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國魂與黨魂的對決--孟良崮戰役60年祭
送交者: 一葉扁舟 2007年10月09日09:41:49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國魂與黨魂的對決--孟良崮戰役60年祭zt

引子

2007年4月,我以曖昧之身,和兩三朋友同到臨沂,登上沂河之濱、蒙山之側的孟良崮。我們在山下匆匆看過戰役紀念館,然後驅車直奔主峰,在張靈甫將軍殉難的山洞下停住腳步,周圍的岩石上當年的彈孔仍然歷歷可見,山風徐來,松濤陣陣,似乎在訴說着當年那場兄弟鬩牆、國共對決、血與火搏殺的慘烈爭戰。

5月16日,將是張靈甫將軍殉國60周年忌日。此刻,站在這個已經坍塌的山洞外邊,我的心就像旁邊的岩石,千痕百孔。礙於同行朋友都是紅色政權的保衛者,是將軍的敵人,我無法在這裡鞠躬祭奠。我在山下勝利者陳、粟將軍的塑像下也沒有鞠躬。國共紛爭,血火對決,勝負已由歷史做了裁判,無須我再饒舌。作為這場戰爭後果的承載者,這片烈火焚燒過、血肉肥沃過的土地上生發出來的一根小草,面對着每一塊岩石後面掩藏着的成群的冤魂,我總該說點什麼,寫點什麼。

是以記。


國共領袖的驚訝

74師被殲孟良崮,有兩個人大吃一驚。一個是蔣中正,他聽到噩耗,悲憤欲絕、老淚縱橫:“以我絕對優勢之革命武力,竟為劣勢烏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損失,能不令人哀痛!”

另一個是***,這位天縱奇才、在1936年就敢嘲笑秦皇漢武的共產黨領袖,接到戰報時竟不敢相信:“這個粟裕居然真能‘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然後吃了滿滿一碗紅燒肉以示慶賀。

國共兩黨的領袖對這場戰役的結果都表示吃驚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就是74師是抗日鐵軍,是國軍的軍魂,精銳中的精銳,王牌中的王牌。而張靈甫將軍,更是參加過幾乎所有對日重大戰役、百戰百勝的抗日名將!


名將身世

先說張將軍。1903年8月20日,張靈甫出生在陝西省長安東鄉大東村的一戶農家。在長安中學讀書時書法就曾經得到國民黨元老、書法大家於佑仁先生的賞識。1923年考入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24年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學有胡璉、林彪、劉志丹、袁國平、李彌、文強、唐生明等,他們日後都在中國大地上風雲一時。

整個抗戰期間,張靈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對日寇南征北戰,經歷硬仗、惡仗無數。1937年,張靈甫在五十一師一五三旅三O五團走馬上任,開赴上海,參加著名的“八一三”凇滬保衛戰。他以勇猛果斷,指揮有方贏得全團官兵的愛戴。嘉定之戰,張靈甫甩掉上身軍服,抱着機槍跳出戰壕,身先士卒帶領100多名敢死隊員殺得日寇丟盔卸甲。該團連續打退敵人七次衝鋒,打死打傷日軍800多人。

1938年,張靈甫奉王耀武之命,對駐守江西德安張古山的日寇進行反擊。他親率一支突擊隊效法三國鄧艾輕裝出發,攀木掛樹,穿過艱險的深山峽谷,老林惡水,配合正面部隊進攻,飛奪張古山。日軍出動飛機與重炮狂轟濫炸,張靈甫率部浴血死戰,與日寇鏖戰五天五夜,陣地得而復失、失而復得,反覆拉鋸。他身中7塊彈片,變成血人也沒有退下火線。

德安大戰之後,田漢編寫的話劇《德安大捷》,張靈甫以真名真姓在劇中出現,從此名震天下。張靈甫很快提升旅長。榮獲四等雲麾勳章、三等寶鼎勳章。

1939年3月,張靈甫率部參加南昌會戰,右腿中炮彈負重傷,不下火線。在不久的上高會戰中,腿部再度被炸斷。蔣介石派飛機將他送往香港,請英國著名外科專家克雷斯特爾為他診治。傷未愈提前歸隊,靈甫從此留下殘疾,人送外號“跛腿將軍”。

整個抗戰期間,張靈甫因其戰功,一再擢升,幾乎年年晉級受獎,由團長而旅長、副師長、師長、副軍長、軍長。常德之役,被蔣中正譽為“模範軍人”。湘西會戰,獲得美國金質自由獎章。在國軍中,張靈甫也被視為“常勝將軍”。


抗日鐵軍

再說74師。即抗戰時期的74軍。

第74軍是1937年9月1日在浙江組建,由王耀武第51師(轄周志道151旅、李天霞153旅)和俞濟時第58師(轄吳繼光174旅、邱維達172旅)合編而成,俞濟時任軍長,馮聖法繼任第58師師長。全軍共8個團,2.1萬人。其中第58師炮兵營有6門105毫米榴彈炮,在當時別具威力,曾在淞滬會戰中大顯神威。

