準備不足一潰千里,短短幾周內,蘇聯損失了損失火炮2.2萬門,坦克1.8萬輛,飛機1.4萬架,一個方面軍,十九個集團軍,250個師被全殲。除了幾百萬的人員損失以外,蘇聯更丟失了多年儲備的數量驚人的武器裝備和其他物資。 當時的德軍已經裝備了一部分MP38/40衝鋒鎗。衝鋒鎗的裝備使得德軍在在近戰中無往不勝,手持老式步槍的蘇軍幾乎無法招架,損失非常慘重。 急需補充新裝備和部隊嚴重缺乏衝鋒鎗 這二個原因要求都迫切要求波波沙的迅速投入現役。 1941年末,波波沙開始大量生產並且準備蘇聯軍隊,由于波波沙特別容易生產,到了1942年7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聯士兵已經有相當數量波波沙。這種近戰威力無窮的武器在斯大林格勒殘酷的城市戰中好好的教訓了德國人,同時也讓德國衝鋒鎗設計師們大大開了眼界。 優點 1.製造的簡單和造價的低廉 可以說,蘇聯人是二戰中最為精明的武器製造家。老薩常說,一把精良的武器可以贏得一場決定紳士榮譽的決鬥,而一把粗糙但是實用的武器可以贏得決定民族存亡的戰爭。 波波沙就是這樣的武器,它和早期造價高,製作技術複雜的PPD完全不同。 它的結構非常簡單,大部分零件如機匣,槍管護管 都是用鋼板經過簡單的衝壓後完成,衝壓使得這些主要部件的製造速度非常的快。之後工人們只需要把這些衝壓好的部件做一些很簡要的粗糙加工,比如焊接,鉚接,穿銷連接和進行組裝,最後安裝在一個木槍托上就完成了。 整個製造工藝非常簡單,沒有什麼難以掌握的技術,由於衝壓技術的採用――對於材料的使用也非常節省,造價低廉,製造速度也很快,一般的學徒工稍加培訓就可以輕鬆操作。 這一切都使得波波沙的生產速度飛快,到了1945年波波沙已經生產了驚人550萬支,居二戰衝鋒鎗生產的榜首。英國人粗製濫造的司登衝鋒鎗也只生產了400萬支 ,而美國人造價高昂的湯普森衝鋒鎗只生產了200萬支,德國的MP38/40生產了約120萬支。 二戰後期,由於前線巨大的傷亡,蘇聯成年男人幾乎全部上了前線。兵工廠車間裡面都是體力衰弱的老人,婦女和孩子,就是這樣的一批人仍然能夠保持高速度的生產,足可以見到波波沙的易於生產的出色特性。 另外,朝鮮戰爭期間的新中國在仿造波波沙時,最初一年也達到了4萬支的產量。這對於百廢待興的中國軍工企業來說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了。 2.旺盛的火力和可怕的高射速 老薩使用波波沙最大的感覺就是其旺盛的火力,波波沙的理論射速高達900發/分,遠遠高於它的對手MP40的500發/分。實戰中波波沙的射速可以高出將MP40近一倍。 波波沙配有一個71發容量的大彈鼓,裝備量是MP40的32彈夾的一倍以上。大家都知道實戰中敵我雙方一發子彈的相差往往就能決定誰死誰活,而一倍的裝彈量說明了什麼?說明實戰中波波沙火力的持續時間要長好多,說明因為更換彈夾造成的火力中斷要少很多,更說明了二種武器設計思路上的重大差距,和德軍士兵要以血的代價為他們的設計師買單。 對於衝鋒鎗來說,因為使用距離一般不超過200米,所以士兵一般很少進行精確瞄準射擊,而是概略瞄準的掃射。這種情況在斯大林格勒和攻占柏林等戰場表現的最為明顯,實戰中雙方的士兵只是朝着敵人的大概方向掃射,誰先能以火力壓制住對方,誰就能夠比較從容的超對方進行精確瞄準射擊,誰就是獲勝的那一方。 