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李鴻章對洋人的“痞子手段” |
送交者: mean 2008年01月03日09:48:02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李鴻章對洋人大玩“痞子手段” 1862年4月初到上海參與“協防”而後任江蘇巡撫,可說是李鴻章擺脫曾國藩、真正“自立門戶”的開始,李鴻章以後的“隆隆事業”實皆由此奠基。正是在上海,他開始與“洋人”打交道,漸漸以當時少有的“知洋務”者而聞名中外。在近代中國的政治格局中,列強的影響越來越深,因而能與洋人打交道、受到洋人重視者,自然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就在他到上海的前一年,清廷的對外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 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慘敗於英、法侵略軍,外國侵略者已將京師攻克,咸豐帝出逃熱河;而太平天國聲勢仍然浩大,遠無“肅清”、“剿滅”跡象。內外交困,走投無路的清政府在與外國人談判的過程中認識到新的侵略者與傳統異族的“入侵”完全不同,並非要推翻清朝的統治自己成為新的皇帝,而主要是為了通商謀利。所以開始感到 “夷人不足慮”,而後進一步確定了“中外和好”、借洋人力量消滅太平軍的戰略。 對“借師助剿”最為積極的,當屬與自己利益最為密切、以上海為中心的東南官紳。其實,在朝廷對外基本國策還沒有發生轉折時,與洋人打交道頗多的上海官紳就開始借用洋兵“協防”。1860年時任兩江總督何桂清等就提出用“撫夷助剿”的辦法,但未被朝廷採納,不過在滬籌辦防務的蘇松太道吳煦仍雇美國人華爾?F.T.Ward?組織了“洋槍隊”,以中國勇丁雜西勇為各級頭目而成。不久,時任蘇松糧儲道、“綜理夷務”的楊坊還把自己的女兒嫁與華爾為妻。1862年初,江蘇巡撫薛煥把這支洋槍隊定名為“常勝軍”,派吳煦督帶,楊坊會同華爾管帶。華爾率“常勝軍”在上海附近與太平軍多次作戰,由於武器先進,打了一些勝仗,為清廷立下汗馬功勞。但1862年9月下旬,他在一次戰鬥中被太平軍打死。華爾死後,清政府任命美國人白齊文?H.A.Burgevine?為管帶。如此重要之事,地方官竟能不經中央政府同意,足見外力對近代中國的侵染之深,更足見地方利益、地方勢力在晚清之崛起。 到上海後,尚無與洋人打交道經驗的李鴻章立即就必須直接面對洋人。但華爾拒不見他,給了他一個下馬威。但不久與華爾和“常勝軍”有過幾次接觸後,在給曾的信中將其譏之為“蠢然一物”,常勝軍“弁目百數十人,均系外國流氓”。不過,“常勝軍”的戰鬥力卻着實讓他吃驚,決意對其“全神籠絡之”,以為己用。但要完全由自己控制並不容易,經過一番接觸,他感到“常勝軍”人馬精良卻專恣跋扈、狂傲不馴,清朝官員根本不能過問,更無法鈐制。而且,中國官員中只有經常與自己作對的吳煦、楊坊與他們關係密切,為其提供糧餉等是清軍的數倍。因此,李鴻章感到“常勝軍”固然對鎮壓太平軍有用,但有可能對他本人權勢及清政府造成威脅,所以一直伺機對其加以制抑,並想藉此剝奪吳煦、楊坊的職務和兵權。華爾身亡,白齊文走馬上任,終為李鴻章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會。 李鴻章在上朝廷的《整飭常勝軍片》中表白說通過這些條款可以 “漸收兵柄”,“以後辦理稍有頭緒”。