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轉貼]遼東:毋忘1905 (續)
送交者: 一葉扁舟 2006年12月01日09:07:22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七)

在日俄戰爭中,日軍參戰總兵力一百零九萬人,死亡十萬六千人,傷十七萬餘人,損失艦船九十艘,軍費開支高達十八億日元,雖然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戰爭亦使日本人力、物力消耗殆盡。此外,日本國內反戰情緒也日益高漲,引起日本朝野的不安。其實,儘管在戰場上節節取勝,但匱於資源貧乏、經濟薄弱,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消耗,日本卻最先希望早日停戰締和,以鞏固軍事上既得的勝利成果。

還在兩國鏖戰正酣之時,謀求和談的活動已在外交戰線隱約展開。早在1904年7月28日,即日軍合圍旅順口不久,日本駐英公使林董便挾首戰告捷之勢,通過第三方向正在柏林的俄國財政大臣維特表示,願與他秘密磋商議和條件。

1905年1月1日,日軍攻占旅順,25日,日駐美公使高平奉命向西奧多·羅斯福總統表達日本政府的“意圖和希望”,即“恢復和平”後應使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並由日本“繼承”俄國在遼東半島的租借權及其他權利。2月8日,羅斯福以私人身份通過法國駐美大使朱塞朗向沙皇勸和。同月,林董通過第三方再次與維特接觸。日方試圖讓俄國首先發出媾和倡議,接受戰敗國的屈辱地位。但是,此時的沙俄政府對日方的和談試探並未理睬。

1905年3月10日,奉天會戰結束。大獲全勝的日本,此時戰費激增,債台高築,人員傷亡巨大,後備兵員奇缺,不僅已無力在戰場上發動新的攻勢,而且戰爭的延宕甚至有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後果。3月14日,滿洲軍司令官大山岩向大本營總參謀長山縣有朋告急:敵軍彌補其損失甚難,我軍於短期內彌補損失亦不可能,“故在我戰力恢復之前,切不可妄動大兵”。23日,山縣致書首相桂太郎:“無論坐守陣地抑或主動進攻,均前途渺茫”,其原因在於,“敵在其國內尚有強大兵力,而我已用盡全部兵力”;“敵之軍官尚不缺乏,而我之軍官自開戰以來已大量傷亡,今後亦難以補充”;希望重新“確定國家之根本政策”。

3月28日,大山岩特地派遣參謀長兒玉返東京陳述軍情,提醒政府不失時機地開闢和局。陸軍大臣寺內甚至不等奉天戰畢,便於3月8日主動要求美國駐日公使格里康“嚴肅地”向羅斯福轉達他個人的意見:“戰爭應當終止的時刻已經來到,他已做好了停止戰鬥的準備。”同時外交大臣小村也有類似的表示。基於上述情況,桂太郎於4月8日召開內閣會議,討論“作戰和外交步調一致”的問題,決定在作戰方面,據守日軍已經占有的地點,盡最大努力取得新的進展;外交方面“只要情況允許,即迅速而圓滿地恢復和平”。4月21日的內閣會議還研究了媾和條件。此時,日本雖謀和心切,卻仍堅持和談須由俄國提出,並等待與波羅的海艦隊海上決戰的結果。

在日俄戰爭中,俄軍參戰總兵力約一百二十萬人,傷亡、被俘約二十七萬人。據俄官方估計,俄軍戰死十二萬人,損失艦船九十八艘,軍費開支二十億盧布,物質損失達二十六億多盧布。俄國的慘敗,使沙皇政府原本想用“小規模的必勝的戰爭”阻止國內革命的企圖落空。

旅順口失守後,一時間國內革命風起雲湧。以1月22日“流血星期日”為轉折,1905年俄國革命以暴風驟雨之勢迅猛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當月,俄國全國罷工的人數達四十四萬之多,“打倒專制制度”、“打倒戰爭”、“革命萬歲”的口號響徹全國。到1905年春,已有二十三條鐵路的工人舉行罷工,三十五個縣,幾占俄總縣數七分之一的農民捲入了革命。

而奉天會戰,俄軍慘敗,舉國再次震動,使得有影響的《俄國新聞報》和《解放》雜誌,公開倡導和平運動。礦業和石油業代麥甚至在莫斯科集會,要求沙皇政府與日本言和,並表示:“縱使喪失薩哈林(庫頁島)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也在所不惜。”財政大臣維特哀嘆:“繼續進行戰爭就不能不冒爆發革命的嚴重危險!”鑑於此情,使原本希冀繼續增調國內兵力以戰敗日本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也不得不着手探求體面結束戰爭的途徑和條件。