  


萬家嶺戰役鑄造鐵軍軍魂

  1938年7月德安戰役(又稱萬家嶺戰役)爆發,日軍苦戰兩個月進展甚緩,為儘快突破國軍德安防線,日軍第11軍軍長岡村寧次中將命令第106師團全力突破五台嶺一線,然後向德安西南迂迴穿插,協同正面攻擊部隊圍殲德安一線約20個師的國軍。

  9月25日,第106師團突破五台嶺,迅速向國軍防線縱深推進。10月1日,106師團主力已進至萬家嶺一帶地區,但在白雲山遭到了國軍第4軍的頑強阻擊。第九戰區司令薛岳聞訊後立即果斷決定調集重兵圍殲孤軍深入的第106師團!這一作戰決心得到了蔣介石的支持。10月2日,第九戰區調集12個師合擊萬家嶺地區之敵,國軍各部從各方向發起向心攻擊。日軍第106師團長淞浦淳六郎中將見形勢危急,而正面進攻部隊又無進展,便迅速放棄原定計劃全力突圍,突破口便選在了74軍58師防區,58師以極其頑強的防禦頂住了日軍113聯隊在空軍支援下的多次猛攻,但是58師也付出巨大代價,全師經過兩天激戰,僅存500人!眼看陣地難保,58師師長馮聖法連連向軍長俞濟時求援,此時俞濟時手裡也沒有預備隊,他只留下了一個班警衛軍部,將軍警衛營投入戰鬥,這才確保了陣地,粉碎了日軍突圍的企圖。

10月7日,國軍調整兵力,發起全線總攻。74軍作為主攻部隊奉命攻擊日軍在萬家嶺地區的核心陣地張古山,第51師多次猛攻均未得手,後305團團長張靈甫獻計從山後偷襲,並親率突擊隊從山後偏僻小道襲占張古山。74軍攻占張古山,為突破日軍106師團防線立下頭功。此役國軍一舉收復九江以南失地,日軍第106師團幾乎被全殲,死傷逾萬,連師團長淞浦中將都險些被俘,戰果之輝煌足以與平型關和台兒莊媲美。

萬家嶺之戰既無平型關八路軍奇襲之利,又無崑崙關國軍火力之優,全靠將士浴血苦戰,戰役中74軍守得住攻得上,居功至偉。戰役開始前,蔣中正曾兩次電令將74軍調至後方休整,都被薛岳拒絕,而74軍的表現確實沒讓薛岳失望。戰後著名作家田漢和任光曾以此戰和張靈甫為原型編寫了話劇和74軍軍歌。

  軍歌歌詞如下:

起來,弟兄們,是時候了。我們向日本強盜反攻。他,強占我們國土,殘殺婦女兒童。我們保衛過京滬,大戰過開封,南潯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我們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鋒。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鋒!

八年抗戰中,74軍幾乎參加了所有正面戰場上的重大戰役,尤其是在德安、上高、常德三次戰役中表現最為突出,以其英勇頑強的戰鬥意志,被譽為抗日鐵軍,連美軍顧問團曾有過“中國只有74軍能打”的讚譽。

1945年8月,日本投降,74軍空運南京受降,並擔任南京守備,因此被稱為“御林軍”。 (以上見《文史資料》)


歷史的定數

這樣一個名將,這樣一支鐵軍,何以會被勢力懸殊、資歷平平的對手殲滅?對此,戰後的歷史學家、軍事學家眾說紛紜,成為一個歷史的謎團。鄙人卻認為,這是歷史的定數。

指揮圍殲74師的是中共名將粟裕將軍。這是個沒有上過軍校的,從士兵出身的將軍。10年國共內戰時期,他從士兵到中高級軍官慢慢升遷,談不上有什麼戰功。抗戰八年他位於新四軍序列,整個新四軍就除了跟國軍摩擦,也沒有對日寇有過像樣的作戰,他也沒有指揮過什麼像樣的戰役,因此共軍對日作戰的有名戰例中看不到他的名字。他的成名是從第二次國共內戰開始,蘇中七戰七捷,令國共兩軍高級將領對他刮目相看。詩才平平、軍事才能也平平的陳毅將軍乾脆把華野的實際指揮權交給了他,終於讓他在孟良崮一舉功成!

圍殲74師,粟裕開始沒有敢想,戰後也心有餘悸。他因後來實際指揮淮海大戰(國軍稱為徐蚌會戰)等著名戰役,一舉殲滅國軍主力80萬,為中共入主中原立下不世之功而名滿天下,成為世界級軍事名將。在他的軍事生涯中,孟良崮戰役就規模和成果而言(付出80000人,殲敵32000人),都不足掛齒,但是他去世的時候留下遺言把自己安葬在孟良崮。粟裕似乎覺得,打敗張靈甫,消滅74師,真的不是他粟裕一己的才能和智慧所能及。

後來的人們紛紛說,74師被殲滅,源於主將張靈甫太過驕橫,因為驕兵必敗。真實的歷史哪有那麼簡單?

