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zt 三塊見證黑龍江歷史的女真文古碑
送交者: 西龍不識字 2007年01月01日17:21:49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東北文化網 > 歷史溯源 正文

三塊見證黑龍江歷史的女真文古碑


http://culture.northeast.cn   2006-06-06 14:10:24


  東北地區的古碑雖然在數量上遠不如中原,但也不在少數,而且還有鐫刻着女真文字的古碑,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

  作為滿族的先世,興起於九世紀的東北女真人,遍布松花江、牡丹江、黑龍江流域廣大地區。十二世紀初,位於黑龍江省中部松花江支流按出虎水(即阿什河)的女真人完顏部頭領阿骨打,聯合各部女真人反抗契丹族遼王朝的殘暴統治,起兵反遼,並迅速取得一系列勝利,建立金王朝(定都按出虎水之白城——阿城市東南郊)。如同其先世、建立唐王朝東北地方民族政權渤海國的靺鞨人一樣,金朝建國之前,女真人無文字,記事、傳令以刻木為契。與遼王朝交往,借用契丹字。建國不久,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顏希尹和葉魯創製女真字。博學多才的完顏希尹,依據由漢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寫女真語言,製成了女真字。天輔三年(1119年)八月字成頒行,這就是女真大字,頒行後成為金朝官方通用的文字。金熙宗完顏亶時,又創製一種筆畫簡省的新字,即女真小字,於天眷元年(1138年)正月頒行。從此,金代的黑龍江人在黑龍江地方創造了一種新文字。女真大小字在黑龍江、在金王朝統治的北中國並行使用,與漢字、契丹字同為官方通用文字,契丹字後來廢除。在金代,女真文字為推動華北地區——北中國地區的統一做出了貢獻。金代曾用女真文翻譯漢文書籍多種,均失傳。儘管金世宗以後,進入中原地區的女真人作為少數民族被數量眾多的漢民族同化,漢語言文字普遍使用。但在其產生地、女真人的故鄉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廣大地區,女真文字卻在此後的數百年裡普遍使用,是通用文字。明代的文獻記載,松花江的胡里改、斡朵里部與牡丹江流域的建州女真頭領,如阿哈出、猛哥鐵木耳(努爾哈赤六世祖)與九次出巡奴兒干地區的亦失哈等人,均精通女真文字,前二人向明王朝呈遞的表文都是用女真文寫的。而明王朝給他們的敕諭居然也用“女直書字”(女直即女真),這更可說明女真文字影響之深,使漢民族明王朝也十分重視,用於治理東北吉黑地區眾多女真人部族。直到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王朝,考慮到女真文字不易學習,命額爾德尼和噶蓋用蒙文字母創製滿文——老滿文(無圈點滿文),在東北地區推行。至此,產生並通行東北大地的女真文字,完成了它近五百年的歷史使命。

  由於女真人與金王朝統治者並不如漢人王朝與士大夫那樣對刻石勒碑銘記功德那麼熱心,沒有在東北與北中國土地上留下許多女真文字石碑。至今為止,在東北或明清時期的東部地區——包括今天的黑龍江下游、烏蘇里江以東至海地域內,刻有女真文字的古碑僅有十數塊,彌足珍貴。其中最為著名的有三碑。

  按着歷史順序,第一塊是《大金得勝陀頌碑》。此碑現在今天的吉林省扶餘市石碑崴子拉林河岸。得勝陀,女真語“忽土皚葛蠻”,即金太祖誓師得勝之地。公元1114年(遼天祚帝天慶四年),因不堪忍受遼王朝殘酷統治,按出虎水女真人完顏部首領阿骨打,聯合松花江中下游各部女真人起兵反遼。同年九月,率各部猛安謀克兵二千五百人,進攻遼江寧州(今扶餘東南小城子古城)。渡淶流水(拉林河),在河岸誓師,藉助巫術鼓舞士氣助長軍威。十月一日,遇遼王朝派來鎮壓的渤海兵。阿骨打命次子宗干(後封遼王,即海陵王完顏亮之父)率兵出擊,雙方展開大戰。宗干率眾向前,阿骨打身先士卒,射死遼將耶律謝十。女真兵士氣旺盛,人人奮勇,遼兵大敗,“相蹂踐死者十七八”。阿骨打率女真兵乘勝圍江寧州,一舉攻克,大獲全勝。阿骨打在阿城市東南白城建國稱帝之後,命其誓師首戰大勝之地為“忽土皚葛蠻”——得勝陀。

  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從燕京回到上京會寧府(即阿城市之白城)“巡幸”的金世宗完顏雍,為追念宣揚祖先的功績,重振朝臣民眾尚武精神,下令在太祖阿骨打起兵反遼誓師之地立碑紀念,次年(1185年)七月二十八日告成,即“大金得勝陀頌碑”。