他承認是看到了“常勝軍”在鎮壓太平軍過程中顯示出的強大戰鬥力,又感到其“日益驕蹇,漸成尾大不掉之勢”,所以才 “籌思累月,久欲稍加裁抑。而事關中外交涉之端,未便輕於發難”,此次正好借白齊文事達到目的。他對洋兵的原則、態度是“於調停籠絡之中仍寓裁製控馭之道”。 通觀李鴻章處理此事的前前後後,不能不使人深感他的老謀深算、精於權術:步步為營,有進有退,撤掉了在上海經營已久的地方勢力吳、楊,為安插“自己人”創造了條件;儘可能地裁抑了“常勝軍”,使其當下能為己所用卻又不會貽患今後;更重要的是,他使自己擁有了更大的發言權。真可謂一箭三雕! 1863年2月起,李鴻章率淮軍夥同“常勝軍”以上海為基地,向西進犯。太平軍將士雖英勇抵抗,但終寡不敵眾,太倉、崑山先後失陷。而後,淮軍又北犯攻占江陰、無錫等地,再向西包圍了蘇州。守城太平軍浴血奮戰,所以蘇州久攻不下。但對清軍來說,形勢仍然非常有利。 面對如此“大好形勢”,李鴻章自然是搶功心切,生怕他人奪去攻下蘇州這份指日可待“頭功”,上朝廷的《駕馭西兵片》便活生生地反映出他的這種心態,當然同時也反映出他對“西兵”的態度。 先是與他一同圍攻蘇州的戈登認為蘇州城太大,“常勝軍”人數太少,要求再招洋兵,便可迅速攻下蘇州。而李鴻章則唯恐“常勝軍”因此人員充足可以單獨攻下蘇州,所以拒絕了戈登的要求。不過在戈登的再三要求下,李只得同意“常勝軍”再招一百人,但卻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條件:無論是否攻克蘇州,這一百名新招洋兵在一個月後必須辭退。而且,如果攻下蘇州,“常勝軍”須與淮軍程學啟部一同進駐,不僅如此,五天之後“常勝軍”就要撤離蘇州,回到崑山。 對此要求,戈登不能完全接受,於是搬出新近接替士迪佛立任英國駐華陸軍司令的伯郎(Brown)出面與李鴻章交涉。伯郎新來氣盛,甚至提出要親率英軍攻城。聞此消息,李又急又怒卻又不敢對洋人明言,只得藉故推脫,不與伯郎見面。 生怕“洋兵”搶自己的頭功和“洋兵”攻城後拒不撤兵形成“太阿倒持”之局,確是李鴻章此時的兩大心病。攻占蘇州,使他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蘇州是江南重鎮,清代是江蘇省城。太平軍占領蘇州後,為太平天國蘇福省省會,忠王李秀成長期精心經營蘇州,想將其建為第二個天京,是太平軍占領的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攻占蘇州,當然是時任江蘇巡撫李鴻章夢寐以求之事。 1863年春李鴻章率淮軍和“常勝軍”陸續攻下常熟、太倉、昆新、吳江、江陰等處後,於11月中旬兵臨蘇州城下,開始進攻蘇州。由於屢攻不下,傷亡不小。 但在譚紹光領導之下守衛蘇州城的太平軍將領還有納王郜永寬等“四王”、“四大天將”,他們與主帥譚紹光一直不和。戈登通過奸細了解到這一情況、特別是知道納王郜永寬還有投降之意後,便主張誘降納王,兵不血刃攻克蘇州。戈登的建議為李鴻章採納,而且淮軍攻城主將之一程學啟本是太平軍降將。經過一番秘密聯絡,郜永寬在11月28日派康王汪安鈞潛入清軍大營,與戈登、程學啟開始投降談判。幾天后郜永寬在蘇州城外陽澄湖親自與戈登、程學啟商議降約。第二天,郜將譚的頭顱送達程學啟處,並大開城門迎接清軍入城,清軍誘降成功,終於“兵不血刃”拿下蘇州。 然而,李鴻章不但沒有履約保全投降者的性命,反而設計殺害了這八個降將。同時清軍在城內大開殺戒,城內數萬太平軍守軍在毫無戒備中被誅殺。李鴻章背信殺降的這種無恥行徑引起了戈登和外國人的強烈不滿和憤怒,然而這反使行事老辣的李鴻章下決心以後徹底裁撤“常勝軍”。 