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摩西時期(The Mosaic Period)
第一節 喜克索斯人在埃及的統治
埃及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共歷三十一個王朝的統治。古王國時期始於公元前三千年,亦稱為金字塔時期,著名的胡福法老金字塔與哈大拉法老等金字塔即建造於此時期。中王國時期始於公元前二千二百年,持續約六百年。新王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1580年,亦稱帝國時期,有著名的雅赫摩斯一世、吐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四世這三位強有力的法老進行統治。
埃及中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200~1580)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是外族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建立第十五、十六王朝,統治了一百多年。
“喜克索斷”(Hyksos)一詞,埃及語意為“外來的統治者”,喜克索斯人是來自亞洲的游牧部落,包括以閃族人為主和其它複雜種族成份的人。這一大股人從公元前十八世紀三十年代由埃及東北部侵入尼羅河流域,占領埃及北部並定都阿瓦利斯(Avaris),埃及本土原統治勢力被迫退守以底比斯為中心的南方,保持半獨立的狀態。喜克索斯人在公元前1680年間,統治的控制範圍幾達全部埃及,是為極盛時期。《創世記》記述約瑟在埃及法老宮中為相,主持儲糧備荒的工作,有人認為就是正值喜克索斯人統治埃及的時候,那時的埃及法老是喜克索斯人,和約瑟基本上同屬亞洲的閃族人種,擢用約瑟為相,賦予他最高權力是易於理解的。
公元前十六世紀八十年代,埃及南方底比斯的統治者雅赫摩斯一世領導埃及人造行驅逐喜克索斯統治者的戰爭,公元前1580年攻克阿瓦利斯城,把喜克索斯人逐出埃及本土,甚至追擊到巴勒斯坦南部,從此喜克索斯人在埃及的百年統治宣告結束。從雅赫摩斯一世起,埃及進入帝國時期,即新王國時期。
第二節 摩西的出身和工作
以色列民族在埃及繁盛壯大之後,在經濟上與埃及人的利益發生矛盾。由於政治、經濟與宗教的原因,埃及法老統治者逐漸採取奴役和迫害的措施,限制以色列民族在埃及的發展,矛盾日益加深。《出埃及記》第2章記說:在這個民族利未支派中誕生了一個後來成為民族解放領袖的摩西。“摩西”名字的含義是“拉出來”,說的是嬰兒摩西是從置於河邊蘆葦叢中的箱子裡被埃及法老女兒發現並收養下來的,因這嬰孩是“從水裡拉出來”,所以起名為“摩西”(《出埃及記》2:10)。摩西在埃及宮庭中長大,並接受埃及人的良好教育。但摩西身為希伯來人,他對自己民族遭受的苦難猶如身受,他的信仰使他感悟到自己肩負了領導這個受奴役的民族脫離埃及的神聖責任。《出埃及記》第3章至14 章記述摩西和兄弟亞倫帶領群眾與埃及法老進行反覆不懈的鬥爭。
一、以色列人出埃及
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前,在埃及經受長期的奴役與迫害,迫害最甚的時期被認為是埃及新王國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Ⅱ公元前1292~1225)當政的年代。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統治的時期頗長,在位時動用民力大興土木,在尼羅河三角洲建設皇城,在卡納克(Karnak)大殿建宏偉的圓柱大廳,在孟菲斯(Memphis)樹立巨大雕象與紀念碑等。拉美西斯興建的皇城可能就包括了《出埃及記》1章中所記的積貨城比東與蘭塞(Raamses),“蘭塞”一名實際就是法老拉美西斯的名字。拉美西斯二世年逾九十才死去,《出埃及記》2:23記“過了多年,埃及王死了,以色列人因作苦工就嘆息哀求……”很符合這位強迫勞役大興建築的暴虐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的形象。
拉美西斯二世死後,他的兒子梅尼普塔(Merneptah公元前1225~1215)繼位,這時他也是一個年邁老人,國家大大削弱,所控制的屬地不斷發生起義。公元前1223年,他還一度出兵鎮壓巴勒斯坦迦南人的叛亂。在他只維持十年的統治期間,他努力要穩定動搖的帝國局勢,但是已經力不從心,這時出現了被壓迫的以色列人爭取脫離被奴役境地的大好時機,摩西和亞倫就在這大好的時機中,經過艱巨的鬥爭而率領被奴役的以色列人出離埃及。