實際上,張靈甫在參與進攻華東共軍時,時時謹慎,處處小心,曾經讓粟裕一籌莫展,幾次打電報給***想分兵退出山東戰場。


下面讓我慢慢道來。


74師的家底

1946年3月,74軍改編為整編74師,全師32000人,全副美械裝備,師長張靈甫兼任南京警備司令,下轄整編51旅(陳傳鈞)、57旅(陳噓雲)、58旅(盧醒)。

  全師裝備計有12門105毫米榴彈炮(卡車牽引)、36門75毫米山炮(吉普車牽引)、108門105毫米迫擊炮(騾馬牽引)、108門81毫米迫擊炮(騾馬牽引)、108門37毫米戰防炮(吉普車牽引)、486門60毫米迫擊炮、255具火焰噴射器、324具M1“巴祖卡”火箭筒、324挺7.62毫米勃郎寧M1917水冷式重機槍、1080挺7.62毫米1918A2輕機槍、2400支9毫米美制M1湯姆森衝鋒鎗和加拿大斯太令卡賓槍、4800支7.62毫米M1903A1春田步槍,軍官配9毫米勃郎寧M1911A1手槍。無線電報話機配備到連,共有機動車約300輛、騾馬1000匹。 駐紮在南京孝陵衛,拱衛首都,被譽為天下第一師。

  


前哨戰之淮陰之戰

  1946年7月,國軍集中58旅的重兵進攻華東解放區,其中主力31個旅進攻蘇皖解放區,另27個旅進攻魯南,牽制山東解放軍。而整編74師作為主力中的主力負責主攻淮陰,當時華東解放軍主力有山東野戰軍(簡稱山野,陳毅指揮,共約7萬餘人)和華中野戰軍(簡稱華野,粟裕指揮,共約11萬餘人)。

  7月淮南戰局惡化,共軍除留第6旅16團和地方部隊外,主力撤出淮南。9月,國軍兵鋒直指淮陰,第7軍進攻泗陽,掩護74師側翼;74師配屬工兵第15團沿運河主攻淮陰;整編28師之192旅為預備隊,在74師後跟進。此時華野主力正在蘇中作戰(即蘇中七戰七捷),山野主力則在沭陽以南。在國軍發起攻勢後,共軍以華野9縱在運河與洪澤湖之間設置三道防線,作為防禦正面。

  9月12日,經三天激戰國軍第7軍突破9縱第一道防線。9月13日,第7軍和74師同時展開攻擊,於當日下午突破第二道防線,陳毅山野主力無法及時南下,只得急令2縱向淮陰開進,但沿途道路橋梁均遭破壞,無法及時趕到。陳毅只好急電粟裕:“……總之此次淮北作戰,由於主觀指導錯誤,貽誤全局;五內俱焚,力圖挽救,當尊重兄等建議。”粟裕見形勢危急,急調第5、第13旅星夜北上馳援,粟裕親率主力第1、第6師也隨後北上增援。但是從海安到淮陰,多是水網地帶,又逢大雨,道路泥濘,部隊只能走水路,但一時間又沒有足夠的船隻,一次只能渡1個旅,加上國軍飛機的封鎖,只能在夜間行動。華中主力趕到淮陰最快也得到20日。而事實上,19日勝負已定。

  9月14日,譚震林和張震在碼頭南岸開設前線指揮部,統一指揮淮陰地區作戰。

  9月15日,雙方在淮陰外圍楊莊、馬頭、小橋一線激戰,9縱及第5、第13旅拼死抗擊,尤其是從高郵兼程趕來的第13旅(即皮定鈞旅),是參戰各部隊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對突破運河的74師連續實施了9次反衝鋒,雙方都付出了巨大代價。當晚74師攻占楊莊和碼頭,逼近淮陰。

  16日,為確保淮陰,譚震林下令扒開運河大堤,放水遲滯74師的攻擊。

  17日,戰況更為激烈,74師在炮火和飛機助戰下,連續組織5次猛攻,共軍集中所有兵力火力全力抗擊,但第一道防線仍被突破。

  18日張靈甫親臨一線督戰,並於午夜發起猛攻,74師派出2個連從9縱與5旅的結合部成功突破,根據俘虜供述的口令詐開淮陰南門,進城後立即搶占有利地形建立陣地,74師主力隨即從正面猛攻。共軍5旅在敵前後夾擊下,被迫放棄陣地,共軍組織皮旅和9縱預備隊實施反擊,也未奏效。華野主力剛到淮陰城北,立足未穩無法頂住74師的猛攻,被迫於19日撤出淮陰。74師繼續南進,又於22日攻占淮安,至此,國軍基本控制兩淮,張靈甫獲三等雲麾勳章。兩淮和華中解放區基本喪失,華野主力只得北撤山東,華東局勢日趨嚴重。

  


