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誰是毛澤東的接班人?(zt)
送交者: dengfubi 2007年01月04日10:08:29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誰是毛澤東的接班人?(zt)
作者: 望星海
日期: 2007-01-02 16:54

誰是毛澤東的接班人
作者:(太原)光明前途 2006-12-26 15:21:11

一、華國鋒是毛主席選定的接班人嗎?(無耐的安排)
毛澤東死前欽定華國鋒為接班人,這是一個至今為止沒有任何異議的歷史定論。
作為毛澤東之後、鄧小平之前的中共領導人,華國鋒雖然無才無能,但其老實忠厚卻是為很多人所認可的。他的這個品質也被人認為是毛澤東選中他的原因之一。
但這些真的是歷史的真實嗎?華國鋒真是毛主席選定的接班人嗎?要正確認識這個問題,需要人們用科學的思維和邏輯去認識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政治家為什麼要選擇接班人
一般來說,政治家安排接班人,從正當合理的思維出發,是為了在自己死後,或交出權力後,讓後來者繼承並繼續執行自己的政治路線,讓自己的政治事業發揚光大。(當然,或者從說不出的口,見不得人的理由出發,就是為了在自己下台或者死後,保持和保護自己及其後代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不受到損害和損失,甚至是為了使其隱瞞自己在台上的醜行在失去權力後不被清算)。
為了讓後來者在自己身後繼續推行自己的政治路線,才把自己所擁有的權力交給接班者。為此目的,接班人就一要挑選,二要培養。而且到交接班時,一般還有一個政治遺言或囑託。對這個答案,相信沒有異議。
第二個問題:如何選擇接班人的問題。
選擇接班人的標準是什麼?在選擇接班人時,應該首重什麼,首先選擇什麼。或者說要成為接班人首先必須必須具備什麼能力和素質。
從第一個問題中,認識了選擇接班人的目的。那麼,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在選定接班人時,被選者在擁有權力後,在自己失去權力後,是否能夠推行自己的政治路線,就成為其是否成為接班人的關鍵問題。而被選者是否會執行自己的政治路線呢?決定於兩個方面,第一是願意不願意,即:和自己的政治認識和政治主張一致不一致。第二:光願意還不行,還必須有本事、有政治智慧和政治手段,即:須有能力能去實行這個相同的政治認識和政治主張。這二者缺一不可。
這也就是說,對自己和共同事業的忠誠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但光有此是不行的,而有沒有能力推行自己的政治路線,才是更為重要的必須考慮的方面。不然,只有忠誠,卻沒有能力和本領維護推行自己的政治路線,就是接了班,也會失去的。那麼,選這樣的接班人交班有什麼意義呢?
這種思維和邏輯,可以在三國時代諸葛亮選姜維接自己班的故事中得到印證諸葛亮為了保衛蜀家天下選擇接班人時,首先選擇的是什麼呢?諸葛亮智伏姜維後說“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願盡傳授生平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矣!當盡授之,汝宜傾心而報國也!”這是諸葛選定姜維作自己的接班人的時刻。諸葛選姜維作為接班人是看中了姜的什麼呢?是因為姜的忠誠嗎?可這時,姜維還是剛擒伏的敵軍將領。還遠無忠誠可言。如以忠誠而論,蜀營中忠於劉家天下和諸葛的忠臣義士多的是,為什麼不在蜀營中選擇接班人呢?那諸葛選擇姜維接班是為什麼呢?是看中了姜維的什麼呢?諸葛收姜維時,姜維在亮面前主要表現了他先敗趙雲,後伏兵擊退諸葛本人的行兵布陣的軍事能力,表現了他識破諸葛亮計策的本領。也就是說,亮選擇接班人首重才能和軍事本領,首先是接班人的智慧。
