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性情》之 慈禧 (1) |
送交者: 陽光在多城 2006年12月19日11:52:01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慈禧:皇朝的終結者
滿清在經歷了康雍乾三朝盛世之後,漸已露出敗相。乾隆傳位給嘉慶,這是個公認的平庸皇帝;不過嘉慶的運氣還算好,到了他兒子道光手裡,厄運就降臨了--隨着鴉片戰爭的隆隆炮聲,西方列強的鐵蹄無情地踏上了中華大地;道光傳位給兒子咸豐。在咸豐一朝,中國被西洋人打得更狠,輸得更不光彩。至此,大清已是氣數將盡了。 不過為滿清送終的最後一位實權人物卻不是男皇帝,而是一位深居後宮的女人。慈禧本是咸豐帝的妃子。咸豐傳位給六歲的兒子同治,慈禧以“聖母皇太后”之尊,趁機專權。在她掌權的近半個世紀,清廷對內鎮壓了太平天國、義和團;對外則是連連敗退,經歷了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海戰、八國聯軍入侵,簽訂了屈辱的《中法新藥》、《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在同治一朝,年輕的慈禧尚能與開明的臣子合作,推進洋務運動,到了光緒朝,她對權力愈加貪婪,扼殺了光緒的維新企圖。 一些史家認為,慈禧的專權實際上穩定了政權,延遲了滿清的滅亡。慈禧一死,大清便土崩瓦解,小皇帝溥儀不過各方勢力爭奪的一枚棋子而已。 慈禧的一位後人,葉赫納拉·根正,近年出版了《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一書。書中提到慈禧在後宮的生活很不快樂,雖然大權在握,但身邊並無多少貼心之人。尤其在光緒成年之後,老太后越發孤獨,所以每天能提起興致做的正經事就是看奏摺、處理政務。如此說來,慈禧也同英王伊麗莎白一世一樣,是“嫁給了國家”。也難怪她硬是不肯把權力還給光緒,權力於她早已不是什麼榮華富貴,而是精神世界的重要依託。 孝莊與慈禧,都是封建皇朝的奇異產物。嫁入皇門的女子一輩子再無改嫁的自由,而慈禧受到的壓力更甚於孝莊。偏偏在這種高度專制的政體下,當權的男人弱了,旁門左道的人物就會趁虛而入,要麼是太監,要麼是后妃,代替皇帝掌管國家。道德也幫了孝莊、慈禧的忙。封建時代的道德體系雖不給妻子以平等權力,卻給了母親至高無上的特權。慈禧把這套規矩玩得熟透了,於是一連立了三個小皇帝。如果是在今天這個社會,慈禧的治下可能就是一個公司。但是在對女性極端壓制的封建社會,她卻統治了泱泱大國長達半個世紀。不但是滿清,中國的整個皇權時代都在這個女人手上結束。這,是歷史的詭吊。
傳說當時葉赫部有一個女兒,美若天仙。近年有個電視劇給此女起名“東哥”,借來一用。東哥13歲那年,葉赫部再次與努爾哈赤發生戰爭,東哥的父親布寨,不但為努爾哈赤所殺,而且被分了屍。葉赫部不敵努爾哈赤,只好議和,並願意將美女東哥嫁給努爾哈赤。不料東哥本人牢記殺父大仇,堅決不從,還放話說:誰殺了努爾哈赤,她就嫁給誰。 以後葉赫部又把東哥許給別的部落。此女一直拖到30出頭還沒有出嫁,任由各家“未婚夫”互相打來打去,她本人於是得了個名頭:葉赫老女。東哥最終嫁給了蒙古某部,在成婚後一年便去世了。圍繞葉赫老女,滿蒙的若幹部族進行了一系列戰爭,好幾個部族因她而亡。葉赫老女自然是“亡國禍水”了。