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再談美國之力量
送交者: qmh 2007年11月01日10:11:03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再談美國之力量

(按:兩年前,國內一位學者就“美國對外力量的局限”一文,來信簡要介紹了國內對美國力量研究的觀點。大意為,關於美國力量的問題,包括對美國發展趨勢的分析,一方面認為美國走的是當年古羅馬的路,早晚要衰落;另一些分析文章認為,美國的地位不可動搖,因為它掌握科技創新的基本動力,以及軟硬兩種力量,只要在政治上做出適當調整,前景依然看好。最後,該學者讓我談談我對此有何感想?下文是我的回信原件,後曾作為一篇短文在國內報刊發表。)

關於美國“走的是古羅馬的道路,早晚要衰落”一說,曾經略有耳聞。國內有這種觀點,國外也有。不過,不知其根據是什麽。如果因為歷史上的大帝國都先後經歷了由盛而衰的過程,因此斷言美國也必將重蹈覆轍。這種想當然的推測,沒有任何現實意義。如果說美國遲早要衰落,誰又能夠說得准,或者大致指出美國將於何時走起下坡路呢?如果無法預測其走向衰落的時間,類似”美國早晚要衰落“的觀點,對於中國如何有理有利的與美國打交道,制定應對當代世界唯一超級強權的策略,沒有什麽現實的意義。

簡言之,美國力量目前沒有出現衰退的跡象。美國既沒有一個羅馬共和國後期出現,瓦解共和國政治基礎的社會寄生階層;也沒有羅馬帝國晚期的社會腐朽,被占領地區各族/各國人民的普遍反抗。無論是古羅馬,還是古代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是以占有資源(土地)為生存的基礎。一旦(土地)資源高度集中於極少數人手中,社會遲早要發生動亂。現代社會,尤其是美國社會,通過工業發展與科技進步,極大地提高了人類創造(新的)資源和財富的能力。同時,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社會,發展渠道更加多樣化,如果制度、政策得法,美國社會及其影響力不會輕易衰退。總之,美國的社會結構,經濟生活,政治運行,實事求是地說,依然相當健全,穩固。

我曾經在某書中說過,“美國是一個普通人的國家。普通人的心裡裝着普通人的事兒”。普通人的事兒就是改善生活,包括精神上的物質上的,改善社會地位。美國歷史可以證明,美國人通過勤奮工作(hard-working),不斷創新(innovations),創造了美國今天的富裕和強大。時至今日,環顧生活在自己周圍的美國人,包括鄰居也好,同事也罷,耳聞目睹,感覺大部分人依然在不懈的追求“普通人的事兒”。

有人說,“美國是一個精英的國家”。這話不差但不全面。美國,和古往今來眾多國家一樣,需要精英的帶領,依賴精英的領導。但是,精英,尤其是政治精英的心裡,也必須裝着、想着“普通人的事兒”。美國的力量,真正來源於這種上、下一心(相對而言),利益、目標相對一致,共同努力的有機結合。而且,越是接近民眾的基層組織,比如城市政府、州政府,越是想着油鹽柴米、教育、醫療、稅收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事物。其它因素,包括科技創新能力,都是果不是因。縱觀人類歷史,精英治國者眾矣。一旦精英追求一己之私,不亡國者,尚未有過。在美國,社會精英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受到普通民眾反制,兩者利益、目標既未脫節,談論美國衰落,為時尚早。

雖然美國目前沒有出現衰退的跡象,但美國社會有一些長期性、結構性隱憂。一是種族矛盾。尤其是白人和黑人之間的隔閡,積怨難以一時消除,不信任感依然存在。不過,積怨雖深,黑人作為一個整體,對美國的國家/民族認同感還是很強。此外,黑人人口只占美國全國人口的13%左右。只要白人人口依然占全國人口總數絕對優勢,種族問題大體可以相安無事。二是較高的工資結構和企業、環保、社會福利等法規造成的較高的經營成本,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在傳統製造業方面,美國不可避免地會吃一些虧。一部分製造業遷至國外低工資、低成本地區,一部分製造業工作機會流失海外。不過,較高的工資並不等於劣勢。從歷史上看,美國國內工資水平一直高與世界其他地區,包括歐洲地區。高工資吸引高級人才,意味着較強的購買力和國內市場,以及較高的生活水平。隨着其它國家經濟的發展,例如中國,其國內工資水平將會逐漸提高。美國和世界其它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工資成本和其它成本的差距,經過較長的時期,將會逐步縮小。此外,美國的產業創新能力極強,新行業,新的工作/就業機會也將不斷出現。特別是在必要的時候,美國政府不會為國際貿易條款束手縛腳。可以憑其經濟、政治、外交力量,迫使其它國家和地區調整貿易和產業政策(例如中美紡織品談判,人民幣升值問題等),保護和幫助高成本的美國國內企業。短期、中期內,高工資成本對美國製造業有不利影響。其長期影響,還需拭目以待。

雖然美國目前沒有出現衰退的跡象,但美國的力量也有局限。近年來,我有時感嘆,美國這個國家,有可能就讓“這幫人”給毀了。這幫人,就是所謂“新保守主義者”。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以後,美國獨大。一批保守主義政治精英頭腦膨脹,意圖以美國的意思形態、社會制度為藍本,重新規劃世界新秩序。尤其是不惜以武力清除若干對美國不利的國家政權,例如伊拉克。小布什總統上台以後,“單邊主義”抬頭。9.11以後,新保守主義進一步得勢,“單邊主義”,“先發制人-預先打擊”(pre-emptive strike)大行其道。

從歷史上看,美國在對外關係方面一直較為謹慎。早年奉行華盛頓制定的中立原則,甚至有“孤立主義”(Isolationism) 傾向。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不願出頭,於是推動“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希望歐洲和美國分擔國際事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又倡議設立“聯合國”。雖然已是國際首強,依然注意國際合作,儘管是在冷戰時期有限範圍內的合作。越戰時期,美國人吃了大虧,意識到美國力量的局限。基辛格提出“多極世界” (multi-polar world),取代“兩極世界”(bi-polar world,美-蘇;東方-西方),尼克松走訪中國,追求國際間力量平衡和“均勢”(equilibrium),緩和國際局勢。當時甚至有人提出,世界已有五大中心:美國,蘇聯、歐洲、中國和日本。

蘇聯解體以後,尤其是經歷了第一次伊拉克戰爭勝利之後,新保守主義者便不再把其它國家放在眼裡。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勢如破竹,越戰慘痛的教訓,逐漸被“零傷亡”、高科技火力的光彩所遮蔽。謹慎用兵,變成了自以為是,一意孤行。新保守主義者意圖重塑國際秩序的“宏偉藍圖”(Grand Design),離美國普通民眾的利益漸行漸遠,更不符合國際局勢複雜性的實際情況。政治精英脫離實際,忽視美國力量的局限,追求空洞不切實際的“宏大”目標,也許是美國力量最大的隱憂。如果一批高高在上的政治精英一意孤行,美國的地位也不是不可動搖。以上幾句話,算是我對“美國對外力量的局限”一文的補充。

總之,中美關係,不能寄希望於美國的“衰”,而必須致力於建設中國的“強”(包括改善政治和社會制度)。認識美國力量的長處與局限,知己知彼。尋求國際合作,包括與美國的協商與合作,保障世界穩定與和平,符合美國和中國的共同利益。

啟明 2005.11.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中醫是不是偽科學?——《劍橋醫學史》
2006: 留辮子管理局就取消辮子網絡簽名問題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