蘇州失守,標誌太平天國蘇南根據地已陷入絕境;幾周后無錫陷落,幾個月後重鎮常州又被淮軍會同“常勝軍”攻下。此時,生死搏鬥已十好幾年的雙方勝負已可基本判定;另外,隨着蘇州“殺降”事件和攻克常州過程中李鴻章與戈登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李鴻章終於感到“常勝軍”已成可以拆掉的“過河之橋”,而且生性謹慎多疑的他認為此“橋”必須及時拆除,如果不立即裁遣“常勝軍”,恐怕後患無窮。 戈登聽到李鴻章殺降的消息頓時勃然大怒,認為這是最無恥的背信棄義,而且自己還曾信誓旦旦為降將作保,於是提着洋槍要找李鴻章算賬。李鴻章聞訊趕忙躲了起來,以後幾天戈登一直在提槍找李,而李則躲避不見。由於左找右找都找不到李鴻章,戈登只得忿忿然留下一份最後通牒,要求李鴻章下台,不然他就率“常勝軍”進攻淮軍,將所攻占的城池再交還太平軍。然後,他就率“常勝軍”返回崑山,同時給英國駐華公使布魯斯?Bruce?Sir Frederick William Adolphus?寫信,要求英國政府干預,迫使李鴻章下台。英國駐華陸軍司令伯郎也從上海趕到崑山,與戈登商定“常勝軍”由其節制,不再受李鴻章及中國政府的調遣,藉此從中方奪回“常勝軍”的控制權。上海的外國領事館官員代表列強及所有外國僑民簽署了一項嚴厲譴責李鴻章的決議,指其殺降是對人性的徹底背叛,並警告說此事很可能使列強不會再幫助清政府,並可能撤回幫清軍打仗的洋兵洋將。 李鴻章沒有想到,他的“殺降”居然會引起外國人如此強烈的反應,甚至有可能破壞難得的“中外和好”局面。慌了手腳的李鴻章於是一方面急忙向對中國政局影響頗深的英國人赫德和馬格里求援,請他們代為調解;另一方面在給朝廷的《駢誅八降酋片》中他則辯解說:“戈登助剿蘇城,近來頗為出力”,“不料成功之後,既索重賞仍生釁端。值此時事多艱,中外和好,臣斷不敢稍涉魯莽,致壞大局。惟洋人性情反覆,罔知事體,如臣構昧,恐難駕馭合宜。設英公使與總理衙門過於爭執,惟有請旨將臣嚴議治罪以折服其心。”希望在這場 “中外衝突”中得到朝廷的支持。 李鴻章的這兩手果然奏效。朝廷下旨不僅明確支持他的所作所為,認為“洋人不明事理”,而且指責戈登 “意殊頗測”,“惟有據正理駁斥,以折其心”。得到朝廷的支持,李鴻章自可大鬆口氣。另外,經過赫德等人的調解,英方認為維持與清政府的“和好”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因此主張將此事交總理衙門處理,制止了戈登的過激行為。而且,此時淮軍人馬已達五萬,且其中三四萬人裝備了新式武器,而“常勝軍”只有三千人,從實力上說也不是淮軍對手,戈登只得作罷,僅要求李鴻章發一文告,說明此事與己無關。對此要求李鴻章立即答應,雙方都有了“下台階”,一場大風波總算平息。 但此事更堅定了李鴻章裁撤“常勝軍”的想法,他多次感嘆“常勝軍”已成為“磨難星”,不但“月糜五六萬金”,而且“隨事要求,隨時翻覆,鴻章百忍之而苦無一當也”。 對白齊文、戈登等人的“掌控自如”,使李鴻章對自己與洋人打交道的本事頗為自得,所以當乃師曾國藩對“天津教案”頗感棘手時,他幾次去信建議說與洋人打交道要“參用痞子手段,不宜輕以一死塞責”。“鴻章前雲痞子手段,我於盡情盡禮後,若再以無理相干,只有一拼而已”。這或許是他的經驗之談,不過,這種 “痞子手段”縱有效於一時、一人、一事,終無法挽救晚清外交的屢屢重大失誤。對一個王朝、國家來說,重要的是對國際形勢、世界格局、時代潮流等宏觀戰略的正確判斷,而不是“痞子手段”這種雕蟲小技。 |
|
|
|
實用資訊 | |