3月21日,外交大臣拉姆斯多夫命令駐巴黎大使涅利多夫通知法國外長德爾卡賽稱,俄國準備在不割地不賠款的前提下與日本進行和談。25日,維特在彼得堡向英使哈丁表示,他“準備承認朝鮮為日本勢力範圍,將遼東半島、旅順口和哈爾濱以南的鐵路租讓權轉讓日本”,意即承認戰敗的既成事實。同月30日,俄國駐華盛頓大使喀西尼也謹慎地向羅斯福總統表示,俄國政府“私下裡”歡迎媾和。而令沙皇政府尤其不安的是,國內革命運動的持續高漲。因為俄國革命風暴,不僅動搖了沙皇的統治,也使歐洲各國驚恐不已,因為“俄國革命將是歐洲革命的序幕”(列寧語)。

戰前,儘管列強各國都發表了“中立”聲明,但為了使戰爭出現有利於己的結局,無不以各種方式和手段,直接或間接地干預戰爭進程。俄國的盟友法國,在戰爭中向俄國提供了八億法郎合三億盧布 的借款以示支持。而日軍的接連勝利,極大地削弱了俄國對德國的戰略牽制力量,危及着歐洲大陸的平衡態勢。法國為此焦慮不安,並拒絕了俄國再次提出的貸款要求。奉天戰役一結束,法國外長即正式向英國駐法大使表示:為了英法兩國的利益,戰爭應當結束,俄國應保持歐洲大國的地位。

3月底,第一次摩洛哥危機發生,法國渴望俄國儘早以儘可能有利的條件與日本媾和,以便從遠東戰場脫身,加強法俄同盟在對抗德國方面的影響。4月,法國外長德爾卡賽向日本駐法公使表示願居間調停。6月初,德爾卡賽再次探詢日本的媾和條件,以便雙方在法國的干預下開始談判。為誘使日本媾和,法國金融界也表示願對日開放金融市場。同時,法國向俄國施壓,公開告訴俄國稱,“只有取得和平,才能得到大宗貸款”。

日本的盟國英國,在戰爭中名為“嚴守中立”,實際上卻傾力支持日本。英國聯合美國,先後向日本提供四次總額達四點一億美元的貸款(最後一次竟還有德國銀行界參加),幾占日本全部戰爭費用的百分之五十。可見,如果沒有英、美貸款,日本是很難同俄國作戰的。但為了防止俄德結盟,英國又不得不同時設法緩和同俄國在中亞的矛盾,並保持與沙皇政府的秘密外交。日本攻占旅順後,英國感到,若戰爭繼續下去,兩敗俱傷,既可能降低日本在遠東的作用,也無助於俄國對德國的戰略牽制。英國外交大臣遂即表示,歡迎美國總統出面居中調停。

曾竭力慫恿俄國開戰的德國,此時已達到了削弱法俄同盟的目的。但威廉二世擔心,戰爭的延續,有可能使俄國革命波及整個歐洲,從而動搖霍亨索倫王朝的統治。因此,從1905年春開始,德國也希望俄國儘快與日本媾和,集中力量對付國內革命。這樣,德國還可以此討好日本,避免在遠東的國際競爭中陷於孤立。因為德國同美國在遠東無利害衝突,因此願與美國合作插手和談,以防英、法介入。

對馬海戰後,為防止“俄國被整個趕出東亞”,美國政府決定出面干預。在戰爭中曾積極支持日本的美國,擔心日本的強大會威脅自己在太平洋地區的利益,因而希望日、俄兩國在遠東保持均衡。1905年1月下旬,一方面,美英兩國對日俄和議的立場即已達成諒解,一致認為日本“有權要求占有旅順和確保其在朝鮮的優越地位,不容俄國在朝鮮有任何特殊利益”;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又主張戰後沙俄仍留在東三省,與日本互相牽制,以免後者未來坐大為美國的亞洲勁敵。

美國政府還主張,日本必須歸還滿洲,並在東三省實行“門戶開放”政策,實質上是要求與日本分享戰爭成果。同時,美國也希望日本被牽制在北方,使其無法實現對菲律賓的野心(此前,美國剛剛在美西戰爭中獲得對菲律賓的殖民統治權)。日本政府深知,日俄戰爭得以勝利進行,全仗英、美兩國政府及其金融資本的支持,今後仍有賴於他們的支持,因此談判中必須考慮兩國的意圖,將目標限定在英、美容許的範圍之內。4月25日,日本外相小村作出了相應的保證。於是,還在日俄和談前,美、日、英三國實際已就戰後的安排達成了默契。