前哨戰之一戰漣水

  國軍攻占兩淮後,稍加休整,於10月開始進攻漣水、益林地區。共軍在漣水外圍集中了第1、6師、第9、10、11縱隊共23個團的兵力,另以第5旅守漣水城。10月4日粟裕在漣水以北15里鹽河北樊卜莊的前線指揮部里親自召見了5旅15團團長李士懷,由15團擔負城防。

  10月19日,74師兵分三路,以寬正面向漣水攻擊前進,東路57旅,由淮安經席橋、順河集向茭菱鎮前進;中路51旅由淮陰東馬廠經欽工向漣水前進;西路58旅由王營沿鹽河河堤攻擊帶河鎮。

  20日下午3點左右,74師先頭部隊與15團在湯莊遭遇,74師51旅前衛連遭到伏擊,51旅在第二天中午才推進到漣水城南的廢黃河南岸。

  10月22日,74師集中全師炮火猛轟南門渡口,然後連續3次組織強渡廢黃河,均被擊退。74師毫不氣餒,繼續發動了第四次進攻,共軍南門渡口守軍傷亡殆盡,終於被74師突破。共軍1營預備隊和從茭菱趕來增援的5旅第13團迅速趕到,苦戰之後封閉了缺口,74師也因傷亡慘重後繼乏力而被迫退至廢黃河邊的沙灘上,重新收攏集結部隊,在沙灘上建立了陣地,並冒着共軍的炮火搭建起了浮橋。同時,共軍也在廢黃河的第二道大堤和城邊構築了新的工事。

  74師在猛攻南門渡口時,還對帶河鎮和西關兩地發動攻擊,帶河的進攻被15團2營擊退,西關戰況也相當激烈,3營傷亡很大一度形勢危急,投入團預備隊後才勉強守住陣地。同時在東路的74師57旅一部企圖在茭菱鎮附近強渡廢黃河,也被共軍擊退。守住了陣地,但城防主力15團幾乎死傷殆盡,才只經過一天的戰鬥一個主力團就基本喪失了戰鬥力,這在以前還從未曾有過。

  10月23日,74師在5架B-24解放者轟炸機和7架P-51野馬戰鬥機的空中掩護下,強渡廢黃河,上午8點,共軍在74師強大壓力下被迫放棄第一道大堤,退守第二道大堤,74師後續部隊開始渡河,這時妙通塔上解放軍的重機槍開火,用火力封鎖了74師後續部隊,但是解放軍已無力組織反擊,奪回橋頭陣地,雙方就這樣僵持了一個白天。

  入夜後,共軍5旅14團在旅長成鈞帶領下趕到漣水,立即發起反擊,經過一夜激戰,14團重新奪回了第一道大堤,將74師已過河的部隊壓縮到河邊沙灘上。然後14團接替了獨立第5團的陣地,這時沿廢黃河從東向西的守備部隊是:13團、14團、15團。

  24日夜,在14團與敵人激戰的同時,共軍神速插入74師背後,收復了順河集和帶河鎮,切斷了敵人的後路。

  25日早晨,74師經過一天休整,直叩漣水城下,城關上下激戰竟日,74師51旅主攻重點是14團陣地,戰況殊為激烈,多次發生白刃戰。14團1營400多人只剩下50多人,只好縮編為一個連,團里的勤雜人員也全部組織起來投入戰鬥。

  下午,74師57旅170團投入戰鬥,該團以士官和老兵組成“敢死隊”配備自動武器,經炮火準備後向南門陣地發起總攻,並在共軍14團3營陣地上取得突破,然後一鼓作氣,接連衝過第二道、第三道大堤,其中有一個連甚至突入漣水城內。共軍5旅組織了所有部隊堅守漣水城垣,從突破口兩翼組織反擊。就在此危急關頭,共軍6師、10縱增援部隊趕到,這兩支生力軍以一部加強防禦,一部實施反擊,才將74師擊退,74師進入漣水城內的一個連也因被隔斷了與主力的聯繫於當夜被殲。

  26日,整編28師192旅和74師並肩發起攻擊,雙方在大堤附近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共軍主力第1、6師、第9縱隊和第13旅相繼投入戰鬥,74師經多日苦戰,兵鋒已疲,主力被迫撤回廢黃河南岸。入夜,共軍兵分三路發起反擊,2個小時便全殲黃河北岸74師57旅2個營。同時共軍一部在淮陰東20里處的老垛、新渡口一帶渡過廢黃河,並與收復順河集的共軍一起擊退在欽工、茭菱之間的敵人,殲滅74師58旅172團一個連和28師192旅一部。

  27日早晨,共軍徹底肅清了廢黃河以北的全部國軍。當天共軍全線出擊,第5旅配合6師從正面反擊74軍;皮旅、9縱繼續攻擊帶河鎮附近國軍;1師、10縱從漣水東南越過廢黃河,向欽工出擊,配合正面作戰。

  30日晚,經過一夜激戰,共軍收復了茭菱鎮。

  31日在茭菱鎮西南,共軍殲滅28師192旅和74師57旅一部。

  11月1日,整編28師192旅殘部向淮安潰退,張靈甫預見到有被共軍合圍的危險,於是收縮各部連夜退往淮陰東的馬廠,至此第一次漣水保衛戰結束。此戰74師元氣大傷,其不可戰勝的神話從此被打破。但是共軍10縱司令謝祥軍也在戰鬥中陣亡,這是華東共軍在內戰中陣亡的職務最高的將領。