人們一般都知道,接班人心須忠誠。但為什麼諸葛亮沒有選擇身邊忠於他的戰將文臣,去“盡授平生所學”並托於重任,卻要在戰場上選擇敵將姜維作自己的接班人呢?正如亮自己所言,“遍求賢者”,什麼是“賢”:有德行的,有才能的。賢者就是有德行又有才能的人。諸葛身邊有德行的忠誠人士不少,但卻缺少有過人軍事高才的先知智士。而姜維不光賢,事母至孝,更重要的是他的軍事才能非凡。所以諸葛才會拋卻蜀軍中的忠誠之士,選擇姜維作為自己的接班人。
從以上故事中,可以看出,諸葛亮選擇接班人時,首重其軍事才能。
第三,對待已經選定的接班人的態度問題。
平日裡,如何對待已經選定的接班人呢?亮對姜“吾喜愛無限“,於是,單獨召見,面授機宜,盡授平生所學,盡心培養。臨死時,單獨召姜維:“吾平生所學,已著於書,共二十四篇,計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內有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吾遍觀諸將,無人可授,獨將軍可授之。切勿泄漏。”又告知後主特使尚書僕射李福說:“……吾兵法皆授與姜維,他日能守西蜀也。”這就是說,諸葛亮選擇姜維作為接班人後,對其厚愛有加,單獨召見,盡授生平所學,絕不同於其它人。 那個政治家對自己的接班人不是另眼看待,厚愛有加。這雖然是從演義歷史小說中摘錄的情節,但它基本能夠準確地反映出政治家在選擇接班人時的各種思慮、選擇準則和對待接班人的態度。以上故事充分全面地體現了在選擇接班人問題上通常的思慮。準確反映了對政治接班人的重視和要求和各個方面。
讓接班人幹什麼,才是選接班人的目的。
我想,“假若”毛主席要選接班人時,記住,是“假若”。假若毛主席要選擇確定自己的接班人,也應該是這樣考慮的。要忠誠,但更要有能力,有本領。
四人幫是認可毛主席晚年思想實踐的人,是真正願意忠誠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忠實信徒。他們是忠誠的,但他們的能力夠嗎?這也許就是毛主席沒有把權力交給他們的原因吧。而在主席去世後他們的表現也證明了一點,他們的能力確實不夠。他們搞政治,一句話,不行。
那麼華國鋒呢?或者說華的能力呢?華的能力夠嗎?華國鋒無論是在地方工作期間,還是在進入中央前後,表現出過什麼過人的智慧嗎?沒有,從來就沒有。從地方到中央的工作,華都是平淡的無法在平淡的一個,和四人幫相比,華國鋒更是能力和本領都不夠的人。有人說,主席讓他接班是看他老實,這更是無知,主席為什麼不把權力交給更老實更忠誠的陳永貴呢?在中央,比華老實的人再沒有別人了嗎?其實,從主席身邊工作人員的回憶文章中,能夠看得出,主席並不喜歡老實人,並在某種角度上把老實看成是無用的代名詞。又怎麼會因為華老實而把權力交給他呢?我想,任何真正有眼光的政治家要選擇接班人委以重任,從智慧能力考慮,可能都不會選擇華國鋒的。因為單從這個方面講,選華就意味者斷送自己的事業,意味者失敗。認識華的能力,並不需要在他失敗以後,毛主席能認識四人幫的能力不夠,難道就不能認識華的能力嗎?連鄧小平剛出來不久,就已經看出華的水平(不然,又怎麼敢逼宮呢?)太低,主席卻看不出來嗎?又怎麼會選他作自己的接班人呢?