5月31日,趁海戰大捷的有利形勢,日外相小村電令高平公使,請羅斯福總統以“完全主動”的姿態促成和談。羅斯福亦認為此時俄國弱未盡弱,日本則強未太強,正是美國插手和談的大好時機。羅斯福的策略是,通過法、德推動沙俄,迫使沙皇政府在它必須讓步的地方作出讓步,同時通過英國影響日本,使日本內閣不致對俄國提出過分的要求。6月3日,德皇威廉二世鑑於俄國已不堪再戰,並且有被革命吞沒的危險,致函尼古拉二世勸和,同時給羅斯福寫信,支持他出面調停。6月5日,美國特使邁耶奉羅斯福之命面見沙皇,指出“繼續作戰只會使俄國全部喪失東亞的領地”。

由於德、美雙管齊下,沙皇遂於6月6日主持軍事會議,研究形勢。尼古拉二世贊同儘快開始和談,並指出,由於缺乏海軍,海參崴、堪察加半島和庫頁島可能被占領,“那時再進行和談就困難得多了”。會議決定趁戰火尚未延及俄國領土時議和,同時繼續加強在滿洲的俄軍,以此為談判時的砝碼。次日,沙皇向邁耶表示接受美國的建議。6月8日,羅斯福正式提議雙方舉行直接談判,日、俄隨即表示贊同,迅速派遣全權代表前往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朴次茅斯。

為加強在談判中的地位,日本在談判前夕同意接受羅斯福的建議,於7月間出兵占領了庫頁島。7月29日,內閣首相桂太郎與正在東京 訪問的美國陸軍部長塔夫脫達成秘密諒解:美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保護權,日本保證對菲律賓無進攻的意圖。經過從5月中旬以來的反覆磋商,8月12日日本與英國簽訂了期限十年的第二次英日同盟條約,彼此確認對方“在東亞和印度”的“領土權利”和特殊利益,並規定締約一方為防衛上述權利如與他國(一國或數國)交戰,不論此項戰鬥發生於何地,締約另一方應立即施以援助。

與第一次英日同盟條約相比,此次英國承認日本有權對朝鮮“採取指導、監理及保護措施”;日本則同意將公約的適用範圍由遠東擴大到印度。這樣,條約便成了在遠東以俄國為主要對手的英、日兩國劃分亞洲勢力範圍的軍事同盟條約。美國陸軍部長塔夫脫在該約簽訂後不久曾向日本保證,“為了遠東和平”,無論發生什麼情況,日本和英國可以指望並相信,美國將與英、日協力,“猶如承擔它接受的條約義務一樣”。這樣,美國就成了英日同盟“未簽字的成員國”、“匿名的合伙人”。

關於條約的媾和條件,日本曾進行過長期醞釀。早在1904年7月日軍攻占遼陽之前,小村外相即已向內閣提出了草案。1905年4月21日,日本內閣審議了對俄和議的原則,同年6月30日由內閣通過,並經7月5日天皇批準的給本國全權代表的訓令為基礎。訓令把和議條件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不容磋商的“絕對必要條件”,第二類是由代表團儘可能努力實現的“相對必要條件”,第三類是附加條款,可由代表團自行決定是否向俄方提出。訓令的基本點是,通過談判,使俄國最終承認日本用武力在朝鮮和中國東北造成的既定政治局面,並儘可能謀求更多的侵略利益。俄國方面,沙皇曾把“不割讓一寸土地,不賠償一個戈比”作為對日交涉的原則。

在1905年7月11日給俄國全權代表的訓令中,俄國政府又具體規定,割地、賠款等項有損俄國“榮譽與尊嚴”的條款,“絕對不能接受”。但訓令又給予了談判代表一些靈活處置的外交空間。顯然,日俄雙方的議和原則,在承認以日本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已經獲得的既得利益為談判基礎方面,立場接近。這就為和談成功創造了基本條件。

日俄戰爭的陸上戰場,是在中國的領土內,中國是主要受害者,日俄和會中國理當參與。為此,清政府於7月6日分別向日、俄兩國要求參加和談,並嚴正聲明:“議和條款內倘有牽涉中國事件,凡此次未經與中國商定者,一概不能承認。”但是,日本駐華公使卻復照說:“此次議和自當專在日俄兩國直接商定,當不容有第三國從中干預,有所置喙也。”沙皇政府則聲稱:“戰屬俄日兩國,則和議條款必由俄日全權商議。”日俄兩國此唱彼和,悍然將中國排拒於和會之外。

就這樣,在列強的籌劃下,戰敗的俄國與日本,大模大樣地就中國東北的大片領土爭來討去,劃分各自對所謂南滿與北滿的勢力範圍,並繼續着自甲午戰爭以來有關朝鮮殖民宗主權的爭奪。但是,並未參與日俄戰爭的中立國中國,卻因此承擔了戰爭的嚴重後果:《朴次茅斯和約》中包括了大量侵犯中國主權的條款。