前哨戰之二戰漣水

  12月,國軍捲土重來,投入整編74師和整編第28師第192旅以及新7軍一部共5個旅,由74師師長張靈甫統一指揮。根據中央軍委命令,華東共軍以27個團圍攻魯南臨沂、郯城,另以24個團阻擊華中北上之敵。擔負漣水防禦的是華野6師和淮南獨立6旅。此次張靈甫吸取了教訓,改變戰術,12月3日首先以74師57旅和192旅向共軍6師17旅陣地作正面攻擊,共軍沿漣水以南層層設防,4日占領共軍一線陣地。5日共軍6師分路出擊,企圖奪回失守的一線陣地,但均告失利。6日國軍繼續推進,共軍退守順河集一帶節節阻擊。雙方激戰十日,共軍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到漣水以南。

  12月14日,張靈甫集中74師51旅、58旅和第7軍一部共3個旅由王營、悅來直撲帶河鎮、大關,從西面攻擊漣水,這支奇兵一舉奏效,當天便突破了淮南獨立6旅在帶河的陣地,傍晚就已打到廢黃河大堤。共軍這才察覺74師的主攻方向,從正面抽調6師16旅急返漣水,配合淮南獨立6旅阻擊敵人。

16日拂曉,74師集中全部炮火轟擊漣水城,炮擊一停,即以營、團發起集團衝擊,而且一波連一波,前赴後繼,經白刃肉搏於上午8時突破大堤進逼城垣,中午時分便攻入城裡。接到漣水以西告急華野第6師奉命兼程回師增援,結果急行軍35千米,在漣水城外2.5千米處與已攻取漣水的74師接戰,6師幾次反擊均被74師擊退,6師傷亡超過5000人,被迫撤出戰鬥。

據江渭清回憶,當時陳毅口頭通知他代行司令員職務,將6師師長王必成撤職查辦,押來野司。粟裕認為戰役失利原因很多,不能只怪王必成一人,但作為主要前線指揮員,應該好好檢查,建議留職檢查。王必成只說了一句:“給什麼樣的處分,我都無怨言,只是希望日後打74師,絕對不要忘了6師!”粟裕立即將參謀長陳士渠召來,當面命令:以後凡我華東部隊組織殲滅74師的戰役,一定讓6師參加,一定讓王必成同志參加。並特別囑咐將此命令記錄在案,存檔待查。半年後,殲滅74師的孟良崮戰役中,正是王必成指揮的6縱(原6師改編)從魯南飛兵急進,奪占垛莊,切斷74師退路。

二戰漣水,74師終以出奇制勝攻占漣水,並給予粟裕華野三大主力之一的第6師重創。

由於兩淮、漣水接連失利,蘇皖解放區絕大部分地區被國軍占領,華中野戰軍主力北撤山東,華東地區的主要戰場已轉到山東,在這種形勢下,1947年1月山野、華野兩野戰軍進行了整編,合併為華東野戰軍,共約27.5萬人。

以一個整編師,擊敗山野、華野兩個野戰軍,肅清蘇皖,74師可謂居功至偉。

戰前態勢

  1947年2月,國軍撤消徐州、鄭州綏靖公署,組建徐州司令部,由陸軍總司令顧祝同親自指揮,統一指揮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此時國軍在山東地區的總兵力為24個整編師(軍),60個旅(師),約45萬人,占進攻各解放區總兵力的27%,重點進攻兵力的64%。以整編74師、第5軍和整編第11師這三大王牌部隊為骨幹,組建三個機動兵團,擔負主要突擊作戰,另以第2、第3綏靖區共7個整編師(軍)擔負守備和配合,採取“密集靠攏、加強聯繫、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戰術,計劃第一步打通津浦路徐州至濟南段,占領魯南;第二步主力繼續推進至泰安、萊蕪、新泰、沂水一線,迫使華東共軍與之決戰或壓迫共軍北渡黃河,占領整個山東。

3月下旬,國軍開始全面攻擊,至4月上旬,基本實現第一步計劃,打通津浦路徐州至濟南段,占領魯南,隨後繼續向魯中進擊。其間共軍進行了高度機動迴旋,以求調動敵人捕捉戰機,並五次求殲來犯之敵的決心,除4月24日至26日在泰安殲滅整編72師主力(川軍)外,均未實現。


華野曾想分兵避戰

  5月3日,華東野戰軍決定以第6和第1縱隊穿插至魯南,第7縱隊南下蘇北,以調動分散敵人,創造戰機。5月上旬中央軍委指示:要誘敵深入,要有極大耐心,要掌握最大兵力在手,不要性急,不要分兵。據此,華東野戰軍決定原定插入敵後的第1、第7縱隊停止南下,已經南下魯南的第6縱隊隱蔽潛伏待機,野戰軍主力撤至萊蕪、新泰、蒙陰以東待機。