實戰中PSh41可以在5秒內把大彈鼓中的71發彈全部發射出去,也就是說在短短5秒鐘內,噴射出的彈雨會覆蓋波波沙瞄準的幾平方米內的區域。在這些區域裡面的任何敵人不太可能存活。這種高射速在實戰中簡直是無法形容的可怕。在很多近距離的遭遇戰中,如果德國士兵遭遇蘇軍衝鋒鎗手的突襲往往幾秒鐘內就死傷一大片,完全沒有還手的餘地。 很多德國士兵在實戰中很快意識到這點,他們只要有機會就會想法設法的搞到一支波波沙,為自己的生命多買一份保險。由於德軍中自發裝備波波沙的士兵數量很多,德軍還曾經特地針對波波沙設計了一個型號MP41(r),讓其能夠發射德國的巴拉貝魯姆手槍彈。 在電影斯大林格勒戰役中 ,一個德軍小分隊的二十多個人就有四五個士兵使用大彈鼓的波波沙衝鋒鎗。不用說,這些波波沙都是繳獲來得。 3.可靠的持續射擊精度 對於衝鋒鎗這類武器來說,由於需要殺傷集團出現的敵人,所以持續射擊時精度是非常重要的。 波波沙為了提高射擊精度,採用了以下幾個手段:仍然使用木製槍托,不使用鐵製槍托。木製槍托雖然是整槍製造中最為費時的工藝,但是它使得整槍射擊時重心在槍的後部,防止射擊中的槍身不平衡,增加了射擊穩定。 波波沙槍管外面有一個散熱筒,他的前端比後端長處一些,這使得槍管的上跳情況大為好轉,一個很簡單的設計極為有效的提高了射擊精度。同時它還可以減少槍口的火焰並在起到防止槍管過熱。 除此以外,波波沙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設計。它的槍機後面貼了一小塊皮革作為墊子以增強射擊時候的緩衝,這個設計在後期的改進型號上廢除了。 實戰中,波波沙的持續射擊能力很不錯,不會像AK47這樣連續射擊幾槍子彈很快就會飛到天上。 PPSh41使用7.63mm手槍彈,在150米的距離上持續射擊的精度還是不錯。當然如果比起單發和持續射擊精度來說,波波沙比起蘇米和MP40還是要差一點,但是作為實戰已經足夠了。 實戰中蘇聯士兵一般使用波波沙做10發到15發的掃射,一次掃射可以對付三到四個集團目標。一個彈鼓可以持續這樣射擊5到7次,一個熟練的老兵一個彈鼓就可以殺死十多個敵人。 4.容易訓練和容易保養
波波沙的由於只需要概略瞄準和持續射擊時穩定性很高,即使新兵也很容易就能學會。 最近俄羅斯國防部長伊萬諾夫向媒體公布了蘇聯二戰中人員有866.84萬名蘇聯官兵為國捐軀,參加幾次戰役後的普通一線士兵的生存率是很低。比如最近央視的電影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裡面,准尉的一個原先的一個部下幾個月後來看望他的時候已經是上尉了。有些網友很不服氣,其實經歷了幾個月殘酷戰爭能夠活下來的人很少,作為倖存的老兵當一個上尉也是沒有什麼稀奇。 老兵傷亡很快,就需要大量的新兵補充到前線。新兵們需要的是可以快速上手的武器,波波沙恰好符合這點。 波波沙還有一個蘇聯衝鋒鎗特徵,就是它的槍管和槍膛內側都進行了鍍鉻處理。這種處理使得槍管的耐磨性增加,同時可以有效的防鏽,它很好的提高了波波沙的使用壽命和射擊精度,也降低了保養的難度。這種設計在別國的來看是非常奢侈的,不過蘇聯當時的哈薩克斯坦的鉻礦儲備是世界第一,老毛子不在乎。 缺點 1.整槍較重 波波沙是二戰期間衝鋒鎗中重量最重的,它的空槍質量3.64千克,裝備彈鼓以後全槍質量5.4千克。 