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百度清吧
大清王朝的興盛,莫過於進入中原,而進入中原,吳三桂的作用不可忽視,這一點眾所周知。
大清王朝的覆滅,以清帝退位為標誌,而清朝結束,辛亥年那次起義的作用,不可忽視,而那次起義從始至終的最高軍事指揮者,即吳畏三(吳兆麟,字畏三),這一點應該引起重視。
據歷史記載,武昌起義開始,辛亥年武昌士兵譁變後,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吳畏三出來之後,即譁變士兵即形成戰鬥力量,進攻湖廣總督府並取得成功。
之後,武昌起義聲威遠播,把黎元洪提出來了,黃興也來助威,吳畏三稟承吳氏之祖泰伯傳統,不斷讓位。
再之後,清庭派袁世凱率大軍壓境,面對敵我雙方巨大的力量差距,黎元洪開溜了,黃興也開溜了,到頭來還是吳畏三頂起局面,當起泰山石的角色,直到武昌起義結束,清庭覆亡。如果當初起義軍人都象黎元洪黃興那樣開溜,不打自潰,袁世凱就失去了與清庭討價還價的資本,大清王朝還能撐得下去。
可見,吳畏三在清朝覆滅的過程中的作用,是絕不可忽視的,與吳三桂在清朝興盛過程中的作用相比,毫不遜色。
大清的興亡,與“吳”“三”二字,有不解之緣,不可不信。
中華神州,悠悠歷史,其中奧秘,令人稱奇。
吳三桂反清戰爭中,有位將領名叫吳應麟,按照吳應熊是吳三桂大兒子,說吳應麟是吳三桂的二兒子,是可信的。而吳應麟敬畏他的父親吳三桂,也是情理之中的。那麼,吳畏三,也就是吳兆麟,與吳應麟的關係,呵呵,呼之欲出------轉世投胎,吳兆麟完成吳應麟的未竟事業----反清(因為吳三桂去世後,吳應麟就獨擋一面,立誓反清),也就完滿得無可辯駁。
這些,不能說是戲言。絕不能,估計,有慧眼者,看得比以上所說的更清楚。
今天發現一件事情
大清王朝不僅與“三”有關(吳三桂,吳畏三),“清”字也離不開“三”
-----“清”字 左邊是三點,右邊上三橫,下三橫,右邊還有三豎。三點三豎再兩個三橫,那就是“清”字。
呵呵,有趣吧,妙不可言吧。不知道以前有沒有人發現過這個現象。呵呵
平西王府
翠湖公園,位於昆明市五華山西麓 ,占地面積21.6公頃
順治十七年(1660年)清廷命吳三桂駐鎮雲南,吳三桂鑄造西錢,發展經濟,“乞沐氏勛莊”,踞五華山永曆宮為“平西王府”。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舉“天下都招討馬大元帥”旗號反清,陳兵湖南。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匆忙衡州稱帝,國號“周”,年號“昭武”。
康熙十七年八月,吳三桂暴病殛于衡州。其孫吳世璠繼位,改元“洪化”,鑄造洪化錢。
康熙十九年(1680年)吳世璠敗退雲南,吳世璠居翠湖新府,以其年號改稱“洪化府”。
“廣西桂平金田洪秀全”這九個字,與吳三桂政權的關係怎樣,只要提起,大家就一目了然吧。
這九個字中的 平 西 全 桂 可以說是相合於平西王吳三桂
“洪”字 可以說是相合於 吳世璠的洪化年號與洪化府
“田”字 可以說是相合於 吳三桂吳應熊吳應麟吳世璠這反清政權的四個核心人物(四吳 四個“口”字)
而“金田”二字,與吳三桂的昆明“金殿”二字發音相近。
可見,清朝歷史中的三次波瀾壯闊的反清行動(一是所謂的三藩叛亂,二是太平天國金田起義,三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都與吳三桂脫不了干係。
還有一些要說明.
據傳,太平天國的軍隊打到湖南時,一位吳三桂部將的後人--一個老人出現了,他指出以前吳三桂軍隊埋藏的大炮所在地,太平軍得到大炮,實力大增.有人評到,這是吳三桂部將特意的世傳,要自己的後人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守住這些大炮的埋藏所在地,直到它們有用處的時候,讓它們派出用場.這是吳三桂的反清行動對太平天國行動的實在關係的實證.
還有,太平天國運動之後,中國的一個巨大的變化,就是,清朝的軍權再也不掌握在滿族人手中,而是基本上的軍權己轉到漢人的手中,比如湘軍與淮軍,實際上,袁世凱原來就是淮軍將領吳長慶的部屬.袁世凱的作為(與吳兆麟相對峙的時候),導致清王朝的結束,可見,太平天國的反清對辛亥革命的反清的實在關係的實證.
這也說明了三次波瀾壯闊的反清行動的關聯性
再說一點:“清”字 左邊是三點,右邊上三橫,下三橫,右邊還有三豎。共十二筆,清朝正好是十二帝(從努爾哈赤到宣統)
越說越玄乎了,呵呵. 宿命? 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