其次,作為主席沒有選擇華國鋒作為自己的接班人的一個旁證邏輯,是基於這樣的事實:就是主席對他的態度。華國鋒進入中央後,毛主席對他表示過比別人更多一點的信任嗎?表示過超過對四人幫的信任嗎?沒有,從來就沒有,歷史史實是:從華國鋒1974年調到北京擔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兼國務院副總理以來,到他成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兼國務院總理,他從來沒有單獨和毛澤東會過面。這就意味着他絕對不可能有毛澤東對他的特殊指示的條件和環境。毛主席從來沒有單獨見過此人,從來沒有對他表示過一點器重與特別的信任,更從來沒有對他接班有過什麼特別的指示和安排。這與諸葛亮安排姜維接班的過程何等的不同,諸葛亮對姜維言傳身授,臨死時把自己的畢生心血和兵書戰策全部授於姜維,又是在後主面前保薦。表現了充分的信任與特別的關照。而且,鄧小平按排江*澤*民接班時,不也是秘密調江進京,在鄧自己家裡面授機宜,特別恩賜安排的嗎?而主席對華國鋒呢?卻連一次單獨見面的機會都不給他,怎麼能證明對他的青眼有加呢?
封建時代的皇帝為了維護自己的家天下,在選擇皇位繼承人時,都要在自己的兒子中選擇那些能幹的,能夠守住江山的兒子,都知道首選能力,劉備死時知道自己的兒子是扶不起的阿斗,還要為他安俳一個看天下的諸葛亮。難道主席竟不懂得這些道理嗎?怎麼會把華這個沒有政治目光和政治手段的政治低能兒選為他的接班人呢?
最忠誠的接班人是對事業有執着追求的又勇敢又有膽識的人。華國鋒其人是能力和本領都不夠的人,這個人根本就不是一個忠誠的革命者,更是一個根本看不到政治鬥爭實質的低能政治矮子,政治低能兒。他甚至在政治上還不如江青等人,他看不到沒有了江青這一派勢力的存在,他自己也是保不住的,也正由於他沒有這種政治眼光,所以不光斷送了四人幫的政治生命,最後也陪上了他自己的政治榮耀。毛主席怎麼可能選擇他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呢? 主席一生的革命實踐,一生的豐功偉績,都可充分地證明,他首先是一個識人用人的大師,他難道會讓張飛去誘花,卻派西施去舞弄丈八長矛嗎?可笑的是當主席讓西施拿劍出場後。不光讓對手嚇的退兵十里,也讓西施迷失了自己,以為自己真成了五虎上將。這也從側面說明毛主席的威望和智慧。實質上,主席只是在自己還在世時,最後安排了一種趨勢,造成了華國鋒上台的趨勢,但只僅僅是一種趨勢,就使得當時那些走資派們不敢稍有反抗,足見他們對毛主席忌憚的程度。
所以講,華國鋒絕對不是毛主席選擇的接班人。主席深知權力對於政治家來說,意味着什麼。這是幾乎所有的非馬列主義政治家都夢寐以求的東西,都會不擇手段地想得到的東西,中共中央那些不懂馬列,卻權欲薰心的高層領導者(主席曾講過,我黨真懂馬列的不多),那個是省油的燈,那個不想得到它。以華國鋒的本領和政治智力能夠保住這到手的權力嗎?這些方面和問題,如果要選擇接班人,難道毛主席就不會沒有一點考慮嗎?如果考慮,那毛主席會得出什麼結果呢?如果明知把權力交給華國鋒,他也保不住,那麼還把權力交給他,難道是為了讓他繼承自己的事業嗎?會不會是有別的想法呢?這才是一切革命者應該認真研究思考的大問題。
華國鋒是毛主席選定的接班人嗎?(二)
當我們由上文中認識到毛主席不可能選擇華國鋒作自己的接班人後,我們卻又必須面對這樣的事實,即,在主席去世後,華能夠成為中共和中國最高領導人,確實是由於主席生前的提拔和刻意安排。事實上,應該說,華國鋒確實是毛主席安排接班的。毛主席在去世前,為什麼要作這樣一個安排呢?