後來恰好慈禧也姓葉赫那拉,她祖上的那位同姓美女又跟着憑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一直盛傳,愛新覺羅氏迷信葉赫的女人會戕害其子孫,故有“宮闈不選葉赫”的規定。但正史中並無葉赫老女的明確事跡,滿清各朝皇帝娶葉赫女子為后妃的也屢見不鮮。 不管葉赫部的祖上如何威風,傳到慈禧這輩,不過是普通官宦人家。慈禧若是個男人,至多成為滿清一位重臣,但她是女人,她的發跡走的是迥然不同的道路:第一,嫁給了皇帝,第二,得到了皇帝的寵愛,第三,生了兒子,第四,兒子做了皇帝。 學者們考證出慈禧的家世,她的曾祖、祖父都是小官吏,且因虧空銀兩受到處罰。慈禧的父親惠征最早是個筆貼式,後來因工作得力,不斷得到升賞,還受到道光皇帝的親切接見,並委以“道員”之職(五品官)。惠征先後在山西、安徽、北京等地任過職,因為流動性太大,搞得現在慈禧的出生地一直眾說紛紜。 慈禧的後人根正認為,慈禧應該是出生在北京西四牌樓劈柴胡同。《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一書提到慈禧入宮之前的事跡,說她是家中長女,從小受到良好教育,深受詩書禮樂薰陶,人也十分聰明好學,少年時就表現出過人的膽識。咸豐繼位後,慈禧通過選秀女而入了宮。
道光的兒子咸豐,卻算得上是滿清十二帝里最為昏庸的一個了。咸豐朝發生的慘烈事件--火燒圓明園,與皇帝本人的無德無能有直接關係。 咸豐帝是道光的皇四子,本名奕寧(應該是言字旁加個“寧”)。咸豐在位只有11年,政治上內外交困,生活上頹廢好色。他剛剛繼位(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就爆發了,來勢洶洶,轉眼占了滿清半壁江山。撐了幾年,又發生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這是滿清與英法聯軍之間的戰爭。從大局上看,戰爭發生是因為西方列強想在中國獲取更多利益,從細節上看,滿清政府簡單粗暴的外交手法起了很壞的作用。外交上的笨拙不但直接觸發了戰爭,而且導致事態的層層惡化。戰爭爆發後,咸豐同他父親道光一樣,內鬥內行,外斗外行,在洋槍洋炮面前既不肯好好打仗,又不肯好好和談,先是撕毀《天津條約》,後又強行扣押英使巴夏禮(Harry Smith Parkes)。 扣押英使,在西方人看來是違反了國際通行慣例(而中國亦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傳統),攻勢愈發兇狠。咸豐一看事情不好收拾了,居然腳底抹油,溜之大吉,留下弟弟恭親王在北京和洋人交涉,自己帶着後宮寵妃跑到熱河(承德)“秋獵”去了。此後又經過一些曲折,英法軍隊長驅直入北京,比前幾年美軍攻占巴格達還要順利。兩國軍隊占據了圓明園,獸性大發,對皇家花園進行了洗劫。 做出火燒圓明園的決定,則是出於對清廷的情緒化報復。清廷扣留的英法人質,等被送還的時候已經死了一半,其中包括《泰晤士報》的一位記者。英軍頭目額爾金伯爵(Earl of Elgin,本名James Bruce)大受刺激,必要把圓明園摧毀才罷休。他後來果真這麼做了。 不論起因如何,火燒圓明園都是對人類文明的極大犯罪,英國人心意之惡劣不下於製造九一一事件的恐怖分子。但是我們這裡在說咸豐,所以主要從咸豐這方面來檢討。咸豐及其臣下對非軍事人員的扣留和虐待已屬不該,而他最大的失誤還在於臨陣脫逃,祖上的那種龍威虎膽到他這裡不知何故竟喪失殆盡。圓明園其實是可以避免厄運的。 咸豐從北京逃到熱河,再也沒能活着回去,不到一年就歸天了。這最後一年咸豐很有些破罐破摔的味道,面對國破家亡,在避暑山莊裡夜夜笙歌,醉生夢死。此時的咸豐醉心於戲曲,不但天天看戲,而且親自粉墨登場。可惜他沒有文學天賦,不然或許會象李後主那樣留下些淒婉悲痛的文字。除了看戲,咸豐還沉湎於女色,並大抽鴉片,以這種奇異的方式大扇他父親道光的耳光。