8月10日,日俄和談正式開始。除割地、賠款、限制俄在太平洋海軍力量和處理扣於中立港的軍艦四項之外,談判基本上是在日本提案的基礎上逐條展開的。至8月16日,關於朝鮮問題、中國東北權益問題、東三省鐵路等項,均達成協議。在餘下的割地、賠款問題上雙方爭執不下,談判一度陷入僵局。由於庫頁島已被日軍占領,一時無法奪回,加之羅斯福出面干預,8月23日沙皇決定同意將該島南半部割讓給日本。

至於賠款問題,日本要求俄國交付十二億日元作為收回庫頁島北半部的代價,但俄方堅持:寧願把“數以百萬計的金錢用於繼續戰爭,也不願賠償給日本人”;日方對此也已心中有數,“不認為俄國有賠款的可能”;同時,羅斯福擔心日本會利用賠款來加強其龐大的艦隊,危及美國在太平洋的利益,於8月22日敦促日本不要再堅持賠款要求。日本內閣遂於28日召開內閣及御前會議,就這個問題作出決定。於是,雙方在8月29日第十次全體會議上就割地、賠款問題最終達成協議。9月1日,雙方簽署了停戰議定書。9月5日,俄國全權代表維特和日本全權代表小村壽太郎分別代表本國在《朴次茅斯和約》上簽字。

日俄《朴次茅斯和約》計正約十五款,附約兩款,其中涉及中國主權的內容有:俄國將包括旅順口、大連灣在內的遼東半島租借地及其附屬的一切公共財物,讓與日本(第五款);俄國將由寬城子(長春)至旅順口的鐵路及其一切支線、鐵路區域內所附屬的一切權利、財產包括煤礦在內,都轉歸日本(第六款);兩國在東三省各自經營的鐵路,只限工商業用,不得用於軍事目的,但遼東半島租借地內的鐵路不在此限(第七款);以十八個月為限,日、俄兩國軍隊同時全部撤出滿洲(遼東半島租借地除外);為“保衛”各自的鐵路,可留駐“守備兵”,每公里不超過十五名(第三款,附約第一款)。

表面上,《朴次茅斯和約》第五、六款規定,俄國以掠自中國的遼東半島租借權和南滿鐵路等“轉讓”日本,“須商請中國政府允諾”,其實,那純屬是用以裝潢門面的偽善之為。一個主權國家(沙俄)擅自以另一個主權國家(中國)的領土和主權私相授受,作為向第三國(日本)戰敗乞和的籌碼,簡直是世界近代外交史上絕無僅有的荒唐之事!更有甚者,“和約”簽訂後,日本即着手“實際”的“轉讓”手續,於10月27日正式向中國提出在東三省開埠、築路、伐木、捕魚、內河航行、無條件承認日俄和約第五、六款“允讓日本的一切”等項要求。

接着,小村率代表團於11月16日來華談判,於12月22日脅迫清政府簽訂了《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計正約三款,附約十二款。腐朽的清政府被迫同意日俄條約中俄國讓與日本的一切權利,並允諾:東三省開放鳳凰城、遼陽、新民屯、鐵嶺、通江子、法庫門、寬城子(長春)、吉林,哈爾濱、寧古塔、琿春、三姓、齊齊哈爾、滿洲里、海拉爾、璦琿等十六處為商埠;日本得繼續經營戰時擅自鋪設的安東(今丹東)至奉天的軍用鐵路;鴨綠江右岸的森林採伐權轉歸日本;日本得在營口、安東和奉天劃定租界等等。這樣,日本又從中國獲得了遠比《朴次茅斯和約》多得多的權益。就連日本學者也指出,這個條約“超出清政府承認《朴次茅斯和約》的範圍,給日本新規定了許多額外的權益”。

隨後,日本以《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為依據,將東三省南部視為它獨占的勢力範圍:1906年6月7日,敕令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作為它侵略東三省的大本營;7月底,又仿照俄國遠東總督府的體制,設置關東都督府,着手實施血腥的殖民統治。遼東大地終於淪入了日本之手,成為其進一步侵略中國的戰略基地。

《朴次茅斯和約》還規定,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享有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特殊權利,對日本在朝鮮採取的“指導、保護和監理措施”,不加妨礙或干涉(第一款);俄國以北緯五十度為界,將庫頁島南半部及其附近的一切島嶼割讓日本(第九款)。這樣,《朴次茅斯和約》滿足了日本所堅持的所有“絕對必要條件”。結果,日俄為分割中國東北而進行的歷時十五個月的戰爭,至此以完成可恥的分贓而最終結束。

戰敗的俄國不得不把自三國干涉還遼後得到的遼東的既得利益,拱手讓與日本,俄國勢力從此退居中國東北北部,並且使朝鮮事實上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嗣後,沙俄繼續以中國為掠奪對象,苦心“經營北滿”,並變本加厲地把侵略方向轉向蒙古、新疆。