共軍主力東撤後,國軍迅速跟進,於5月10日占領萊蕪、蒙陰、河陽,顧祝同判斷共軍主力正節節後退,國軍主力應跟蹤追剿,第1兵團向坦埠、沂水推進,第2兵團向博山、張店推進,第3兵團則集結於新泰、蒙陰,在第1、2兵團得手後發展進攻,實現第二步計劃。


湯恩伯的一步瞎棋

國軍第1兵團司令湯恩伯被共軍行動所迷惑,一改穩紮穩打的戰術,不待與友鄰兵團協同,立即命令整編74師、25師為主攻,從垛莊、桃墟北進,限令12日攻占坦埠;第7軍和整編48師各一部向沂水行動,主力集結於湯頭、葛溝,策應主攻方向;整編83師一部向馬牧池攻擊,掩護主攻部隊右翼,主力為兵團預備隊;整編65師擔負蒙陰地區防禦。


電閃雷鳴的決策

  5月10日夜,粟裕發現第7軍和整編48師有進攻沂水跡象,考慮該部位於第1兵團側翼,比較孤立,決心集中主力實施圍殲。

根據史料記載,5月10日深夜,奉命圍殲界湖之敵的各路縱隊紛紛奔赴自己的作戰區域時,華野司令部作戰室里,一部即將拆除的電話突然響了,情報處一名叫朱誠基的軍官打來電話,他們抓獲了一名俘虜,身上有一封密電,內容是國軍第一兵團最新行動計劃,國軍將於明天上午發起全線進攻,74師是該兵團主攻部隊,它將在25師和83師的配合下去攻打坦埠。

陳、粟將目光投到地圖上,他們幾乎同時發現,部署於一兵團中間位置的74師,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左右,突出的露出了它的鋒芒和犄角。

粟裕面對着地圖,一言不發,經過了腦海里幾十分鐘的電閃雷鳴,才拿起紅藍鉛筆在74師突出的位置上打了個紅叉,然後回過頭來對陳毅說:“陳總,我建議,立即撤消對界湖之敵的作戰計劃,同時調集我全部部隊,迅速集結,然後圍殲74師!”

陳毅說:“你說說理由。”

粟裕:“因為其一該師正位於我軍主力正面,不需要作較大的兵力調整即可形成5:1的兵力優勢;其二74師雖為全美械裝備,但受山區地形限制,重裝備難以發揮作用;其三該部為嫡系精銳,素來驕橫,與其他國軍(如83師)矛盾很深,在我軍頑強阻擊下不會全力援救,而且目前該師態勢突出孤立,兩翼空隙較大,易於被分割;其四正因為該部是國軍精銳主力,戰鬥力強,一旦被殲將對國軍造成實力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退一步,即便不能將其全殲,給予重創也將大大挫傷國軍銳氣,振奮我軍士氣。”

陳毅同意了這個計劃,74師被聚殲的命運,在這一刻被決定了。

粟裕立即命令按照原計劃正向東機動準備圍殲第7軍各部立即重返原地集結待命,12日下達圍殲74師部署命令:第1、4、6、8、9共5個縱隊擔負圍攻,其中第1、8縱隊從74師兩翼穿插迂迴,第6縱隊從魯南兼程北上,斷其退路,這3個縱隊負責割裂74師與友鄰聯繫,第4、9縱隊從正面出擊;第3、7、10縱隊阻擊國軍第7軍、第5軍、整編48師和11師,第2縱隊保障第8縱隊側翼安全,並策應第7縱隊;特種兵縱隊集結於沂水、下位之間;魯南軍區部隊截斷臨沂至青駝寺公路,並以一部襲擾臨沂,牽制國軍。定於13日黃昏發起攻擊。


保存勢力的友軍

駐守孟良崮東南雙候集的整編83師跟74師素有矛盾。它擔任74師的右翼,卻對74師被圍幸災樂禍。迫於蔣介石的催逼,他們只得派出1個團的兵力向北攻擊。83師師長李天霞在蘇北與共軍多次交手,素有畏懼。57團團長羅文浪率部北進時,李天霞面帶微笑地說:“夜間作戰要多準備嚮導,特別注意來往的路,要多控制幾條。”並說:“你是很機警的。”暗示羅文浪保存實力,不必死戰。結果,14日夜裡,當羅部與6縱17師一接上火後,其第2、第3營迅即土崩瓦解,只剩下幾百人被羅文浪帶進了孟良崮。而且這個57團,屬於一支由破銅爛鐵拼湊起來的垃圾部隊,全團裝備低劣,士氣頹喪,其中一個營還是從偽軍中改編過來的,在蘇北,曾兩度被共軍打得潰不成軍,連團長都被生俘過。但是李天霞總能把它搗搗鼓鼓拾掇起來,並讓它在歷次戰鬥中去打頭陣。這次李天霞又派出這個57團去應付74師,而83師的大部則退到青駝寺,遠離了孟良崮坐山觀虎鬥。74師被殲滅後,蔣中正將李以“見死不救”、“瀆職抗命”的罪名押赴徐州軍事法庭審判,李天霞又拿出他的57團開脫:“為了接應74師,我已經盡了全力,否則我的57團何以能被打的精光不剩?”