不用說,慈禧是得到咸豐皇帝相當多寵愛的。慈禧生於1835年,到1852年選秀入宮時才16周歲(文獻多記為18歲)。最初她被封為蘭貴人,但很快就從貴人升為“懿嬪”,再升到“懿妃”,等生下兒子後就被封為“懿貴妃”了。慈禧與咸豐之間,野史傳聞一向豐富。頤和園仁壽殿是當年慈禧垂簾聽政的地方,殿前的大銅缸上鑄有“天地一家春”幾個字,來歷便十分香艷(我游頤和園的時候怎麼從沒留意過?)。 據說慈禧初入宮時地位太低,根本見不到皇上(貴人的身份確實不高)。心思活絡的慈禧買通太監,千方百計打探皇帝的行蹤。有人說那個被買通的太監就是安得海。當時還都住在圓明園裡,有一天慈禧得知皇上將要遊園,便事先等在那裡,遠遠看見皇上來了,就大展歌喉,唱了一支江南小曲,皇帝一下子就上鈎了。香港大導演李翰祥的歷史片《火燒圓明園》借用了這個傳說,裡面劉曉慶唱的曲子叫做“艷陽天”。(劉曉慶大概就是那時候真正紅起來的,這個系列準備以後也寫曉慶一筆,這是後話。) 年輕的慈禧在好色皇帝身上下足了功夫,咸豐終於認識了蘭貴人,因寵愛而致其懷孕,因生下皇子而愈發寵愛。不過在慈禧懷孕期間,咸豐又看中了另外四個美女,還分別賜了別名:牡丹春、海棠春、武陵春、杏花春。慈禧大大地吃醋,咸豐為了安撫,便封慈禧為“天地一家春”,名冠各春之上。她在圓明園的寢宮從此便題名“天地一家春”,所以慈禧對這幾個字特別有感情。圓明園被毀,慈禧後來一直想修復當年的寢宮,無奈國庫實在空虛,最後只好趁重修頤和園的時候在銅缸上鑄幾個字算了。慈禧晚年的畫室“大雅齋”的瓷器上也有“天地一家春”的印。 據葉赫納拉·根正說,慈禧一直保留着當年咸豐送給她的一副小寶珠耳環。慈禧晚年迷上了照像,相片上總是可以看見她帶着那幅小耳環。可見慈禧對與咸豐在一起的那段恩愛歲月是一直銘記在心的。 咸豐雖然喜歡慈禧,但也有別的女人。《野史叟聞》記載咸豐在逃難熱河時又看上一位美艷寡婦曹氏。這位曹氏有一雙小腳(滿族婦女不纏足),在鞋上綴以明珠,讓咸豐十分眷戀。慈禧在後宮的地位迅速提升,說到底是因為生了皇長子載淳的緣故。 咸豐在熱河病重,臨終之際指定載淳繼位。當時載淳只有6歲,因此需要輔政大臣。清史學家閻崇年認為,咸豐在後事安排上又犯了大錯誤。咸豐一面指定了肅順、端華等八位顧命大臣,授以實權,一面又怕八大臣權力過重,於是指定兩宮太后來制衡。咸豐有兩枚印章,一枚給了正宮皇后慈安、一枚給了小皇帝同治,由慈禧代為掌管。咸豐說,所有以皇帝名義起草的聖旨,都必須加蓋兩枚印章才有效。 咸豐設計的這個平衡機制,看起來似乎不壞。但是八大臣太過跋扈驕橫,非但不把兩宮太后(兩個年輕寡婦)放在眼裡,連手握實權的恭親王也敢怠慢。於是在咸豐死後,清廷很快就上演了一出“辛酉政變”,恭親王和兩宮太后聯手,一舉拿下了顧命八大臣,權力很快傾斜,垂簾聽政也隨即開始。 咸豐帝死於1861年,那時慈禧的實齡只有25歲。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