1905年9月,日本外交代表小村壽太郎向美國國務卿試探美國總統對日本吞併朝鮮的態度。美國總統羅斯福聲稱支持日本,雙方達成協議:美國同意朝鮮成為日本保護國,日本則承認菲律賓為美國殖民地。最終《朴次茅斯和約》雖緩和了日、俄兩國在遠東的矛盾,但卻也加速了英、日和法、俄兩大集團相互靠攏的進程。美國通過干預日俄和談,也加強了自己在遠東的地位。以此為起點,歐美列強及日本侵華的新格局逐漸形成,中國面臨的民族危機則進一步加深了。

(八)

日俄戰爭以日本戰勝為結局,成了二十世紀初國際關係的一個轉折點。此戰總結了日本自明治維新以降的歷史成就,使日本不僅在甲午戰爭中衝決了東亞千年華夏朝貢體系的傳統國際關係的桎梏,而且在日俄戰爭中完成了福澤諭吉“脫亞入歐”的歷史設計,一蹴而躋身列強行列。十年間連續兩場勝利的戰爭,使日本走上了“崛起”侵略亞洲、爭霸世界的不歸之路。誠如《朝日新聞》某篇文章所指:“日本對其軍事實力變得極其自信,最終走上了軍事帝國的行列,瘋狂地對外擴張。”

縱觀戰爭全局,日俄兩國國內因素固然重要,但若將其置於其時以遼東和朝鮮問題為膠着點的遠東國際關係格局中,以及列強爭端於全球的國際政治大背景下考量,則日俄戰爭無疑是當時東北亞國際政治“平行四邊形的歷史合力”之產物。其後一百年間,大國圍繞中國東北、朝鮮的爭奪並未完結。此後接踵而來的一個又一個危機、事變,無不與甲午和日俄戰爭深埋下的禍種相關聯。梳理百年東亞國際關係史的脈絡,其發展線索何曾脫出日俄戰爭中大國爭霸的歷史窠臼?

1907年日俄簽訂密約,把“北滿”和內蒙劃為俄國的勢力範圍,把“南滿”和朝鮮作為日本的勢力範圍。

1910年,日本正式吞併朝鮮。

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對德宣戰,卻在中國山東登陸,劫收德國在膠東的權益。“戰勝國”中國卻要在凡爾賽和會上為收回山東利權而爭,引致中國國內產生了五四運動。

1917年,在日俄戰爭中泄了氣的沙俄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陷入了革命與戰爭的歷史漩渦,把自己送入歷史的墳墓。

1919年7月、1920年9月,蘇俄政府兩次發表對華宣言,宣布廢除沙俄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廢棄一切特權。1924年5月31日中國與蘇聯為恢復邦交簽訂了《中俄解決懸案大綱》。然而,蘇俄對華宣言的承諾並未兌現〔1〕。

日本於1920年前後的凡爾賽-華盛頓會議上終於躋身列強。1918年至1925年間,日本趁亂進攻襁褓中的蘇俄,出兵占據西伯利亞和庫頁島北半部,迫使其訂立《蘇日關於規定兩國關係基本法則的條約》及其議定書,宣布“蘇聯承認1905年《樸茨茅斯條約》繼續有效”。耐人尋味的是,蘇聯在此約中實際否認了此前不久多次對華宣言的立場。

1929年,因中國東北政府要求收回中東鐵路而爆發中東鐵路戰爭。戰事持續達近五個月之久,以東北軍戰敗告終。史家稱,這次戰爭為兩年後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可資參考。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侵占中國瀋陽,抗日戰爭開始。1931年10月29日蘇聯政府致書日本政府,表示蘇聯奉行“不干涉主義”使日軍放手在東北的軍事行動。
1932年3月8日,偽“滿洲國”成立。一度傳出蘇聯與偽“滿洲國”商談建交事宜。1934年3月1日,溥儀在新京(長春)南郊杏花村舉行登基典禮,改偽“滿洲國”為“滿洲帝國”,年號為“康德”。

1933年5月13日,蘇聯駐日大使對日外相內田提議,如偽“滿洲國”購買中東鐵路,蘇聯可以承認“滿洲國”。5月23日,中國外交部抗議蘇聯出售中東鐵路。6月19日,蘇聯復中國外交部抗議,稱出售中東鐵路無損於中國。1935年,蘇聯無視中國主權,與日簽訂日本購買中東鐵路的協定,單方面決定將中東鐵路以總值一百一十七億日元的低價轉售給偽“滿洲國”,實質上承認了偽“滿洲國”的傀儡政權,支持了日本的戰爭行動。