  金代的得勝陀碑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不僅是我國最古遠的女真文石碑,而且碑頌文體與刻字書法堪稱雙璧,很有研究價值。此碑的碑文仿唐玄宗李隆基的《起義堂頌》和《舊宮述聖頌》,辭彩華麗,琅琅上口。書寫者是孫俁、趙可,篆額者是党懷英,二人書法綿遠遒勁,剛柔相濟。不僅党懷英是我國金代文豪,詩文書法影響很大,趙可、孫俁也都是當時名士。更為可貴的是,此碑用漢文和女真文兩種文字刻寫碑文,兩相對照,不僅為觀賞者提供方便,更為女真文字研究者看重。數百年來,國內外學者十分關注。

  刻有女真文最為著名的古碑是永寧寺碑和重修永寧寺碑。永寧寺碑全稱是奴兒干都司永寧寺碑,簡稱永寧寺碑。因此碑刻於明代太宗——成祖朱棣永樂十一年(1413年),一般稱之為永樂碑。永樂碑的歷史及其所立之地關係重大。

  它們在最初及此後五百多年間,是立於黑龍江下游奴兒干地區的。黑龍江在1858年《中俄瑗琿和約》之前一直是我國內河,除了南源額爾古納河向北流之外,在黑龍江省漠河縣折向東南之後,基本是向東流去。如果像某文說它流向北冰洋,它不僅不會是過去的內河今天的界河,這兩塊著名的女真文古碑也就無處立身了。匯合松花江烏蘇里江之後,在黑龍江省撫遠縣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交界處折向東北,黑龍江流入古代的奴兒干地區(今屬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在韃靼海峽流入鄂霍次克海。明朝太宗永樂九年(1411年)內官亦失哈奉皇帝之命與都指揮同知康旺,率兵從松花江、黑龍江水路乘船到奴兒干地區中心奴兒干衛所在地特林,在元代征東元帥府舊址開設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干都司),管轄黑龍江流域與烏蘇里江地區已設立的近二百個衛所。亦失哈第二次奉旨巡視奴兒干地區,於永樂十一年秋在特林北山上修建永寧寺,並刻石勒碑記事,即永寧寺碑。後來,因特林有永寧寺,黑龍江入海口的村鎮被中國人稱之為廟街,即今天的俄羅斯尼古拉耶夫斯克。

  亦失哈第二次巡察奴兒干所建的永寧寺,是一座供奉觀音的寺廟,是為了宣揚明王朝召撫邊疆各民族的功德。取“永寧”為名則是祈願奴兒干地區與人民永世昌寧。所建立之碑是為紀念永寧寺的修建,石碑額題就是“永寧寺記”。碑文首行為“敕修奴兒干永寧寺碑記”。碑銘記述了內官亦失哈奉明朝皇帝之命,巡視奴兒干,撫慰各部民眾以及修建永寧寺的情況。此碑的正面為漢文,陰面為女真文和蒙古文。碑身左右兩側分別刻寫漢文、女真、蒙、藏四種文字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彌吽。陰面刻女真文字是“敕修奴兒干永寧寺碑記”全文,女真文刻寫的六字真言更屬罕見,明王朝視女真文字與兩種蒙文藏文同列,足可見明代女真族與明王朝的密切關係,以及明廷對女真文的重視程度。

  明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亦失哈以欽差都知監太監身份再次到奴兒干地區巡視,發現“永寧寺破毀,基地存焉”,於次年春天重建永寧寺並又刻石立碑,名為“重修永寧寺碑”。同樣用漢文、女真文、蒙文鐫刻銘文,即《重修永寧寺碑記》。因為此碑是刻立於明宣宗宣德年間,明清兩代與民國年間又被稱之為宣德碑。

  歷經風雨滄桑,兩座永寧寺先後頹廢,但這兩塊刻有女真文的古碑,卻在此後三四百年間,仍在黑龍江下游奴兒干地區的特林山上聳立。清末傑出的東北歷史地理學家曹廷杰,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春,受吉林將軍希元之命到黑龍江下游地區考察,他在《西伯利東偏紀要》中寫道:“廟爾上二百五十餘里混同江東岸特林地方,有砬壁立江邊,形若城闕,高十餘丈,上有明碑二:一刻敕建永寧寺記,一刻宣德六年重修永寧寺記……”文中廟爾即黑龍江入海處的廟街,混同江即黑龍江,宣德六年應是宣德八年。曹氏見到二碑是在1885年,距重修永寧寺已有四百五十二年。此前,清初寧古塔流人、愛國詩人吳兆騫隨寧古塔將軍巴海出徵到這裡見過;入侵黑龍江下游的俄國哥薩克士兵見過;十九世紀初曾到此調查的日本人間宮林藏見過……

  但黑龍江下游的奴兒干地區和特林,畢竟是太遙遠了。尤其是那裡成為另一個國家的領土之後,這兩塊女真文古碑的信息也就杳如黃鶴了。它們的命運,它們幾百年來偶爾露崢嶸的不平常經歷,甚至近年來第二塊古碑——重修永寧寺碑在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小街露面的傳聞,都有些神秘色彩。而它們作為明代東北與黑龍江地區黑龍江下游奴兒干地區的歷史見證,不能不令人關注。(書玉)

  來源: 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編輯: 杜筱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