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慈禧太后(圖) |
送交者: 赫德 2007年02月27日09:37:47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西洋畫家所繪慈禧油畫像)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葉赫那拉氏,名杏貞,滿洲鑲藍旗人;清文宗咸豐之貴妃,清穆宗同治之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簾聽政或臨朝訓政,為自1861年至1908年間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西太后”、“那拉太后”等稱之者;自光緒年間,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死後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慈禧太后出身葉赫部(今四平附近),那拉氏,父惠征,吏部筆帖式,曾任安徽徽寧池太廣道道員等。玉牒(皇族家譜)呼記載是“葉赫那拉氏惠征之女”。徽號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故得“慈禧太后”之稱謂。清文宗駕崩於避暑山莊後,治喪期間,大行皇帝皇后“母后皇太后”以及新皇帝生母“聖母皇太后”分住煙波致爽殿之東、西暖閣,故得“西太后”之稱謂。 由於在其統治期間,中國內憂外患不斷,加上傳統對於女性執政的偏見,過去對慈禧皇太后的評價幾乎是完全負面的。近來,史學界逐漸開始有人從歷史條件局限的觀點,對慈禧當政提出較為公平的評價。但她在大多數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負面人物。 * 1 大事記 [編輯] 大事記 * 1852年5月,選秀入宮,賜號蘭貴人。
[編輯] 正面評價 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時代中國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聰明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清廷的絕對權威。 慈禧皇太后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抗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在庚子年一場大禍之後,慈禧皇太后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庚子後新政牽涉多端,其中熒熒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舉以新式教育,甚至立憲準備。社會改革方面,顯著者有:禁止婦女纏足等。 總結慈禧執政四十八年中,對於政務掌握相當嚴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一直勉力維繫並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權帝國的局面,中國因得免於陷入割據亂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襲“承恩公”一虛爵外,並無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對當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歪風,慈禧於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