就這樣,這個57團,不但沒有讓李天霞有生命之憂,反而在半年後又升了一級。

74師左翼是黃伯韜的整編25師,倒是不遺餘力地執行了蔣的命令。憑藉武器之利,到14日上午他們已將戰線推到了黃崖山、狼虎山一線,由此給擔任阻擊任務的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以極大的壓力。

黃崖山距孟良崮12華里,兩地隔一段開闊地帶而相望,這道山巒自然成了整編25師通往孟良崮的最後障礙,甚至可以說,誰占有了黃崖山,誰就把握了這次大戰的主動權,誰守住了黃崖山,誰便扼住了戰神的喉嚨!

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落在了6縱16師的身上!

因此,與18師搶占垛莊的同時,16師開始了奪取黃崖山的行動。48團作為其前鋒部隊,克服疲累、飢餓之苦,一邊行軍,一邊睡覺,一邊跑步,一邊嚼炒米,終於在15日的拂曉搶到了黃崖山主峰的山腳下,這時候,黃伯韜的一支先遣部隊也剛好開到了西面山腳下。

勝敗就在毫釐之間展開了比拼!

浴血孟良崮

四面被圍之後,整編74師困守待援,滿眼所見儘是光禿禿的石山,石塊,山里人家早已逃避一空,百姓逃難之前不僅堅壁清野,帶走了所有的食物就連水井也都用石頭填了起來。時值初夏,烈日當頭,人畜飲水成為大問題,許多士兵因下山搶水而被打死,不少騾馬因渴不可耐,咬斷韁繩滿山亂跑踏死撞傷官兵。

為解決糧食、飲水困難,蔣介石令空軍副司令王叔銘從南京、徐州組織飛機,空運救急,但這些大餅、麵包、饅頭、大米,不少都落在了共軍的陣地上。一些被俘的74師士兵對共軍講,白布上寫上“工”字,飛機就會空投物品,這一招果然靈驗,共軍因此得到了蔣介石的許多“援助”。

當然,9個縱隊解放軍的彈藥、給養,主要依靠的還是解放區百姓的支援。諸城、濱海、 蒙山、沂中、膠南、吳橋等地組織了千百支運糧隊,擔架隊,來參與這場圍殲之戰。


  據紀念館的資料記載:運糧隊的獨輪車每車裝糧均在200斤以上,一次往返四五天,七八天不等。大家自備乾糧,再餓也不動軍糧;自備蓑衣、蓆子,以備遇雨護糧。不論風雨陰睛,不怕敵機掃射,各地運糧隊幾乎沒有完不成任務的。

擔架隊和護理隊出入戰場,搶救傷員,事跡同樣感人。一傷員負傷後,小便排泄不暢,小腹腫脹如鼓,沂中護理隊女隊員牛用榮不顧羞怯,不怕髒污,硬是用嘴把傷員的血尿一口口地吸了出來。至於他們為救傷員而負傷,用自己吃飯的碗為傷員接尿的事例就更多的了。


  據共軍9縱戰史記載:經過兩天的正面打擊,74師被壓縮在蘆山、孟良崮等方圓10餘平方公里的地區,520高地、540高地、600等高地成為他們控制的僅有的幾個山頭。

5月14日上午,9縱在攻占520高地之後,又以25師73團為主力,配合兄弟縱隊攻打540高地。

540高地是與孟良崮主峰並峙的一座山頭,山高坡陡,怪石林立,74師51旅就是以這些石頭作掩體,據險抵抗的。

黎明前夕,也是人最睏乏的時候,攻打540高地的各縱部隊同時向山上發起了衝擊。


  一時間,51旅的伯倫機槍和湯姆槍的槍彈像焰火似的向山下灑來,曳光彈像火蛇似的在山石間亂飛、亂鑽,濺起的石片鐵片帶着火星滿山蹦跳,他們還直接推動巨石,碾砸山下……


  成群的戰士被打死,被擊傷,成百的人擠在巨石後面動彈不得,攻擊勢頭被壓了下來。

衝鋒,再衝鋒;逼進,再逼進。當73團發起第7次衝鋒之後,其最近的前進小組已滲透到距離敵人不足20米的石頭後面。

東方,已經露出了半天的霞光,倘使這個時候再不拿下540高地,天亮之後敵機來襲,攻擊部隊將會遇上更大的麻煩。

雙方貼得越近,敵人的火力越猛,73團接下來的幾次衝鋒又都被敵人壓了下去。怎麼辦?眼看勝利在望,可就是難以衝過這幾十米的障礙。迫擊炮不行,距離太近;機槍、步槍、擲彈筒不行,敵人藏在石頭背面;手榴彈行,但威力不大,好多未爆炸的手榴彈還被敵人扔回來炸傷了自己人,怎麼辦?孫同盛在山腳下的指揮所里搜腸刮肚,緊急思索着破敵的辦法。


  有了!用火焰噴射器!孫同盛一拍大腿,皺在一起的眉頭一下子舒展了開來。


  這一招果然奏效。4個被俘的原74師士兵對着山頂一陣猛掃,540高地頓時像火把似的燒了下來,三五成群的51旅官兵丟了槍械,從巨石後面跑出來,有的像火球似的滾下了山,更多的舉起雙手跪倒在了73團戰士的面前!