毛澤東生前沒有留下什麼重大的政治遺囑。但在1976年6月15日,與張春橋、姚文元、王海容等人最後一次集體會見時,卻講過這樣一段話:“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八十多了,人老總想後事,中國有句古話叫蓋棺定論,我雖未蓋棺也快了,總可以定論吧!我一生幹了兩件事,一是與蔣介石鬥了那麼幾十年,把他趕到那麼幾個海島上去了,抗戰八年,把日本請回老家去了。對這些事持異議的人不多,只有那麼幾個人,在我耳邊嘰嘰喳喳,無非是讓我及早收回那幾個海島罷了。另一件事你們都知道,就是發動文化大革命。這事擁護的人不多,反對的人不少。這兩件事沒有完,這遺產得交給下一代,怎麼交?和平交不成就動盪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風了,你們怎麼辦?只有天知道。”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事實上,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主席已經知道文化大革命在他死後,必將會暫時歸於失敗,走資派們必定會重新掌權。從這段話中,我們還可看出,他這時倒不關心文革在他身後會被否定,或者會被如何被評價。因為他知道,這種亙古未有的歷史大事件,在當代是難有最後的定論的。他深深知道,“這兩件事沒有完”(包括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這件事)。所以他對此很坦然,倒不怎麼關心。事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這種態度和那些急於對文革作出結論的事後孔明,如何新之流相對比,就已經明顯地顯示出了深湛與膚淺。)他這時,倒是作為一個對人民,對社會負責的政治家,更加關心如何交班,擔心會出現“血雨腥風”,擔心“和平交不成”。他當然想“和平交”,但也準備“和平交不成就動盪中交”。他很擔心,很害怕“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風”的事情出現,更擔心跟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一起進行革命實踐的人在他去世後的命運:“你們怎麼辦?只有天知道。”這時的毛澤東,如他自己所言,“人老總想身後事”,他這時不是在想自己,而是更關心中國可能會出現血雨腥風的事情,擔心革命造反派們的命運如何。
他既有此擔心,有此考慮,又怎麼會聽天由命,不作些安排和努力,以避免這些事情的發生呢?這也就是他安排華國鋒接班的原因之所在。當時,中央主要存在兩派勢力,以中央文革為主的革命造反派,和以葉陳等老革命老軍頭為主的走資派。這兩派在他在世時,雖然勢不兩立,水火不容,但有他在,還能壓制住,基本保持平穩。但他知道,在他去世後,這兩派必然要進行一場你死我活的生死較量。不可避免地要最後灘牌。 他估計到“蜀中無大將”,中央文革和造反派沒有他自己的話,不可能是走資派的對手。因而也就不能阻止自己死後,走資派掌權。他當時有幾種選擇:
第一種,考慮到四人幫不是葉陳鄧的對手,在自己死後肯定會失敗,那乾脆把權交給走資派,避免血雨腥風。但這就是投降,不是毛澤東的性格,而且,還會讓世人誤會,誤解毛澤東自己也承認文革是一場錯誤。毛自己可以承認文革失敗,但卻不能被承認文革是錯誤的。所以這條路是不能走的。
第二種,把權交給四人幫和中央文革。毛也許希望能夠這樣,但如果把權力交給革命造反派,也就堵死了走資派通過和平方式掌權的可能性,那走資派只能通過武裝政變的方式奪權,那就必然要在中國打起一場內戰。由四人幫的合法中央所領導的政權,和走資派在軍內的勢力控制的軍隊另立中央打一場真正的內戰。這樣,在和平時期成長起來的,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革命者,又怎麼會是以戰爭年代鍛練出來的老革命為主的走資派的對手呢?而且造反派經驗不足,但獻身革命的犧牲精神和熱愛革命的激情卻有餘。他們必然會象巴黎公社的社員一樣,為維護毛的革命路線而戰鬥到底,血戰到底。那就真的是血雨腥風,血流成河了,全國的造反派和在文化大革命中積極響應號召起來革命的積極分子都會被走資派趕盡殺絕。而且,既然已經打開了內戰,走資派們在取勝後,甚至會因此而解散共產黨,改變共產黨的政權性質。那就真的斷送了革命。所以,把權交給四人幫將導致最可怕的後果。
毛主席想來想去,權不能交給走資派,但更不能交給四人幫,怎麼辦呢?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