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客家人是最純的中原漢人,客家語就是唐宋中原古音
送交者: 客家郎 2006年12月13日09:50:10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客 家 淵 源

一、概述

客從何來?客家民系是在中國長期歷史中形成的漢民族內一個特別民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擴展。中國自秦漢以後一千多年間,由於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或天災戰禍等原因,多次引起中原漢人向南遷徙,數量超百萬之眾。南下漢人形成若干支系,其中進入贛南、閩西、粵東北山區的中原漢人,與古越族後裔畲、瑤等土著居民雜處,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創造出一支與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稱為“客家文化”。這些南遷漢人,操一種濃厚中原古音,並雜夾江淮官話的語言,稱為“客家話”,講這種話者稱 “客家人”。

如今,海內外客家人約有一億二千萬之眾,其中客家人在香港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在台灣占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在國內、除閩、贛、粵三省外,湖南、廣西、四川等省都有相當數量的客家人;在海外如東南亞各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都有很多客家人。梅州是客家人最多最集中的聚居地,現有人口500多萬,號稱 “世界客都”。

二、客家民族的形成

客家民系的形成源遠流長。居住在閩粵贛地區的客家先民來自中原,歷代戰亂從中原大規模直接遷徙而至,或輾轉遷入,或官宦、貶謫、經商等原因而落居。客家民族的形成,以中原移民為主體,融合當地畲、瑤、蛋、僚等南方少數民族。戰亂是中原漢人南遷的主要原因,“五次大遷徙”逐步形成了客家民族。

第一次大遷徙:因北方“五胡亂華”引起,時間跨度從西晉末(公元317年)至隋唐。為了避免戰亂,中原漢民南遷到江淮南北離中原尚近的地方,亦有一部分進入今江西鄱陽湖區域及贛江流域。

第二次大遷徙:由於唐末黃巢起義以及契丹(遼)、女真(金)入擊中原引起北宋王朝帝都向江南搬遷,大批中原漢人隨之南遷,閩西南、粵東北一帶山區進入大批客家人,時間跨度約公元880年(唐末黃巢起義時)至1126年(北宋從開封遷都臨安時)。當時贛江流域山區已為客家居民所開墾,客民開始以此定居。

第三次大遷徙:從南宋建立(1127 年)至明朝滅亡、清朝初建時。中原為金所占領,百萬漢人南移,時贛南人口暴滿,客家人(包括新、舊南下漢人)西向入閩,汀州在宋元之際成為客家人聚居的中心地區。從南宋末至元朝以後,由於蒙古人南下,大批客民又由閩遷粵,於是梅州成為客家新的聚居中心。至此為止,贛閩粵交界贛江、汀江、梅江之三江流域的山區成為“客家大本營”,人口以南下漢人為主(占90%左右),語言通行客家話,中原風俗也在此盛行。共同的遭遇和利益也使客家人與當地土著在心理、語言、風俗上漸趨一致,有了共同的意識和生活,逐步形成一個獨特的族群即客家民系。

第四次大遷徙:明末清初滿州人南下,“大本營”內客民人口暴長,加上清初獎勵人口定向遷移,閩粵贛邊客家大本營客民向諸邊遷徙。時客民多從梅州、汀州等地遷往粵中、粵西、粵海濱地區和桂、湘、川、台等地,形成客家分布全國許多地區的格局。其中也有一部分梅州客民回遷贛南,使當地產生新老客之分。

第五次大遷徙: 19世紀中葉以後,清咸豐年間(1851~1864)爆發太平天國起義。起義失敗後,參與太平天國運動的客家人怕遭株連,又受廣東西部土客械鬥的影響,客民再次遷徙,一部分已走向海外南洋各國各地。

一千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五次大遷徙,從中原到江漢平原;過大別山、越南嶺;從原鄉到沿海,到山嶺,到大洋彼岸,終於形成當今的客家民族。

三、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文化的形成與客家民族的形成息息相關。

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源頭出自古代中原的河洛文化。古代,我國都城多在中原,洛陽、開封等是多個朝代的古都。古代中原經濟較繁榮,交通較發達,名人薈萃,文學藝術奇葩竟放。優越的條件,造就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光輝燦爛、影響深遠的古代中原文化。絢麗多彩的客家文化,是繼承中原文化和融合當地土著文化的產物。

