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興趣的嗎:自由/開源軟件的歷史 ZT |
送交者: 談天 2007年12月28日08:55:04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自由/開源軟件的歷史 “自由/開源軟件運動在20世紀60和70年代起源於美國計算機科學實驗室(斯坦福,伯克利,卡內基梅隆,以及麻省理工)中的‘黑客’文化。 “程序員的群體是一個緊密聯繫的小團體。代碼在這個群體的成員中傳來傳去。如果你對程序作出了改進就應該把代碼提交給開發者群體。而不開放代碼會被人們看作是不知趣的做法——畢竟你從朋友的工作中受益了,就應該有所回報。” -- 自由/開源軟件運動簡史[7] 自由/開源軟件運動幾乎可以追溯到計算機工業的最初時期,雖然當時它還沒有正式的定義和概念。直到1970年代和1980年代早期分享軟件的做法才和私有軟件產生了衝突。最早提出私有軟件的可能是比爾蓋茨現在盡人皆知的“給玩家的公開信”(An Open Letter to Hobbyists)[8]。在這封發表於1976年3月2日的信里,他抨擊了當時盛行的軟件分享文化: “為什麼?大多數玩家應該明白,你們在偷竊軟件。硬件是要花錢購買的,軟件卻可以分享。誰真正關心軟件工作者是否獲得了報償?” 在後來數年裡私有軟件越發盛行。在1980年代早期,業界領先的麻省理工(MIT)人工智能實驗室里誕生了一家叫 Symbolics 的公司,他們將當時可以自由獲取的代碼(LISP 編程語言)變成了私有軟件。這種做法使 MIT 實驗室當時的軟件分享文化化為烏有[9]。但是這樣的毀滅最終導致了 FSF 的創建和今天的自由/開源軟件文化。 當時還是 MIT 實驗室成員的 Richard Stallman 對於發生的一切感到惱怒。他在那時形成了對私有軟件的看法,並堅定了創造一個自由的操作系統的決心。GNU(GNU is Not Unix 的迭代縮寫形式)工程在1984年1月誕生。在後來10年中,它創造了許多工具,都成為自由操作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1985年,為推廣自由軟件和 GNU 工程, FSF 成立了。但是直到1991年,GNU 工程都無法完成完全自由的軟件系統,因為缺少一個關鍵部件:操作系統內核。 內核就是操作系統的心臟。1991年,還在赫爾辛基大學念研究生二年級的 Linus Torvalds 編寫並發布了一個類 Unix 的內核。這個內核被按照自由/開源軟件開發的方式廣泛傳播、改進並迅速被改造成 GNU/Linux 操作系統的核心。 這一時期還有其他的自由/開源軟件項目,包括 BIND,Perl 和 BSD 操作系統家族。後來這些項目間都產生了合併和相互影響。 此後 GNU/Linux 操作系統繼續穩步增加功能和能力。1997年,國際數據集團(International Data Corp, IDC)發現 GNU/Linux 已經占有25%的服務器市場[10]並正在以每年25%的速率增長。Linux 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 1998年,作為對網景(Netscape)開放 Netscape Navigator 瀏覽器代碼的回應,一群自由/開源軟件開發者聚到一起並創造了“開源”(Open Source)的標誌。隨之而來的是開放源代碼運動和開源定義的形成。這一運動的主旨是讓業界注意到自由/開源軟件並在自由軟件運動的“對抗”態度之外開闢另一條道路[11]。 1999年,GNU/Linux 廠商 Red Hat 以48億美元的價值成功上市。當年其他成功的上市企業還有 VA Linux (70億美元),Cobalt Networks(31億美元)和 Andover.net(7.12億美元)[12]。GNU/Linux 的成功也代表了其源頭自由/開源軟件的成功。 IOSN《自由/開源軟件讀物》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