1937年8月20日中蘇兩國在南京締結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其中第二條規定:“倘締約國之一方受一個或數個第三國侵略時,彼締約國約定,在衝突全部時間內,對該第三國不得直接或間接予以任何援助,並不得為任何行動或簽訂任何協定,致該侵略國得用以施行不利於受侵略之締約國。”

1938年7月,日本關東軍在圖們江左岸張鼓峰地區與蘇軍發生衝突,被蘇軍擊潰。
1939年5月,日軍又在中蒙邊境的哈勒欣河畔與朱可夫指揮的蘇軍展開激戰,結果八千名關東軍被殲,日軍遂放棄入侵蘇聯的北進計劃,史稱哈勒欣河戰役,又稱諾門坎事件。
1940年7月,日本大本營與政府聯席會議通過《時局處理要綱》,確立南進戰略,並決定大幅度調整對蘇關係。蘇聯為加強西線戰備,也希望改善日蘇關係。1941年4月,日蘇簽訂《日蘇中立條約》,條約規定相互尊重領土完整,互不侵犯;締約一方若受到第三國攻擊時,另一方保持中立;條約有效期為五年等。附加日蘇分別承認蒙古與偽“滿洲國”領土完整、不可侵犯的共同聲明。在《日蘇中立條約》中,蘇聯置此前中蘇間簽訂的條約於不顧,並實際上承認了偽“滿洲國”。條約且解除了日本在中國戰場和大舉南進的後顧之憂,加快了其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步伐。條約簽訂後,中外輿論譁然,也給共產國際支部之一的中國共產黨帶來了困擾。中共不得不發表維護蘇聯威信的聲明。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英美列強終於嘗到了其幾十年來養虎遺患之後果。值得一提的是,二戰中,日、蘇一直保持密切的外交關係,蘇聯並持續向日本供應煤、石油等物資。

1945年,根據雅爾塔〔2〕和波茨坦會議與英美盟國達成的協議,蘇聯在結束歐洲戰事後,應立即加緊對日作戰的準備。到8月初,蘇聯遠東總兵力已達一百七十萬人,裝備五千架飛機、五千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另有太平洋隊和阿穆爾艦隊以及蒙古國的機械化騎兵部隊。

8月9日零點,蘇軍分四路沿中蘇邊境東段全境進入中國東北,對日軍展開全面進攻。同時,蘇聯宣布廢除《蘇日中立條約》並加入《波茨坦條約》(此前並未簽字)。8月11日,蘇軍向朝鮮北部和南庫頁島發起進攻,15日在千島群島登陸,並由北向南依次進占各個島嶼。8月18日,日本關東軍向蘇軍投降。8月24日蘇聯軍隊占領東北全境,於同日占領平壤,並很快推進到三八線。8月28日占領四十年前沙俄在日俄戰爭中失去的南庫頁島。傳說,斯大林在聽完戰報後,意味深長地說道,“為了這一天的到來,我們整整等了四十年。”

1945年8月6、9兩日,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歷史上的日俄戰爭,催生了日本這個新帝國,可整整四十年後這一不可一世的新帝國卻又在原子彈爆炸的雲霓中灰飛煙滅。歷史似乎在此實現了一次輪迴。
1949年以後,所謂日本與蘇聯(俄國)之間的北方領土問題,一直成為攪擾兩國關係最大的政治障礙〔3〕。

1950年,毛澤東訪問蘇聯,中蘇簽署同盟條約,新中國實行所謂“一邊倒”的外交戰略。朝鮮戰爭接踵爆發,中蘇聯手支持北朝鮮與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大戰三年,遂遺留下朝鮮問題至今。東亞大國關係在短時間內作出令人目不暇接的急劇而倉促的調整,中國內戰遺留的台灣問題也因此陷入了某種既定的戰略框架之中,迅速失去了彈性。
1955年,蘇聯履約向中國移交旅順軍港和中長鐵路。至此,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喪失的東北權益收回。

1960年代中蘇間爆發理論戰,中蘇關係走向破裂。1969年中蘇在東北、西北邊界地區爆發軍事衝突。

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地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本質性地確立了其在東亞、亞太乃至與全世界的國際戰略地位。

1971年4月,美國乒乓球隊訪華。7月,美國特使基辛格秘密訪華。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地位。
1972年2月,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尼克松訪華。
1974年,中日恢復邦交。
……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由鴉片戰爭而始至甲午戰爭終結,亞洲中央帝國今安在?可謂是城下韓擒虎,樓頭大王旗;英、法、德、美、日、俄,列強牛耳易手不斷;晚清北洋民國,天災內戰革命頻仍。與這一切相伴的是,中國在東亞國際關係體系中扮演的角色,也在悄悄地發生着位移:西洋列強的附庸,瓜分豆剖的對象,乃至東洋倭寇也幾次三番打將上門,百年近代史,一簿屈辱賬。