客家文化是在唐末至明清期間漫長的歷史時期內逐漸形成和完善的。

第一,唐末至宋末的移民運動,是客家文化形成的直接動因。一方面,漢民們把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帶入這一地區,迅速改變原來那種“人煙稀少、林菁茂密、野獸橫行、瘴癘肆虐”的面貌;另方面,漢民們與畲瑤族等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在一起,導致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最後發生同化。

第二,贛閩粵三角地帶獨特的地理環境為客家文化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客家先民由北南遷,從平原轉入山區,雖遠離戰火動亂,但面臨生存問題,不得不對原來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模式作出適應新環境的調整,久而久之形成新的風俗習慣。如山多地少,男子謀生多懷四方之志,而家事多由婦人操持。故鄉村婦女耕田、采樵、緝麻、縫紉、中饋之事無不為之,挈之於右,益女工男工皆兼之矣。一方面,繼承了中原“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另方面,又形成了與中原地區傳統的“男耕女織”差別很大的習俗。同時,也造就了客家婦女吃苦耐勞、精明強幹的優良品格和不纏足、不束胸的健勁習氣。又如閩粵贛山區不宜種麥磨麵,客家人就在豆腐里塞上肉餡做成釀豆腐,形似餃子,與北方人吃餃子是一種承傳和變異。又因經常遷徙移居的原因,家禽無法帶走,便運用中原的醃製技術醃製家禽,便於攜帶和食用,如鹽焗雞,就是這樣逐漸演變成的。另外,客家大本營四面環山,交通不便,使之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為客家文化保存其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系個性創造了條件。如客家方言中就保留着較多唐宋時期的中原古音和古漢語詞彙。

第三,閩粵贛三角地區土著居民的文化對客家文化的形成有重大影響。由於民族間文化的影響和融合是雙向式的,中原漢民在進入客家大本營地區後,以自己的優勢文化去融合、征服土著居民;土著居民也以自己固有的文化去迎接外來文化,雙方在不斷的碰撞中相互交融,最終孕育出一種新文化,即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主要包括方言、民俗、民間文藝三個方面。

(一) 方言:客家方言是現代漢語的一種分支,它的流行區域相當廣闊。初期形成於閩、粵、贛結合部的山區,後來隨着客家人不斷向外遷移,流行區域逐漸擴展,現已分布於國內幾十個省和海外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來源是古代中原漢語。客家先民定居嶺南後,為了表示不忘中原故土,不忘祖先留給自己的文化遺產和思想意識,頑強地保存着大批中原古代漢語。據清代語言大師考證,古代漢語的聲母從周、秦至漢、唐,只有重唇音(雙唇音),到了晚唐、五代,輕唇才從重唇音分化出來。而現在寧化石壁和梅州、汀州、贛州的多數純客縣雖然出現了輕唇音聲母,但仍保存了大量重唇音聲母。另外,客家方言中的濁塞音的清化過程,也說明了客家語音系統來源於晚唐、五代至宋代的中原漢語。

(二) 民俗:古代中原民俗內容豐富,影響深遠,南方諸民系,包括客家民系的民俗大都是由古代中原民俗發展演變而來,而客家民俗保存古代中原民俗較為完整。如中原婚俗,婚配的男女雙方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禮教,講究“門當戶對”。聘娶婚嫁的程序保留了《儀禮·土婚禮》中的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而閩粵贛多數縣市客家人的結婚程序包括提親、小定、大定、送日子、親迎。與中原古代六禮大同小異。

(三) 民間文藝:民間文藝包括民歌、民謠、民間故事、民間舞蹈與民間戲曲等。最為流行廣為人知的主要有客家民歌,其表現形式即為山歌。客家山歌來源於中原民歌,《詩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民歌總集,《詩經》中的《國風》是各地民歌的薈萃,而其中的十五國風,中原占其大半。民歌在中原古已有之,後經漢、唐、宋經久不衰。客家先民因西晉末年胡人入侵,唐末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宋中、後期元人先占北方繼而入主中原,中原漢人在多次南遷中,把中原文化帶入贛、閩、粵等地。後經與土著民歌及自然條件、經濟狀況相結合,逐步發展為客家人喜聞樂見的客家民歌——山歌,客家山歌明顯源於中原山歌。

還有客家民居、客家衣食、客家用服飾等方面傳統客家文化都源於古代中原。

梅州市地方志辦公室

2006年1月24日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