如果摩西、亞倫面對面的這位埃及法老就是梅尼普塔,一般認為出埃及的年代是在這位法老統治的中期,即相當於公元前1220年。正當這個年代裡,以色列人從埃及的蘭塞起行,向巴勒斯坦進發。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路線,按照地理位置,從埃及到巴勒斯坦,最近的路線是沿地中海海岸北上。據說當時這條路線雖短,但沿線都有埃及防兵,不易通過,所以出離埃及的以色列人寧可繞道南行,沿現在的西奈半島南下。以色列人在進入聖經所記的西奈半島之前曾渡過紅海,《出埃及記》第14章記埃及法老的追兵在以色列人渡海之後,全部被淹死於海中。《出埃及記》中的“紅海”一詞,希伯來文讀作Yam Suph,直譯為“蘆葦海”(sea of reeds),由於《七十子希臘文譯本》將Yam Suph譯為“紅海”,於是被沿用了下來(馬丁路德重譯的德文聖經,改譯為“蘆葦海”)。今日地理上的紅海全長達1932公里,最寬處402公里,最窄處209公里,而紅海北端,從西奈半島南端處分為兩漢,東為亞喀巴灣(長145公里,寬24公里)西為蘇伊士灣(長200公里,寬29公里)。原來“蘆葦海”指的地段即紅海西北段的蘇伊士灣以北的湖海地區。今日的蘆葦海地區,地理上可能已有變化,並且在公元 1869年開鑿、修通了著名的蘇伊士運河,所以已無法尋索當年渡海之處。以色列人渡海後進入今日的西奈半島,《出埃及記》上記載有經過的各站路程,從名稱上看今日亦已無法確定其精確的地點。
二、摩西在西乃山傳十誡
《出埃及記》後半部(第19~40章)記載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後在西乃半島上的經歷,重要的事件是摩西在西乃山傳律法,作為律法核心的十條誡(Decalogue)首次在《出埃及記》第20章中出現。這十條誡的中心內容為:1.除了我以外,不可有別的神;2.不可雕刻偶象;3.不可妄稱上帝的名字;4.要守安息日;5.要孝敬父母;6.不可殺人; 7.不可姦淫;8. 不可偷盜;9.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10.不可貪婪別人的一切。這十條誡命在《申命記》第五章再次複述,除若干解釋的詞句略有區別外,內容相同。
此後,以色列人由西乃曠野北移到巴蘭曠野(《民數記》10:11~13),繼又移駐尋的曠野(《民數記》20:14~21),靠近迦南南部。但由於以東人的阻攔,不能順利北進(《民數記》20:14~21),所以轉向東面,然後北進通過摩押地,擊敗亞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最後抵達約但河東,與耶利哥隔河相望,準備進入迪南(《民數記》21:21~35)。
摩西的工作只到了約但河東岸為止,他受命選立約書亞做他的接班人,來繼承他進占迦南全地的未竟事業(《民數記》27:15~23)。摩西從摩押地登約但河東的尼波山,眺望了迦南全地,“眼睛看見了,卻不得過到那裡去”,於是摩西死在摩押地(《申命記》34:4~5)。
第三節 約書亞與迦南的征服
約書亞屬以法蓮支派,他曾是摩西選派窺探迦南的十二偵察員之一(《民數記》13:l~15)。摩西死後,約書亞擔負起領導以色列人渡約但河進占迦南的重大使命。以色列人渡過約但河後,首當其衝的是耶利哥要塞。耶利哥是一堅固的設防城邑,戰略地位很重要,它掌握着進入西部約但高地的門戶。從耶利哥城分出三支要道:西北一條進入中巴勒斯坦;正西偏南一條通至耶路撒冷,南路則引向猶太高原地區,所以耶利哥城是打開全迦南的鑰匙,它的占領標誌逐步控制整個迦南的首要步驟。《約書亞記》第2~4章和第6章詳細記述以色列人渡約但河和勝利占領耶利哥城的經過。
耶利哥城占領之後,以色列人遭到一次挫折後,終於又取得攻占伯特利東邊的艾城的重大勝利。之後,約書亞在迦南中部的示劍召開群眾大會,慶祝取得進占全迦南的初步勝利(《約書亞記》8:30~35)。
示劍地耶路撒冷以北65公里,南靠基利心山,北倚以巴路山,在耶路撒冷建都前,是以色列人重要的軍事、政治中心。示劍南面的示羅,則為宗教的中心,從約書亞到撒母耳先知時代,以色列人的約櫃和會幕就安設於示羅。
以色列人占領艾城,北至示羅、示劍等地,說明最早控制的是巴勒斯坦的中部地區。接着約書亞領導以色列人擊敗迦南南部地區的五王(《約書亞記》10:1~27),完成南部地區的占領。最後在米倫湖一役中擊敗夏瑣王,完成了北部地區的占領(《約書亞記》第11章)。
約書亞完成對迦南全地的占領之後,在他的主持下,進行十二個支派的分地事業。十二支派中利未支派不分土地,約瑟兒子瑪拿西和以法蓮作為兩個獨立支派參加分配。土地段落分配的大致情況是: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半個支派早在渡過約但河以前,已預定河東之地為業,即約但河東從南到北分別劃歸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半個支派。其它九個半支派則分配約但河西岸的土地,由南到北的順序分別為西緬、猶大、便雅憫(東半)、但(西半)、以法蓮、瑪拿西、以薩迦、西布倫、拿弗他利(東半)、亞設(西半)。
約書亞的工作完成後,居住於故鄉以法蓮山地的亭拿西拉城(位於示劍西南、示羅西北)。約在分配土地之後十二年左右,約書亞體衰老邁,最後一次在示劍召集以色列的族長、長老、審判官和官長們立下他的遺命,並與眾百姓立約要永遠事奉耶和華,“要分外謹慎,愛耶和華你們的上帝”。約書亞死時年110歲(《約書亞記》23~2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