及至1949年,新中國使中國人民得以揚眉吐氣,可仔細打量,仍未能脫離大國政治的藩籬(五十/六十年代的兩個陣營格局,終於露出了雅爾塔體系的馬腳,演變成七十/八十年代的兩極格局)。六七十年代,毛澤東大氣磅礴,殺出乒乓小球,轉動龐然地球,以一記中美關係解凍的險招和一手重返聯合國的大棋,頓然化解了戰略全局的困窘之境。與昔日敵酋美利堅總統笑談哲學,遺贈趨前謝罪的日本首相《楚辭集注》。嗚呼,何等的豪氣!何等的風雅!及至“一條線”、“一大片”、“三個世界”路線的推行,果然開闢出“西邊日出東邊雨”的中國外交新景致,也奠下了獨立自主外交的立國之本和爾後國門開放時的大致國際格局。

今天,東北亞問題又一次成為國際政治矚目的焦點,其背後又一次籠罩着大國的幢幢身影。日俄北方四島問題〔4〕;中日東海油氣田、釣魚島問題;日韓獨島之爭;日本與東亞及東南亞國家關於歷史細節與過程的長期爭拗(涉及東亞歷史觀、戰爭賠償、歷史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諸問題);日美安保條約問題;圍繞俄國西伯利亞石油資源的中日爭執,等等。其中最為世界矚目的,莫過於朝鮮核問題引發的一次又一次國際政治危機,以及連續幾輪的北京六方會談。

2005年,全球都在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六十周年。一批日本政要卻在2月10日即日本對俄宣戰一百周年紀念日,發起成立了“日俄戰爭學習會”,併集體參拜奉祀日皇明治的“明治神宮”。學習會的主要成員有,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自民黨前經濟產業相平沼赳夫,民主黨前黨代表鳩山由紀夫等人。成立學習會的目的在於:“明治的元勛們實現了維新,打敗了帝國主義列強之一的大國俄羅斯,我們要向其學習,摸索出當今日本理想的狀態。”何謂“當今日本理想的狀態”?怎奈是,日俄戰爭陰魂不散,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闔上日俄戰爭的歷史卷宗,掩面而思,“國恥”二字躍上心頭。“國恥”一詞,始見《禮記》。哀公問禮於孔子,孔子答話中有“物恥足以振之,國恥足以興之”語。《疏》曰:“物猶事也,事恥臣恥也。振尤救也,國恥君恥也。君臣之行有可恥者,禮足以興復之。”其涵義與今“國恥”一詞雖有所不同,但亦相通。在中國近現代史中,人們習聞常見“國恥”一詞,其意是指:國家所蒙受外國侵略之大辱視為國恥,如割地、賠款、喪失主權等。一百一十年前北洋水師建起的旅順要塞,堪稱東亞第一海軍基地,在建港工程任上勞累致死的督辦大員袁寶齡在黃金炮台和白玉山上鐫刻下了兩幅對聯:

一曰:大海瀾回憶從前唐戰遼征往昔英雄垂信史,高山天作願此後鎬京豐水中興日月麗神州;
二曰:創四千年未有之規願成渤海屏藩留都堂奧,環九萬里無遠弗屆漫談昆明池水漢武旌旗。

如今,那兩幅充滿沖天大氣的對聯早已無從尋覓,白玉山麓卻留下了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海軍閉塞隊紀念碑,似鬼魅佇立於斯。碑身是用當年的炮彈殼、水雷與沉沒的艦船殘骸建的,用以表彰在戰爭中堵塞旅順港有功的日本軍人。此不為國恥,何國恥之有?!
注釋:

〔1〕1919年7月25日的第一次宣言宣布:“和平的基礎應當是放棄侵犯他國領土,放棄對其他民族的任何強行吞併,放棄任何賠款。”“蘇維埃政府把沙皇政府獨自從中國人民那裡掠奪的一切歸還中國人民。”宣言宣布:放棄沙皇政府與中國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廢除沙俄與中國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所締結的不利於中國的秘密條約。放棄沙俄在中國東北等地用侵略手段取得的土地。放棄沙俄在中國的租界和領事裁判權。放棄庚子賠款的俄國部分和在中東鐵路方面的一切特權等。最後建議雙方派出代表,正式談判以建立友好關係等。1920年9月27日的第二次對華宣言重申第一次宣言,宣布:“以前俄國歷屆政府同中國簽立的條約全部無效,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放棄沙俄奪取的一切中國領土和中國租界。永遠無償地退還一切侵奪的中國權利。”1924年5月31日簽訂的《中俄解決懸案大綱》第三條規定:“兩國政府同意在前條所定的中蘇會議中,將中國政府與前帝俄政府所訂一切公約、條約、協定、議定書及合同概行廢止,另本平等相互公平之原則,及蘇俄1919與1920年蘇聯政府各次對華宣言之精神重訂條約、協約、協定等項。”第七條規定:“兩締約國政府允許在本協定第二條所定會議中將彼此疆界重新劃定,在疆界劃定之前,允許維持現有邊界。”1926年3月25日中蘇開始談判界務問題。會議中中方提出“界務節略”,要求按照1924年的《中俄解決懸案大綱》第三、第七條和1919、1920年蘇俄兩次對華宣言的精神議定新的界約,重劃雙方疆界,歸還帝俄侵占的中國領土。5月16日中方提出“中俄界約草案”,認為按照1919年中蘇俄政府宣言的精神,中蘇邊界應根據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和1727年的《中俄恰克圖條約》重新劃定。對此蘇方表示對中方界約草案無法討論,擬將此問題交中蘇會議全權代表解決。此後中國政局動盪,中蘇關係破裂,談判無果而終。

〔2〕1945年2月4日至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以及三國外交部長,聚集於雅爾塔。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討論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問題。2月8日,斯大林在雅爾塔同羅斯福秘密會談時提出了蘇聯出兵的條件,其條件為: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日本1905年所攫取的俄國的權益須予恢復,即:薩哈林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也須予恢復;對溝通大連與外界聯繫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個中蘇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之。經諒解,蘇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而中國須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作為交換條件,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的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面對日作戰。10日,斯大林同羅斯福再次會晤,達成正式文本。斯大林向羅斯福表示,大連不能成為國際港口,蘇聯需要得到旅順港周圍的海軍基地。英國沒有參與協定草案的制定,但2月11日斯大林和羅斯福卻邀請丘吉爾在協定書上簽了字。

〔3〕1855年,俄、日兩國簽訂《下田條約》,將千島群島南四島,即擇捉、色丹、齒舞、國後,劃歸日本,千島群島其餘部分劃歸俄國。1875年,俄日簽訂《聖彼得堡條約》,日本以當時所占的庫頁島南半部分換取俄國占有的千島群島部分,日本遂占有了千島群島全部。1905年,日、俄簽訂《朴次茅斯和約》,日本重新占有了庫頁島南半部。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蘇軍占領了包括南四島在內的整個千島群島。1951年《舊金山和約》規定:日本放棄在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的一切權利。

從1949年開始,日本不斷表示不服從雅爾塔協定,要求收復庫頁島南半部以及整個千島群島。1951年,日本承認千島包括南四島,一年後又通過國會議案,將齒舞、色丹列入“固有領土”,但繼續承認千島範圍包含擇捉、國後。1955年,蘇、日開始進行“關係正常化”談判,日本竟然要求蘇聯交出庫頁島南半部以及整個千島群島。蘇聯表示可以考慮交還齒舞、色丹,日本立刻得寸進尺,要求一併交出擇捉、國後。1956年,蘇聯重申願意讓出齒舞、色丹,日本仍堅持四島必須一併“交還”,談判於是破裂。此後,四島問題一直攪擾日蘇-日俄關係至今。迄今,沒有任何一份國際法文件規定,南四島不屬於千島群島;而且,日本人援引《舊金山和約》也是無意義的,因為蘇聯並沒有簽署這一和約。

〔4〕對於俄羅斯來說,南四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這裡自然資源極為豐富。若南四島交還日本,俄羅斯的經濟損失將達二點五萬億美元。南四島將俄羅斯與太平洋連在一起,地扼連接俄羅斯與美國、加拿大西海岸的水路要道,而且將濱海邊疆區與堪察加半島連接起來。如果將它讓給日本,日本就掌握了連接鄂霍茨克海與太平洋的所有重要海峽。鄂霍茨克海將變成公海,任何國家的軍艦核潛艇都能自由通過葉卡捷琳娜海峽。這將令俄羅斯通往太平洋的戰略出海口的形勢更為複雜。最近,俄國總統普京明確闡述俄國政府對此立場,即南四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作為戰勝國以完全合法的方式獲得的,是受到國際法保護的,因之是不容變更的。事實上,雙方都應該明白,如果俄羅斯將屬於本國的領土讓與他國,勢必會在國際上製造相當危險的先例,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眾多國家都將向俄羅斯提出領土要求,如德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芬蘭和中國,事態將變得難以控制,二戰後歐亞大陸的地理版圖不容變更的鐵律將被打破——這條鐵律即使在蘇東劇變和兩個德國統一那麼大的歷史變遷和歷史震盪中也未發生變化——二戰確立的世界政治格局也將面臨崩潰。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