  太陽,像一個浴血的血人從地平線上探出了頭顱,540高地,張靈甫終於丟掉了他的這道最後屏障!

失去了所有翼護之後,張靈甫和他手中惟一的一點兵力──58旅團集在孟良崮的主峰──600高地上,還希圖拼死一搏一爭取時間,等待外援待。

“校長,犧牲已到最後關頭,我們已到了‘盡忠報國’的時候了!”


  5月15日上午,華東野戰軍的第1、第4、第6、第8、第9五個縱除各以一部阻敵之外,其餘全都投入了對600高地的最後一擊。但見萬炮齊鳴,喊聲如潮,張靈甫和整編74師已陷入了共軍汪洋大海之中。


  光禿禿的山上到處是一片混亂景象。由於沒有任何遮蔽物,人馬又擠在一起,共軍的大炮轟來,一炮總能炸死炸傷幾十人,脫韁的驢馬四下亂跑,人叫馬鳴,糾成一團。張靈甫像是沒看到似的,只是躲進設在石洞內的指揮所里向蔣介石求援。

蔣介石把尚方寶劍授給了湯恩伯,但在那些真真假假的救援者面前,在共軍的頑強阻擊面前,他湯恩伯怎麼能辯得清誰的“救援不力”呢?因而直到15日傍晚,整編第5軍被牽制於萊蕪;整編65師、整編25師被阻擊於曹莊、蛤蟆崮、界牌;第7軍、整編第83師被拒於留田、鼻子山。

一直相信通過整編74師吸引共軍,求殲於孟良崮的張靈甫此時想到的只是突圍了。


  西邊黃伯韜的整編25師離孟良崮最近,張靈甫把突破點選在了那裡,他調集近3000人實施西面突圍,而在東面和南面各組織了1000來人的突圍疑兵,以分散共軍的注意力。

15日夜裡,3路隊伍分途出發。2個小時後,各部殘兵裹傷而回。山下共軍層層防堵,突圍失敗了!

  16日上午,共軍各部在大炮猛轟之後,紛紛衝上山腰,與58旅的士兵展開了拉鋸戰。徐州飛來的6架戰機本為助戰而來,但見戰場上雙方絞殺在一塊,只好在山腳下匆匆投彈後又飛了回去

16日下午3時,解放軍的各部已攻到了崮頂附近。


  600高地的崮頂離山體約有10米高,四周全為峭壁,有如一個碩大的石柱擎在空中。74師的殘部利用這個有利的地形在作臨死一搏。


  共軍搭成人梯已攻到了洞外石坪上,整編74師參謀長魏振鉞率領1000多人在作拼死反擊,衛隊長帶領20多名衛士也加入了洞外的戰鬥。

副參謀長李運良在洞口掏出手槍,向腮幫子擦着皮打了一槍,滿臉血污地倒了下去,副師長蔡仁傑、58旅旅長盧醒則拿出老婆、孩子的照片相向而哭;張靈甫有些鄙夷地掃了他們一眼,舉槍自殺成仁。這時候,一隊共軍衝來,對着洞內橫掃了一梭子彈,蔡仁傑、盧醒被擊斃,張靈甫再次被擊中心臟,躺在了血泊之中。

槍聲驟停,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更大的聲響!

原來,就在山谷間殺聲止息之時,天空中忽然陰雲四合,狂風大作,雷聲隆隆,一場大雨飄然而至!


對於這場暴風雨,事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國民黨報紙說:“此時天空慘暗,狂風走石,雨雹驟降,若為我師忠貞不屈,全部慘烈激昂之戰鬥犧牲同悲泣者,上天垂象亦異矣。”

可共軍和老百姓不這樣看。多年以後,沂蒙山人還在談論那場暴風雨,認為那場暴風雨是天意!倘若暴風雨提前幾天降臨,整編74師不致斷水,不致機槍打不響。


攻上孟良崮的是6縱特務團,團長何鳳山沒有進洞,進洞的是3連指導員。

“這是我們師長。”發報機電訊員指着一具屍體說。


  那屍體俯臥在電台旁邊,電台架在摺疊桌上。士兵翻轉過屍體,取下胸符,見上面寫着“中將張靈甫”的字樣。張靈甫左腕戴的手錶還在滴滴答答地走着,指針指向5點02分。

一場震驚中外的大戰就此落下了帷幕!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ZT】【金錢是共產黨人生存的基礎】
2006: 都道我不如歸去,試問卿於意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