這個重量高出德國MP40和美國M3約1千克,高出英國司登2千克。不要小瞧這二斤的重量,對於一支衝鋒鎗來說多出1千克就已經很多了。畢竟普通的衝鋒鎗的空槍不過3到4千克,這已經多出他們的三四分之一了。 較重的重量也讓持續射擊的蘇聯士兵比較容易勞累和射擊動作變形,尤其在行動間射擊和蹲態射擊,畢竟長期手持一支重10斤的衝鋒鎗也是很累的。 2.彈藥消耗量大 由於射速過快,和採用71發彈鼓等原因,波波沙在實戰中的彈藥消耗是很快的。蘇聯在二戰四年中消耗子彈高達170億發,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波波沙耗費的,這個數字是國民政府八年抗戰耗費子彈數量的十倍左右(17.09億發)。這樣大的彈藥消耗量是一般中小國家所不敢想像的。二戰後期蘇聯後勤系統承受的壓力已經很大,他們使用自身的運輸車輛已經無法滿足前線的需要,只得在占領區徵用了大量的繳獲德軍車輛和民間車輛。 波波沙對蘇聯的後勤要求很重,一定加重了軍工系統的負擔。
和各國衝鋒鎗的較量 德國MP38/40衝鋒鎗 在射速,火力和持續射擊能力上都大大不如波波沙,雖然其有後座力小,射擊精度高的特點。衝鋒鎗畢竟不是突擊步槍,過高的精度是違背衝鋒武器設計的最初思路的。況且MP38/40雖然也大量使用了衝壓技術,但是總體製造工藝還是較為複雜。在整個二戰期間生產不過120萬支,僅僅約為波波沙的四分之一。這樣的數量是無法有效滿足部隊的需要的。 美國湯普森衝鋒鎗 湯普森在火力(700發/分)和持續射擊能力上倒是和波波沙比較接近。但是其製造工藝是二戰中最為複雜的,生產速度也很慢。由於製造工藝複雜,該槍單槍造價非常的高。在1939年一支湯普森衝鋒鎗單價為200美元,是波波沙的7到8倍。二戰後期雖然降到單槍70美元的價格,但是仍然比波波沙高出一倍由於。這種高級玩意也只有富裕的美國佬才能大量裝備。不過到了戰爭後期連美國人也承受不了這樣高的價格,該裝備了價格低廉且容易大量製造的M3衝鋒鎗。該槍在二戰期間一共生產了200萬支。 另外諸如可以上刺刀的日本百式衝鋒鎗之流,其性能和生產能力都無法和波波沙做比較,恕不多言。 在中國 50年代中國在朝鮮戰爭期間除了接受蘇聯援助的60個師的裝備以外,自己也仿造蘇聯裝備自產了一批。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波波沙衝鋒鎗,中國方面的名字是50式。中國的50式和蘇聯的波波沙基本完全相同,唯一的區別在於適應中國技術比較落後而取消部分鉚接工藝,而採取了焊接。 同時由於彈藥供應和中國士兵負重能力的問題,中國的50式沒有採用過71發彈鼓(北朝鮮軍隊則使用過),而是使用彈夾。 在朝鮮戰爭中,中國普通士兵的法寶就是50式衝鋒鎗和大量的手榴彈。在一次又一次的遭遇戰中,使用50式衝鋒鎗的中國士兵在近戰和夜戰中都彌補了雙方火力上的巨大差距。 需要說明的是,波波沙由於外形極為威猛,成為很多英雄人物的持槍照片。這裡就包括雷鋒。
如果說誰是二戰中最精良的衝鋒鎗,毫無疑問是芬蘭的蘇米,但是該槍一共只生產了8萬支,根本無法和各國主力衝鋒鎗相比。 真正二戰時期衝鋒鎗中的霸主毫無疑問是蘇聯的波波沙,該槍整個二戰期間 最經濟,最實用,最有效的武器,也是蘇聯衛國戰爭和朝鮮戰爭的重大功臣。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